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化酶固定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雷航彬 何宁 +2 位作者 李斐煊 董玲玲 王世珍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5-1497,共13页
氢化酶催化氢气向质子和电子的可逆转化,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但游离的氢化酶存在着对氧气敏感、传递电子速率慢等缺点。本文综述了碳材料、金属及半导体、高分子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固定化氢化酶。碳材料具有价格低廉、比表... 氢化酶催化氢气向质子和电子的可逆转化,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但游离的氢化酶存在着对氧气敏感、传递电子速率慢等缺点。本文综述了碳材料、金属及半导体、高分子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固定化氢化酶。碳材料具有价格低廉、比表面积大等优势。金属及半导体有着良好的导电性能和优异的催化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可以提高氢化酶的稳定性和对氧气的耐受性。MOF比表面积大,可设计调控,为理化性质不同的氢化酶提供了广泛的载体选择。复合材料固定化氢化酶可以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拓宽固定化氢化酶的应用场景。固定化氢化酶可用于氢气的高效生产与应用以及生物不对称加氢制备手性化合物,为转变能源结构、实现绿色转型、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酶固定化 生物电催化 碳材料 半导体材料 高分子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M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分区室固定化多酶体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董玲玲 李斐煊 +2 位作者 雷航彬 宋启迪 王世珍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8-1529,共12页
仿生分区室固定化多酶偶联是体外合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目的是实现多酶分区室固定化和反应的时空分离。与简单共固定化不同,仿生分区室固定化技术通过控制酶在载体上的空间分布,形成底物通道促进中间产物传递,并提高串联或偶联反应的系... 仿生分区室固定化多酶偶联是体外合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目的是实现多酶分区室固定化和反应的时空分离。与简单共固定化不同,仿生分区室固定化技术通过控制酶在载体上的空间分布,形成底物通道促进中间产物传递,并提高串联或偶联反应的系统稳定性、产率和产物纯度。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仿生分区室固定化多酶体系的进展,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聚合物囊泡和聚合物胶囊等固定化策略。MOF具有结构可控、功能易调控等优点,采用分级多孔、MOF-on-MOF和多种MOF组合等仿生策略构建分区室微反应器,可实现高效的体外多酶偶联催化反应。聚合物囊泡的膜结构可模拟天然磷脂双分子层,将多个小囊泡包封到大囊泡形成“囊泡中囊泡”模仿细胞器分区室固定化酶。聚合物胶囊是通过模板法形成的核壳纳米球体结构,结构稳定性优异,进一步通过层层自组装能够形成多层核壳结构实现分区室固定化。将来,微流控等技术与仿生分区室固定化多酶技术融合,将促进体外合成生物学和绿色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酶偶联 仿生分区室 固定化酶 金属有机框架 聚合物囊泡 聚合物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粗甘油产乳酸的戊糖乳杆菌代谢进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世珍 严正平 +1 位作者 邱隆辉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195-3203,共9页
以生物柴油产业的副产物粗甘油为底物,可降低乳酸发酵的生产成本。但是,粗甘油发酵生产乳酸存在菌体生长缓慢、菌浓较低、产酸速率和终产物浓度偏低等问题。以实验室筛选的一株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 R3-8)为出发菌株进行... 以生物柴油产业的副产物粗甘油为底物,可降低乳酸发酵的生产成本。但是,粗甘油发酵生产乳酸存在菌体生长缓慢、菌浓较低、产酸速率和终产物浓度偏低等问题。以实验室筛选的一株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 R3-8)为出发菌株进行代谢进化。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粗甘油和乳酸,分别进行菌株耐底物和产物抑制的代谢进化。用粗甘油驯化的第60代菌株,可耐受130 g·L-1的粗甘油,与出发菌株相比,生长速率提高,且生物量是原始菌株的1.23倍。用乳酸驯化的第50代菌株可耐受20 g·L-1的乳酸,生物量比初始菌株提升了18%。驯化菌株的5 L发酵罐分批发酵结果显示,以粗甘油驯化至60代的菌株的批次发酵水平相对较好,乳酸产量、甘油转化率以及生产强度分别为45.0 g·L-1、0.989 g·g-1和0.47 g·L-1·h-1。以粗甘油驯化至60代的菌株进行补料分批发酵,乳酸终浓度为83.8 g·L-1,比分批发酵提高了近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进化 乳酸 甘油 发酵 代谢 生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宋易航 王楚浩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13-3227,共15页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有机体生命各组织,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性蛋白之一。胶原蛋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良好、不易受到普通蛋白酶的降解破坏。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生物胶原酶是为数不多能原位降解胶原蛋白的两类胶原酶,能够在生理环境下...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有机体生命各组织,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性蛋白之一。胶原蛋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良好、不易受到普通蛋白酶的降解破坏。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生物胶原酶是为数不多能原位降解胶原蛋白的两类胶原酶,能够在生理环境下保持较高酶活力从而发挥作用,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首先简要介绍胶原蛋白及其水解酶,其次重点介绍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生物胶原酶的发掘历程和水解机理,然后综述这两类酶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医疗诊治、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及组织工程等多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胶原酶及胶原蛋白研究现状、研究难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 蛋白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 微生物胶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工程:从人工设计到人工智能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雅丽 付友思 +4 位作者 陈俊宏 黄佳城 廖浪星 张永辉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90-3600,共11页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计全新功能的人工酶取得成功并得以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不断获得突破,同时也被应用到酶的设计中。介绍了分子力场基础和酶设计与筛选的算法,重点阐述了从头设计的方法和成功案例,以及机器学习设计酶的流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酶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为酶的改造与全新功能的生物催化剂的设计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 从头设计 人工智能 机理 能量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双酶耦联体系制备手性胺
6
作者 任红 郭敏杰 +2 位作者 霍鹤宇 姚光晓 王世珍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360,共7页
胺脱氢酶(amine dehydrogenase, AmDH)能够在辅酶的作用下不对称还原前手性酮制备手性胺,并与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hydrogenase, FDH)构建耦联双酶反应体系,通过酶活检测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出, AmDH和FDH浓度比为4∶1、底物浓度为10 mm... 胺脱氢酶(amine dehydrogenase, AmDH)能够在辅酶的作用下不对称还原前手性酮制备手性胺,并与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hydrogenase, FDH)构建耦联双酶反应体系,通过酶活检测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出, AmDH和FDH浓度比为4∶1、底物浓度为10 mmol/L、辅酶浓度为0.025mmol/L时,是游离双酶耦联体系最优反应条件。为提高双酶耦联体系的稳定性,将聚乙烯亚胺-双酶复合物作为模板和催化剂,诱导钛前驱体Ti-BALDH(titanium(IV)bis-(ammoniumlactato)-dihydroxide)缩聚,形成固定化耦联体系.与游离酶体系相比,辅酶可在固定化酶体系的微环境中高效循环再生,大大提高了多酶耦联体系的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催化 胺脱氢酶 甲酸脱氢酶 手性胺 双酶耦联体系 固定化酶 聚乙烯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