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物源CNP的城市代谢特征——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进 吝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66-6378,共13页
基于元素流分析原理,将食物源碳氮磷3种元素在城市系统中的代谢特征进行耦合分析,追踪以"食物消费"、"废物处置"、"人体代谢"为主要环节的食物碳氮磷代谢过程,发掘其中共同的代谢环节,明晰3种元素代谢路... 基于元素流分析原理,将食物源碳氮磷3种元素在城市系统中的代谢特征进行耦合分析,追踪以"食物消费"、"废物处置"、"人体代谢"为主要环节的食物碳氮磷代谢过程,发掘其中共同的代谢环节,明晰3种元素代谢路径、代谢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并对厦门市1991—2010年食物源碳氮磷城市代谢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食物源碳氮磷城市代谢中通量最大的代谢路径是"食物—食物摄入—人体粪尿—未还田粪尿—污水处理—污泥—污泥填埋—土壤";食物源碳氮磷城市代谢主要引起土壤和水体的环境负荷加重;厨余垃圾中碳氮磷占食物源的比例分别为13.7%、32.2%、70.3%,在整个代谢过程中具有最大的减量管理潜力。提出优化代谢过程、减少碳氮磷环境负荷的若干对策建议,包括增大食物的有效食用比例、资源化利用污泥和厨余垃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碳氮磷 城市代谢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赵颜创 赵小锋 +1 位作者 林剑艺 崔胜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城市代谢理论目前被认为是系统解析城市病症结的重要切入点。能源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代谢规律可以揭示城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代谢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部... 城市代谢理论目前被认为是系统解析城市病症结的重要切入点。能源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代谢规律可以揭示城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代谢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部门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流的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分析能源在城市内部的流动过程,全面核算5种主要代谢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使用7个指标对能源代谢进行评价,进一步使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了厦门市2009年能源代谢情况,结果表明:(1)厦门本地能源稀缺,对外依存度高,并且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煤炭和燃油,分别占能源总量的61%和23%。(2)代谢污染物CO_2、NO_2和废热首要来自能源加工转化,SO_2和PM2.5首要来自工业。(3)2009年能源代谢总效率为0.43 tce·t^(-1),在各部门中服务业及其他的效率最高,加工转化的效率最低,代谢效率与能源结构关系密切。(4)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为城市能源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代谢 综合分析 能量流 代谢效率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于洋 崔胜辉 +2 位作者 赵胜男 孟凡鑫 李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5953-5961,共9页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消费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人均氮消费量2000年以前维持在3.29 kg N.人-1.a-1,2000年以后呈现波动性的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值4.00 kg N.人-1.a-1。厦门市食物氮素消费总量增长幅度较大,由1988年的0.54万t增至2009年的1.50万t。同时,粮食在食物氮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45.5%下降到15.9%。畜禽肉、奶制品所占比例分别由25.0%和0.4%上升至29.8%和8.8%。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素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均与其联系较为密切,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呈负相关。通过选取1988、1994、2001、2008年分析居民食物氮素消费造成的环境氮负荷发现,由其带来的环境氮负荷量由3509.12t增加至7629.36t,约90%的氮素进入了土壤和水体。其中,进入土壤的氮素占进入环境氮总量的比例由37%增长到60%,进入水体的氮素比例由57%降至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食物消费 氮素流动 环境负荷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87
4
作者 舒舍玉 王润 +2 位作者 孙艳伟 刘健 肖黎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业主要以组团式集聚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空间格局等与餐饮业分布有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城镇住宅面积、商业服务用地关联度最高;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城中村住宅面积与餐饮业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中档次的餐馆最能代表餐饮业的发展特征,人口密度与中档次的餐饮分布呈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的比重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小型餐饮单位的分布与路网密度的正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业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73
5
作者 黄聚聪 赵小锋 +1 位作者 唐立娜 邱全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2-631,共10页
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07年等时间间隔、同时相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 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07年等时间间隔、同时相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岛景观格局随城市化进程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加深,整个热岛景观在逐渐变得更加破碎化,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个数、类型面积和个体面积都增大;新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出现在原有高等级斑块附近,致使高等级类型的邻近度增加而各类型之间相互接触的程度也增加;景观总体的聚合度逐渐下降,而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的聚合度则呈上升趋势;景观水平的蔓延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度高的低等级热岛景观所占的比重下降,优势度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热岛景观面积在各类型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均匀;热岛景观斑块的转化方面,在20 a间低等级斑块类型(1、2、3级)向高等级斑块类型(4、5、6级)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高等级斑块类型向低等级斑块类型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且等级升高的面积明显大于同期等级降低的面积;就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而言,他们与3级热岛景观斑块间的相互转化最容易发生,远比高等级斑块内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得容易,尤其6类和5类的转化是最为困难的热岛景观变化之一;从空间上看,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经历了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等级升高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海沧、新阳、杏林、厦门岛西北港口区和机场5个高温组团。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环境,可探明热岛景观随城市化演变的趋势,并为有效的热岛效应减缓措施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景观格局 城市化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化阶段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潘玲阳 吝涛 +2 位作者 肖黎姗 杨德伟 叶志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90-299,共10页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将6个行政区划分为4个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区域类型,通过垃圾成分监测和不同处理技术的碳排放计算,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垃圾成分与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因素,综合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不同垃圾处理技术...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将6个行政区划分为4个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区域类型,通过垃圾成分监测和不同处理技术的碳排放计算,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垃圾成分与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因素,综合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不同垃圾处理技术进行对比评价,并针对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阶段的垃圾处理技术进行排序,同时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地区提出最适宜的垃圾处理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的地区单位垃圾的碳排放量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城市化起步阶段和中期阶段的地区适宜采用以厌氧产沼气发电为主的垃圾综合管理体系;城市化后期阶段和终期阶段的地区适宜采用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综合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垃圾处理技术 城市化 碳排放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民食物磷素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慧娜 赵小锋 +2 位作者 唐立娜 崔胜辉 李桂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495-4504,共10页
城市磷代谢不但关系到居民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食物消费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磷代谢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1988—2010年厦门市经食物消费进入城... 城市磷代谢不但关系到居民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食物消费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磷代谢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1988—2010年厦门市经食物消费进入城市系统的磷素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人均食物磷消费量与相关社会经济因子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并计算了居民食物磷素消费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食物磷素消费总量波动上升;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呈M型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高磷含量食物如奶制品、水产品,在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剧增,分别由0.3%和6.8%上升至14.9%和15.5%。(2)人均粮食磷素消费量与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呈高度正相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以及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呈高度负相关;而植物油、瓜果、畜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磷素消费量则与粮食所呈现的相关性相反。(3)随着食物磷素消费总量的增加,磷素的环境负荷总量也呈剧增趋势,尤其进入土壤的磷素量剧烈上升,所占比例由59.7%增至85.1%,这可能与禁磷措施的实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处理工艺的改进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食物消费 磷素流动 环境负荷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资源水与虚拟水耦合代谢效率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初龙 于昌平 +1 位作者 高兵 黄云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267-7278,共12页
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关联研究是制定系统性水代谢对策的前提。从水资源代谢过程与格局角度,用物质流分析法(MFA)剖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影区缺水城市枯水年份资源水与虚拟水耦合代谢的路径、数量,提取代谢效率评价所需的过程与结... 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关联研究是制定系统性水代谢对策的前提。从水资源代谢过程与格局角度,用物质流分析法(MFA)剖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影区缺水城市枯水年份资源水与虚拟水耦合代谢的路径、数量,提取代谢效率评价所需的过程与结构指标,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最优化为评价原则构建了城市水资源代谢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评价了近10年来枯水年份厦门市资源水与虚拟水耦合代谢效率。结果表明,厦门水资源代谢效率呈加速提高趋势,主要由用水效率类和水代谢过程与结构类指标驱动。说明提高水资源代谢效率的根本对策在于用水行为和用水过程与结构的改善。采用情景分析法设计主导驱动指标不同组合下水资源代谢效率情景方案,提高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可基于这些指标制定水资源管理对策。基于MFA结果提取指标丰富了指标体系构建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水 虚拟水 水资源代谢效率 物质流分析(MFA) 指标体系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彭丹 任引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9-244,共6页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计以及人口数据,计算出厦门市1972、1988、1996和2008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它们分别为64 429、61 389、183 860和253 875万元,城市森林人均受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828、570、1434和1 019元。结果表明除...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计以及人口数据,计算出厦门市1972、1988、1996和2008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它们分别为64 429、61 389、183 860和253 875万元,城市森林人均受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828、570、1434和1 019元。结果表明除面积外,林龄、蓄积量等都是影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此外,从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变化方面阐明了城市森林结构建设的重要性,为城市森林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环境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城市森林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云凤 崔胜辉 石龙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9-205,共7页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地域,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发现1987-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持续提高,城市建设...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地域,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发现1987-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持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和淡水水域面积减少。矩阵转移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由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农用地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侵占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变化与非农业人口、总GDP,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投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用地面积变化与非农人口、总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实际利用外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集美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美区 半城市化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半城市化地区发展情景分析——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进 吝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93-296,共4页
本文聚焦我国半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分析典型半城市化地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与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动态作用机制。运用Vensi... 本文聚焦我国半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分析典型半城市化地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与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动态作用机制。运用Vensim软件建立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集美区主要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之间的动态联系,通过设定其中主要因子的变化过程,进行惯性发展、既定目标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3种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2006年的惯性发展条件下,集美区的经济增长难以满足原定"十一五"计划目标;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大力提高现有产业科技水平是集美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本研究将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涉及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市化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情景分析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 被引量:81
12
作者 黄静 崔胜辉 +2 位作者 李方一 邱全毅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41-7449,共9页
当前,城市化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海岸带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城市在全球变化下的脆弱性、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等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厦门市作为沿海城... 当前,城市化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海岸带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城市在全球变化下的脆弱性、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等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厦门市作为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对近20 a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围填海等主要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其次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并分析其变化过程;最后通过ArcGIS图层叠加计算功能,获得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87—2007年厦门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1987年的67.48 km2,增加为2007年的308.21 km2,扩张了4.57倍,主要为蚕食农业用地和林地而来;海岸线长度由1987年的290.19 km,增加为1992年的343.23 km,而后减小为2007年的299.93 km,围垦养殖活动使得岸线变得曲折,填海造地活动导致岸线变得平滑。厦门市土地利用强度由1987年的2.44逐年增加为2007年的2.5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由1987年的7.39×109元减少到2007年的7.02×109元,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由1992年的1.50增加为1997年的4.94,而后减小为2002年的4.12,再增加为2007年的4.47。整体而言,近20 a来厦门市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灵敏响应程度不很剧烈,生态敏感性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沿海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沿海城市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分解的厦门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2
13
作者 刘源 李向阳 +2 位作者 林剑艺 崔胜辉 赵胜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78-2387,共10页
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基于厦门市2005—2010年各部门终端消费数据对碳排放强度指标进行因素分解,并将传统分析仅注重产业部门的能源碳排放,拓展到全... 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基于厦门市2005—2010年各部门终端消费数据对碳排放强度指标进行因素分解,并将传统分析仅注重产业部门的能源碳排放,拓展到全面考虑产业部门和家庭消费的能源活动和非能源活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厦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17.29%,其中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强度变化影响最大(贡献63.07%),家庭消费能源强度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抑制因素(-45.46%)。从影响效应角度看,经济效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最大,碳排系数减排贡献最小;从部门减排贡献角度看,第二产业贡献最大,家庭消费贡献最小。总体而言,厦门市未来碳减排重点部门在第二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较大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LMDI 因素分解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三个产业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静 崔胜辉 +2 位作者 李方一 李扬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863-3871,共9页
沿海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海岸带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沿海城市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越来越大的压力,正面临着剧烈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 沿海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海岸带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沿海城市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越来越大的压力,正面临着剧烈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各种尺度的海岸带脆弱性研究日益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敏感性是脆弱性分析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敏感性指在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复合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用来表征某个系统应对其内部或外部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过程的集中体现,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深刻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和空间配置,进而影响依赖于这些服务的社会产业部门。以厦门市为例,识别沿海城市3个主要产业——渔业、港口航运业、滨海旅游业依赖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构建沿海城市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与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的比值对产业部门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响应灵敏程度进行表征。计算结果表明,渔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7年的1.526×109元,减小为1992年的1.485×109元,增加为2002年的2.614×109元,再下降为2007年的1.113×109元;港口航运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7年的2.138×109元下降为1992年的1.963×109元,增加为2002年的2.187×109元,再减小为2007年的1.854×109元;滨海旅游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7年的2.056×109元下降为1997年的1.925×109元,增加为2002年的2.073×109元,再减小为2007年的2.038×109元。以1987年为基准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厦门市渔业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377、2.692、7.815、3.211,呈现增加—减小的变化;港口航运业敏感性指数分别为1.169、0.474、0.251、1.578,呈现减小—增加的变化;滨海旅游业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814、0.743、0.091、0.101,呈现减小—增加的变化。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探讨了各个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响应机制,并且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产业部门 敏感性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7年厦门市马銮湾国土开发动态规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胜辉 丁晟平 +3 位作者 徐礼来 汤剑雄 李方一 沈育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2-510,共9页
以厦门市马銮湾为研究区,从规模、速度和结构3方面全面分析了1957—2017年马銮湾陆域和海域土地利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60年间马銮湾从半农半渔的农村地区发展到现在高度城市化的城区,经历了“滩涂大开发-养殖和工业快速扩张-城... 以厦门市马銮湾为研究区,从规模、速度和结构3方面全面分析了1957—2017年马銮湾陆域和海域土地利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60年间马銮湾从半农半渔的农村地区发展到现在高度城市化的城区,经历了“滩涂大开发-养殖和工业快速扩张-城镇扩张”的国土开发过程,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后30年为前30年的2.1倍,近10年更为显著,为前30年的4.7倍,且海域利用变化速度总体快于陆域;(2)马銮湾作为我国的典型海湾地区,其国土开发有以下规律:1957—1987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为农业现代化,1987—2007年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2007—2017年则主要来自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主要驱动了海域开发,工业化和城镇化主要驱动了陆域开发,而城镇化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前期的海域开发以围垦滩涂为主,后期主要是填海造地。陆海统筹需要针对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国土开发的综合效益制定相应的国土开发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湾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陆海统筹 动态分析 厦门市马銮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行道树芒果和高山榕叶面尘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彭丹 陈进生 任引 《福建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62-67,80,共7页
选取滨海城市厦门的沧虹路(工业区)、仙岳路(商贸区)、厦门大学(文教区)和汀溪水库(农业区)4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市主要行道树种芒果和高山榕的滞尘能力、叶面尘粒径分布以及叶面尘水溶性离子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树种的环境滞尘... 选取滨海城市厦门的沧虹路(工业区)、仙岳路(商贸区)、厦门大学(文教区)和汀溪水库(农业区)4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市主要行道树种芒果和高山榕的滞尘能力、叶面尘粒径分布以及叶面尘水溶性离子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树种的环境滞尘效应。结果显示:芒果和高山榕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2.2020±1.08)g.m-2和(1.2979±0.61)g.m-2,芒果显著高于高山榕(P<0.05);高山榕总体上比芒果更易吸附较小粒径颗粒物;受车流量大及道路施工的影响,商贸区滞尘量较大但颗粒偏大,工业区不仅滞尘量大且粒径偏小,说明工业区粉尘污染状况比其他功能区严重;2个树种的叶面尘来源基本一致,主要为海盐颗粒、机动车尾气以及燃煤,其中商贸区和工业区受自然源影响较其他功能区大,文教区和工业区交通尾气对叶面尘来源的贡献高于农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高山榕 叶面尘 粒径分布 水溶性离子 滞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9年厦门市马銮湾海岸线和围填海时空演变及互动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丁晟平 崔胜辉 +2 位作者 徐礼来 汤剑雄 杨妙鸿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我国海湾地区高强度开发使得围填海活动频繁、岸线变化显著,分析岸线与围填海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互动关系对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分形维数、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市马銮湾1957—2019年海岸... 我国海湾地区高强度开发使得围填海活动频繁、岸线变化显著,分析岸线与围填海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互动关系对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分形维数、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市马銮湾1957—2019年海岸线变迁和围填海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①1957—2019年马銮湾大陆岸线长度减幅达43.0%,其中自然岸线减少了83.4%;岸线长度总体先减后增,岸线分形维数波动变化,岸线主体类型经历了从自然岸线向养殖岸线再到建设岸线、围而未用岸线逐步变迁的过程;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从0.27上升到0.79,并在1997年后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②1957—2019年,马銮湾总围填海面积为2187.39 hm 2,其中1957—1972年围填速率最大(83.57 hm 2/a);围填海主要利用类型从耕地向养殖池再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逐步演变,总围填海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从0.25增加到0.76。③岸线长度、分形维数受围填海面积、海岸形状、围填海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同时岸线对围填海活动具有约束作用。岸线长度、自然岸线长度与围填海面积成显著负相关,大陆人工岸线长度、岸线利用程度与围填海面积成显著正相关,岸线分形维数与围填海面积无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围填海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岸线变迁 围填海 时空动态 马銮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快速城市化中居民食物C、N、P消费动态 被引量:7
18
作者 闫祯 崔胜辉 +2 位作者 王慧娜 于洋 徐礼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79-486,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可持续的家庭消费已成为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物元素消费的研究也成为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可持续的家庭消费已成为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物元素消费的研究也成为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10年居民食物C、N、P元素消费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全市食物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由49.33万t增长至106.36万t。但是人均食物消费量由321.28 kg/(人.a)降至301.32 kg/(人.a)。厦门市食物C、N、P消费总量均在上升,1988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0.14、0.64、0.05万t,到2010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7.29、1.21、0.11万t,分别增长了70.45%、88.91%、117.11%,与此同时人均食物C、N、P消费量却在降低,其变化趋势与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变化趋势接近,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人均食物C消费量,下降了24.92%,其次是人均食物N消费量下降了16.79%,下降幅度最小的为人均食物P消费量降低了4.37%。这主要是由于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所致,粮食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禽畜肉、瓜果、鲜蛋、奶制品等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城市家庭食物消费模式由"以粮食为主"向"以粮食和肉类、蔬菜为主"转变。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子与居民食物C、N、P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消费支出、食物价格指数、大学人口比重、平均家庭人口数,与食物C、N消费量均相关,与食物P消费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家庭食物消费 C、N、P元素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代谢研究方法及其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胜辉 张雅京 +2 位作者 周健 林剑艺 刘勇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359-367,共9页
建筑代谢是当前城市代谢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建筑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压力及其有害影响。本文在阐明城市建筑代谢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建筑代谢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城市建... 建筑代谢是当前城市代谢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建筑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压力及其有害影响。本文在阐明城市建筑代谢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建筑代谢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城市建筑代谢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指出了城市建筑代谢研究方法在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开发跨城市边界的代谢研究方法;注重建筑代谢中非物质性代谢流研究;制定适合乡土建筑地域特点的代谢研究方法;综合物质量和价值量的建筑代谢研究,全面认识和评价建筑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代谢 物质流 生命周期评价 能值分析 能量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对城市代谢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旋旗 花利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965-2974,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呈现出大规模、翻新频率快和多样化的特点。研究不同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前后的代谢效率变化,对我国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运用功能分类法设计了城市代谢系统分类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呈现出大规模、翻新频率快和多样化的特点。研究不同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前后的代谢效率变化,对我国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运用功能分类法设计了城市代谢系统分类框架作为构建城市代谢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继而通过对住区与住区形态的文献调研与形态分析,将典型住区类型分为旧式住区、传统单位住区、普通商品房住区、新式商品房住区与半城市化住区。选择厦门市为研究区域,采用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并用能值分析法计算出不同住区类型的代谢效率,随后用Vensim软件构建了住区形态变迁对城市代谢效率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后发现:住区形态的更迭过程基本上都会带来福利效率的提升,但在很多情况下会给城市整体物质代谢效率带来负面影响,交通效率与住房效率的下滑是最主要的原因。旧式住区向半城市化住区转变是仅有一个城市整体物质代谢效率提高的情景。半城市化住区和普通商品房住区向新式商品房住区转变的情景下,城市整体物质代谢效率的下降幅度与福利效率的增长幅度都较为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代谢 住区形态变迁 住区代谢效率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