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状细胞癌近红外拉曼光谱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一 文志宁 +3 位作者 李龙江 李梦龙 张壮 高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索近红外拉曼光谱技术及化学计量法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鳞状细胞癌组织20例、白斑30例进行近红外拉曼光谱扫描,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特征性光谱,通过化学计量法进行分析建模,并评价... 目的探索近红外拉曼光谱技术及化学计量法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鳞状细胞癌组织20例、白斑30例进行近红外拉曼光谱扫描,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特征性光谱,通过化学计量法进行分析建模,并评价其分类诊断效力。结果相对于正常组织,鳞状细胞癌及白斑中DNA、蛋白及脂类合成增强,表现出较明显的增殖活性。在对鳞状细胞癌和正常组织的建模比较中,诊断准确度98.81%;在鳞状细胞癌与白斑建模诊断中,诊断准确度96.30%。结论近红外拉曼光谱检测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建模技术,可以检测到口腔正常黏膜、白斑及鳞状细胞癌样本中的生化物质变化,并进行准确分类建模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白斑 近红外拉曼光谱 支持向量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薛晶 肖丽英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人体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本文简要介绍人体微生物组、人体口腔微生物组以及微生物基因研究新技术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口腔微生物群 微生物组 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整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莺 李继华 +4 位作者 李玉宝 左奕 胡静 马永清 王雪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0,24,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n-HA/PA6)多孔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及BMSCs作为种子细胞、多孔n-HA/PA6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整复效果。方法... 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n-HA/PA6)多孔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及BMSCs作为种子细胞、多孔n-HA/PA6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整复效果。方法矿化诱导的第3代BMSCs与n-HA/PA6多孔材料复合培养,MTT检测细胞增殖,ALP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将BMSCs与n-HA/PA6复合物植入大鼠颅骨8mm骨缺损处,4、8、16周时,应用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植入物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并与单纯n-HA/PA6植入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n-HA/PA6复合培养的BMSCs生长良好,细胞增殖未受影响,ALP染色阳性。BMSCs复合n-HA/PA6植入4周时,有较多新骨长入支架孔穴;8周时,材料和宿主骨融为一体,接近正常骨;16周时,材料和天然骨形成骨性结合。单纯n-HA/PA6组植入4周时,新骨形成较少;8周时,新骨明显增加,但骨钙化程度较低;16周时,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多孔n-HA/PA6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BMSCs的增殖和骨向分化无影响;BMSCs作为种子细胞、n-HA/PA6多孔复合体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能够加速界面骨愈合,有效修复颅骨缺损,具有潜在的骨组织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 颅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纳米羟磷灰石支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勇 李罡 +1 位作者 陈静 陈治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设计和构建三维丝素蛋白/羟磷灰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联合运用丝素蛋白非编织方法和仿生矿化技术,制备并表征三维多孔丝素蛋白/纳米羟磷灰石的有机/无机组织工程支架。结果仿生矿化在非编织支架上形成的针状羟磷灰石晶体,直... 目的设计和构建三维丝素蛋白/羟磷灰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联合运用丝素蛋白非编织方法和仿生矿化技术,制备并表征三维多孔丝素蛋白/纳米羟磷灰石的有机/无机组织工程支架。结果仿生矿化在非编织支架上形成的针状羟磷灰石晶体,直径20~60nm,长100~300nm。复合支架孔隙度为70%~78%,孔径为(163.4±42.6)μm。结论采用非编织丝素蛋白和仿生矿化的方法可制备孔隙度和孔径可控的组织工程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仿生矿化 羟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施文元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人体微生物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其中尤以口腔微生物群为典型代表。不同的人体口腔微生物群不同,同一个体口腔不同部位、同一部位不同时间的口腔微生物群的分布也不相同。这种微生物群组成和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体口腔生态系的平... 人体微生物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其中尤以口腔微生物群为典型代表。不同的人体口腔微生物群不同,同一个体口腔不同部位、同一部位不同时间的口腔微生物群的分布也不相同。这种微生物群组成和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体口腔生态系的平衡与失调,决定着口腔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微生物群 发病机制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压电复合陶瓷TCPLNK对大鼠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鹏 张晓周 +3 位作者 杨平 田宝民 刘志良 陈治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将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β-TCP)与无铅压电陶瓷铌酸锂钠钾(LNK)复合制备具有压电效应的生物材料,研究其与大鼠来源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TCP与LNK分别以质量百分比5/5和1/10复合后制备成新型生物压电陶瓷TCPLNK5/5、TCPLNK1/10... 目的将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β-TCP)与无铅压电陶瓷铌酸锂钠钾(LNK)复合制备具有压电效应的生物材料,研究其与大鼠来源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TCP与LNK分别以质量百分比5/5和1/10复合后制备成新型生物压电陶瓷TCPLNK5/5、TCPLNK1/10,极化处理后,标记好正负极。分别在其正负极表面接种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用扫描电镜、成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并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TCPLNK正负极表面接种的成骨细胞早期就表达了良好的黏附性,形态正常,增殖旺盛,呈复层生长。说明了生物压电陶瓷TCPLNK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其中TCPLNK1/10负极面组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其他组。结论生物压电复合陶瓷通过模拟天然骨的压电效应可提高骨替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生物相容性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糊剂输送方式对根尖封闭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郑黎薇 张志强 +4 位作者 郝玉庆 杨国彪 夏凌云 陈菁 陈新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比较根充糊剂输送方式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0颗离体单根管前牙,使用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并制备桩腔。样本随机分为5组。A组为主尖输送糊剂,B组为K锉输送糊剂,C组为侧压针输送糊剂,D组为阳性对照组,E... 目的比较根充糊剂输送方式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0颗离体单根管前牙,使用手用Protaper镍钛器械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并制备桩腔。样本随机分为5组。A组为主尖输送糊剂,B组为K锉输送糊剂,C组为侧压针输送糊剂,D组为阳性对照组,E组为阴性对照组。其中3个实验组再各分为2个亚组:a亚组(副尖不带糊剂)与b亚组(副尖带糊剂)。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测定法测定微渗漏实验第1、2、4、7、10、15、20、25、30天时的根尖微渗漏情况,对不同糊剂输送方式下的根尖封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实验组间的微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2,P=0.001),各亚组间的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a组及Ab组的微渗漏最小。结论不同糊剂输送方式对根尖封闭性有影响,主尖输送糊剂可以获得最好的即刻根尖封闭效果;副尖带与不带糊剂根管治疗后的根尖封闭性能无显著差异。为了获得较好的根尖封闭效果并简化临床操作,推荐使用主尖带糊剂、副尖不带糊剂的糊剂输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微渗漏 输送 糊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DNA损伤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苟雅萍 孙崇奎 +7 位作者 胡玲 何金枝 张朝良 冯云 张平 孔祥丽 肖丽英 李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水平和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寻二者的相关性。并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以阐明EBV诱导DNA损伤应答进而促进NP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NPC标本50例和鼻咽炎(NPI)20例,采...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水平和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寻二者的相关性。并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以阐明EBV诱导DNA损伤应答进而促进NP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NPC标本50例和鼻咽炎(NPI)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γ-H2AX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的表达,对LMP1阴性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BV感染鼻咽癌细胞CNE1后γ-H2AX表达的变化。结果NPC组γ-H2AX的阳性率达94%,显著高于NPI组的40%;EBV阳性率为94%,显著高于NPI组的30%;97.9%EBV感染的NPC组织γ-H2AX阳性,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5)。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进一步验证,EBV感染可使CNE1中γ-H2AX的表达量增高。结论γ-H2AX表达和EB病毒感染有密切关联性,EBV感染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DNA损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从而促进NP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2AX EB病毒 鼻咽癌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分布及与儿童龋病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翟晶晶 邹静 鲁莉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可以较好地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此为基础,检测儿童口腔不同部位双歧杆菌的分布状态,初步探讨口腔双歧杆菌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关系。方法选择70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30例,重症婴幼儿龋(S-ECC)组40... 目的探索一种可以较好地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此为基础,检测儿童口腔不同部位双歧杆菌的分布状态,初步探讨口腔双歧杆菌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关系。方法选择70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30例,重症婴幼儿龋(S-ECC)组40例。无龋组收集唾液及唇面、邻面、面沟裂的混合菌斑;S-ECC组收集唾液、光滑面菌斑、牙面白垩斑菌斑和深龋龋坏组织。在经过改良的TPY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提取细菌总DNA,用双歧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S-ECC组双歧杆菌的检出率为47.5%,无龋组为0,2组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ECC组儿童口腔的不同部位,双歧杆菌检出率分别为唾液27.5%、光滑面菌斑27.5%、白垩斑菌斑20.0%、龋坏组织22.5%,不同检测部位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齿双歧杆菌在S-ECC组儿童口腔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唾液10.0%、光滑面菌斑7.5%、白垩斑菌斑7.5%、龋坏组织10.0%,不同检测部位间检出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PY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是一种适合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双歧杆菌可能与S-ECC的发生相关,但其检出情况与儿童牙面的部位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婴幼儿龋 双歧杆菌 齿双歧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古丁和烟草浸提液对腭胚突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璇 杨仲鹏 +4 位作者 朱宇驰 郭彦君 代佳琪 李承浩 石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31-933,938,共4页
目的:对比尼古丁和烟草浸提液对小鼠胚胎腭突发育的影响。方法:孕鼠分组,分别用尼古丁、烟草浸提液及生理盐水灌胃,于E 13.5、14.5、16.5处死孕鼠取胚鼠头部做冠状切片,通过HE染色和Ki67染色观察腭胚突发育及细胞增殖改变。结果:E 13.5... 目的:对比尼古丁和烟草浸提液对小鼠胚胎腭突发育的影响。方法:孕鼠分组,分别用尼古丁、烟草浸提液及生理盐水灌胃,于E 13.5、14.5、16.5处死孕鼠取胚鼠头部做冠状切片,通过HE染色和Ki67染色观察腭胚突发育及细胞增殖改变。结果:E 13.5仅出现1例腭突发育不对称;E 14.5实验组均有出现腭突发育不对称或延迟现象;E 16.5各组腭胚突发育完全,细胞增殖活性相似。结论:尼古丁和烟草浸提液均可轻微影响腭胚突发育;香烟中影响腭突发育的主要致畸物质可能为尼古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胚突 尼古丁 香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拌方法对磷酸锌黏固剂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灏来 刘丹 +4 位作者 毕小琴 李晓英 陈文 赵晓曦 杨锦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调拌方法对磷酸锌黏固剂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名护士在环境温度和湿度,调拌比例、时间、频率均相同并使用同一调拌用具的条件下,分别用单向旋转法、正反双向交替旋转法和上下提拉折叠法3种临床常用的调拌方法调拌... 目的研究不同调拌方法对磷酸锌黏固剂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名护士在环境温度和湿度,调拌比例、时间、频率均相同并使用同一调拌用具的条件下,分别用单向旋转法、正反双向交替旋转法和上下提拉折叠法3种临床常用的调拌方法调拌磷酸锌黏固剂,调拌后装入高10mm、内径5mm的塑料圆柱形模具内,待凝固后取出,测试其抗压强度。结果采用正反双向交替旋转法调拌的磷酸锌黏固剂材料的抗压强度最大,为(106.11±4.82)MPa;上下提拉折叠法调拌的材料抗压强度次之,为(77.57±6.26)MPa;单向旋转法调拌的材料抗压强度最小,为(54.41±5.08)MPa。后两组均未达到临床要求的抗压强度100MPa,而正反双向交替旋转法调拌的材料达到了临床要求。结论临床上使用磷酸锌黏固剂时,建议采用正反双向交替旋转法调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拌方法 磷酸锌黏固剂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纳米钙磷陶瓷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可夫 张舒 +4 位作者 罗志强 王璟 王涛 欧国敏 王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钙磷陶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多孔纳米磷酸钙陶瓷材料制成浸提液、混悬液、5 mm×5 mm×1 mm块状等体系,选择健康新西兰兔、昆明小鼠、SD大鼠为宿主,采用溶血试验、凝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钙磷陶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多孔纳米磷酸钙陶瓷材料制成浸提液、混悬液、5 mm×5 mm×1 mm块状等体系,选择健康新西兰兔、昆明小鼠、SD大鼠为宿主,采用溶血试验、凝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肌内降解来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材料对新鲜兔血的溶血度为1.1%,小于5%,在允许范围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凝固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纤维蛋白原4项指标结果无异常;热原试验显示实验组体温升高分别为0.35、0.40、0.28℃,均小于0.60℃,符合生物医学材料无热原的评价标准;急性毒性试验后小鼠无死亡,未观察到步态不稳、惊厥、瘫痪、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肌内埋植后观察见新生纤维组织形成。结论该陶瓷材料是一种安全无毒、无溶血性、对皮肤和肌肉无刺激作用、不含热原物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比普通钙磷陶瓷支架材料更好的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支架材料 磷酸钙陶瓷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单纯性先天缺牙家系的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璟 简繁 +4 位作者 王晟 王虎 杨秩 廖正宇 赖文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多数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人类成对盒基因(PAX9)和肌节同源盒基因(MSX1)突变位点,为该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于该例患者与部分正常家庭成员进行口内检查及家系调查,取研究模型测量其牙冠宽度,并与正常值比较。拍摄曲面... 目的探讨多数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人类成对盒基因(PAX9)和肌节同源盒基因(MSX1)突变位点,为该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于该例患者与部分正常家庭成员进行口内检查及家系调查,取研究模型测量其牙冠宽度,并与正常值比较。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对比颅面形态和错畸形类型及特点。从静脉血中提取DNA,根据PAX9和MSX1的全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AX9基因的外显子1、2、3、4及MSX1基因外显子1、2,而后通过对分段PCR纯化产物的测序,并结合系谱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患者伴有牙齿形态畸形,与中国人正常值相比较,牙冠宽度较小。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提示先证者在骨面型及颌骨形态等方面无明显遗传倾向。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的PAX9外显子3第718位点上由G变为C,属错义突变,导致与之对应的第240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脯氨酸;MSX1未见突变。结论多数牙先天缺失可能与PAX9基因外显子3的第718位点上的错义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多数牙先天缺失 成对盒基因 肌节同源盒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