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氨蝶呤和羟氯喹双联与甲氨蝶呤和羟氯喹及来氟米特三联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头对头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梅卿 巫斌 +6 位作者 刘复安 陈子卿 林庆衍 高艺桑 孙月池 陈世菊 唐国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071-3076,共6页
背景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石,而甲氨蝶呤(MTX)、羟氯喹(HCQ)双联与MTX、HCQ、来氟米特(LEF)三联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活动性RA的联合用药方案,但尚缺乏头对头研究数据。目的比较MTX、HCQ双联与MTX、HCQ、... 背景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石,而甲氨蝶呤(MTX)、羟氯喹(HCQ)双联与MTX、HCQ、来氟米特(LEF)三联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活动性RA的联合用药方案,但尚缺乏头对头研究数据。目的比较MTX、HCQ双联与MTX、HCQ、LEF三联治疗活动性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市仙岳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活动性RA患者100例,按照1∶1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双联组和三联组,每组50例。双联组患者采用MTX联合HCQ治疗,三联组患者采用MTX联合HCQ及LEF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周美国风湿病协会(ACR)70、ACR50、ACR20、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者所占比例、泼尼松剂量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纳入疗效评估者88例,其中双联组42例,三联组46例;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周ACR70、ACR50、ACR20、使用NSAIDs者所占比例、泼尼松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纳入安全性评价者94例,其中双联组45例,三联组49例;双联组患者严重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三联组(P<0.05),而两组患者头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参考范围上限2倍)、过敏性皮炎、高血压、视力下降、口腔溃疡、消瘦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HCQ双联与MTX、HCQ、LEF三联治疗活动性RA的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高,但MTX、HCQ、LEF三联方案有利于减少严重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甲氨蝶呤 羟氯喹 来氟米特 药物疗法 联合 治疗结果 安全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疾病与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娟 林庆衍 陈梅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6,共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两种炎性关节病,以伴发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为特点。在RA表现为关节周围骨丢失及骨侵蚀、全身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明显增加。RA骨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女性多发,骨折发生率随着年龄...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两种炎性关节病,以伴发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为特点。在RA表现为关节周围骨丢失及骨侵蚀、全身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明显增加。RA骨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女性多发,骨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RA疾病的严重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相关。然而,进一步的数据表明,RA的骨量丢失亦可发生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及时控制关节炎症可以减少关节结构损伤、减少骨量流失。因此,炎症在RA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疾病早期阶段,致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由于年轻成年男性易患AS,并且糖皮质激素并不用于治疗AS,因此,AS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无关,AS骨丢失主要与炎症活动相关。AS特征是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晨僵和脊椎炎,进一步说明了炎症在局部骨形成中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骨形成 骨吸收 骨质疏松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8蛋白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脂多糖联合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急性肝脏损伤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永强 梁龙 石桂秀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研究CD38蛋白在脂多糖联合D-氨基半乳糖(LPS/D-GalN)所诱发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C57BL/6小鼠(WT)和CD38基因敲除小鼠(CD38 KO)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早期组和模型晚期组。在造模后2 h和6 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谷丙... 目的研究CD38蛋白在脂多糖联合D-氨基半乳糖(LPS/D-GalN)所诱发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C57BL/6小鼠(WT)和CD38基因敲除小鼠(CD38 KO)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早期组和模型晚期组。在造模后2 h和6 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在LPS/D-GalN诱导的模型小鼠中,与WT小鼠相比,CD38 KO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肝脏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肝脏组织出血严重,肝实质细胞空泡变形明显增多,肝细胞死亡显著增加。结论 CD38蛋白通过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肝细胞死亡,减轻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CD38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