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外科全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启忠 廖艺聪 李志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84-1586,F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小剂量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小儿全麻术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小儿外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50例/组;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0...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小剂量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小儿全麻术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小儿外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50例/组;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0.1 mg/kg艾司氯胺酮,后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2μg/(kg·min)至术毕;B组同时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记录所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拔管后15、30、60 min时VAS评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纳布啡0.3 mg/kg,可重复使用,并记录纳布啡总用量;记录所有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使用瑞芬太尼量总量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拔管后15、30、60 min时VAS评分优于B组(P<0.05),且A组使用纳布啡总剂量低于B组(P<0.05)。结论 在小儿外科手术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有效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降低苏醒期疼痛程度,且不影响患者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瑞芬太尼 少阿片麻醉 小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引流型喉罩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廖艺聪 贾俊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观察食管引流型喉罩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评估其对胃内容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8~65岁,BMI 19~29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是否经食管引流型喉罩置入引流管均分为置入引流管组(Y组)和未置入... 目的观察食管引流型喉罩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评估其对胃内容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8~65岁,BMI 19~29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是否经食管引流型喉罩置入引流管均分为置入引流管组(Y组)和未置入引流管组(N组)。全麻诱导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正压面罩通气180 s后置入食管引流型喉罩,Y组经喉罩置入引流管,N组未置入引流管。使用超声监测仪在面罩通气前(T0)、置入喉罩后(T1)和手术结束时(T2)测量并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SA),计算T1与T0、T1与T2的CSA差值即ΔCSA1、ΔCSA2。记录两组患者和两组中胃进气患者T1-T2时CSA和ΔCSA1、ΔCSA2。记录腹腔充气前(T1a)、腹腔充气后(T2a)、头低脚高位后(T3a)时SpO2、PETCO2、气道峰压(Ppeak)等呼吸参数和术中是否经引流管引流出胃内容物。记录两组患者和两组中胃进气状态下术后6、12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CSA明显增大(P<0.05),T2时N组CSA明显增大(P<0.05)。与T1时比较,T2时Y组CSA明显减小(P<0.05)。Y组ΔCSA2明显大于N组(P<0.05);N组胃进气患者ΔCSA1明显大于ΔCSA2(P<0.05)。Y组术中有4例引流出胃内液体。Y组胃进气患者术后6 h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食管引流型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以提供满意的气道密封效果。与未置入引流管比较,置入引流管可以在术中减轻麻醉诱导导致的胃进气程度、引流残留胃内容物、降低与胃进气相关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引流型喉罩 胃内容物 胃进气 超声 胃窦横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导管固定法在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波 陈国忠 +3 位作者 刘小龙 许秀艺 刘韧 王丽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37-40,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18.5±3.0d,P<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1.44±0.55,P<0.05)。结论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模型 动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全麻中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启忠 李志勤 姚向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06-1808,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应用于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44例产妇采取硬膜外麻醉,而观察组44例产妇实施全身麻醉(应用丙泊酚中... 目的探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应用于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44例产妇采取硬膜外麻醉,而观察组44例产妇实施全身麻醉(应用丙泊酚中长链注射液)。比较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MAP(平均动脉压)、Sp O2(血氧饱和度)、HR(心率)等指标;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相关指标;两组新生儿的脐动静脉血气分析各指标(p H、PO2、PCO2)。结果观察组在T2(手术切皮)的MAP、HR均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两组的MAP、Sp O2以及HR指标均基本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切皮至新生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子宫切开至新生儿娩出时间、阿普加评分等均基本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脐动静脉血气分析各指标(p H、PO2、PCO2)等均基本相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诱导全麻在剖宫产术中具有较大优势,其代谢快,产妇术后苏醒迅速,且不会对胎儿产生明显的不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 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剖宫产胎儿娩出时母体和胎儿脐血浓度的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姚向国 贾俊香 +2 位作者 张运宏 李友炯 梁小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血药浓度,明确药物胎盘转移情况。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随机均分成H组(0.5%罗哌卡因10mg)和L组(0.375%罗哌卡因10mg)。胎儿取出后立即抽取胎儿脐静脉血与母体...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血药浓度,明确药物胎盘转移情况。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随机均分成H组(0.5%罗哌卡因10mg)和L组(0.375%罗哌卡因10mg)。胎儿取出后立即抽取胎儿脐静脉血与母体静脉血各3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结果本方法得线性方程Y=0.2803X-0.0022,r=0.9993,罗哌卡因质量浓度为0.025~2.40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浓度为0.015mg/L,方法回收率95%~110%(n=5)。胎儿娩出时两组母体静脉血罗哌卡因浓度明显高于脐静脉血(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能够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罗哌卡因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在母体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中检出,蛛网膜下腔罗哌卡因浓度不影响其在母体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中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药浓度 蛛网膜下腔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自控镇痛对卵巢癌病人镇痛效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运宏 林鹏 +3 位作者 李刚 喻红彪 任思宏 贾俊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术后疼痛可抑制机体免疫系统,而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会增加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肿瘤转移的风险[1]。因此,有效地控制癌症病人术后疼痛,改善病人术后免疫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尽管病人自控镇... 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术后疼痛可抑制机体免疫系统,而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会增加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肿瘤转移的风险[1]。因此,有效地控制癌症病人术后疼痛,改善病人术后免疫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尽管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技术在不断改进,但至今仍有50%~70%的病人存在术后镇痛不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病人 右美托咪定 镇痛效应 术后免疫功能 病人自控镇痛 术后疼痛 机体免疫系统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