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铀锆铌混合材料中12种杂质元素含量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平 邓传东 +3 位作者 曾诚 盛红伍 赵峰 乔洪波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3-558,共6页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铀锆铌混合材料中12种杂质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CL-TBP萃淋树脂,在酸性介质中将铀基体与待测元素分离。通过对分析线的选择、基体及待测元素干扰方面的考察,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并采用基体匹...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铀锆铌混合材料中12种杂质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CL-TBP萃淋树脂,在酸性介质中将铀基体与待测元素分离。通过对分析线的选择、基体及待测元素干扰方面的考察,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并采用基体匹配法克服了铌、锆的基体干扰。各元素分析线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锰、锡、锌的线性范围为0.02~0.16 mg/L,钴、铜、钛的线性范围为0.2~1.6 mg/L,铝、铬、镍、钒的线性范围为0.4~3.2 mg/L,钼、铁的线性范围为0.8~6.4 mg/L。12种杂质元素的检出限(3σ)在4.8~24μg/L之间,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3%~110%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6)。该方法简便快捷,满足铀锆铌混合材料中上述12种杂质元素含量测定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锆铌混合材料 杂质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碳-SiC共沉积界面SiC_(f)/SiC Mi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拉伸行为
2
作者 刘桂良 何宗倍 +3 位作者 蔺浩然 张瑞谦 陈招科 王继平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5-39,50,共6页
以国产第三代碳化硅纤维(SiC_(f))为增强体,通过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在SiC_(f)表面同时沉积热解碳(PyC)和SiC形成共沉积界面层,沉积时间为20~70 min,然后继续沉积SiC制备出致密的Mini SiC_(f)/SiC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和... 以国产第三代碳化硅纤维(SiC_(f))为增强体,通过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在SiC_(f)表面同时沉积热解碳(PyC)和SiC形成共沉积界面层,沉积时间为20~70 min,然后继续沉积SiC制备出致密的Mini SiC_(f)/SiC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和拉伸行为。结果表明:20,40,70 min沉积时间下得到共沉积界面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500,1100,2100 nm,界面层厚度均匀,为单层界面;当共沉积界面层厚度为1100 nm时,Mini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适中,拉伸强度最大,达到626.0 MPa,对应的断裂应变为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渗透 PyC-SiC共沉积界面 Mini复合材料 拉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界面SiC纤维束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行为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宗倍 张瑞谦 +3 位作者 付道贵 李鸣 陈招科 邱邵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31,共7页
利用国产三代SiC纤维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制备不同界面厚度和基体体积分数的SiC纤维束复合材料,并对其拉伸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同时,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界面厚度和基体体积分数对SiC纤维束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 利用国产三代SiC纤维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制备不同界面厚度和基体体积分数的SiC纤维束复合材料,并对其拉伸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同时,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界面厚度和基体体积分数对SiC纤维束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纤维束复合材料的界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径向和环向热残余应力,而且这两种应力均随着界面厚度增加而减小,随着基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界面厚度增加SiC纤维束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增大趋势,且纤维拔出长度也相应增加;但在界面厚度相同的情况下,过高的基体体积分数将导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韧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纤维束复合材料 界面厚度 基体体积分数 热残余应力 拉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C/SiC槽型梁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成鹏 李俊 +1 位作者 何宗倍 矫桂琼 《航空制造技术》 2020年第15期14-21,共8页
陶瓷基复合材料典型结构件的承载性能研究不足。针对2D-C/SiC槽型梁开展弯扭组合加载下的损伤-破坏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变形监测和裂纹观测,分析了槽型梁试件的承载性能、损伤过程及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复杂加载下,分层和屈曲是2D-C/Si... 陶瓷基复合材料典型结构件的承载性能研究不足。针对2D-C/SiC槽型梁开展弯扭组合加载下的损伤-破坏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变形监测和裂纹观测,分析了槽型梁试件的承载性能、损伤过程及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复杂加载下,分层和屈曲是2D-C/SiC槽型梁的主要损伤形式,其破坏过程非常复杂,应变响应通常发生波动和突变,力学性能严重劣化,极限承载能力较低。与完好试件相比,翼缘开孔试件的损伤-断裂机理发生改变,分层起始载荷与局部屈曲载荷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槽型梁 组合加载 破坏模式 承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后A508-3钢冲击功异常试样的显微组织研究
5
作者 吴璐 唐洪奎 +7 位作者 彭艳华 朱伟 伍晓勇 温榜 王斐 杨帆 吴拥军 孙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9,共6页
采用带屏蔽的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等手段对中子辐照后国产A508-3钢冲击功异常试样的冲击断口形貌、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孔洞和第二相夹杂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探讨了产生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本... 采用带屏蔽的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等手段对中子辐照后国产A508-3钢冲击功异常试样的冲击断口形貌、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孔洞和第二相夹杂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探讨了产生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本次辐照实验条件下(中子注量2.97×1019 n/cm2,辐照温度(290±15)℃,国产A508-3钢试样辐照前后的显微组织均为贝氏体组织,且晶粒尺寸未见明显变化,不是导致冲击功产生异常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可能是基体组织中体缺陷(孔洞)数量的差异;组织中的孔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填充了Al2O3、MnS、Al-Mg-O三元化合物等层片状复合第二相粒子的孔洞,另一种为未填充任何第二相的空洞,且孔洞中第二相与基体结合较差,易导致材料韧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容器钢 冲击韧性 显微组织 孔洞 第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研究
6
作者 冷茂林 王晓敏 +3 位作者 王录全 何振娟 郭振 庾正伟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4-350,共7页
为了减少U—M_o微球在混料和成型过程中发生偏聚的现象,改善(U-M_o)-Al弥散燃料铀分布的均匀性,研究了多种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及建立的包覆工艺对微球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相近尺寸(直径约100μm)的不锈钢微球代替U-M_o微球。结果... 为了减少U—M_o微球在混料和成型过程中发生偏聚的现象,改善(U-M_o)-Al弥散燃料铀分布的均匀性,研究了多种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及建立的包覆工艺对微球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相近尺寸(直径约100μm)的不锈钢微球代替U-M_o微球。结果表明:直接添加黏结介质包覆工艺和自由落体包覆工艺不适合微球的包覆;采用溶剂挥发法在每颗微球表面都包覆了一层基体粉末颗粒,微球表面的粗糙度明显增大,流动时颗粒间产生机械咬合力,降低了微球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工艺 U-M_o微球 黏结介质 流动性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对纯镍及690合金在弱碱性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夏小峰 吕战鹏 +5 位作者 陈俊劼 肖茜 熊茹 夏爽 姚美意 周邦新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4,共9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预充氢对690合金在25,50,70℃下弱碱性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充氢使得690合金在碳酸氢钠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负移、电化学阻抗降低,尽管不影响阳极极化曲线的形状,但增大了阳极极化曲线中一次过钝化...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预充氢对690合金在25,50,70℃下弱碱性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充氢使得690合金在碳酸氢钠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负移、电化学阻抗降低,尽管不影响阳极极化曲线的形状,但增大了阳极极化曲线中一次过钝化电位之前的阳极电流密度。此外,预充氢使镍在碳酸氢钠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出现新的阳极电流峰,增大了阳极极化曲线中过钝化电位之前的电流密度,并降低了电化学阻抗。氢对金属或合金电化学行为的作用与电极反应类型、速率控制步骤以及表面膜的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90镍基合金 弱碱性溶液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环氧树脂制备及阻尼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化哲 黄照华 +4 位作者 谢贵堂 刘凯 葛源广 张均 姜志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5-158,共4页
采用缩水甘油胺类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甲基四氢苯酐,制备了系列耐热环氧树脂固化物。通过热失重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摩尔比对环氧树脂固化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氧树脂与甲基四氢苯酐摩尔比... 采用缩水甘油胺类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甲基四氢苯酐,制备了系列耐热环氧树脂固化物。通过热失重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摩尔比对环氧树脂固化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氧树脂与甲基四氢苯酐摩尔比为1∶2.5~3.5时,环氧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高于200℃;当摩尔比为1∶3时,环氧树脂固化物T_(g)最高为225.3℃,此时失重5%的温度为354.3℃,阻尼温域为75.5℃,拉伸强度为54.3MPa,断裂伸长率为5.2%,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能、阻尼性能、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固化剂 阻尼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海绵铪中的18种杂质元素 被引量:2
9
作者 邓传东 李洁 +4 位作者 孙琳 廖志海 程思奇 赵峰 浦晨晨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3,共5页
本文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海绵铪中18种杂质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分析线的选择、基体干扰方面的考察,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标准加入法可克服基体干扰,各元素分析线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K、Li、Sr的... 本文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海绵铪中18种杂质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分析线的选择、基体干扰方面的考察,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标准加入法可克服基体干扰,各元素分析线的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K、Li、Sr的线性范围为0.025~0.50 mg/L,Ba、Be、Ca、Cd、Co、Cr、Cu、Hg、Mn、Mo、Ti的线性范围为0.050~1.0 mg/L,Fe、Na、Ni、V的线性范围为0.10~2.0 mg/L。18种杂质元素的检出限(3σ)在1~47μg/L之间,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1%~10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杂质元素 海绵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Sn-Nb-Fe系锆合金中第二相粒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范清松 杨忠波 +3 位作者 周军 石明华 陈鑫 李中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118,共9页
本文归纳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Zr-Sn-Nb-Fe系锆合金第二相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总结了Sn,Nb,Fe等合金元素对Zr-Sn-Nb-Fe系锆合金中第二相特征(晶体结构、成分、尺寸、分布等)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第二相在加工热处理过程中的析出及演变机... 本文归纳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Zr-Sn-Nb-Fe系锆合金第二相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总结了Sn,Nb,Fe等合金元素对Zr-Sn-Nb-Fe系锆合金中第二相特征(晶体结构、成分、尺寸、分布等)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第二相在加工热处理过程中的析出及演变机制,并指出如何改善第二相类型、尺寸、分布等的一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Sn-Nb-Fe系锆合金 第二相粒子 合金元素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陶瓷在钎焊过程中的6H到3C多型相变
11
作者 石浩江 张瑞谦 +3 位作者 李鸣 颜家振 刘自豪 白冬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16-1522,共7页
为探究钎焊过程对SiC陶瓷晶体结构的影响,为钎焊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及试验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纯Ni箔作为中间层在1100~1245℃下实现了6H-SiC的钎焊连接,并研究了焊缝以及6H-SiC基体与焊缝界面处的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少量Ni原子在钎... 为探究钎焊过程对SiC陶瓷晶体结构的影响,为钎焊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及试验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纯Ni箔作为中间层在1100~1245℃下实现了6H-SiC的钎焊连接,并研究了焊缝以及6H-SiC基体与焊缝界面处的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少量Ni原子在钎焊过程中会扩散进入6H-SiC陶瓷,并以固溶形式存在,降低了6H-SiC层错能。随着钎焊温度升高,6H-SiC/焊缝界面处的焊后残余应力增大,当钎焊温度达到1245℃时,界面处的6H-SiC的(0001)面沿1/3<1100>方向产生滑移,6H-SiC切变形成3C-SiC。因此,SiC陶瓷在钎焊过程中受应力和钎料组成元素的作用发生相变,针对特殊环境使用的SiC陶瓷需要斟酌钎焊工艺对其晶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H-SIC 3C-SIC 相变 钎焊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0.4Sn-0.65Nb-0.3Fe锆合金相变(α→α+β)开始温度研究
12
作者 范清松 杨忠波 +3 位作者 周军 石明华 陈鑫 程竹青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4-47,共4页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测定Zr-0.4Sn-0.65Nb-0.3Fe锆合金的相变开始温度(T_(α→α+β)),并对以上不同测试方法及其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DSC所测的合金T_(α→α+β)存在一定误差,要比用SEM和TE...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测定Zr-0.4Sn-0.65Nb-0.3Fe锆合金的相变开始温度(T_(α→α+β)),并对以上不同测试方法及其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DSC所测的合金T_(α→α+β)存在一定误差,要比用SEM和TEM分析所得合金的T_(α→α+β)偏高;经SEM和TEM测得Zr-0.4Sn-0.65Nb-0.3Fe锆合金的T_(α→α+β)为646~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Sn-Nb-Fe锆合金 相变温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