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峰度成像联合常规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作者 唐启瑛 刘信攸 +2 位作者 姜秋利 朱柳红 周建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2,共7页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联合常规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6例,其中39例为良性结节,57例为恶性结节。术前均行常规MRI序列和DKI检查,...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联合常规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6例,其中39例为良性结节,57例为恶性结节。术前均行常规MRI序列和DKI检查,获得T1WI和T2WI的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和平均峰度系数(mean kurtosis,MK)及形态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这些参数和特征作为甲状腺恶性结节潜在预测因子的价值,为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稳健性,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其鉴别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恶性结节的特征包括ADC值减低(P<0.001)、MD值减低(P<0.001)、MK值增高(P<0.001)、年龄较小(P<0.001)、肿瘤直径较小(P<0.001)、实性成分更多见(P<0.001)和边缘不规则更多见(P<0.001)。在多因素分析中,MD值减低[比值比(oddsratio,OR)=5.046;P=0.001],直径较小(OR=3.817;P=0.001)和边缘不规则(OR=84.876;P<0.001)是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5折交叉验证中,三者联合诊断恶性结节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最佳临界值为0.42,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4.6%,准确率为88.7%,F1值为0.904。结论DKI参数MD值联合常规MRI形态学特征可为术前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峰度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指标预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预后
2
作者 罗丽敏 侯惠萍 +4 位作者 刘强 谢泽涵 吴巧燕 汪咏莳 舒先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6-360,共5页
目的 筛选可预测顽固性高血压(RH)患者预后的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指标。方法 前瞻性纳入67例RH患者,采集超声心动图基线数据;随访至其后4年或发生不良事件时;比较不良事件组与无不良事件组基线超声指标,筛选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心... 目的 筛选可预测顽固性高血压(RH)患者预后的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指标。方法 前瞻性纳入67例RH患者,采集超声心动图基线数据;随访至其后4年或发生不良事件时;比较不良事件组与无不良事件组基线超声指标,筛选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心肌做功指标。结果 随访期间3例失访,21例发生(A组)、43例未发生(B组)不良事件。A组左心室壁增厚占比及整体无用功(GWW)均高于,而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整体做功效率均低于B组(P均<0.05)。左心室壁增厚是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6,P<0.05;HR=5.026,P<0.05)。以-14.50%、109.00 mmHg%及12 mm为LVGLS、GWW及左心室壁增厚的临界值,其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732及0.664,三者联合AUC为0.857,优于单一GWW及左心室壁增厚(P均<0.05)。结论 根据LVGLS、GWW及左心室壁厚度可较好地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进慧 谢安杰 +4 位作者 裴锦奎 汪禾青 陈素萍 刘豪 周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36-1740,共5页
目的 观察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00例因疑诊头颈部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对A组采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对B组采用... 目的 观察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00例因疑诊头颈部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对A组采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对B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2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降主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血管对比区域(ROC)(血管对应同层面肌肉或脑白质)的CT和标准差(SD),以及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析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A组降主动脉SD及SD_(ROC)、颈内动脉分叉处SD_(ROC)均高于,而降主动脉SNR及CNR均低于B组(P均<0.05);组间其余客观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A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DLP(DLPSSDE)均低于B组(P均<0.001)。结论 利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行头颈部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 颈部 CT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