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杆菌工程菌利用甜菜半固态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1
作者 麦热哈巴·玉素甫 余俊生 +3 位作者 白瑞萱 刘晓楠 王金华 王永泽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166,共6页
为了解决甜菜生物发酵中木质纤维素转化效率低、碳源利用不均衡等关键问题,该研究采用能同时利用蔗糖和葡萄糖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作为发酵菌株,以甜菜粉作为碳源,结合磷酸钾(K3PO4)和复合纤维素酶处理,以分步糖化发酵(SHF)为对照,采用半... 为了解决甜菜生物发酵中木质纤维素转化效率低、碳源利用不均衡等关键问题,该研究采用能同时利用蔗糖和葡萄糖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作为发酵菌株,以甜菜粉作为碳源,结合磷酸钾(K3PO4)和复合纤维素酶处理,以分步糖化发酵(SHF)为对照,采用半固态同步糖化发酵(SS-SSF)促进甜菜高效转化生产L-乳酸。结果表明,甜菜粉经4 g/100 mL K3PO4预处理可显著提升底物与酶的结合效率,预处理上清液中葡萄糖和木糖含量最高,分别为40.22 g/L和4.50 g/L。此条件下,甜菜木质素减少了70%,纤维素含量提高了53%。经纤维素酶(3 FPU/g)二次水解后,总葡萄糖得率提高了23.88%。SS-SSF使发酵周期缩短24 h,L-乳酸产量和产率分别为44.51 g/L、0.93 g/(L·h),相较于分步糖化发酵(SHF)分别提高了3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大肠杆菌工程菌 半固态发酵 L-乳酸 同步糖化发酵 分步糖化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己酸菌微胶囊的无窖泥发酵浓香型白酒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江波 朱嘉璐 +5 位作者 金维君 荣光玉 何超 蔡凤娇 张瑞景 徐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8-197,共10页
该研究将己酸菌复合菌液微胶囊化,以期替代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通过将己酸菌微胶囊与酒醅混合发酵,对加曲量、发酵时间、己酸菌微胶囊添加量和添加方式进行单因素试验,测定发酵结束后酒醅及酒体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含量,并结合多元... 该研究将己酸菌复合菌液微胶囊化,以期替代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通过将己酸菌微胶囊与酒醅混合发酵,对加曲量、发酵时间、己酸菌微胶囊添加量和添加方式进行单因素试验,测定发酵结束后酒醅及酒体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含量,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发酵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条件下酒醅中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己酸乙酯含量受发酵条件变化影响比较明显。所得浓香型白酒中共检测到96种物质,其中酯类、醇类物质种类及含量占比最高,受发酵条件变化影响最大,发酵时间和加曲量是对酒体风味物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2个因素。己酸乙酯与己酸菌微胶囊添加量、发酵时间、加曲量呈正相关,与己酸菌微胶囊添加量相关性最强。该研究可为无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窖泥发酵 浓香型白酒 己酸菌微胶囊 风味物质 己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厌氧表达dld基因以提高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产L-乳酸的光学纯度
3
作者 余杰 李正 +3 位作者 王金华 王永泽 高娃 赵筱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21,共7页
为去除廉价发酵原料中的D-乳酸从而提高发酵最终产物L-乳酸的光学纯度,该研究通过构建带有不同厌氧诱导启动子(pflBp6、pnirB、pflBp6-pnirB)的D-乳酸脱氢酶基因(dld)的表达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BUT-L,加强... 为去除廉价发酵原料中的D-乳酸从而提高发酵最终产物L-乳酸的光学纯度,该研究通过构建带有不同厌氧诱导启动子(pflBp6、pnirB、pflBp6-pnirB)的D-乳酸脱氢酶基因(dld)的表达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BUT-L,加强其在发酵产L-乳酸的同时消除外源D-乳酸的能力。通过装液量与转速的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优的质粒表达条件及菌株,并在无机盐培养基与玉米浆培养基中进行发酵验证。结果表明,在装液量为200 mL/250 mL、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含有启动子pflBp6-pnirB的表达质粒的工程菌株HBUT-L4发酵18 h时D-乳酸脱氢酶活力最高,为81.1 U/g。在此条件下进行无机盐培养基和玉米浆培养基发酵时,工程菌株HBUT-L4相对于出发菌株HBUT-L,D-乳酸消耗速率分别提高250%、217%,L-乳酸的光学纯度分别从96.32%、98.48%提升至99.95%、99.98%。在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L-乳酸的过程中,带有厌氧诱导启动子pflBp6-pnirB的表达质粒可提高D-乳酸脱氢酶活力,强化菌株消除外源D-乳酸,进而提高L-乳酸的光学纯度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光学纯度 启动子 D-乳酸脱氢酶基因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对地衣芽孢杆菌HK高密度发酵的影响
4
作者 赵艳梅 鲁佳康 +4 位作者 史玥玡 王彦婷 黄亚男 陈雄 王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0,共10页
为了提高地衣芽孢杆菌HK(Bacillus licheniformis HK)的生物量和芽孢率,在20 L罐水平考察了发酵16~32 h耦合pH7.0流加乳酸(终浓度2.0%)对其生长代谢及产孢的影响,并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差异分析了乳酸的代谢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乳酸补料... 为了提高地衣芽孢杆菌HK(Bacillus licheniformis HK)的生物量和芽孢率,在20 L罐水平考察了发酵16~32 h耦合pH7.0流加乳酸(终浓度2.0%)对其生长代谢及产孢的影响,并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差异分析了乳酸的代谢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乳酸补料组的峰值生物量(30 h)为5.43×10^(10)CFU/mL,较对照(基础发酵组)提高54.3%;芽孢数为5.36×10^(10)CFU/mL,较对照提高60.0%。乳酸补料组的糖异生和磷酸戊糖途径关键基因ldh、pckA、gapB、zwf、tkt较对照上调2.8~9.3倍;同时,其标志代谢物丙酮酸、6-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丰度较对照增加1.55~12.6倍。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关键基因citZ、icd、citB、odhB、atpAB、ndh、yumB、qcrABC、ctaODC、ythA、sdhAB表达较对照下调34.2%~96.8%,而硝酸盐呼吸代谢基因nasBCD较对照上调107.4~287.3倍。与之相应的胞内关键代谢物顺乌头酸、异柠檬酸和柠檬酸丰度较对照降低52.6%~62.5%,而NAD+、NADH丰度较对照增加1.6和2.7倍。同时,磷壁酸的前体3-磷酸甘油、肽聚糖的前体UDP-N-乙酰胞壁酸和UDP-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D-谷氨酸的丰度较对照提高了1.5~14倍;而且,芽孢生成相关基因phrAC、cotP、cotA、yeek、yheD、tasA、gerQ、yuzJ的表达较对照上调1.4~5.7倍,而rapAB、abrB、yisI、ynzD和spo0E较对照下调60.7%~96.7%。说明乳酸增强了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硝酸盐呼吸、细胞壁合成,从而促进了细胞生长及芽孢的生成效率。本文结果为地衣芽孢杆菌高密度发酵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乳酸 细胞生长 芽孢 转录组分析 代谢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磷酸脱氢酶表达对大肠杆菌琥珀酸发酵的影响
5
作者 刘利 陈炜琪 +3 位作者 邹诗瑶 王金华 高娃 王永泽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5,共6页
琥珀酸在食品中有广泛的用途,但琥珀酸发酵往往受制于还原力不平衡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常用于平衡还原力的酶,亚磷酸脱氢酶催化产物为磷酸盐,对后续琥珀酸的分离纯化影响较小。文章克隆了来源于施氏假单胞菌的亚磷酸脱氢酶(编码基因为ptx... 琥珀酸在食品中有广泛的用途,但琥珀酸发酵往往受制于还原力不平衡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常用于平衡还原力的酶,亚磷酸脱氢酶催化产物为磷酸盐,对后续琥珀酸的分离纯化影响较小。文章克隆了来源于施氏假单胞菌的亚磷酸脱氢酶(编码基因为ptx D),比较ptx D在载体和基因组上表达对琥珀酸发酵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亚磷酸盐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tx D表达条件下,亚磷酸盐在5~15 mmol/L范围内添加并未表现出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性,且在10 mmol/L时展现出较高的糖耗速率和琥珀酸得率。基因组上表达ptx D的工程菌WS105(WS100,icl R::pJ23119-ptx d)能积累79.38 g/L琥珀酸,较载体上表达ptx D的工程菌WS104(WS100/puc19-pJ23119-ptx d)提升了4.87%,较出发菌株WS100提升了13.81%。WS105副产物乙酸含量显著下降,浓度为2.76 g/L,较WS100、WS104分别降低了42.38%、29.41%,表明亚磷酸脱氢酶的表达能有效促进琥珀酸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 亚磷酸脱氢酶 还原力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黑糯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6
作者 刘邱阳 陈焱林 +1 位作者 李思 镇达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6-242,共7页
该研究以富硒黑糯米为原料发酵制备富硒黑糯米酒,并以硒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辅以总酚含量、酒精度及感官评分,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富硒黑糯米酒发酵工艺。采用常规方法检测黑糯米酒的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该研究以富硒黑糯米为原料发酵制备富硒黑糯米酒,并以硒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辅以总酚含量、酒精度及感官评分,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富硒黑糯米酒发酵工艺。采用常规方法检测黑糯米酒的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其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富硒黑糯米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110 h、糖化曲添加量6‰、料液比1.0∶1.1(g∶mL)、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发酵制备的富硒黑糯米酒,酒精度为9.90%vol,还原糖含量为2.14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3.02 g/100 g,总酸含量为0.91 g/100 g,硒含量为0.19 mg/L,总酚含量为963.20 mg/L;菌落总数为8 CFU/g,未检出大肠菌群;感官评分为95.06分,其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富硒黑糯米酒中共检测到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4种、酯类8种、酸类7种以及酚类3种,其关键香气成分(ROAV>1)包括异戊醇、苯乙醇、4-乙基苯酚、正丁酸、棕榈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癸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黑糯米 米酒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总酚 酒精度 感官评分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花生纳豆的研制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7
作者 汪琴 王宁伟 +5 位作者 李玟君 胡澳 郭兵兵 刘婧盈 关叶霞 李玮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2,共6页
以花生为原料,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制备花生纳豆。以感官评分和纳豆激酶活性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花生纳豆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检测花... 以花生为原料,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制备花生纳豆。以感官评分和纳豆激酶活性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花生纳豆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检测花生纳豆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花生纳豆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12%,发酵时间34 h,发酵温度39℃,在此优化条件下,花生纳豆的感官评分为88.12分,纳豆激酶活性为1127.32 U/g,综合评分为90.70分。从花生纳豆中共检出3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5-二甲基吡嗪(20.72%)、2,3,5-三甲基吡嗪(3.89%)、乙醇(18.19%)、D-柠檬烯(2.51%)、长叶烯(2.05%)、异戊醛(2.24%)的相对含量较高。相较于传统发酵纳豆,花生纳豆中未检测到含硫类化合物、乙酸及丙酸等酸臭味物质,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纳豆 枯草芽孢杆菌 感官评价 纳豆激酶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工程菌利用玉米浆发酵产L-乳酸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坤朋 许雅洁 +1 位作者 赵锦芳 王金华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12期64-67,共4页
在以玉米浆为有机氮源,葡萄糖结晶废糖液为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上对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进行了4L发酵产L-乳酸研究,确定了HBUT-L在玉米浆发酵培养基中能生长,并且可高效快速地将葡萄糖发酵转化成L-乳酸。乳酸产量达到108.3g/L,50h内发酵结... 在以玉米浆为有机氮源,葡萄糖结晶废糖液为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上对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进行了4L发酵产L-乳酸研究,确定了HBUT-L在玉米浆发酵培养基中能生长,并且可高效快速地将葡萄糖发酵转化成L-乳酸。乳酸产量达到108.3g/L,50h内发酵结束,L-乳酸光学纯度在99%以上,糖酸转化率在97%以上,产率为2.16g(/L.h),是无机盐发酵培养基产率的79.7%。为HBUT-L利用玉米浆发酵产L-乳酸,降低生产成本及其工业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工程菌 玉米浆 发酵 L-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工程菌利用甘蔗糖蜜发酵产L-乳酸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锦芳 薛葳蕤 +2 位作者 张晓敏 王永泽 王金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4期6541-6545,共5页
大肠杆菌HBUT-L来源于HBUT-D,因此具有快速利用蔗糖的特性。对HBUT-L利用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产L-乳酸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96 h的发酵过程中,可将100 g/L的蔗糖转化生成60.0 g/L乳酸,转化率达到74.0%,杂酸产量少,具有工... 大肠杆菌HBUT-L来源于HBUT-D,因此具有快速利用蔗糖的特性。对HBUT-L利用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产L-乳酸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96 h的发酵过程中,可将100 g/L的蔗糖转化生成60.0 g/L乳酸,转化率达到74.0%,杂酸产量少,具有工业化开发潜力。在玉米浆培养基中可以直接添加未经处理的甘蔗糖蜜,发酵周期持续224 h,发酵液所得乳酸产量为87.0 g/L,发酵液残糖为28.6 g/L,但乳酸产率极低,仅为0.389 g/(L·h),后续将对甘蔗糖蜜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乳酸发酵速度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工程菌 甘蔗糖蜜 发酵 L-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乳酸大肠杆菌工程菌的驯化及其补料发酵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文瑶 周玮 +3 位作者 付相敏 赵筱 王金华 王永泽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8期4771-4775,共5页
以前期构建的D-乳酸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工程菌LHY02为出发菌株,通过在乳酸盐中对菌株进行驯化的方式来解除乳酸根对菌体的抑制作用;采用葡萄糖分批补加方式缓解高含量葡萄糖的阻遏效应,拟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发酵产D-乳酸的产量... 以前期构建的D-乳酸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工程菌LHY02为出发菌株,通过在乳酸盐中对菌株进行驯化的方式来解除乳酸根对菌体的抑制作用;采用葡萄糖分批补加方式缓解高含量葡萄糖的阻遏效应,拟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发酵产D-乳酸的产量、生产强度和糖酸转化率。结果表明,驯化后的菌株LHY201在16%的葡萄糖发酵中D-乳酸产量比驯化前提高了36.7%。LHY201结合葡萄糖进行补料发酵(补料方式为8%+8%+4%),乳酸产量、发酵时间、糖酸转化率以及生产强度分别为185.7 g/L、48 h、93.8%、3.87 g/L/h,D-乳酸光学纯度达到99.6%,相比一次性添加20%葡萄糖的分批发酵,乳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1.1%和21.2%,发酵周期缩短了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工程菌 D-乳酸 驯化 补料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剂对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16发酵产L-乳酸的影响
11
作者 文瑶 周玮 +2 位作者 刘枣 王永泽 王金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3-46,共4页
该文对前期构建的产高光学纯度L-乳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进行了耐乳酸钠的驯化,并对驯化前后菌株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进行了选择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28代驯化后的菌株HBUT-L16以Ca(OH)_2 作中和剂时发酵效果较Na OH为中和剂时效... 该文对前期构建的产高光学纯度L-乳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进行了耐乳酸钠的驯化,并对驯化前后菌株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进行了选择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28代驯化后的菌株HBUT-L16以Ca(OH)_2 作中和剂时发酵效果较Na OH为中和剂时效果好,L-乳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及生产强度分别提高了6.6%、5.6%、44.4%。与驯化前菌株HBUT-L的发酵结果相比,HBUT-L16以Ca(OH)_2 为中和剂进行发酵时,乳酸产量提高了4.4%,糖酸转化率提高了2.8%,生产强度增加了26.71%;而以Na OH为中和剂时,对驯化前后菌株的发酵效果影响不大,由此推测耐乳酸钠的驯化主要通过提高工程菌对乳酸根的耐受性而非钠离子的耐受性,来提高L-乳酸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工程菌 工广乳酸 驯化 中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工程菌mglB基因的敲除及水稻秸秆水解液发酵L-丙氨酸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灿 潘海亮 +2 位作者 梁泉喜 王永泽 王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7期113-117,共5页
[目的]通过mglB基因敲除进一步降低混合糖发酵时常存在的葡萄糖效应,提高水稻秸秆水解液发酵L-丙氨酸的效率。[方法]以大肠杆菌ptsG基因缺陷菌株JH-B3为出发菌,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葡萄糖转运基因mglB,构建ptsG和mglB双缺陷菌株JH-... [目的]通过mglB基因敲除进一步降低混合糖发酵时常存在的葡萄糖效应,提高水稻秸秆水解液发酵L-丙氨酸的效率。[方法]以大肠杆菌ptsG基因缺陷菌株JH-B3为出发菌,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葡萄糖转运基因mglB,构建ptsG和mglB双缺陷菌株JH-B6,分别以60 g/L葡萄糖、30 g/L木糖和水稻秸秆水解液为碳源进行发酵,验证mglB基因缺失对菌株利用葡萄糖、木糖和混合糖能力的影响。[结果]以60 g/L葡萄糖发酵时,JH-B6利用葡萄糖速率较JH-B3下降了19.9%;以30 g/L木糖发酵时,JH-B6利用木糖速率较JH-B3增加了23.5%;以水稻秸秆水解液发酵时,JH-B3发酵周期和糖酸转化率分别为128 h和89.5%,JH-B6发酵周期为88 h,较JH-B3缩短了31.3%,糖酸转化率为93.9%,较JH-B3提高了4.9%。[结论]双基因缺陷型菌株JH-B6在ptsG基因缺陷菌株JH-B3的基础上缺失mglB基因,进一步降低了葡萄糖效应,提高了水稻秸秆水解液发酵L-丙氨酸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mglB基因 葡萄糖效应 L-丙氨酸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在发酵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悦 余帆 +8 位作者 易弛 张霖 肖柯 樊鑫 肖俊锋 朱晓青 穆杨 汪超 周梦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0-299,共10页
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起着重要作用,群体感应作为微生物依赖于细胞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在发酵食品中也应受到关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发酵食品中群体感应的调控与食品品质及风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该文综述了群体感应信号... 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起着重要作用,群体感应作为微生物依赖于细胞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在发酵食品中也应受到关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发酵食品中群体感应的调控与食品品质及风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该文综述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定义及分类、群体感应对发酵体系中微生物和各种发酵食品的调控作用,最后对群体感应在发酵食品行业中的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发酵食品产业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发酵微生物 发酵食品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香型大曲微生态结构及其发酵特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锦 冯文聪 +5 位作者 朱澳迪 李良 董孝元 常煦 陈茂彬 方尚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4-114,共11页
以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理化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香型大曲微生态与理化指标和酒质特征风味化合物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清香大曲的糖化力和发酵力最高,浓香型大... 以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理化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香型大曲微生态与理化指标和酒质特征风味化合物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清香大曲的糖化力和发酵力最高,浓香型大曲的酯化力和淀粉含量最高,酱香型大曲的酸度最高。3种香型大曲优势细菌属包括乳酸杆菌属(Saccharopolyspor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优势真菌属包括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曲霉属(Aspergillus)、嗜热霉菌属(Thermomyces)。相关性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与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癸酸乙酯、苯乙醇呈正相关;嗜热霉菌属与己酸乙酯、异戊醇、乳酸乙酯、乙酸、川芎嗪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香型大曲 理化指标 特征风味化合物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州 曹露露 +3 位作者 刘邱阳 张增明 董良君 镇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采用燕麦(Avena sativa L.)和糯米(Oryza sativa)为主要原料发酵制备燕麦米酒。为优化燕麦米酒发酵工艺,将燕麦粉液化后加入米酒发酵,同时以感官评分和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燕麦米酒发酵条件,并对其品质指标... 采用燕麦(Avena sativa L.)和糯米(Oryza sativa)为主要原料发酵制备燕麦米酒。为优化燕麦米酒发酵工艺,将燕麦粉液化后加入米酒发酵,同时以感官评分和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燕麦米酒发酵条件,并对其品质指标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添加燕麦仁半固态发酵制备的米酒相比,燕麦粉液化后发酵制备的米酒出酒率提高40.6%。燕麦米酒最佳发酵条件为燕麦汁添加量21%,发酵时间4.5 d,酵母菌接种量0.15%,发酵温度31℃。在此优化条件下,燕麦米酒风味口感俱佳,具有独特的燕麦香味,感官评分为89分,酒精度为8.00%vol,总多酚含量为0.69 g/L,还原糖含量为37.40 g/L,总酸含量为5.92 g/L,非糖固形物含量为13.70 g/L,其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米酒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分别为纯糯米酒的1.08倍、1.31倍、1.69倍,其抗氧化能力优于纯糯米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糯米 米酒 发酵工艺优化 理化指标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L-乳酸工程菌消除外源D-乳酸以提高光学纯度的研究
16
作者 余杰 麦热哈巴·玉素甫 +3 位作者 王金华 王永泽 高娃 赵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9-184,220,共7页
L-乳酸的同分异构体D-乳酸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肠道屏障受损或其他未知的危害,因此需要减少用作食品酸味剂的L-乳酸中的D-乳酸含量。该研究通过加入硝酸钠以加强大肠杆菌L-乳酸工程菌在厌氧条件下对外源D-乳酸的消除;同时敲除L-乳酸脱... L-乳酸的同分异构体D-乳酸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肠道屏障受损或其他未知的危害,因此需要减少用作食品酸味剂的L-乳酸中的D-乳酸含量。该研究通过加入硝酸钠以加强大肠杆菌L-乳酸工程菌在厌氧条件下对外源D-乳酸的消除;同时敲除L-乳酸脱氢酶基因(lldD基因、ykgEFG基因)以降低其对L-乳酸的消耗。摇瓶发酵实验证明,敲除L-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工程菌HBUT-LB,在添加20 mmol/L硝酸钠后,可有效清除1 g/L的外源性D-乳酸。在7 L发酵罐中利用含有D-乳酸的廉价原料进行发酵,添加20 mmol/L硝酸钠相对于未添加硝酸钠,工程菌HBUT-LB的D-乳酸消耗速率提高460%,L-乳酸的光学纯度从99.32%提升到99.99%。同时,最终发酵液中无硝酸钠与亚硝酸钠残留。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B在发酵过程中,通过添加硝酸钠,可有效消除外源D-乳酸,提高L-乳酸的光学纯度,具有精制超高光学纯度L-乳酸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的光学纯度 L-乳酸脱氢酶基因 硝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利用D-PPA合成D-HPPA的发酵条件优化
17
作者 彭继兰 余杰 +3 位作者 刘宗求 王金华 高娃 王永泽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95-101,共7页
为了提高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利用R-(+)-2-苯氧基丙酸(D-PPA)合成R-(+)-2-(4-羟基苯氧基)丙酸(D-HPPA)的能力,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优化球孢白僵菌生物合成D-HPPA的液态... 为了提高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利用R-(+)-2-苯氧基丙酸(D-PPA)合成R-(+)-2-(4-羟基苯氧基)丙酸(D-HPPA)的能力,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优化球孢白僵菌生物合成D-HPPA的液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D-PPA初始添加浓度为40 g/L时,液态发酵最优条件为葡萄糖38.70 g/L、蚕蛹粉15 g/L、FeCl_(2)1.0 g/L、接种量15%(V/V)、pH 6.6及发酵温度28℃时,D-HPPA的产量为(25.10±0.43)g/L,D-HPPA的产率为57.24%±0.97%,比优化前提高了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液态发酵 条件优化 R-(+)-2-(4-羟基苯氧基)丙酸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化钙为中和剂的大肠杆菌丁二酸发酵
18
作者 陈思宇 孙瑞雪 +3 位作者 包晨鹏 王金华 高娃 王永泽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3,共5页
氢氧化钙因其价格相对低廉且与其配套的有机酸分离纯化工艺成熟,常作为中和剂应用于有机酸发酵中。但在丁二酸发酵中,因其不能提供丁二酸合成所必需的二氧化碳,存在发酵产量低的问题。文章建立并优化了以氢氧化钙为中和剂结合二氧化碳... 氢氧化钙因其价格相对低廉且与其配套的有机酸分离纯化工艺成熟,常作为中和剂应用于有机酸发酵中。但在丁二酸发酵中,因其不能提供丁二酸合成所必需的二氧化碳,存在发酵产量低的问题。文章建立并优化了以氢氧化钙为中和剂结合二氧化碳脉冲补料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发酵初期不添加中和剂,pH值自然下降至5.7时,立即流加23%氢氧化钙溶液使pH值升至7.5,然后停止添加中和剂,通入0.2 m^(3)/(m^(3)·min)二氧化碳气体至pH值降至6.5时停止通气使发酵液自然发酵,当pH值下降至5.7时,再循环上述操作。使用该方法时,发酵产量为88.47 g/L,糖酸转化率为96.03%,平均生产强度为2.21 g/(L·h),相较于以氢氧化钙为中和剂不补入或者连续通入二氧化碳的方式,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98%和95%。该方法为解决使用氢氧化钙作中和剂发酵丁二酸产量低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利用现有有机酸分离设备大规模生产丁二酸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丁二酸 氢氧化钙 二氧化碳 中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枣发酵酒的生产工艺优化及体外消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江波 薛超越 +5 位作者 朱嘉璐 何超 沈艳 蔡凤娇 张瑞景 徐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50,共8页
为改善枣酒的品质,丰富枣酒香气,生产出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的板枣果酒。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消化实验对其发酵前后在胃肠道中的消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枣酒的最佳辅... 为改善枣酒的品质,丰富枣酒香气,生产出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的板枣果酒。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消化实验对其发酵前后在胃肠道中的消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枣酒的最佳辅料为山楂,最优发酵条件为:山楂与板枣的比例为1:2.96(w/w),发酵温度29℃,浸提温度45℃,感官评分为81.66分。体外消化结果表明:板枣发酵酒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在胃消化结束后分别提升了16.19%、22.15%和13.09%,在肠消化结束后提升了42.06%、22.31%和85.80%。本研究为板枣发酵酒产品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枣酒 理化性质 抗氧化能力 发酵工艺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乙酸乙酯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冉霞 肖雨荷 +4 位作者 蔡晶钰 刘智文 朱家豪 汪江波 余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0,共6页
该研究以产酯酵母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菌株的乙酸乙酯产量并筛选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以乙酸乙酯产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条件... 该研究以产酯酵母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菌株的乙酸乙酯产量并筛选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以乙酸乙酯产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株P-3,乙酸乙酯产量为134.32 mg/L。菌株P-3被鉴定为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其产乙酸乙酯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乙醇体积分数18%,发酵时间4 d,在此条件下,乙酸乙酯产量达到281.47 mg/L,比优化前提高10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筛选 鉴定 乙酸乙酯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