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
被引量:
42
1
作者
李云春
易军
+2 位作者
弓振斌
张水坝
郑文慧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采用V(正己烷)∶V(丙酮)=97.5∶2.5混合溶剂提取茶叶样品中的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选用氟罗里硅土/活性炭混合柱为色谱柱和V(石油醚)/V(乙酸乙酯)=9∶1为淋洗液的方法净化待测样品.在优化的流动相配比(V(乙腈)∶V(水)=74∶26)及...
采用V(正己烷)∶V(丙酮)=97.5∶2.5混合溶剂提取茶叶样品中的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选用氟罗里硅土/活性炭混合柱为色谱柱和V(石油醚)/V(乙酸乙酯)=9∶1为淋洗液的方法净化待测样品.在优化的流动相配比(V(乙腈)∶V(水)=74∶26)及流速(1.2mL·min-1)条件下,用配备HypersilODS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了待测组分的分离和测定.实验证明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添加标准的回收率分别为71.0%和76 0%,加标回收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2.5%和2.2%.本方法具有溶剂使用量少、净化效果好、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可用于茶叶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农药残留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农药残留
茶叶
氯氰菊酯
氯戊菊酯
含量测定
食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
46
2
作者
易军
李云春
+2 位作者
弓振斌
张水坝
郑文慧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4-339,共6页
采用氟罗里硅土 /活性炭混合柱柱层析净化方法 ,以HP 5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的气相色谱(GC)方法测定了茶叶中六六六、三氯杀螨醇、滴滴涕、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多种农药残留 .所建立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外...
采用氟罗里硅土 /活性炭混合柱柱层析净化方法 ,以HP 5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的气相色谱(GC)方法测定了茶叶中六六六、三氯杀螨醇、滴滴涕、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多种农药残留 .所建立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外检结果基本一致 .方法具有溶剂使用量少、净化效果好、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 ,可满足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检测的需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茶叶
农药残留检测
含量测定
柱层析净化方法
农药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福建名优绿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被引量:
9
3
作者
孙威江
罗星火
+1 位作者
陈志雄
郑金贤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对拟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的福建闽东的福州恩顶茶场、罗源县满叠茶场;闽北的南平炉下茶场、政和志和茶场、松溪郑墩茶场、武夷山农场、武夷木关茶场及周宁官司茶场等8个名优绿茶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
对拟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的福建闽东的福州恩顶茶场、罗源县满叠茶场;闽北的南平炉下茶场、政和志和茶场、松溪郑墩茶场、武夷山农场、武夷木关茶场及周宁官司茶场等8个名优绿茶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1)福建名优绿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较佳,基本未受重金属及有机氯农药污染.不同地区之间茶园土壤清洁程度有所差异.(2)按照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评价,8个茶场中,有3个茶场茶园土壤属一级土壤,清洁,符合AA级绿色食品对原料产地土壤环境的要求;有2个茶场茶园土壤属二级土壤,尚清洁,适宜发展A级绿色食品茶叶;有2个茶场土壤处于2级土壤上限,经过适当改造可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有1个茶场土壤受Cr污染,不宜发展绿色食品.若以背景值为标准,则评价结果与上述有些差异.(3)名优绿茶产地土壤pH值为4.0~5.5,多数为4.1~4.7,适宜茶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绿色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之西行
被引量:
8
4
作者
孙云
张稚秀
《茶叶科学技术》
2004年第4期39-40,共2页
本文以荷兰、英国、美国在茶文化方面有代表性的三个西方国家为主线,从各自的饮茶历史、饮茶 方式、饮茶风俗等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西方茶文化的源流,茶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
饮茶风俗
饮茶方式
产生
西方国家
生活
角度
活产
影响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方茶文化溯源
被引量:
42
5
作者
张稚秀
孙云
《农业考古》
2004年第2期327-333,共7页
关键词
西方国家
茶文化
溯源
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土壤理化性状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5
6
作者
林贵英
《福建茶叶》
2005年第3期23-25,共3页
分别扦取武夷山不同产区即正岩产区、半岩产区、和洲地产区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正岩产区的速效钾和有效镁的含量较高,而且其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镁之间的比例也较为均衡,符合茶园土壤中矿质元素的...
分别扦取武夷山不同产区即正岩产区、半岩产区、和洲地产区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正岩产区的速效钾和有效镁的含量较高,而且其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镁之间的比例也较为均衡,符合茶园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合理比例。提出施肥过程要注意磷肥、钾肥和镁肥的合理施用,以达到茶树全面营养的需要。文中还分析土壤物理性状对武夷岩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品质
土壤理化性状
正岩产区
半岩产区
和洲地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品乌龙茶的品评
被引量:
2
7
作者
曾国渊
《中国茶叶》
1992年第1期30-31,共2页
乌龙茶品种多样,具外形的条索、色泽特征,依地区及品种不同而异。人们对乌龙茶商品规格要求有着传统的习惯与爱好,一般不注重外形而讲究内质,但是,外形与内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成品乌龙茶的审评,主要是看香气和滋味达两个因子,其次才...
乌龙茶品种多样,具外形的条索、色泽特征,依地区及品种不同而异。人们对乌龙茶商品规格要求有着传统的习惯与爱好,一般不注重外形而讲究内质,但是,外形与内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成品乌龙茶的审评,主要是看香气和滋味达两个因子,其次才是外形和叶底因子,汤色仅供参考。福建乌龙茶按地区分闽北及闽南两大类,不论是闽北乌龙茶还是闽南乌龙茶,其成品茶的品质要求都为香高幽雅、茶汤橙明、回味甘甜、耐冲泡,品评方法也部分干评和湿评两种。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种
乌龙茶
品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样品乌龙茶的烘焙技术
被引量:
7
8
作者
陈美柑
曾世平
《福建茶叶》
1997年第3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乌龙茶
小样品
烘焙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看茶焙茶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忠兴
高金发
《福建茶叶》
1998年第2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焙茶
乌龙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石亭绿茶产销历史与展望
被引量:
1
10
作者
曹国渊
《福建茶叶》
1991年第3期41-43,共3页
南安石亭绿茶是福建闽南供侨销的炒青绿茶,有三绿三香之誉,素为海外侨胞喜爱。从宋代至今相传七、八百年之久,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形成颇具特产的名茶风格。几世纪以来石亭茶成了沟通海外侨胞与亲人之间的桥梁,游子乡思,名茶寄意,其价值...
南安石亭绿茶是福建闽南供侨销的炒青绿茶,有三绿三香之誉,素为海外侨胞喜爱。从宋代至今相传七、八百年之久,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形成颇具特产的名茶风格。几世纪以来石亭茶成了沟通海外侨胞与亲人之间的桥梁,游子乡思,名茶寄意,其价值已超越商品的范畴。近年虽然间断外销,但在党和政府着力恢复与培育下,石亭绿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亭绿茶
产销史
茶史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蒸青绿茶制作的温度控制
被引量:
1
11
作者
陈霖
《福建茶叶》
1999年第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绿茶
制作
蒸青
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米,茶桌仔与早茶
12
作者
张水存
《农业考古》
1993年第2期63-64,共2页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茶桌
早茶
茶叶贸易
王安石
本草拾遗
厦门
饮茶
生活中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中国乌龙茶的传统采制工艺
13
作者
张水存
《农业考古》
1992年第4期213-214,共2页
茶叶之采制工艺不同,可以分别制成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窨花的花茶和团块状的紧压茶。其中,采制工艺最为精细、复杂和独特的要算脍炙人口的乌龙茶了。在福建高山地区,乌龙茶一般每年采摘四次。茶树经过越冬期,...
茶叶之采制工艺不同,可以分别制成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窨花的花茶和团块状的紧压茶。其中,采制工艺最为精细、复杂和独特的要算脍炙人口的乌龙茶了。在福建高山地区,乌龙茶一般每年采摘四次。茶树经过越冬期,在将近半年休养期内已积蓄了充足的养分,到了春天又因雨量充沛、气温逐升而稳缓生长,其叶长势厚实柔嫩。此种在入夏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春茶,制作后条形肥壮,色渗光润,香味浓郁而耐于冲泡,品质产量居各季之首,立夏以后,茶树因气温续升,生长迅速,故高山地区一般在采摘春茶后的五十多天(夏至前后)即再次采摘茶叶并称为夏茶,由于生长期短,新梢易呈老化,其成茶后条形粗细不匀,色泽暗褐,香短而水味涩,产量仅为春茶的6~7成;夏至以后,茶树芽梢因气温较高而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至四十多天,此种在立秋至处署前续摘的茶叶称为署茶,其成茶色泽黄褐,泡水苦涩而略带璜味,产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立秋后气温渐降,雨量锐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茶叶
高山地区
工艺
茶树
产量
生长期
气温
越冬期
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饮茶与品茶
14
作者
陈志雄
《福建茶叶》
2000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饮茶
品茶
茶文化
清饮法
调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福建龙须茶的采制技术
15
作者
祖耕荣
周如旺
《中国茶叶加工》
2003年第3期29-30,共2页
龙须茶产于福建省崇安县八角亭村一带,形似饱蘸墨水的毛笔头,用丝线捆扎而成又称角亭龙须茶.
关键词
福建龙须茶
采制技术
角亭龙须茶
红灯笼龙须茶
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议乌龙茶市场的影响因素
16
作者
黄雅雅
《中国茶叶加工》
1997年第2期17-17,31,共2页
乌龙茶是特种茶类,品类很多,以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和广东凤凰水仙最负盛名。但产量多,销量大的则是闽南出产的铁观音、色种,包括梅占、毛蟹、黄棪等著名品种,和闽北的武夷水仙、乌龙等。 由于长期以来,乌龙茶的消费对象大多是那...
乌龙茶是特种茶类,品类很多,以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和广东凤凰水仙最负盛名。但产量多,销量大的则是闽南出产的铁观音、色种,包括梅占、毛蟹、黄棪等著名品种,和闽北的武夷水仙、乌龙等。 由于长期以来,乌龙茶的消费对象大多是那些传统的爱好者,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甚小,主销福建、广东和台湾。而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随着乌龙茶外销量的逐年增长,进口国也相继增多,现已达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深入了解目前的乌龙茶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品质
市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
被引量:
42
1
作者
李云春
易军
弓振斌
张水坝
郑文慧
机构
厦门
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0220001)
文摘
采用V(正己烷)∶V(丙酮)=97.5∶2.5混合溶剂提取茶叶样品中的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选用氟罗里硅土/活性炭混合柱为色谱柱和V(石油醚)/V(乙酸乙酯)=9∶1为淋洗液的方法净化待测样品.在优化的流动相配比(V(乙腈)∶V(水)=74∶26)及流速(1.2mL·min-1)条件下,用配备HypersilODS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了待测组分的分离和测定.实验证明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添加标准的回收率分别为71.0%和76 0%,加标回收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2.5%和2.2%.本方法具有溶剂使用量少、净化效果好、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可用于茶叶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农药残留分析.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农药残留
茶叶
氯氰菊酯
氯戊菊酯
含量测定
食品检测
Keywords
tea
cypermethrin
fenvalerate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iode assay detector
分类号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07.53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
46
2
作者
易军
李云春
弓振斌
张水坝
郑文慧
机构
厦门
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4-339,共6页
文摘
采用氟罗里硅土 /活性炭混合柱柱层析净化方法 ,以HP 5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检测器 (ECD)的气相色谱(GC)方法测定了茶叶中六六六、三氯杀螨醇、滴滴涕、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多种农药残留 .所建立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外检结果基本一致 .方法具有溶剂使用量少、净化效果好、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 ,可满足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检测的需要 .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茶叶
农药残留检测
含量测定
柱层析净化方法
农药残留量
Keywords
tea
pesticide residues
gas chromatography
分类号
TS272.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X83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福建名优绿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被引量:
9
3
作者
孙威江
罗星火
陈志雄
郑金贤
机构
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
福建
茶叶
进出口
公司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基金
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资助
文摘
对拟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的福建闽东的福州恩顶茶场、罗源县满叠茶场;闽北的南平炉下茶场、政和志和茶场、松溪郑墩茶场、武夷山农场、武夷木关茶场及周宁官司茶场等8个名优绿茶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1)福建名优绿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较佳,基本未受重金属及有机氯农药污染.不同地区之间茶园土壤清洁程度有所差异.(2)按照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评价,8个茶场中,有3个茶场茶园土壤属一级土壤,清洁,符合AA级绿色食品对原料产地土壤环境的要求;有2个茶场茶园土壤属二级土壤,尚清洁,适宜发展A级绿色食品茶叶;有2个茶场土壤处于2级土壤上限,经过适当改造可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有1个茶场土壤受Cr污染,不宜发展绿色食品.若以背景值为标准,则评价结果与上述有些差异.(3)名优绿茶产地土壤pH值为4.0~5.5,多数为4.1~4.7,适宜茶树生长.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绿色食品
Keywords
tea estate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green food (unpolluted)
分类号
S571.106.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X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之西行
被引量:
8
4
作者
孙云
张稚秀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2004年第4期39-40,共2页
文摘
本文以荷兰、英国、美国在茶文化方面有代表性的三个西方国家为主线,从各自的饮茶历史、饮茶 方式、饮茶风俗等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西方茶文化的源流,茶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
饮茶风俗
饮茶方式
产生
西方国家
生活
角度
活产
影响
源流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方茶文化溯源
被引量:
42
5
作者
张稚秀
孙云
机构
福建省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2004年第2期327-333,共7页
关键词
西方国家
茶文化
溯源
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理化性状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5
6
作者
林贵英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福建茶叶》
2005年第3期23-25,共3页
文摘
分别扦取武夷山不同产区即正岩产区、半岩产区、和洲地产区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正岩产区的速效钾和有效镁的含量较高,而且其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镁之间的比例也较为均衡,符合茶园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合理比例。提出施肥过程要注意磷肥、钾肥和镁肥的合理施用,以达到茶树全面营养的需要。文中还分析土壤物理性状对武夷岩茶的影响。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品质
土壤理化性状
正岩产区
半岩产区
和洲地产区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品乌龙茶的品评
被引量:
2
7
作者
曾国渊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中国茶叶》
1992年第1期30-31,共2页
文摘
乌龙茶品种多样,具外形的条索、色泽特征,依地区及品种不同而异。人们对乌龙茶商品规格要求有着传统的习惯与爱好,一般不注重外形而讲究内质,但是,外形与内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成品乌龙茶的审评,主要是看香气和滋味达两个因子,其次才是外形和叶底因子,汤色仅供参考。福建乌龙茶按地区分闽北及闽南两大类,不论是闽北乌龙茶还是闽南乌龙茶,其成品茶的品质要求都为香高幽雅、茶汤橙明、回味甘甜、耐冲泡,品评方法也部分干评和湿评两种。 1.
关键词
茶叶
品种
乌龙茶
品评
分类号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样品乌龙茶的烘焙技术
被引量:
7
8
作者
陈美柑
曾世平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安溪县茶委
出处
《福建茶叶》
1997年第3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乌龙茶
小样品
烘焙技术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看茶焙茶
被引量:
2
9
作者
陈忠兴
高金发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厦门
商检局
出处
《福建茶叶》
1998年第2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焙茶
乌龙茶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亭绿茶产销历史与展望
被引量:
1
10
作者
曹国渊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福建茶叶》
1991年第3期41-43,共3页
文摘
南安石亭绿茶是福建闽南供侨销的炒青绿茶,有三绿三香之誉,素为海外侨胞喜爱。从宋代至今相传七、八百年之久,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形成颇具特产的名茶风格。几世纪以来石亭茶成了沟通海外侨胞与亲人之间的桥梁,游子乡思,名茶寄意,其价值已超越商品的范畴。近年虽然间断外销,但在党和政府着力恢复与培育下,石亭绿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石亭绿茶
产销史
茶史
福建
分类号
F329.5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蒸青绿茶制作的温度控制
被引量:
1
11
作者
陈霖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福建茶叶》
1999年第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绿茶
制作
蒸青
温度控制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米,茶桌仔与早茶
12
作者
张水存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农业考古》
1993年第2期63-64,共2页
文摘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茶桌
早茶
茶叶贸易
王安石
本草拾遗
厦门
饮茶
生活中
茶文化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中国乌龙茶的传统采制工艺
13
作者
张水存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农业考古》
1992年第4期213-214,共2页
文摘
茶叶之采制工艺不同,可以分别制成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窨花的花茶和团块状的紧压茶。其中,采制工艺最为精细、复杂和独特的要算脍炙人口的乌龙茶了。在福建高山地区,乌龙茶一般每年采摘四次。茶树经过越冬期,在将近半年休养期内已积蓄了充足的养分,到了春天又因雨量充沛、气温逐升而稳缓生长,其叶长势厚实柔嫩。此种在入夏前后采摘的茶叶称为春茶,制作后条形肥壮,色渗光润,香味浓郁而耐于冲泡,品质产量居各季之首,立夏以后,茶树因气温续升,生长迅速,故高山地区一般在采摘春茶后的五十多天(夏至前后)即再次采摘茶叶并称为夏茶,由于生长期短,新梢易呈老化,其成茶后条形粗细不匀,色泽暗褐,香短而水味涩,产量仅为春茶的6~7成;夏至以后,茶树芽梢因气温较高而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至四十多天,此种在立秋至处署前续摘的茶叶称为署茶,其成茶色泽黄褐,泡水苦涩而略带璜味,产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立秋后气温渐降,雨量锐减。
关键词
乌龙茶
茶叶
高山地区
工艺
茶树
产量
生长期
气温
越冬期
制作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饮茶与品茶
14
作者
陈志雄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福建茶叶》
2000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饮茶
品茶
茶文化
清饮法
调饮法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G899 [文化科学—体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福建龙须茶的采制技术
15
作者
祖耕荣
周如旺
机构
武夷山茶场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2003年第3期29-30,共2页
文摘
龙须茶产于福建省崇安县八角亭村一带,形似饱蘸墨水的毛笔头,用丝线捆扎而成又称角亭龙须茶.
关键词
福建龙须茶
采制技术
角亭龙须茶
红灯笼龙须茶
香型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议乌龙茶市场的影响因素
16
作者
黄雅雅
机构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1997年第2期17-17,31,共2页
文摘
乌龙茶是特种茶类,品类很多,以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和广东凤凰水仙最负盛名。但产量多,销量大的则是闽南出产的铁观音、色种,包括梅占、毛蟹、黄棪等著名品种,和闽北的武夷水仙、乌龙等。 由于长期以来,乌龙茶的消费对象大多是那些传统的爱好者,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甚小,主销福建、广东和台湾。而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随着乌龙茶外销量的逐年增长,进口国也相继增多,现已达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深入了解目前的乌龙茶市场。
关键词
乌龙茶
品质
市场
影响因素
分类号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农药残留
李云春
易军
弓振斌
张水坝
郑文慧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易军
李云春
弓振斌
张水坝
郑文慧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4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福建名优绿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孙威江
罗星火
陈志雄
郑金贤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茶之西行
孙云
张稚秀
《茶叶科学技术》
2004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西方茶文化溯源
张稚秀
孙云
《农业考古》
2004
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土壤理化性状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林贵英
《福建茶叶》
2005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成品乌龙茶的品评
曾国渊
《中国茶叶》
199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小样品乌龙茶的烘焙技术
陈美柑
曾世平
《福建茶叶》
199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浅谈看茶焙茶
陈忠兴
高金发
《福建茶叶》
199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石亭绿茶产销历史与展望
曹国渊
《福建茶叶》
199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蒸青绿茶制作的温度控制
陈霖
《福建茶叶》
199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茶米,茶桌仔与早茶
张水存
《农业考古》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谈中国乌龙茶的传统采制工艺
张水存
《农业考古》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饮茶与品茶
陈志雄
《福建茶叶》
200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福建龙须茶的采制技术
祖耕荣
周如旺
《中国茶叶加工》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浅议乌龙茶市场的影响因素
黄雅雅
《中国茶叶加工》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