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市颗粒物输送路径和源区季节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蒋永成 蒋宗孝 +7 位作者 童怀忠 陈德花 李璇 李镔 邓发荣 张磊 赵丽娟 赵天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191,共8页
该研究基于聚类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针对2015-2016年厦门地区季轨迹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偏北和局地路径占比最高,夏季为偏南和局地路径占比高。当颗粒物污染等级达到良或以上时,偏西和局地路径的PM2.... 该研究基于聚类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针对2015-2016年厦门地区季轨迹聚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偏北和局地路径占比最高,夏季为偏南和局地路径占比高。当颗粒物污染等级达到良或以上时,偏西和局地路径的PM2.5浓度较高;除局地累积外,冬季表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的跨区域输送特征,春季受来自长三角以及湖南、江西、福建西南等地区的污染气团影响明显;细颗粒物污染主要出现在局地输送和偏北路径下,粗颗粒污染则是在西北长距离路径下出现。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本地排放、长三角、华北一带是冬春季污染输送的主要源地,珠三角至闽南沿海一带是厦门地区秋季的主要源区。空气相对清洁的厦门地区颗粒物来源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受多来源多尺度颗粒物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污染 区域传输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 聚类后向轨迹 海峡西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污染源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俞绍才 蔡小平 +1 位作者 陈小江 陈泽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0-23,共4页
根据厦门市1983-1991年9年春雨、梅雨及台风雨酸度的观测结果,结合各场雨水同步观测的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各类型雨水酸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同时依降水的酸化原理估计了外来源及局地源对厦门酸雨形成的贡献。
关键词 酸雨 污染源 气象要素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苏芮”(2023)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
3
作者 林小红 蒋滔 +3 位作者 张文娟 郑秀丽 崔梦雪 范能柱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5,共16页
基于三维闪电定位和双偏振组网雷达精细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TBB数据、地面自动站、台风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运用统计及诊断方法分析了2023年台风“杜苏芮”雨带的对流降水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详细分析了闪电活动与... 基于三维闪电定位和双偏振组网雷达精细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TBB数据、地面自动站、台风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运用统计及诊断方法分析了2023年台风“杜苏芮”雨带的对流降水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详细分析了闪电活动与外雨带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上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杜苏芮”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壁及内外雨带均产生高效率的对流降水,外雨带对流降水在强度、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上较眼壁及内雨带降水显著。闪电活动在台风眼壁及内雨带频次较低。外雨带闪电频次最高,主要密集分布在外雨带的MCS上,且以负地闪活动为主。外雨带MCS成熟期存在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雷暴云,其闪电活动空间差异大,闽东北沿海地区闪电稀少,而闽中沿海地区闪电频次高。利用双偏振雷达多参量的垂直结构反演结果,发现强降水-闪电不活跃区的强回波主体对流质心低,由高浓度的液态大雨滴组成,地面强降水由强烈的暖雨过程造成。相比而言,强降水-闪电活跃区的强回波主体对流质心更高,0℃层以上高度的冰相粒子含量更高、尺寸更大,0℃层以下有活跃的高浓度大雨滴也有冰相粒子,导致闪电活动活跃。0℃层以下,强降水-闪电活跃区具有深厚强上升气流,而强降水-闪电不活跃区以液相粒子为主,强上升气流层较浅薄。研究结果为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杜苏芮” 雨带 闪电 MCS强降水 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MDAR数据分析厦门、泉州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误差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晗昀 罗昌荣 +3 位作者 崔梦雪 蚁志鸿 张伟 陈德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9-706,共8页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发现了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的反演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大于误差的年平均值。2)对于反演风向而言,误差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对于反演风速而言,高度在9 km以下的反演误差在5m/s左右,而9km以上的反演误差较小。3)剔除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和反射率因子小于5dBZ以及等于100dBZ(剔除非气象回波)的反演结果后,双雷达反演风场误差较小,相对于AMDAR数据的风向年平均绝对误差为29.4°,风速年平均绝对误差为3.28 m/s,总体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演结果接近“真值”,该反演方法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AMDAR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7年厦门地区小时尺度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吴伟杰 郑伟鹏 +3 位作者 郑秀云 杨奇志 彭婕 郭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利用1980~2017年厦门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厦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并初步讨论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呈现减少的趋势,厦门岛的减少趋势要比内陆更为显著。2)小时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 利用1980~2017年厦门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厦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并初步讨论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呈现减少的趋势,厦门岛的减少趋势要比内陆更为显著。2)小时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在较小尺度空间内无论是发生频率还是强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内陆地区在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均高于厦门岛,但强度的平均值一致。3)造成极端降水事件的天气系统有4类,分别是热带气旋型、冷式切变型、西南风气流型和低槽冷锋型。随着城市抗灾能力的提升,对极端降水预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小时值的结论可以为未来厦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报提供参考基础,进而提升预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极端降水 逐时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城市能见度和雾的特征与城市环境演变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学鸣 蔡诗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5,共5页
利用厦门城市 1 980~ 2 0 0 0年 2 1年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 ,对能见度和雾演变特征及其物理成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厦门城市夏季能见度明显好于冬季 ,这可能与冬夏盛行风向不同 ,输送排放污染源地不同以及不同季节天气气候条件相关。... 利用厦门城市 1 980~ 2 0 0 0年 2 1年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 ,对能见度和雾演变特征及其物理成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厦门城市夏季能见度明显好于冬季 ,这可能与冬夏盛行风向不同 ,输送排放污染源地不同以及不同季节天气气候条件相关。厦门城市冬季和夏季能见度呈下降趋势 ,尤以夏季为突出 ,轻雾以上的频数也日益增加 ,其重要因素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厦门城市能见度虽然明显好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北京 ,但冬季厦门城市能见度与北京呈反位相演变趋势。夏季厦门城市能见度有着明显的日间变化 ,这与夏季海陆风日变化的垂直环流圈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环境演变 城市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闽南地区的热带气旋对厦门天气的影响
7
作者 苏鸿明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34-338,共5页
根据1956~199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对登陆闽南地区的热带气旋进行气候统计及路径分型,共分北移Ⅰ型、北移Ⅱ型和偏西型三类,文中对上述不同路经类型的热带气旋对厦门降水和大风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热带 气旋 厦门 天气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雾滴谱统计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8
作者 张伟 崔梦雪 +3 位作者 王婧 胡雅君 吴彬贵 陈德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78-1990,共13页
利用2019~2021年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观测的雾滴谱资料,分析了闽南沿海雾的微物理参数及滴谱特征,研究了能见度与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相对湿度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能见度进行分级参数化拟合与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闽南沿海雾的平... 利用2019~2021年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观测的雾滴谱资料,分析了闽南沿海雾的微物理参数及滴谱特征,研究了能见度与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相对湿度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能见度进行分级参数化拟合与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闽南沿海雾的平均粒子数浓度为47.5 cm^(-3),平均液态水含量为0.0763 g m^(-3)。当能见度下降时,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快速上升,平均直径、有效直径等物理量缓慢上升。能见度低于100 m时,平均粒子数浓度达到115.42 cm^(-3),液态水含量达到0.228 g m^(-3)。粒子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谱线均呈现双峰结构特征分布,粒子数浓度主峰的粒子直径范围为4~6μm,次峰值为22~26μm。液态水含量与粒子数浓度相反,主峰位于24~26μm,次峰为4~6μm,表明雾的粒子数浓度主要受小粒子控制,但液态水含量以20~30μm段的粒子贡献最为显著。与沿海地区相比,闽南沿海雾的平均粒子数浓度小于华南沿海,高于华东沿海;平均液态水含量高于华南沿海,低于华东沿海。与内陆城市区域或县郊相比,同等状态下沿海的粒子数浓度明显更低,但液态水含量更大。采用四种参数化方案对能见度进行了分段以及不分段拟合。评估检验结果表明,采用粒子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的乘积作为因子的分段拟合效果最优,尤其是对于1 km以下的能见度拟合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沿海 海雾 微物理特征 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4
9
作者 夏丽花 冯晋勤 +1 位作者 黄美金 陈德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和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飑线的形成和发展,移入型的回波在福建境内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急流 弱冷空气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顺吉 余锦华 郑礼新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分析场,分析海温和环境垂直风切变这两个环境因素对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的变化和环境垂直风切变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海温是影响强度变化...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分析场,分析海温和环境垂直风切变这两个环境因素对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的变化和环境垂直风切变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海温是影响强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最大对流区域位于顺切变方向左侧;较强切变条件下,在内眼壁上的最大降水位于顺切变方向左侧,降水呈一波非对称分布;在外围螺旋雨带上的最大降水区域则分布在顺切变方向上或顺切变方向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圣帕” 强度 对流 降水结构 海温 环境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418号台风“艾利”路径转折的多普勒速度特征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锦成 汤达章 杨奇志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4,共6页
2004年18号热带风暴“艾利”在移动过程中先后发生两次转折,这种路径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本文重点分析了“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东部海岸线发生第二次转折时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并与多普勒正负速度区的对称性及极值变化的模拟结果进行比... 2004年18号热带风暴“艾利”在移动过程中先后发生两次转折,这种路径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本文重点分析了“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东部海岸线发生第二次转折时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并与多普勒正负速度区的对称性及极值变化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了通过对多普勒正负极值区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环境风的风向,进而判断台风未来的走向,且环境风风向的变化对于台风未来移向变化的影响有1~2h的提前量.这有助于我们提高预报时效,对台风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 速度场 台风 模拟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冷锋前暖区和季风槽大暴雨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美金 俞小鼎 +3 位作者 林文 李婷婷 苏志重 冯晋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5-617,共13页
2018年5月7日冷锋前暖区暴雨和8月29日华南季风槽暴雨,这两次大暴雨都是由广东和闽南地区的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对其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两次过程均有明显850 hPa和925 hPa低空急流;5月7日过... 2018年5月7日冷锋前暖区暴雨和8月29日华南季风槽暴雨,这两次大暴雨都是由广东和闽南地区的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对其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两次过程均有明显850 hPa和925 hPa低空急流;5月7日过程,对流层中低层条件不稳定较大,大气斜压性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大,对流层中部存在明显干层,有利于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产生;8月29日过程,对流层中下层为弱的条件不稳定,准正压大气,更高的融化层高度,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小,垂直整层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强降水而不利于雷暴大风的产生。两次过程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均来自西南方向,前者的平流比后者要强很多;厦门及其周边闽南地区大暴雨是由于后向传播导致相继多个较强对流雨团移过同一区域形成的;5月7日后向传播形成是一个对流雨团的阵风锋与另一个对流雨团后侧的水平对流卷相遇触发新的对流导致的,新生对流来自陆地;8月29日后向传播形成则是低层暖湿气流遇到成熟对流雨团的后侧阵风锋触发新的对流,新生对流位于海上,持续移入陆地。5月7日导致大暴雨的对流系统中冰相过程和暖云过程对暴雨产生都很重要,8月29日导致极端暴雨的对流系统中暖云过程对强降水产生起主要作用。在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冷池前沿阵风锋附近都有γ中尺度涡旋形成,与阵风锋辐合上升运动结合产生正的垂直螺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低空急流通过其对水汽和热量的输送以及与地形和对流系统冷池的相互作用,对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前暖区暴雨 季风槽暴雨 对比分析 环境背景 对流系统结构和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030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登陆地点的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柯小青 林秀斌 廖建川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本文通过对030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影响期间,福建省沿海风场、气压场、变压场特征的分析,认为"莫拉克"风暴在临近福建省沿海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而热带低压的登陆地点在厦门,而不是在晋江;登陆时间是2003年8月4日23... 本文通过对030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影响期间,福建省沿海风场、气压场、变压场特征的分析,认为"莫拉克"风暴在临近福建省沿海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而热带低压的登陆地点在厦门,而不是在晋江;登陆时间是2003年8月4日23: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登陆地点 数据分析 热带风暴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汛期降水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德花 陈创买 +2 位作者 周学鸣 孙琼博 韦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90-1196,共7页
建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通过预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来实现对福建汛期降水量场的预测。选取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诸多因子场的前若干主... 建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通过预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来实现对福建汛期降水量场的预测。选取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诸多因子场的前若干主分量因子作为预测因子。计算分析了福建汛期降水场的主分量分布特征和分型特点。利用相关筛选和双重检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福建汛期降水场与多个因子场的关系,建立主分量的预测方程。通过对2012年福建汛期降水的预报,发现该模型对福建汛期降水的趋势和分布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统计预测 主分量分析 双重检验逐步回归 福建汛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2018-2019年季风爆发前后雨滴谱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雅君 张伟 +1 位作者 张玉轩 温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8-631,共14页
为研究华南前汛期季风爆发前后闽南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差异,利用2018—2019年厦门站和同安站4—6月的降水现象仪资料,对比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闽南沿海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雨滴谱分布及微物理参数差异。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闽南沿海层状云降... 为研究华南前汛期季风爆发前后闽南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差异,利用2018—2019年厦门站和同安站4—6月的降水现象仪资料,对比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闽南沿海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雨滴谱分布及微物理参数差异。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闽南沿海层状云降水占比明显高于对流云降水,但对流云降水的滴谱分布更宽,峰值粒径以上的各粒径区间粒子浓度均大于层状云降水。不论层状云或是对流云降水,2018年季风爆发后均表现为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减小,广义截距参数(N_(w))增大。2019年季风爆发后D_(m)增大,层状云的N_(w)减小,对流云N_(w)增大。两年整体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层状云的降水率(R)和液态水含量(W)的演变趋势与N_(w)一致,而对流云的R和W与D_(m)一致。闽南沿海雨滴谱微物理参数接近于华南沿海,与华东区域相比,整体浓度更高,粒子尺度略小。Z-R关系拟合表明季风爆发前、后层状云与对流云的拟合系数、决定系数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对流云拟合效果相对更好。基于Z=300R^(1.4)的定量降水估测对层状云降水和量级较小的对流云降水整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对于量级较大的对流云降水存在高估。探讨了环流形势对雨滴谱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绝对水汽含量可能会影响粒子数浓度,而西南风等动力条件和对流有效位能等热力条件会通过影响对流的高度和降水的微物理过程进而可能会影响雨滴谱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爆发 雨滴谱 Z-R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日期预测及其与中国初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美静 王彦明 +1 位作者 张颖 苏小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9-631,共13页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利用198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月平均数据,计算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或以北,30°N以南的副高北跳日期序列。选取超前于副高北跳日期...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利用198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月平均数据,计算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或以北,30°N以南的副高北跳日期序列。选取超前于副高北跳日期的三个气候变量为预测因子,建立了1980—2008年的副高北跳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并由此预测2009—2013年的副高北跳日期。模型的整体模拟能力较好,但在某些年份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模型的回报预测结果能较好地描述2009—2013年副高北跳日期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初台的登陆日期与副高北跳日期显著正相关;在多数年份中,副高北跳后的1~7天内,有西北太平洋TC登陆中国。通过对比副高北跳早晚年的大气环流场发现:副高早(晚)跳年,5—7月平均的西太平洋季风槽较常年偏东(较常年不明显),季风槽南侧纬向风辐合异常(纬向风辐合异常中心偏东、偏北);同期的副高中心较常年偏北(偏南)。这些环流异常可能有利于(不利于)西北太平洋TC生成并向中国方向移动,从而造成中国初台登陆日期容易偏早(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副高北跳日期预测 多元线性回归 中国初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短时区域暴雨的天气及多普勒雷达资料概念模型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郭林 陈礼斌 +1 位作者 施碧霞 李建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45,共5页
通过对 1996~ 1998年 42个短时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将天气形势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相结合 ,建立了 3种非台风型的闽南短时区域暴雨的天气及多普勒雷达资料概念模型 。
关键词 闽南地区 短时区域暴雨 天气过程分析 多普勒天气雷达 时空分布 统计分析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应用于雷暴天气监测与诊断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魏锦成 陈泽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39-42,共4页
以厦门1996年初雷天气的多普勒雷达探测为例,分析了闪电定位对探测初生雷暴、识别雷雨和阵雨回波、判断雷暴降水率、移动、变化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闪电 定位 雷暴探测 天气监测 天气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14号台风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钟卓约 帅方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44,共4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和探讨 1 999年 1 4号台风在近海及登陆过程中强度场、多普勒速度场的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探测台风过程中比一般天气雷达更具有优越性。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强度场 速度场 天气过程分析 台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台风频数异常与ENSO事件的关系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31
20
作者 周学鸣 魏应植 吴陈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40,共7页
根据西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和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在统计和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台风多(少)发年与ENSO事件的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夏季台风异常偏多或偏少的ElNi?o、LaNi?a年的OLR特征量和热带夏季风环流进行合成... 根据西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和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在统计和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台风多(少)发年与ENSO事件的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夏季台风异常偏多或偏少的ElNi?o、LaNi?a年的OLR特征量和热带夏季风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夏季当南半球马斯可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无明显的系统性异常时,Walker环流异常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并遵循ENSO事件对大气环流及台风频数影响的基本规律。若ElNi?o期间澳大利亚高压环流出现系统性异常时,南半球环流异常的影响则占主导地位,台风反而异常偏多。对于1999年LaNi?a特殊年份,马斯可林高压异常偏强引发的季风西风偏北偏东,台风反而异常偏少。弱风速垂直切变区、西太平洋暖池和季风槽的重叠部分是台风频发源地,本文分别对ElNi?o、LaNi?a台风异常偏多(少)年台风频发源地的位置和范围作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频数 ENSO事件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