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市颗粒物输送路径和源区季节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蒋永成 蒋宗孝 +7 位作者 童怀忠 陈德花 李璇 李镔 邓发荣 张磊 赵丽娟 赵天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191,共8页
该研究基于聚类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针对2015-2016年厦门地区季轨迹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偏北和局地路径占比最高,夏季为偏南和局地路径占比高。当颗粒物污染等级达到良或以上时,偏西和局地路径的PM2.... 该研究基于聚类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针对2015-2016年厦门地区季轨迹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偏北和局地路径占比最高,夏季为偏南和局地路径占比高。当颗粒物污染等级达到良或以上时,偏西和局地路径的PM2.5浓度较高;除局地累积外,冬季表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的跨区域输送特征,春季受来自长三角以及湖南、江西、福建西南等地区的污染气团影响明显;细颗粒物污染主要出现在局地输送和偏北路径下,粗颗粒污染则是在西北长距离路径下出现。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本地排放、长三角、华北一带是冬春季污染输送的主要源地,珠三角至闽南沿海一带是厦门地区秋季的主要源区。空气相对清洁的厦门地区颗粒物来源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受多来源多尺度颗粒物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污染 区域传输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 聚类后向轨迹 海峡西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郑礼新 张少丽 石顺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2066-12069,共4页
利用厦门市两个气象观测台站的日照观测资料,对厦门市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厦门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变化趋势,主城区比郊区明显;春夏季比秋冬减少明显,其中夏季为四季中日照时数减... 利用厦门市两个气象观测台站的日照观测资料,对厦门市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厦门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变化趋势,主城区比郊区明显;春夏季比秋冬减少明显,其中夏季为四季中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的季节,冬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慢;从各月来看,主城区8月、郊区7月日照时数减少最快;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另外,对影响日照时数的云量、雾日、轻雾日、霾日等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与厦门市日照时数变化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低云云量的增加以及雾、轻雾、霾等影响日照时数的天气现象日数的增多,是造成厦门市主城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郊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轻雾和霾天气日数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市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可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来厦门市酸雨状况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礼新 张少丽 +1 位作者 陈玲玲 石顺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764-13765,13826,共3页
根据厦门市气象台酸雨观测站1992~2006年的资料,分析总结了近15年来厦门市降水酸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年均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的变化,统计了酸雨逐月变化情况。结果认为厦门市属于重酸雨区,降水酸度及酸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点。
关键词 降水酸度 PH值 酸雨发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霾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娇娜 郑辉 苏志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23-25,共3页
厦门市霾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以WRF/CMAQ数值模式为基础,以GFS气象资料为驱动,以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的分布和变化为输出结果的预报系统。通过对一次轻度污染过程预报效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该系统能较好的预报出区域内的污染物的变化特... 厦门市霾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以WRF/CMAQ数值模式为基础,以GFS气象资料为驱动,以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的分布和变化为输出结果的预报系统。通过对一次轻度污染过程预报效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该系统能较好的预报出区域内的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探讨预报效果的检验方法和订正,优化系统输出结果等需要进一步在业务化工作中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WRF/CMAQ模式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翔安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胡萝卜种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并 何彩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283-283,共1页
根据厦门市翔安区多年气候资料分析得出,翔安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8月降水增加最为明显,其中进入21世纪后,年降水量有所下降,体现在秋季降水的减少。指出这种气候变化现象对当地的经济支柱胡萝卜产业带来很大影响,充足的降... 根据厦门市翔安区多年气候资料分析得出,翔安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8月降水增加最为明显,其中进入21世纪后,年降水量有所下降,体现在秋季降水的减少。指出这种气候变化现象对当地的经济支柱胡萝卜产业带来很大影响,充足的降水有利于胡萝卜的播种和生长发育,但遇雨水过量或后期降水不足会严重降低其产量和品质。最后提出了胡萝卜种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变化特征 胡萝卜 种植 影响 建议 福建厦门 翔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区域一次飞行严重颠簸事件的成因分析
6
作者 梁秋枫 郑辉 +2 位作者 苏蕾 包晓军 黄辉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利用航空器颠簸报告、福建省厦门空中交通管理站通信导航监视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厦门市气象局布设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对2023年6月23日08:48(北京时,下同)发生在厦门管制区内2700 m高度的一起严重颠簸事件进行分析。(1)本... 利用航空器颠簸报告、福建省厦门空中交通管理站通信导航监视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厦门市气象局布设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对2023年6月23日08:48(北京时,下同)发生在厦门管制区内2700 m高度的一起严重颠簸事件进行分析。(1)本次颠簸事件发生在急流区右侧的西南气流控制中,低层水汽充沛、风场辐合,中层弱冷中心侵入,配合200 hPa辐散,层结不稳定、对流潜在能量高,但垂直风切变小,在地面辐合抬升条件下,有利于出现以脉冲风暴为主的对流天气。颠簸区域位于垂直速度大值区边缘,周边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多散度对出现,低层为正涡度气旋式环流,中高层配合反气旋式环流,物理量场的垂直分布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该航班穿越正在强烈发展的脉冲风暴是此次严重颠簸事件的直接原因。对流单体组合反射率较低,但云中风场有强烈的切变和旋转、空间尺度小,气流条件复杂。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探测反演的垂直速度与航空器飞行数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云中气流变化导致航空器遭遇严重颠簸。(3)ZDR大值区与强烈的上升气流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其后侧存在下沉扰动气流,K_(DP)受粒子密度影响,雷达特征不明显,局部大值区与下沉气流相对应。(4)X波段相控阵雷达组网切变产品(CS、AS、RS)能够反映出小尺度对流单体气流的变化,较对流回波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警提前量,若切变较强则对流云团后续将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颠簸 X波段 相控阵天气雷达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地区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改进方法
7
作者 黄雅芳 《福建热作科技》 2020年第4期61-62,66,共3页
在当代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服务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便于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农业生产的开展。在厦门地区农业生产中,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了一些问题,分析厦门农业气象服务... 在当代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服务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便于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农业生产的开展。在厦门地区农业生产中,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了一些问题,分析厦门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这些问题,探讨农业气象服务的改进方法,为厦门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现状 改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期间厦门电离层变化的一次特例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余涛 王云冈 +5 位作者 毛田 王劲松 王斯宇 帅方红 苏卫东 李建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9-576,共8页
文中利用中国气象局厦门电离层监测站的电离层频高图数据,研究了2007年登陆地点在厦门附近地区的3次台风登陆事件期间厦门电离层的变化,分析比较了台风登陆前后F2层临界频率(foF2)的相对变化、电离层Es和扩展F出现率等,结果显示这3次台... 文中利用中国气象局厦门电离层监测站的电离层频高图数据,研究了2007年登陆地点在厦门附近地区的3次台风登陆事件期间厦门电离层的变化,分析比较了台风登陆前后F2层临界频率(foF2)的相对变化、电离层Es和扩展F出现率等,结果显示这3次台风登陆均导致电离层foF2扰动,偶发E层(Es)和扩展F的出现率在3次台风临近登陆和登陆后都有明显的增加。台风圣帕(Sepat)登陆前一天,电离层foF2出现了相对月中值达40%(约4 MHz)的增强,登陆后电离层foF2迅速降低到月中值水平;台风韦帕(Wipha)登陆后电离层foF2从登陆前的略高于月中值的水平迅速下降到月中值以下(降幅达30%)并持续4天。台风罗莎登陆前的2天内电离层foF2低于月中值,台风罗莎登陆当天电离层foF2恢复到月中值水平,随后foF2出现了1天的下降和连续3天的增强。初步分析认为由于台风登陆前后,强烈的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到电离层高度,从而导致对电离层foF2、Es和扩展F等参量发生变化。利用Wang(2005)提出的CoP机制,可以较好地解释台风登陆导致foF2下降,但文中发现在台风临近登陆出现的foF2上升的现象,则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分布 台风 F2层 临界频率 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3—2008年厦门地区的灰霾天气特征 被引量:54
9
作者 范新强 孙照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4-609,共6页
利用厦门气象局气象观测站1953—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厦门市环保局2001—2005年PM10、SO2、NOX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厦门地区霾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大气污染物与霾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多a... 利用厦门气象局气象观测站1953—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厦门市环保局2001—2005年PM10、SO2、NOX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厦门地区霾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大气污染物与霾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多a中,年日照时数及能见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厦门市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近十年来更加明显;厦门夏秋季节霾日少于冬春季节;2000年以来,随着霾日的增加,霾的持续日数也迅速增加;风速增大不利于霾的形成,高相对湿度有利于霾的形成;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SO2、NOX、PM10)浓度增大导致霾日数增加,能见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段双雷达反演风场在西南地区一次暴雨预报中的同化应用
10
作者 王叶红 赵玉春 +1 位作者 罗昌荣 何光碧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5-586,共22页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18部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风资料,采用考虑标准大气折射影响的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进行了S–S、C–C、C–S不同波段组合双雷达风场反演及组网拼图,并基于WRF4.2模式及WRFDA同化系统,对2...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18部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风资料,采用考虑标准大气折射影响的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进行了S–S、C–C、C–S不同波段组合双雷达风场反演及组网拼图,并基于WRF4.2模式及WRFDA同化系统,对2017年7月6~7日我国西南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云分辨尺度(2 km)数值模拟,探讨了8种不同水平分辨率的双雷达风场反演拼图资料三维变分同化对强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发现:(1)考虑标准大气折射影响的动态地球坐标系下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于我国西南地区不同波段组合双雷达风场反演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对川东北—渝北强雨带而言,8种不同水平分辨率的风场同化试验均显著改进了控制试验预报该地区强雨带走向、落区、范围、强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与实况极为接近,6~30 h模拟的24 h累积降水量空间相关系数和TS评分明显提高,空报率和漏报率明显降低,并且在≥25 mm、≥50 mm降水量级上改善更为明显。0.25°分辨率的风场同化试验效果最优,这与适当密度的风场资料同化后在背景风场基础上产生了适宜的分析增量场,使分析风场更加接近于实际风场,并导致模式积分中不断修正控制试验中的风场结构,致使模拟的涡旋、切变线、高空低槽、风向风速等流场结构更接近实况有关。(3)对于滇北—川南—黔西北强雨带而言,0.15°及更高分辨率的反演风场进行同化,对预报结果产生了明显负影响,该影响随风场资料分辨率增加而愈加显著。这与过密的反演风场资料同化带来了资料相关性问题有关,导致虚假及过高的分析增量场,并最终影响模拟的风场结构及雨带位置。(4)不同水平分辨率风场同化对数值预报结果影响显著,整体而言,本文采用18 km/6 km/2 km三重嵌套,并在三重嵌套区域内均进行同化的情况下,0.2°是稀疏化方案的临界阈值,当反演风场资料的水平分辨率不高于该阈值时,往往会给预报结果带来正影响,其中0.25°水平分辨率是最佳的稀疏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段 双雷达 风场反演 同化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莫兰蒂”(2016)内核微物理特征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11
作者 潘佳文 高珊 +4 位作者 郑秀云 高丽 蒋璐璐 吴伟杰 彭婕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88,共23页
为了研究热带气旋内核的微物理特征,基于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分析了超强台风“莫兰蒂”(2016)登陆过程中内核微物理特征的演变。结果表明:(1)“莫兰蒂”内核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短时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移动方向前侧。极... 为了研究热带气旋内核的微物理特征,基于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分析了超强台风“莫兰蒂”(2016)登陆过程中内核微物理特征的演变。结果表明:(1)“莫兰蒂”内核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短时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移动方向前侧。极端短时强降水则集中在台风移动方向左侧,并由左前侧象限向左后象限移动。(2)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Z_(H))、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等双偏振参数的极大值位于距离台风中心约30 km范围内,呈现非对称水平分布。登陆期间,地形使得台风内核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台风眼墙逐渐向内收缩,陆地上的双偏振参数明显增强,其大值区由台风移动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转移。(3)台风眼墙的前侧象限呈现出水凝物尺度分选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表现为K_(DP)大值区位于Z_(DR)大值区的下游,Z_(H)大值区位于二者重叠处。位于眼墙前侧的Z_(DR)柱指示了稳定上升气流的存在。大的降水粒子在此产生并向下游降落,形成倾斜的Z_(DR)大值区,较小粒子具有更大的平流距离,伴有K_(DP)大值区。(4)台风内核的融化层高度由外向台风中心而逐渐增高,体现了台风的暖心结构。在融化层之下,Z_(H)、Z_(DR)和K_(DP)均随高度降低而明显增大,说明“莫兰蒂”的内核降水以暖雨过程为主。(5)台风眼墙不同象限的水凝物分布导致地面降水呈现不同的特点,其移动方向前侧更容易出现Z_(DR)大值,K_(DP)大值则多出现在左侧象限,更大、更浓密的降水粒子在上述象限形成极高的降水效率。Z_(DR)与K_(DP)大值区均与地面短时强降水对应,但后者可更好地指示地面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位置。(6)“莫兰蒂”登陆阶段,闽南地区地形对其眼墙降水具有增强作用。局地地形造成的低层辐合使得Z_(DR)、K_(DP)等双偏振参数明显增大。更大、更浓密的降水粒子区频繁出现在该区域,有利于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超强台风"莫兰蒂" 双偏振雷达 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福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气象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翊 张水金 +5 位作者 夏淑英 杨东 游晴如 涂诗航 郑家团 黄庭旭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98-302,共5页
从农业气象学的角度,系统分析影响福建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和发生规律,通过探讨选择最佳制种空间区域,合理安排制种时间,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规避气象灾害。
关键词 福建 杂交稻 制种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14号台风“莫兰蒂”在厦门湾及其周边海域引发风暴潮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婧 叶龙彬 +2 位作者 陈德花 李彦卿 林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0,共11页
基于FVCOM风暴潮模式,利用重建的台风风场资料,模拟了1614号台风“莫兰蒂”过程中厦门湾及其附近海域的风暴潮。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再现此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风场、风生流场和增水高度在台风过程中的特征... 基于FVCOM风暴潮模式,利用重建的台风风场资料,模拟了1614号台风“莫兰蒂”过程中厦门湾及其附近海域的风暴潮。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再现此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风场、风生流场和增水高度在台风过程中的特征,结论如下:(1)台风“莫兰蒂”造成闽南沿海大范围的增水。台风风场的时空变化是造成风生流流向和流速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增水大值区分布特征与风生流方向较为一致,当岸线走向与风生流流向近乎垂直时往往容易出现显著增水;(2)平潭、厦门和东山站点风暴潮的余振振幅均大于先兆波动,其中厦门站振幅最强;(3)台风过程中最大增水区主要与台风风场和岸线特征有关,分布在台风东北象限和中心等向岸风长时间作用的区域。最大减水区主要与风场有关,往往出现在离岸风长时间作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风暴潮 厦门湾 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MDAR数据分析厦门、泉州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误差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晗昀 罗昌荣 +3 位作者 崔梦雪 蚁志鸿 张伟 陈德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9-706,共8页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发现了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的反演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大于误差的年平均值。2)对于反演风向而言,误差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对于反演风速而言,高度在9 km以下的反演误差在5m/s左右,而9km以上的反演误差较小。3)剔除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和反射率因子小于5dBZ以及等于100dBZ(剔除非气象回波)的反演结果后,双雷达反演风场误差较小,相对于AMDAR数据的风向年平均绝对误差为29.4°,风速年平均绝对误差为3.28 m/s,总体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演结果接近“真值”,该反演方法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AMDAR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城市“干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少丽 郑礼新 +3 位作者 郑世文 邹夷 吕文惠 黄阳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329-11332,共4页
利用厦门市2个气象观测台站的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通过温度及水汽压观测资料计算绝对湿度,对厦门市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城市"干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厦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市... 利用厦门市2个气象观测台站的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通过温度及水汽压观测资料计算绝对湿度,对厦门市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城市"干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厦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市区城区和郊区城区的空气湿度有着不一样的变化规律,20世纪市区城区并没有明显的"干岛效应";②20世纪90年代以前年平均空气湿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从90年代初起,厦门的郊区城区空气湿度开始明显减小,两站分别在1993年和2004年出现变干的突变,21世纪初开始,厦门市区城区和郊区城区都明显变干;③从季节变化来看,季平均相对湿度,同安站各季节都呈减小趋势,厦门站没有明显变化;而季平均绝对湿度,同安站主要是春夏季呈明显减小趋势,秋冬季变化不明显,厦门站主要是夏季呈明显减小趋势,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④从各时次的空气湿度气候变化来看,同安站在4个时次都呈明显变小趋势,相对湿度以20:00和08:00变小趋势最明显,绝对湿度以14:00变小趋势最明显;厦门站只在14:00相对湿度明显变小,绝对湿度在02:00和20:00变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市 干岛效应 空气湿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鸿明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本文对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分别进行台风路径分型、环流特征分析及台风天气分析 。
关键词 早台风 天气分析 厦门 台风路径 环流特征 诊断预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安全思维的灾害性气象预估与应急管理——评《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雅芳 王倩云 朱亚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7-458,共2页
灾害性气象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见识或经历过不同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洪涝、冰冻、台风、高温等,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通常是不可控的,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不仅... 灾害性气象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见识或经历过不同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气象灾害事件如洪涝、冰冻、台风、高温等,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通常是不可控的,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不仅局限于灾害性气象事件本身,还可能诱发相关的公共安全风险,从而会导致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损失加大。尽管当前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然而对于气象灾害依旧缺乏足够完善的应对手段,每一次灾害性气象事件的发生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与伤害。对大部分气象灾害而言,目前只能采用被动防御应对手段,追求降低损失,而难以完全避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被动防御 气象灾害 应对手段 灾害事件 应急管理 气象事件 降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急综合管理的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等级划分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超 潘敖大 +1 位作者 李娟 王彦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1,共5页
针对当前国内不同单位在气象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中基本措施较为笼统,不同单位在具体实施时无据可依的现状,选取灾害天气频数、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四个因子构建气象灾害敏感度指标体系,采用分级赋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了... 针对当前国内不同单位在气象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中基本措施较为笼统,不同单位在具体实施时无据可依的现状,选取灾害天气频数、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四个因子构建气象灾害敏感度指标体系,采用分级赋值的方法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了半量化处理,使不同灾种的风险值统一在同一标准,并建立了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评估模型,最终将不同单位的气象灾害敏感度划分为高、较高、一般和轻微四个类别,旨在为规范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 综合管理 气象灾害 敏感度 等级划分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在智慧农业与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黄雅芳 黄阳霞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7期118-119,共2页
现阶段,智慧农业发展体系逐渐成型,在国内试运行的同时取得较为优异的应用成效,其中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有力支撑。气象服务除了在智慧农业中具有支撑作用外,也在生态环境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气象服务... 现阶段,智慧农业发展体系逐渐成型,在国内试运行的同时取得较为优异的应用成效,其中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有力支撑。气象服务除了在智慧农业中具有支撑作用外,也在生态环境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气象服务的内涵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应用中总结出气象服务、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提出环境保护发展与智慧农业的关系以及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提升建议,旨在引导国内各地方基层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走向健康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气象服务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综合防雷技术做好气象台站防雷工作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并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6期176-177,共2页
气象台站的主要工作是为人们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保障人们正常出行。本文针对雷击导致气象台站输电道路和信息传输线路发生灾害的事故问题,提出防雷技术新方案,降低雷击灾害风险,提高气象台站及其仪器设备的防雷安全等级。
关键词 雷击灾害 防雷技术 气象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