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N纳米颗粒增强Sn焊点的性能与组织研究
1
作者 孙磊 何鹏 +3 位作者 张亮 张墅野 王文昊 张潘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n-xTiN(x=0,0.05,0.1,0.2,0.3,0.4,质量分数,%)焊点的润湿性、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Sn钎料中加入TiN纳米颗粒后,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提高,焊点的力...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n-xTiN(x=0,0.05,0.1,0.2,0.3,0.4,质量分数,%)焊点的润湿性、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Sn钎料中加入TiN纳米颗粒后,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提高,焊点的力学性能也得到增强。当TiN纳米颗粒的加入量达到0.2%时,钎料的润湿角由初始的16.5°下降到13.8°,降幅为16.4%,焊点的剪切强度提高24.0%。对于微观组织,随着TiN纳米颗粒的加入,Sn-xTiN/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厚度由初始的6.5μm下降到5.8μm。继续增加TiN纳米颗粒的加入量,焊点界面IMC厚度则会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点 TiN纳米颗粒 润湿角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纳米颗粒掺杂对Sn基复合焊点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孙磊 王静 +2 位作者 王文昊 姜加伟 张亮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2-186,共5页
研究了微量Al纳米颗粒(0~0.5wt%)掺杂对三维封装技术中芯片堆叠互连Sn基焊点的界面组织、润湿性能以及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微量的Al纳米颗粒可以显著抑制Sn基复合焊点界面层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当Al颗粒掺杂量为0.3wt%时,Sn... 研究了微量Al纳米颗粒(0~0.5wt%)掺杂对三维封装技术中芯片堆叠互连Sn基焊点的界面组织、润湿性能以及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微量的Al纳米颗粒可以显著抑制Sn基复合焊点界面层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当Al颗粒掺杂量为0.3wt%时,Sn/Cu焊点界面层厚度由最初始的3.00μm下降到2.28μm。当Al纳米颗粒掺杂量超过0.3wt%时,复合焊点界面层厚度却出现增厚的趋势。此外,随着微量Al颗粒的掺杂,钎料的熔点未出现明显变化,Sn基钎料的润湿角得到降低。当Al纳米颗粒的掺杂量为0.3wt%时,Sn基钎料的润湿角由未掺杂的16.8°下降到13.4°,降幅20.2%。Sn-0.3Al复合焊点的剪切性能则达到了最大值16.9 MPa,增幅24.3%。继续增加Al纳米颗粒掺杂量,复合焊点的润湿性能和剪切强度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基复合焊点 Al纳米颗粒 界面组织 润湿角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时效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3
作者 孙磊 王文昊 +3 位作者 王静 虞佳鑫 张亮 姜加伟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共7页
采用瞬时液相键合工艺制备芯片叠层互连用Cu-Sn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焊点,对IMC焊点进行150℃等温时效处理,研究时效条件下纳米Al颗粒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纳米Al颗粒可有... 采用瞬时液相键合工艺制备芯片叠层互连用Cu-Sn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焊点,对IMC焊点进行150℃等温时效处理,研究时效条件下纳米Al颗粒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纳米Al颗粒可有效抑制键合Cu-Sn IMC焊点中界面层的过快生长和空洞的产生,经等温时效处理后,Cu-Sn-Cu和Cu-Sn0.3Al-Cu IMC焊点中Cu3Sn界面层均逐渐增厚,但是Cu-Sn0.3Al-Cu IMC焊点中Cu3Sn层的生长速率始终低于Cu-Sn-Cu焊点,且空洞数量也明显少于Cu-Sn-Cu焊点.当等温时效300 h时,两种IMC焊点的抗剪强度为23.1和26.5 MPa,随着时效时间增加到1500 h后,两种IMC焊点的抗剪强度下降到13.4和17.6 MPa,分别下降44.2%和35.3%.在时效初始阶段,Cu-Sn-Cu和Cu-Sn0.3Al-Cu IMC焊点的断口形貌呈现穿晶断裂,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Cu-Sn-Cu IMC焊点的断口形貌逐渐转变为沿晶断裂.对于Cu-Sn0.3Al-Cu IMC焊点,断口形貌仍为穿晶断裂.创新点:(1)通过添加纳米Al颗粒抑制芯片堆叠互连IMC焊点中界面层的生长和空洞的产生.(2)分析了等温时效条件下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封装 金属间化合物焊点 等温时效 组织演化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正则化优化BP神经网络估算SOH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聪聪 郭晟 +1 位作者 常海涛 路密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OH)估算的精度,采用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算法优化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是,引入先验分布约束BP网络权重参数,以减少过拟合风险;并引入后验分布评估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升模型对数据噪声的适应...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SOH)估算的精度,采用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算法优化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是,引入先验分布约束BP网络权重参数,以减少过拟合风险;并引入后验分布评估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升模型对数据噪声的适应性。以充电全过程提取健康特征验证模型精度;以放电片段数据提取健康特征模拟实际工况。训练后的模型在充电全过程提取特征时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小于1.65%,采用放电片段提取特征时的RMSE和MAE均小于3.85%,相较于未优化的BP神经网络,两种方式的估算误差分别降低18%和4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健康状态(SOH) 贝叶斯正则化算法 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健康特征 先验分布 后验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锆柱撑钛酸盐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何丽雯 孙东亚 林碧洲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89-2497,共9页
采用单分子层剥离-重堆积技术将聚合羟基锆离子嵌入到钛酸盐板层间,制得层间距为1.92~2.01nm的介孔钛酸盐柱撑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热重-示差扫描热分析(TG-DSC)、扫描/透射电镜(SEM/HR-TEM)和N2吸附等手段对材料物化性质... 采用单分子层剥离-重堆积技术将聚合羟基锆离子嵌入到钛酸盐板层间,制得层间距为1.92~2.01nm的介孔钛酸盐柱撑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热重-示差扫描热分析(TG-DSC)、扫描/透射电镜(SEM/HR-TEM)和N2吸附等手段对材料物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客体锆离子主要以[Zr4(OH)16-n(H2O)8+n]^n+(记为Zr4)的形式存在于主体层间域中,且柱撑体系中nZr/nTi比越小,越有利于获得层间距和比表面积较大的柱撑材料。紫外光降解亚甲基蓝实验表明,柱撑材料对亚甲基蓝降解率为钛酸盐主体的3.5倍,这与柱撑形成的介孔结构以及主客体间的电子耦合有关;350℃热处理后材料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进一步提高,说明主客体间形成了更有效的欧姆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盐 羟基锆离子 剥离-重堆积 介孔材料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银复合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福斌 胡业奇 +1 位作者 许龙山 陈永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6-30,共5页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钨银材料的传统工艺和制备新技术,对具有良好导热、导电和高温抗氧化等优良性能的钨银复合材料在电气工程、机械加工、集成电路及国防军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纳米钨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进行了...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钨银材料的传统工艺和制备新技术,对具有良好导热、导电和高温抗氧化等优良性能的钨银复合材料在电气工程、机械加工、集成电路及国防军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纳米钨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银复合材料 致密度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能量Ti/(Ir_(0.3)Sn_(0.7-x)Ce_x)O_2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邵艳群 伊昭宇 +3 位作者 朱君秋 娄长影 马晓磊 唐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4-719,共6页
采用热分解法在360℃制备Ti/(Ir0.3Sn(0.7-x)Cex)O2三元氧化物电极材料(0<x<0.5)。采用X射线衍射(XRD)、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分析成分对Ti/(Ir0.3Sn(0.7-x)Cex)O2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Ce可降... 采用热分解法在360℃制备Ti/(Ir0.3Sn(0.7-x)Cex)O2三元氧化物电极材料(0<x<0.5)。采用X射线衍射(XRD)、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分析成分对Ti/(Ir0.3Sn(0.7-x)Cex)O2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Ce可降低氧化物涂层中金红石相的晶化程度,优化氧化物涂层的结构,并提高Ti/(Ir0.3Sn(0.7-x)Cex)O2电极材料的电容性能。当x=0.2时,Ti/(Ir0.3Sn0.5Ce0.2)O2电极的比电容达到414 F/g,约为Ti/Ir O2-Sn O2二元氧化物电极的3倍;该电容材料表现出很高的比能量特性,在4.97 k W/kg的高功率密度放电时,对应的能量密度达到82.88 W·h/kg。当x≥0.3时,随着Ce含量增大,氧化物涂层的导电性能和频率响应特性会遭到恶化,对电极的电容性能不利。因此,Ce的含量控制在0.2(摩尔分数)以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交流阻抗 二氧化铱 二氧化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应力发光材料SrMgSi_2O_6:Ce的制备与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付晓燕 房立均 +1 位作者 付海霞 张洪武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06-1010,共5页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3种紫外应力发光材料SrMgSi2O6:Ce0.005、SrMgSi2O6:Ce0.005,Er0.015和Sr2MgSi2O7:Ce0.005,Er0.015。XRD测试结果表明:SrMgSi2O6与Sr2MgSi2O7具有相同的结构,掺杂离子的加入没有改变相结构。3种样品的荧光发射光谱...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3种紫外应力发光材料SrMgSi2O6:Ce0.005、SrMgSi2O6:Ce0.005,Er0.015和Sr2MgSi2O7:Ce0.005,Er0.015。XRD测试结果表明:SrMgSi2O6与Sr2MgSi2O7具有相同的结构,掺杂离子的加入没有改变相结构。3种样品的荧光发射光谱很类似,均在330~400 nm紫外波段有较宽的发射谱带。应力发光曲线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应力发光强度与物体受力变化呈良好的对应关系,证明所制备的样品可以用来检测物体的受力情况。同时,研究了共掺杂离子以及改变基质结构对应力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光体中陷阱数目的增加以及基质对称性的降低有利于应力发光的产生。由于所开发的样品波长在紫外区,因而可以作为光源来激发其他颜色的光致发光材料从而实现多颜色应力发光材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发光材料 硅酸盐发光材料 陷阱 结构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互溶金属复合材料及其界面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益航 王德志 +2 位作者 林佳 林高用 麻季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4008-24014,共7页
难互溶金属材料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其组元之间既不相互反应也不相互溶解,而阻碍其发展与应用。回顾了国内外难互溶金属材料及其复合界面的研究概况,以Cu-Fe、Mo-Cu为例介绍难互溶金属复合材料的特点、常用加工工艺及应用领域,研... 难互溶金属材料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其组元之间既不相互反应也不相互溶解,而阻碍其发展与应用。回顾了国内外难互溶金属材料及其复合界面的研究概况,以Cu-Fe、Mo-Cu为例介绍难互溶金属复合材料的特点、常用加工工艺及应用领域,研究表明,固相焊接可制备界面复合良好的难互溶复合材料,其结合处存在原子级的相互扩散区域。建立了难互溶材料的轧制复合与扩散焊接复合模型,为高效、优质制备难互溶复合材料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互溶 金属复合材料 界面 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硼烧结技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魏岱淼 赵国璋 +1 位作者 闫慧丰 付继芳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0-7079,共10页
碳化硼是一种具备高硬度、高模量、高熔点、低密度的陶瓷材料,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优秀的耐腐蚀能力和抗高温氧化能力,耐磨性优越并兼具良好的中子吸收能力。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得碳化硼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化学化工、核工业等行业... 碳化硼是一种具备高硬度、高模量、高熔点、低密度的陶瓷材料,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优秀的耐腐蚀能力和抗高温氧化能力,耐磨性优越并兼具良好的中子吸收能力。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得碳化硼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化学化工、核工业等行业。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碳化硼烧结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热等静压烧结、微波烧结、超高压烧结等各种碳化硼烧结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碳化硼烧结体最终致密度、微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碳化硼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 低密度 耐磨性 热压烧结 烧结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通孔电迁移寿命评价系统设计
11
作者 张立廷 龚涛 +2 位作者 陈思 周斌 卢向军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由于缺乏专门的试验系统,三维封装中的硅通孔电迁移寿命评价往往需要借助多种设备和仪器,以应对不同试验需求,这不仅增加了试验的复杂性,还可能引入不确定性因素。以LabVIEW作为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和工控机作为核心控制单... 由于缺乏专门的试验系统,三维封装中的硅通孔电迁移寿命评价往往需要借助多种设备和仪器,以应对不同试验需求,这不仅增加了试验的复杂性,还可能引入不确定性因素。以LabVIEW作为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和工控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联合精密电源、高精度万用表、继电器阵列、样品连接端等研发了TSV电迁移寿命评价系统,以确保对TSV电迁移试验过程中电压、电流等关键参数的准确采集和监测。借助研发的TSV电迁移寿命评价系统,通过开展双通孔TSV样品电迁移加速寿命试验,分析了TSV在不同电应力(1×10^(5)、5×10^(5)和1×10^(6)A/cm^(2))和温度应力(25℃、50℃和75℃)条件下的特征失效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电流越大TSV样品失效越快,在25℃下电流密度为1×10^(5)A/cm^(2)时的样品失效时间约为56.2 h,而1×10^(6)A/cm^(2)时仅为10.5 h;电流相同时,温度越高TSV样品失效越快,温度从25℃升高到75℃时,样品失效时间减少了约64.9%。基于TSV样品失效时间得到其特征失效时间,并通过设计算法得到TSV电迁移Black寿命模型及其参数,E a=0.672、n=0.665825、A=6.08999×10^(-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VIEW 硅通孔 电迁移 寿命评价 特征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RGO/Cu复合粉体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轶娜 胡柏新 +1 位作者 陈小华 许龙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03,共7页
以铜盐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煅烧-还原工艺获得了超细RGO/Cu复合粉体,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复合粉体纯度高,粒径细小,RGO分散均匀。利用快速等离子体烧结工艺(SPS)和模压成型(MP)制备出不同含量RGO/C... 以铜盐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煅烧-还原工艺获得了超细RGO/Cu复合粉体,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复合粉体纯度高,粒径细小,RGO分散均匀。利用快速等离子体烧结工艺(SPS)和模压成型(MP)制备出不同含量RGO/Cu复合材料,对两种样品的微观结构、硬度和导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PS工艺远优于MP成型烧结工艺,RGO含量为3wt%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SPS工艺制备样品显微硬度(164.45HV)相比于同工艺下纯铜硬度值提高了32.36%,电导率达87.51%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铜基复合材料 SPS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学计算与动力学模拟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月婵 林碧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6,142,共5页
介绍了材料设计的研究现状,利用热力学计算与动力学模拟方法预测了不同制备条件下复合材料、梯度材料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组织演化。结合材料设计理念,提出通过改变混合体系的成分、淬火条件等,从制备过程中组织结构演化控制材料的形... 介绍了材料设计的研究现状,利用热力学计算与动力学模拟方法预测了不同制备条件下复合材料、梯度材料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组织演化。结合材料设计理念,提出通过改变混合体系的成分、淬火条件等,从制备过程中组织结构演化控制材料的形态获得所需性能材料的材料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计算 动力学模拟 复合材料 梯度材料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纳米发光材料LaPO_4:Tm的光谱性质研究
14
作者 付晓燕 赵土元 +3 位作者 张彦 房立钧 付海霞 张洪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1-44,共4页
采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合成了一维六方相LaPO4∶Tm纳米线,线的宽度为5~10 nm,长度为500~1000 nm;将纳米线于600℃热处理得到单斜相LaPO4∶Tm纳米棒,其长度为100 nm左右,宽度为10~20nm.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六方相样品不具有发光性质... 采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合成了一维六方相LaPO4∶Tm纳米线,线的宽度为5~10 nm,长度为500~1000 nm;将纳米线于600℃热处理得到单斜相LaPO4∶Tm纳米棒,其长度为100 nm左右,宽度为10~20nm.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六方相样品不具有发光性质,而单斜相LaPO4∶Tm纳米棒在紫外区和蓝光区均具有较大的发光强度,在260nm激发下样品发射出348nm紫外光,更为重要的是其在356nm激发下能够发出明亮的蓝光(峰值位于454nm).对单斜相样品蓝光区的发光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基质中的Tm3+吸收356 nm的紫外光处于1 D2能态,然后向低能级跃迁,产生1D2-→3F4 (454 nm)以及1D2-→3H5(520nm)的跃迁,发出蓝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材料 LaPO4∶Tm纳米棒 发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FeCoNiMoW粘结相对高熵(Ti,W,Mo,Nb,Ta)(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夏鹏 张厚安 +5 位作者 廉冀琼 乔东旭 陶鑫 张云浩 党伟 古思勇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91,共9页
传统Ti(C,N)基金属陶瓷多以Co/Ni为粘结相,本文以高熵(Ti,W,Mo,Nb,Ta)(C,N)陶瓷为硬质相、高熵合金FeCoNiMoW为粘结相,采用真空烧结制备了高熵(Ti,W,Mo,Nb,Ta)(C,N)基金属陶瓷,探索了烧结工艺和粘结相含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 传统Ti(C,N)基金属陶瓷多以Co/Ni为粘结相,本文以高熵(Ti,W,Mo,Nb,Ta)(C,N)陶瓷为硬质相、高熵合金FeCoNiMoW为粘结相,采用真空烧结制备了高熵(Ti,W,Mo,Nb,Ta)(C,N)基金属陶瓷,探索了烧结工艺和粘结相含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其相组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含质量分数5%FeCoNiMoW的金属陶瓷于1450℃烧结1 h,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HV301844.99、1430 MPa和9.91 MPa·m^(1/2),比含质量分数15%Co/Ni金属粘结相的高熵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提高了14.40%和5.28%,归因于FeCoNiMoW高熵合金粘结相,引起了较大的晶格畸变效应和迟滞扩散效应,以及FeCoNiMoW高温烧结过程中形成的Mo2C相,提高了硬质相与粘结相间的润湿性。这为制备高强高硬Ti(C,N)基金属陶瓷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高熵合金 真空烧结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控溅射沉积BZO/Ag/BZO透明电极的性能优化研究
16
作者 王露 高春联 +2 位作者 李月婵 李秀秀 谢安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1125,1138,共7页
采用多步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钠钙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ZO/Ag/BZO电极,分别研究金属层Ag和顶层BZO厚度对电极形貌和光电性能影响。通过优化Ag层厚度,当Ag层达到19 nm的厚度阈值时,Ag由“孤岛结构”转变为“连续结构”,为自由电子的传输提供完... 采用多步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钠钙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ZO/Ag/BZO电极,分别研究金属层Ag和顶层BZO厚度对电极形貌和光电性能影响。通过优化Ag层厚度,当Ag层达到19 nm的厚度阈值时,Ag由“孤岛结构”转变为“连续结构”,为自由电子的传输提供完整的导电通路,导电性大幅度上升,电阻率下降到4.19×10^(-3)Ω·cm,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均达到88%。此外,在19 nm的金属Ag层基础上,通过调整电极结构中的顶层BZO厚度(32~64 nm),可以实现光干涉的相消效应,从而诱导增透效果,顶层BZO薄膜厚度为50 nm的电极是实现多层结构系统高透射率的最佳厚度,在可见光区域内平均透过率为89.85%,而在48 nm的顶层BZO厚度下,电极能提供良好支撑和导电路径,实现最低电阻率,为4.19×10-4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O/Ag/BZO电极 金属Ag层 厚度 导电性能 高透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ITO电极的WO_(3)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
17
作者 杨光 张楠 +3 位作者 陈舒锦 王义 谢安 严育杰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1-789,共9页
电致变色智能窗可通过调制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透过率来调控室外入射光进而实现节能建筑。由于磁控溅射技术具有大面积和均匀沉积的优势,利用其所制备的非晶三氧化钨(Tungsten Oxide,WO_(3))最有实现商业化的潜力。然而,磁控溅射制备的WO... 电致变色智能窗可通过调制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透过率来调控室外入射光进而实现节能建筑。由于磁控溅射技术具有大面积和均匀沉积的优势,利用其所制备的非晶三氧化钨(Tungsten Oxide,WO_(3))最有实现商业化的潜力。然而,磁控溅射制备的WO_(3)薄膜本征致密原子结构导致较低的离子传输效率,因此其电致变色性能远低于溶液法。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埋层多孔电极制备微结构磁控溅射基WO_(3)薄膜的方法,从而提高材料的光学调制幅度和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与致密WO_(3)薄膜相比,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多孔WO_(3)薄膜展现出显著提升的电致变色性能。当多孔WO_(3)薄膜厚度增加到300 nm时,获得了高达79.08%的光学调制幅度,2.6 s的着色时间和2.0 s的褪色时间,以及高达52.5 cm^(2)/C的着色效率。性能提升主要归因于多孔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电极和多孔WO_(3)薄膜的协同作用。多孔ITO电极可增加与WO_(3)组分的接触面积,使更多电荷注入WO_(3)薄膜中,进而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此外,多孔WO_(3)薄膜也增加了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随之增加了反应活性位点以及缩短了离子扩散路径,进而加速了离子扩散和迁移过程,实现了高效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快速的离子传输。本工作为制备高性能微纳结构磁控溅射电致变色薄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 磁控溅射 ITO电极 多孔W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分支波浪形流道电性能及传质分析
18
作者 付鑫 胡国豪 +3 位作者 蒋尚峰 宋光吉 韩勇 谢安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1-847,共7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其效能高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展现出极为广泛的发展潜力。其中,流道作为燃料电池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结构尺寸对气体运输、液态水的去除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传统分支直流道为基础,提出了R1、R1.5、R2三种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其效能高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展现出极为广泛的发展潜力。其中,流道作为燃料电池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结构尺寸对气体运输、液态水的去除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传统分支直流道为基础,提出了R1、R1.5、R2三种不同半径的分支波浪形流道并建立三维多相、非等温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流道电池的电流密度、气体传质、除水能力以及流道内压降大小。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分支直流道设计,分支波浪形流道能够有效地改善电池内部的气体传输、除水效果和输出性能,其中R1效果最好,当输出电压为0.55 V时,电流密度提升3.52%,但随着半径的减少,流道内压降会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分支流道 数值模拟 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X射线诱导Ca_(3)(BO_(3))_(2):Pr^(3+)紫外到红光域长余辉
19
作者 刘润尧 石文丽 +6 位作者 廖晓彬 张家旭 付晓燕 林彤燕 刘泽文 陈乃辉 张洪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8-1583,共6页
研发了一种短时间X射线诱导的长余辉荧光材料Ca_(3)(BO_(3))_(2):Pr^(3+)。实验表明,该材料在X射线的激发下表现出优异的多波段长余辉发光性能,余辉发射峰主要位于紫外(270,302 nm)、绿光(540 nm)、红光(610 nm)附近,分别对应于Pr^(3+)... 研发了一种短时间X射线诱导的长余辉荧光材料Ca_(3)(BO_(3))_(2):Pr^(3+)。实验表明,该材料在X射线的激发下表现出优异的多波段长余辉发光性能,余辉发射峰主要位于紫外(270,302 nm)、绿光(540 nm)、红光(610 nm)附近,分别对应于Pr^(3+)的4f5d→^(3)H_(4,5),^(3)P_(0)→^(3)H_(4),^(3)P_(0)→^(3)H_(6)能级跃迁。值得注意的是,若施与30 s的X射线辐照,衰减3 h后余辉的强度仍为背底强度的3.9倍。即使只有5 s的X射线辐照,也能产生持续3 h以上的长余辉。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X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此外,Ca_(3)(BO_(3))_(2):Pr^(3+)还有优异的光激励性能,在980 nm激光的周期性照射下,可产生稳定的强光。热释光谱结果表明,该材料存在深度为0.8 eV的陷阱,这类陷阱的存在使得样品具有优异的长余辉性能和光激励特性。以上结果表明,Ca_(3)(BO_(3))_(2):Pr^(3+)是一种优异的X射线诱导长余辉荧光材料,有望作为人体光动力治疗的体内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3)(BO_(3))_(2):Pr^(3+) 短时间X射线诱导 多波段长余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HPO4)2/浇铸尼龙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晶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世杰 赖登旺 +4 位作者 刘跃军 姜其斌 王文志 范淑红 郑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0-156,共7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磷酸氢锆/浇铸尼龙6(Zr(HPO4)2/MCPA6)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研究表明,当Zr(HPO4)2的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材料的结晶度由纯MCPA6的15.1%增加到22.2%,少量的Zr(HPO4)2对复合材料能起到结晶成核剂的作用...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磷酸氢锆/浇铸尼龙6(Zr(HPO4)2/MCPA6)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研究表明,当Zr(HPO4)2的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材料的结晶度由纯MCPA6的15.1%增加到22.2%,少量的Zr(HPO4)2对复合材料能起到结晶成核剂的作用,诱导γ(200)晶型的产生;偏光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等温结晶的观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对复合材料结晶度表征的结果。摆锤冲击试验和热重分析显示,随着Zr(HPO4)2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热稳定性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磷酸氢锆 浇铸尼龙6 复合材料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