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5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冯亮华 洪丽荣 +1 位作者 陈雨佳 蔡学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925,共7页
目的:研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35,USP35)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RA-FLS)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加深对RA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其治疗提供潜在的... 目的:研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35,USP35)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RA-FLS)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加深对RA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其治疗提供潜在的标靶。方法:(1)体外培养RA-FLS,用慢病毒载体感染以构建稳定敲低USP35的细胞系(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 of USP35,shUSP35)和其对照细胞系(negtive control of 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shNC),以及稳定过表达USP35的细胞系(overexpression of USP35,USP35 OE)和其对照细胞系(Vector)。为了探究USP35在铁死亡调控中的作用,使用1μmol/L依拉司亭(Erastin)诱导RA-FLS细胞构建铁死亡模型。将细胞分为6组,第一组是shNC细胞,第二组是用Erastin处理shNC细胞(shNC+Erastin),第三组是用Erastin处理shUSP35细胞(shUSP35+Erastin),第四组是Vector细胞,第五组是用Erastin处理Vector细胞(Vector+Erastin),第六组是用Erastin处理USP35 OE细胞(USP35 OE+Erastin)。(2)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力;(3)分别使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检测试剂盒、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sulfide,GSSG)检测试剂盒、亚铁离子含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ROS、MDA、Fe ^(2+)的含量以及GSH/GSSG比值;(4)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shNC+Erastin组相比,shUSP35+Erastin组的RA-FLS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01),而与Vector+Erastin组相比,USP35 OE+Erastin组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01),表明USP35可显著缓解Erastin对RA-FLS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2)与shNC+Erastin组相比,shUSP35+Erastin组细胞的ROS(P<0.001)、MDA(P<0.05)和Fe ^(2+)水平(P<0.001)显著升高,GSH/GSSG比值显著增加(P<0.05);而与Vector+Erastin组相比,USP35OE+Erastin组细胞的ROS(P<0.001)、MDA(P<0.05)和Fe ^(2+)水平(P<0.05)显著降低,GSH/GSSG比值显著下降(P<0.05),表明USP35可显著抑制Erastin诱导的RA-FLS细胞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3)在Erastin诱导的RA-FLS中,USP35的表达与SLC7A11和GPX4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USP35抑制RA-FLS的铁死亡,可能与增加SLC7A11和GPX4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5 类风湿关节炎 铁死亡 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洪丽荣 陈雨佳 +3 位作者 江庆来 贾汝琳 李春 冯亮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3-1038,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预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PS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血... 目的:探讨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预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PS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50例)和非血栓组(71例)。比较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包括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在内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新型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PS患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血栓风险的效能。结果:血栓组APS患者年龄显著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49(32,64)岁vs.36(32,39)岁,P<0.05],血栓组APS患者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全面抗磷脂综合征评分(global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score,GAPSS)≥10分的比例均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P均<0.05)。血栓组APS患者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cdy,aCL)、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率更高(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更高(P均<0.05)。血栓组静脉血栓19例(38.00%),其中深静脉血栓16例(84.21%),肺栓塞5例(26.32%);动脉血栓35例(70.00%),其中心肌梗死6例(17.14%),脑梗死30例(85.71%)。血栓组患者的TM水平明显大于非血栓组(P<0.05),两组间TAT(Z=-1.420,P=0.156)、PIC(Z=-0.064,P=0.949)和t-PAIC(Z=-1.487,P=0.137)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6,P=0.002]、TM升高[OR=1.325,P=0.048]、PT延长[OR=4.127,P=0.008]是APS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年龄、PT、TM三项联合检测对APS血栓形成的诊断性能最佳[AUC为0.916(0.862,0.969)],具有最高的约登(Youden)指数(0.727)和敏感性(83.0%),特异性为89.7%。结论:TAT、PIC、TM和t-PAIC可以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反映血栓形成。TM、PT联合年龄优于单一标志物的应用,对APS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抗磷脂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