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19
1
作者
伏蕊
窦克非
+11 位作者
许海燕
杨进刚
高传玉
王焱
宋晨曦
高晓津
范肖雪
宋卫华
刘倩倩
王春玥
杨跃进
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85-989,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登记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的NSTEMI患者共5 509例。主要终点指标是出院后随...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登记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的NSTEMI患者共5 509例。主要终点指标是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的全因死亡,依据患者随访期内的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构建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584例(10.6%)患者在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提示,年龄(HR=1.051,95%CI:1.042~1.060,P<0.001)、体重指数(HR=0.956,95%CI:0.930~0.984,P=0.002)、既往心肌梗死史(HR=1.414,95%CI:1.140~1.755,P=0.002)、脑卒中史(HR=1.334,95%CI:1.071~1.661,P=0.010)、住院期间未接受再灌注治疗(HR=2.375,95%CI:1.890~2.983,P<0.001)、Killip心功能分级(HR=1.265,95%CI:1.158~1.381,P<0.001)、ST段压低(HR=1.193,95%CI:1.007~1.414,P<0.042)、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79,95%CI:0.972~0.985,P<0.001)、心率(HR=1.007,95%CI:1.004~1.011,P<0.001)、血红蛋白(HR=0.994,95%CI:0.990~0.997,P<0.001)、白细胞计数(HR=1.034,95%CI:1.014~1.055,P=0.001)、血清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01)、血清钾(HR=1.187,95%CI:1.026~1.374,P=0.021)是患者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13个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远期死亡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左束支起搏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及中远期导线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
35
2
作者
蔡彬妮
李琳琳
+5 位作者
黄心怡
陈巳梅
郭晋村
常栋
李强
苏茂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导线单、双极参数。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随访,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筛选其中诊断病窦综合征(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36例进行心室同步性分析。起搏器程控分为两种状态:(1)AAI模式: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心室感知,保证激动沿自身传导束下传心室;(2)DDD模式且房室间期<PR间期: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LBBP。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观察两种状态下的左心室室内同步性与室间同步性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96例患者中,男性占46.9%(45/96),年龄(67.2±7.4)岁。其中房室阻滞(AVB)占53.1%(51/96),SSS占40.6%(39/96)。术中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均良好,46.8%的患者阳极夺获阈值<2.5 V/0.5 mV。术后3天单、双极阻抗均较术中明显下降(P<0.001),起搏阈值及感知参数无变化。中远期随访单、双极起搏阈值、感知以及阻抗参数均稳定。术中发生一过性右束支阻滞11例(11.5%),无心肌穿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损伤、导线脱位等其他并发症发生。36例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起搏QRS时限较自身QRS时限增宽[(104.4±10.0)ms vs(91.7±15.1)ms,P=0.02]。TDI显示LBBP的左心室内以及左、右心室同步性指标: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之差(Ts-LV-RV)、左心室12节段Ts标准差(Tsd-12-LV)在正常范围内,且与自身下传比较无差异[Ts-LV-RV:(8.1±56.7)ms vs(17.4±52.1)ms,P=0.44;Tsd-12-LV:(27.7±14.8)ms vs(26.6±15.4)ms,P=0.60]。结论:LBBP保持良好的电学以及机械同步性,导线参数满意且中远期稳定性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理性起搏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电学同步性
机械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19
1
作者
伏蕊
窦克非
许海燕
杨进刚
高传玉
王焱
宋晨曦
高晓津
范肖雪
宋卫华
刘倩倩
王春玥
杨跃进
无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
郑州
大学
人民
医院
心
内科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组
出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85-989,共5页
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I11B02)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8-F04)
+1 种基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基金(2016-12M-00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315602)。
文摘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登记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的NSTEMI患者共5 509例。主要终点指标是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的全因死亡,依据患者随访期内的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构建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584例(10.6%)患者在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提示,年龄(HR=1.051,95%CI:1.042~1.060,P<0.001)、体重指数(HR=0.956,95%CI:0.930~0.984,P=0.002)、既往心肌梗死史(HR=1.414,95%CI:1.140~1.755,P=0.002)、脑卒中史(HR=1.334,95%CI:1.071~1.661,P=0.010)、住院期间未接受再灌注治疗(HR=2.375,95%CI:1.890~2.983,P<0.001)、Killip心功能分级(HR=1.265,95%CI:1.158~1.381,P<0.001)、ST段压低(HR=1.193,95%CI:1.007~1.414,P<0.042)、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79,95%CI:0.972~0.985,P<0.001)、心率(HR=1.007,95%CI:1.004~1.011,P<0.001)、血红蛋白(HR=0.994,95%CI:0.990~0.997,P<0.001)、白细胞计数(HR=1.034,95%CI:1.014~1.055,P=0.001)、血清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01)、血清钾(HR=1.187,95%CI:1.026~1.374,P=0.021)是患者出院后24个月随访期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NSTEMI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13个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远期死亡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Keywords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factor
prognostic factor
分类号
R5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左束支起搏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及中远期导线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
35
2
作者
蔡彬妮
李琳琳
黄心怡
陈巳梅
郭晋村
常栋
李强
苏茂龙
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
厦门大学
附属
心血管病医院
超声科
厦门大学
附属
心血管病医院
心功能科
出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2019D020)
文摘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导线单、双极参数。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随访,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筛选其中诊断病窦综合征(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36例进行心室同步性分析。起搏器程控分为两种状态:(1)AAI模式: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心室感知,保证激动沿自身传导束下传心室;(2)DDD模式且房室间期<PR间期: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LBBP。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观察两种状态下的左心室室内同步性与室间同步性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96例患者中,男性占46.9%(45/96),年龄(67.2±7.4)岁。其中房室阻滞(AVB)占53.1%(51/96),SSS占40.6%(39/96)。术中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均良好,46.8%的患者阳极夺获阈值<2.5 V/0.5 mV。术后3天单、双极阻抗均较术中明显下降(P<0.001),起搏阈值及感知参数无变化。中远期随访单、双极起搏阈值、感知以及阻抗参数均稳定。术中发生一过性右束支阻滞11例(11.5%),无心肌穿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损伤、导线脱位等其他并发症发生。36例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起搏QRS时限较自身QRS时限增宽[(104.4±10.0)ms vs(91.7±15.1)ms,P=0.02]。TDI显示LBBP的左心室内以及左、右心室同步性指标: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之差(Ts-LV-RV)、左心室12节段Ts标准差(Tsd-12-LV)在正常范围内,且与自身下传比较无差异[Ts-LV-RV:(8.1±56.7)ms vs(17.4±52.1)ms,P=0.44;Tsd-12-LV:(27.7±14.8)ms vs(26.6±15.4)ms,P=0.60]。结论:LBBP保持良好的电学以及机械同步性,导线参数满意且中远期稳定性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理性起搏术式。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电学同步性
机械同步性
Keywords
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physiological pacing
mechanical synchrony
electrical synchrony
分类号
R5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访24个月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伏蕊
窦克非
许海燕
杨进刚
高传玉
王焱
宋晨曦
高晓津
范肖雪
宋卫华
刘倩倩
王春玥
杨跃进
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左束支起搏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及中远期导线稳定性研究
蔡彬妮
李琳琳
黄心怡
陈巳梅
郭晋村
常栋
李强
苏茂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