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渔业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祥日 吴亮 郭团玉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高职渔业类“双师型”教师是办好渔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关键,分析了高职渔业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队伍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政校行企”协同培养渔业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路径,即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渔业渔政管理部门利用政策和资金... 高职渔业类“双师型”教师是办好渔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关键,分析了高职渔业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队伍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政校行企”协同培养渔业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路径,即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渔业渔政管理部门利用政策和资金,创造培养渔业类“双师型”教师良好环境;渔业行业协会整合各方资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渔业企业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七位一体”做好渔业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渔业类 “双师型”教师 培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渔业类专业群建设探析
2
作者 蔡真珍 郭团玉 +1 位作者 黄晓梅 周玉敏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3期41-45,共5页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专业提质增效,渔业类专业群的建设势在必行。福建省水产养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通过紧扣渔业产业链...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专业提质增效,渔业类专业群的建设势在必行。福建省水产养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通过紧扣渔业产业链、厘清内部关联性来科学构建群内结构,以建设方向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和三教改革的两翼为关键质控点,以目标、管理、评价为驱动力,科学构建“一体两翼三驱”的建设模式,从而有效达成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渔业类 专业群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闸对筼筜湖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谢丹丹 赵梅英 +4 位作者 胡杰华 余玲 张义许 张奇 何海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目的】探究短期关停补水工程对筼筜湖水质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筼筜湖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关闸和开闸期间的筼筜湖水为样本,测定其水质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个时期水体样本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 【目的】探究短期关停补水工程对筼筜湖水质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筼筜湖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关闸和开闸期间的筼筜湖水为样本,测定其水质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个时期水体样本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关键差异微生物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开闸期间比较,关闸期间水质指标的变化表现为:pH值、活性磷酸盐含量、氨氮含量、非离子氨含量明显升高,化学耗氧量(COD_(Mn))略微升高,无机氮含量下降。关闸期间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经层层筛选,获得13个差异显著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关闸期间有12个对应的关键微生物在属水平的相对丰度高于开闸期间,且这些微生物与pH值、氨氮含量、COD_(Mn)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结论】短期关闸停止了水体交换,水体运行动力不足,引起水体中活性磷积累明显、有机质转化不良、氨氮和非离子氨含量急剧上升等现象,提升了局部水质恶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筼筜湖 闸门 纳潮 水质 微生物 群落结构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煮制加工降低拟穴青蟹基质的免疫结合活性
4
作者 刘萌 李颖 +7 位作者 龚菲菲 刘庆梅 孙兆敏 刘红 顾懿 戴雅萱 陈桂霞 刘光明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3,共11页
致敏原是甲壳类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加工处理可有效降低致敏原致敏性,但基于食物基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结合模拟胃肠液连续消化和人结肠Cac o-2细胞模型转运,构建了仿生消化转运体系;基于拟穴青蟹基质,系统性评估了煮制加工后青蟹基质... 致敏原是甲壳类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加工处理可有效降低致敏原致敏性,但基于食物基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结合模拟胃肠液连续消化和人结肠Cac o-2细胞模型转运,构建了仿生消化转运体系;基于拟穴青蟹基质,系统性评估了煮制加工后青蟹基质的消化性及消化产物的转运情况;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明确了煮制加工对青蟹基质及其消化转运产物免疫结合活性的影响;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探究青蟹基质及其消化转运产物免疫结合活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煮制加工后青蟹基质的消化率升高,更容易通过Cac o-2细胞屏障;青蟹基质及仿生消化转运产物的免疫球蛋白E结合能力分别降低了38.85%±0.94%和14.82%±0.24%,耐热性致敏原原肌球蛋白和肌质钙结合蛋白的免疫球蛋白G结合能力也显著降低;其主要原因是煮制加工改变了青蟹基质的纤维束排列,提高了其可消化性,降低了青蟹基质的免疫结合能力;基质中蛋白质组分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仿生消化转运产物及热稳定性致敏原的免疫结合活性的降低。从食物基质的角度,解析了煮制加工处理对青蟹基质免疫结合活性的影响,完善了加工处理对水产品基质致敏性影响的研究,为低致敏性水产品加工方式的探究及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食物基质 煮制加工 消化转运 免疫结合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罗松松 卓泽晟 +3 位作者 胡淞凯 彭聪慧 陈宝红 林峰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78-394,共17页
【背景】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迅速扩张,其产生的养殖尾水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尾水含有的营养物质、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若未经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水体、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背景】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迅速扩张,其产生的养殖尾水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尾水含有的营养物质、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若未经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水体、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养殖尾水的有效处理已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进展】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及其组合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因处理机制不同,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各异。本文首先介绍了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污染物组成及其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随后详细分析了各类处理技术的处理机制、优势及存在问题。【展望】未来,尾水处理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发展,在平衡经济、环保等因素的同时,通过联合处理方法来实现污染物的最大去除需进一步研究。【意义】深入研究和发展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对于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处理 水产养殖 技术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黄抗体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杰民 游剑涛 +4 位作者 吴亮 林嘉铭 何艺宾 徐斌 薛海波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90-197,共8页
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因在水生动物疾病中具有被动免疫疗效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IgY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gY在水生动物细菌和病毒感染防控、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今后IgY的研究和水产养殖... 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因在水生动物疾病中具有被动免疫疗效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IgY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gY在水生动物细菌和病毒感染防控、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今后IgY的研究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抗体 被动免疫 水生动物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曝气对海洋微生物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7
作者 林旭吟 王艳 +2 位作者 许敏 张振炎 钱海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61,共10页
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蕴含丰富且独特的微生物资源。为维持海产品的鲜活,人们常采用循环暂养技术,通过曝气装置增加水体含氧量。本研究运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氧含量变化对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组成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研究发现... 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蕴含丰富且独特的微生物资源。为维持海产品的鲜活,人们常采用循环暂养技术,通过曝气装置增加水体含氧量。本研究运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氧含量变化对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组成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氧海水中的以α-变形菌纲为主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高,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则随着氧浓度升高而降低。海洋微生物中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毒力因子基因丰度下降。这表明海水中氧含量的上升可以减少微生物的抗药性和致病潜能,从而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海洋微生物 毒力因子 高氧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拉德反应影响甲壳类水产品致敏原致敏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萌 姚有容 +6 位作者 张建华 李颖 孙兆敏 卓泽晟 桓霏 刘庆梅 刘光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8,共9页
甲壳类水产品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广受欢迎,但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致敏原的存在是制约甲壳类水产食品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美拉德反应广泛发生于水产品等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可影响食物的致敏性。本文首先对美拉... 甲壳类水产品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广受欢迎,但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致敏原的存在是制约甲壳类水产食品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美拉德反应广泛发生于水产品等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可影响食物的致敏性。本文首先对美拉德反应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同时,从结构和抗原表位的角度阐述甲壳类水产品致敏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甲壳类水产品致敏原经美拉德反应处理后致敏性变化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综述。旨在为美拉德反应用于甲壳类水产品致敏性控制与消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食物过敏 甲壳类水产品 致敏原 致敏原结构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大口黑鲈生长、形体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涂传灯 邱松林 +4 位作者 洪国纮 李淦涛 夏文锦 林祥日 林茂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大口黑鲈生长、形体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酸梭菌[0(A组,CK)、0.25%(B组)、0.5%(C组)、1%(D组)丁酸梭菌(5×10^(8) cfu·g^(-1))]、0.2%酵母产品(E组)及两者的混合...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大口黑鲈生长、形体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酸梭菌[0(A组,CK)、0.25%(B组)、0.5%(C组)、1%(D组)丁酸梭菌(5×10^(8) cfu·g^(-1))]、0.2%酵母产品(E组)及两者的混合物(0.25%丁酸梭菌+0.2%酵母产品,F组)进行两阶段共17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14周)试验组中,除添加0.2%酵母产品(E组)外,其余均较对照显著提升了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其中添加0.5%丁酸梭菌效果最优;第二阶段(17周)试验组间(A、C和F组),0.5%丁酸梭菌(C组)和0.25%丁酸梭菌+0.2%酵母产品(F组)的末均重及末体长较对照A组均显著增加;肥满度、脏体比指数、肠绒毛长度及肌层厚度三组间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A组)相比,添加0.5%丁酸梭菌(C组)的各指标有增高趋势,添加0.25%丁酸梭菌+0.2%酵母产品(F组)的各指标有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商业配合饲料中添加0.5%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及肠道健康改善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酵母 大口黑鲈 生长 形体指标 肠道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