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本质主义走向非本质主义:中国高教研究30年回顾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洪才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1,共6页
中国高教研究在近30年的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元研究格局,这种多元性集中体现在多种研究范式纷纷登场并展现出从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转变的趋向。在这一转变中,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仍扮演着主导角色,其惯常采用的研究范式为思辨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在近30年的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元研究格局,这种多元性集中体现在多种研究范式纷纷登场并展现出从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转变的趋向。在这一转变中,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仍扮演着主导角色,其惯常采用的研究范式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而非本质主义势力在迅速扩大,其标志是多学科研究范式被广泛认同和院校研究范式兴起及质性研究被接纳。多元研究范式代表了不同的学科发展理念和研究思路,是高教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其中,学术大师发挥了示范作用。可以预期,多元研究格局将长期存在下去,这也是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教研究 本质主义 非本质主义 范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建设高教强国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武毅英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文章以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客观依据,通过探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揭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研究表明: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客观依据;当高等教育达到一定量的... 文章以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客观依据,通过探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揭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研究表明: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客观依据;当高等教育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追求质的提升,是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其科学发展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教强国 量变 阶段性特征 质变 客观性 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35
3
作者 武毅英 陈梦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5,共7页
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自2007年在全国17所高校中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建立导师"资助制"、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和抵触... 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自2007年在全国17所高校中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建立导师"资助制"、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和抵触。那么,这些争议是因为改革自身的问题引起的,还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为了探寻原因,本文将从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通过对某些观念误区的辨析与思考,来提出深化改革的对策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机制改革 困惑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逻辑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7
4
作者 史秋衡 文静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60,共8页
逻辑模型表征着组织要素之间的学理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分析框架之一,运用于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评价。基于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结果,使用逻辑模型构建分析框架,从而呈现出各要素指标之间的学理关系、组织流程和出现的绩效结果... 逻辑模型表征着组织要素之间的学理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分析框架之一,运用于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评价。基于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结果,使用逻辑模型构建分析框架,从而呈现出各要素指标之间的学理关系、组织流程和出现的绩效结果、影响形式。根据分类学的视角,在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构建逻辑模型时,分别对个人发展、群体收获、项目管理和制度建设条件下的大学生满意度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从不同层面构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的逻辑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模型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行劳动力市场结构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 被引量:9
5
作者 武毅英 洪文建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3,共4页
文章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观点,从城乡、区域和行业三个维度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在现行劳动力市场结构下的就业流动和社会分层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不同视角剖析大学生就业难与收入低的原因,并在此基... 文章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观点,从城乡、区域和行业三个维度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在现行劳动力市场结构下的就业流动和社会分层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不同视角剖析大学生就业难与收入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革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大学毕业生 就业流动 社会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 被引量:16
6
作者 武毅英 洪文建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2013年第3期15-26,122-123,共12页
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考察中国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因经济发展非均衡、制度性缺失和地方保护主义而在城乡、区域和行业中存在明显的主、次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 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考察中国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因经济发展非均衡、制度性缺失和地方保护主义而在城乡、区域和行业中存在明显的主、次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因主、次劳动力市场差距较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学校类型与层次等教育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流向有重要影响。次要劳动力市场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两大市场间因存在较大垂直落差,从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容易,而逆向流动则十分困难且成本较高。主、次劳动力市场间的垂直落差和非均衡状态是相对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制度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大学生就业流动 经济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与中位原则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洪才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大学治理来源于大学自治思想,并非由企业管理迁移而来。现实中大学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治,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治理。大学实现治理的基础是大学与社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契约,从而确立了大学自治的界限。而大学要实现内部治理,就要求权力既... 大学治理来源于大学自治思想,并非由企业管理迁移而来。现实中大学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治,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治理。大学实现治理的基础是大学与社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契约,从而确立了大学自治的界限。而大学要实现内部治理,就要求权力既不能过分集中,又不能过分分散,它服从一种"中位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学术创新与大学效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治理模式 中位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晰产权是深化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 被引量:9
8
作者 武毅英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24,共6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移植以及我国高校产权实践的现状与发展。文章试图通过进一步明晰高校产权、产权归属、产权收益和产权的使用等问题 。
关键词 产权经济学 高校 投资体制 产权收益 产权归属 教育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主择业问题浅议 被引量:8
9
作者 武毅英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3,共4页
本文以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为背景 ,探讨了大学生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择业和创业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前景。文章据此提出了教育系统内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主择业 教育大众化 就业结构 创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危机向高等教育展示十大发展机遇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洪才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同时也提供一次促进高等教育功能自我反思的良机。通过反思,可以发现,金融危机也为高职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社区高等教育和大学...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同时也提供一次促进高等教育功能自我反思的良机。通过反思,可以发现,金融危机也为高职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社区高等教育和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强化等十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发展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日本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和启示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3期53-55,67,共4页
二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起飞,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互为因果关系,日本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对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 日本 高职教育 发展历程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分析——基于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育琛 武毅英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75,90,共6页
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但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迥异,探究在此背景下的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问题,可反思自身不足,互为借鉴,共同推进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中的性别和谐发展。以阶层流动、城乡流动、行业流动作为大学生就业流动的考察维度... 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但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迥异,探究在此背景下的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问题,可反思自身不足,互为借鉴,共同推进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中的性别和谐发展。以阶层流动、城乡流动、行业流动作为大学生就业流动的考察维度,引入"性别偏向指数",以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流动调查数据为例,进行了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岸的男大学生向优势阶层流入率均高于女大学生;两岸都存在较为明显的行业性别隔离;在城乡流动中,农村对男性的推力上呈现"陆强台弱"。要促进两岸大学生就业流动中的性别和谐,需警惕传统性别文化的消极复归,革除高等教育内部的性别隔离,提供促进两性在城乡自由流动的服务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流动 性别差异 两岸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 被引量:21
13
作者 武毅英 王志军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对高水平大学而言,考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能仅限于就业率的高低,还必须将就业质量纳入评价体系,以符合国家、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心理预期。据此,建构科学合理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以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发布的毕业生... 对高水平大学而言,考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能仅限于就业率的高低,还必须将就业质量纳入评价体系,以符合国家、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心理预期。据此,建构科学合理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以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内涵、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总体上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仍存在评价标准不同、评价主体单一、数据来源各异、统计口径不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就业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明确就业质量评价数据的具体来源,三是要完善以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就业质量评价机制,四是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口径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直属高校 高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被引量:8
14
作者 武毅英 童顺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6,共7页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与基础,一流大学的多寡又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探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供给侧"改革问题和对策,可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新动能和新视野,还能为供需失衡寻求新的平衡点...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与基础,一流大学的多寡又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探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供给侧"改革问题和对策,可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新动能和新视野,还能为供需失衡寻求新的平衡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供给侧"是由供给主体、供给链条和供给关系链等要素构成的网状供给链。供给主体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主体,包括政府、高校与社会;供给链条是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输入通道与产品输出通道,由政府政策链、高校服务链和社会支持链构成。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供给链内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使得一流学科建设不能满足国家的战略需要,亦不符合需求端的期许与实际标准。因政策链和支持链不与市场对接,故其出现的问题较隐蔽且不易被发现。而高校服务链一端连着政策链和支持链,另一端连着市场,其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一流学科标准,通过"需求侧"便能得到答案。在内部供给关系链中,每一供给主体和链条都有互补作用,但只有在其他主体或链条失灵的情况下,互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鉴于此,着力从政府政策链、高校服务链、社会支持链、主体关系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学科建设 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 供给侧 给链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个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泽彧 唐拥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8-61,共4页
近年来 ,关于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怎么办 ,成为一个极为热门的话题。笔者认为 ,面对入世的影响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有一场硬仗要打 。
关键词 中国教育现代化 历史演进 线索与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P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被引量:10
16
作者 武毅英 陈融莉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8,共8页
TPP是跨太平洋区域性贸易协定的简称。该协定的出台有可能取代WTO功能并对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经贸和文教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文章以TPP为背景,对来华留学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研究发现,来华留学教育具有明显... TPP是跨太平洋区域性贸易协定的简称。该协定的出台有可能取代WTO功能并对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经贸和文教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文章以TPP为背景,对来华留学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研究发现,来华留学教育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丰富、特色学科发展、留学成本低廉等六方面优势,但也存在教育层次低下、优质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五方面劣势。来华留学教育正迎来关键的发展机遇,如美国退出TPP或改善中国国际贸易环境、"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新一轮"中国热"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走向国际化,但也面临着继续推行TPP或使我国被边缘化、部分沿线国家对倡议心存疑虑,或使"一带一路"遇阻,以及各国政治关系或影响RCEP推行,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所带来的挑战。基于全面的SWOT分析,我国应通过建立全方位市场开发计划、打造特色优质教育品牌、抓好留学服务保障体系、以教育服务推动区域合作四大战略,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P 来华留学教育 SWOT分析 战略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互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武毅英 《复旦教育论坛》 2004年第2期33-37,42,共6页
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 ,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中的又一新的表现形式。双方能否相互介入 ,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资源瓶颈问题 ,而且也关系到资本市场能否重新活络并找到新的投资亮点的问题。本文对这一新的... 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 ,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中的又一新的表现形式。双方能否相互介入 ,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资源瓶颈问题 ,而且也关系到资本市场能否重新活络并找到新的投资亮点的问题。本文对这一新的关系形式从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首先从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市场的内涵切入 ,分析了双方相互介入的重要性与形式 ,其次在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互介入的必要性与动因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资本市场 互动关系 必要性 可行性 教育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学:成就、难题与展望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洪才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2期1-7,41,共8页
高等教育学在近30年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确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集群,而且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力作,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但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还缺乏一个公认的学科范式,为研究而研究现象还... 高等教育学在近30年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确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集群,而且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力作,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但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还缺乏一个公认的学科范式,为研究而研究现象还比较突出,研究者自我封闭现象还比较严重,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加剧。在未来,高等教育学只有通过更加开放的路线才能解决难题,具体策略是进一步推进高教研究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和微观化,并通过加强规范化来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学走向新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学科地位 学科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广云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5-10,共6页
当今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六多六少” ,即高校数、学生数的地理分布上大都会多 ,小城市少 ;在高校数与校均学生数的比例上 ,高校数多 ,校均学生数少 ;在专业分布上 ,文科生多 ,理工科生少 ;在学习形式上 ,业余制多 ... 当今俄罗斯私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六多六少” ,即高校数、学生数的地理分布上大都会多 ,小城市少 ;在高校数与校均学生数的比例上 ,高校数多 ,校均学生数少 ;在专业分布上 ,文科生多 ,理工科生少 ;在学习形式上 ,业余制多 ,全日制少 ;在教师结构上 ,兼职多 ,专职少 ;在校舍面积中 ,租用面积多 ,专用面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私立高等教育 基本特征 专业分布 学习形式 教师结构 校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外国教育机构法案》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争议焦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叶珠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2,108,共5页
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经济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印度高等教育涉外办学在本世纪初得到迅速发展。为进一步从法制层面对涉外办学进行规范,2010年3月印度内阁通过《外国教育机构法案》,对外国教育机构的准入与审批、运营与监管、质量... 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经济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印度高等教育涉外办学在本世纪初得到迅速发展。为进一步从法制层面对涉外办学进行规范,2010年3月印度内阁通过《外国教育机构法案》,对外国教育机构的准入与审批、运营与监管、质量保证与预防商业化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法案》的出台引起了印度各界的广泛热议,争议焦点在于:《法案》是否有利于增加民众的入学机会,是否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是否能够节约外汇等。目前《法案》正等待印度议院的最后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高等教育 涉外办学 《外国教育机构法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