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涌泉 王厚照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8-735,共8页
多黏菌素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是目前被用于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感染临床治疗的最后选择,多黏菌素主要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带负电荷的脂质A成分相互作用,并将带正电的残基(例如4-氨基-L-阿拉伯糖、磷酸乙... 多黏菌素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是目前被用于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感染临床治疗的最后选择,多黏菌素主要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带负电荷的脂质A成分相互作用,并将带正电的残基(例如4-氨基-L-阿拉伯糖、磷酸乙醇胺和/或半乳糖胺)添加到LPS中,减少细菌表面上的负电荷,从而降低LPS的稳定性并破坏外膜的完整性,以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然而,随着多黏菌素使用频率的增加,耐药菌株正以惊人的速度出现。革兰阴性菌的大多数多黏菌素耐药机制与细菌LPS结构的变化有关,多黏菌素耐药性物种产生的LPS本质上含有这些添加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添加物的产生所需的基因大多数是染色体编码的,然而,最近已鉴定出携带磷酸乙醇胺转移酶基因(mcr-1~mcr-8)的质粒,这些质粒可能会加快多黏菌素耐药性的传播速度。独特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可以通过脂质A生物合成基因lpxA、lpxC或lpxD中的自发突变而不产生LPS或脂质A,从而对多黏菌素具有高度抗性。此外,在细菌中还发现了一系列其他非LPS依赖性多黏菌素抗性机制,但这些机制通常仅导致较低水平的抗性,如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阴离子荚膜多糖,脑膜炎奈瑟菌表达的MtrCDE外排系统,以及少数物种外膜蛋白表达的改变。鉴于多黏菌素对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临床治疗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 耐药性 脂多糖 脂质A 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