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夏春 王少杰 +2 位作者 付日斌 林振忠 陈国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治疗51例单侧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其损伤类型:21例前交叉韧带(ACL)+内侧副韧带(MCL),1例ACL+后外侧复合体(PLC),4例后交叉韧带(PCL)+MCL,6例PCL+PLC,6例ACL+PCL+MCL,3例AC... 目的探讨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治疗51例单侧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其损伤类型:21例前交叉韧带(ACL)+内侧副韧带(MCL),1例ACL+后外侧复合体(PLC),4例后交叉韧带(PCL)+MCL,6例PCL+PLC,6例ACL+PCL+MCL,3例ACL+PCL+PLC,8例ACL+PCL,2例PCL+髌腱。14例急性Ⅲ度MCL和3例急性Ⅲ度PLC损伤行切开手术,原位缝合,外固定制动3周,再行关节镜下其他韧带手术。2例Ⅲ度慢性MCL和3例Ⅲ度慢性PLC损伤行切开韧带重建术,并同期行关节镜下ACL或PCL重建术。在总共39条ACL损伤中,20条行关节镜下自体Hamstring腱ACL重建术,17条行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BPB)重建ACL术,2条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在总共29条PCL损伤中,19条行关节镜下自体Hamstring腱PCL重建术,2条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PCL,另8条急性损伤经固定后由Ⅲ度变为<Ⅱ度损伤,故未特别治疗。其中,17例ACL+PCL损伤处理方法为:4例先行PCL重建,二期再行ACL的重建,7例同期自体Hamstring腱重建PCL、自体BPB重建ACL,2例为同种异体肌腱同期重建ACL和PCL,4例仅做ACL重建术。1例髌腱完全性断裂原位修复,另1例部分性髌腱损伤者未治疗。4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均未做特别治疗。结果平均随访2.4年(9个月~5年)。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为86.3(51~100),Tegner活动评分为5.2(2~8),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1例外翻试验为2+,2例Lachman试验或轴移试验≥2+,6例应力后沉征或后抽屉试验2+,4例内翻试验或反轴移试验2+。其余的对应各种体格检查均为≤1+。4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术后3例自行恢复,1例未恢复。结论在多韧带损伤中,≤Ⅱ度的MCL或者PLC损伤应采用保守治疗,Ⅲ度损伤者应尽早手术原位修复内侧副韧带及其关节囊或PLC,以利于后期进行其他重要韧带的治疗。交叉韧带或关节内重要组织可二期在关节镜下重建或治疗。治疗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多韧带损伤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英 夏春 +2 位作者 李冬松 刘建国 张晓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Endobutton纽扣钢板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5例(手术组),具有同样损伤行非...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Endobutton纽扣钢板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5例(手术组),具有同样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患者7例(非手术组),应用Lysholm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2~24个月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Lysholm平均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1.5±6.7)分提高到术后(90.3±9.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显示:患侧与健侧松弛度对比差异在3mm以内。非手术组中7例患者平均Lysholm功能评分仅由治疗前的(60.1±3.2)分提高到康复治疗后(72.8±2.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仍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松弛度对比大于6mm。结论:早期关节镜下应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远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Hamstring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关节镜下再视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夏春 周江南 +1 位作者 付日斌 陈国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关节镜再视观察游离Hamstring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在体内重塑与转归过程.方法关节镜下再视手术,观察关节镜下自体同侧游离Hamstring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3例.重建术至再视手术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1.9月.依据重建术至再视术的时间,替... 目的关节镜再视观察游离Hamstring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在体内重塑与转归过程.方法关节镜下再视手术,观察关节镜下自体同侧游离Hamstring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3例.重建术至再视手术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1.9月.依据重建术至再视术的时间,替代腱按时段分组:1月~,4月~,7月~,10月~,13月~,18月~和25月~组.再视术重点观察评估了移植的Hamstring腱形状、色泽、张力、覆盖的滑漠组织和血管状况.结果再视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Hamstring腱随植入时间延长,其形态逐步向正常前交叉韧带重塑与转归;7月~组和此后各组的替代腱在关节镜视下表现为.一种几乎无滑膜和血管的灰白色粗壮的圆柱体,类似于正常的前交叉韧带组织,达到了在体内成熟的程度.结论自体游离多股Hamstring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具有良好早期存活,快速再血管化和重塑过程,其术后的重塑与成熟过程与自体髌腱的过程相似,但其在体内重塑与转归进程相对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Hamstring腱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关节镜 重塑与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坏死组织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石磊 张兵 夏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737-740,746,共5页
目的探讨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在无菌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1例(22髋)ANFH取股骨头病灶周围骨松质,其中早期ANFH组(6髋),中期ANFH组(8髋),晚期ANFH... 目的探讨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在无菌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1例(22髋)ANFH取股骨头病灶周围骨松质,其中早期ANFH组(6髋),中期ANFH组(8髋),晚期ANFH组(8髋);另取19例(19髋)新鲜股骨颈骨折的股骨头对应部位骨松质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空骨陷窝计数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比色法检测股骨头组织Caspase-3活性。结果骨陷窝空虚百分率(F=45.43,P=0.000)、成骨细胞凋亡率(F=120.86,P=0.000)等凋亡指标均随ANFH临床分期进展而显著升高,ANFH早、中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q=18.899,P<0.05;q=6.398,P<0.05),但并不随着ANFH病变进展而增强,而呈现进行性下降;ANFH晚期组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Caspase-3活性无统计学差异(q=2.021,P>0.05)。Caspase-3活性与细胞凋亡率统计学相关性不显著(r=0.126,P=0.425)。结论在ANFH进展过程中,Caspase-3可能不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分子;Caspase-3在ANFH进展中可能发挥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3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的神经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少杰 夏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919-921,共3页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神经分布 膝关节损害 神经肌肉控制 膝关节功能 ACL 神经支配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腓肠肌内蛋白激酶B各亚型表达的年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兵 夏春 陈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腓肠肌内蛋白激酶B(Akt/PKB)各亚型伴随年龄变化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老年组(30月龄)和青年组(6月龄)大鼠腓肠肌内Akt各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30月龄... 目的研究大鼠腓肠肌内蛋白激酶B(Akt/PKB)各亚型伴随年龄变化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老年组(30月龄)和青年组(6月龄)大鼠腓肠肌内Akt各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30月龄组大鼠腓肠肌内Akt1与Akt2的mRNA水平均高于6月龄组(t=7.124,P=0.000;t=2.598,P=0.021),Akt3差异无显著性(t=0.460,P=0.653)。(2)两组间Akt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t=0.469,P=0.646),30月龄组Akt1的Thr308磷酸化水平低于6月龄组的表达,有显著差异(t=-9.861,P=0.000);30月龄组Akt2的蛋白水平高于6月龄组的表达,有显著差异(t=7.522,P=0.000);Akt3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差异(t=0.058,P=0.955)。结论大鼠腓肠肌中Akt三种亚型伴随年龄改变表达存在差异,推测Akt各亚型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1 AKT2 Akt3 大鼠 腓肠肌 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9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夏春 王承云 +2 位作者 王少杰 张英 石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9期781-784,共4页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经验与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6月对19例(19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假体均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假体。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直视下或定位器下钻入导向钉,根据股骨颈直径确定股...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经验与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6月对19例(19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假体均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假体。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直视下或定位器下钻入导向钉,根据股骨颈直径确定股骨头假体的大小,髋臼假体使用生物型压配技术固定,股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结果 1例术后复查X线片时发现髋臼假体脱位再次手术复位成功;1例在股骨颈定位时发现导针严重偏差,重新定位定向后获得良好位置,术后X线位置良好;其余17例手术顺利和术后X线显示位置良好,出院时均屈髋达90°,步行出院。19例随访3~25个月,平均9.2月,末次随访HSS评分为(91±11)分,较术前(43±10)分明显增高(t=14.465,P=0.000);UCLA髋关节活动评分(7.4±1.6)分,较术前(4.4±1.3)分明显升高(t=8.364,P=0.000)。结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某些髋关节疾病近期疗效优良,特别适合于年轻患者;但该术式有更长学习曲线,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且在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时需要准备全髋置换的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表面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式固定法应用于静脉留置针穿刺
8
作者 张纯真 韩秋英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2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螺旋式固定法 革新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微结构金属干式电极制造及细菌粘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韶宇 周伟 +4 位作者 李瑶瑶 方家畅 张陈应 陆荣华 叶桂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7-1193,共7页
为开发出高性能生物医用干式电极,提出了利用激光微铣-重铸加工方法,实现了表面具有微结构阵列特征的新型金属干式电极的制造成形。在分析电极表面微观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电极表面的润湿性能,并重点研究了扫描间距、扫描速度和扫描次... 为开发出高性能生物医用干式电极,提出了利用激光微铣-重铸加工方法,实现了表面具有微结构阵列特征的新型金属干式电极的制造成形。在分析电极表面微观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电极表面的润湿性能,并重点研究了扫描间距、扫描速度和扫描次数等加工参数对大肠杆菌粘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工艺参数条件下所加工出具有微结构阵列特征的电极的接触角可达150°以上,表现出超疏水的特性。在不同扫描间隙和扫描次数条件下加工出的电极对大肠杆菌的粘附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在选择0.1 mm扫描间隙时,电极表面粘附的大肠杆菌数量最少,适当增加扫描次数,也能够有效地减少电极表面大肠杆菌的粘结,从而发挥较好的抗菌效果。通过改变扫描速度加工出的电极则对大肠杆菌的粘附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干式电极 表面微结构 粘附性能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
10
作者 符明明 白春洋 +4 位作者 陈昱函 林进宗 陆婧媛 王昭 张永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1-825,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PBMNC取自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经贴壁处理后培养于含100 ng/ml rh GM-... 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PBMNC取自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经贴壁处理后培养于含100 ng/ml rh GM-CSF、500 U/ml rh IL-4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中,用脂多糖(LPS)刺激经SAHA处理和未经处理的DC为实验组,并将不经LPS和SAHA处理的细胞设为对照组,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MLC)观察各组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应用凝胶电泳迁移变动测定法(EMSA)检测各组DC NF-κB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SAHA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DC成熟,主要表现在经SAHA+LPS处理的DC具有未成熟DC的形态学特征;经SAHA+LPS处理组和对照组的DC表面抗原CD80、CD83、HLA-DR的表达量均低于单用LPS组(P<0.01);SAHA+LPS处理组和对照组的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单用LPS刺激组(P<0.01);电泳迁移变动检测(EM SA)实验结果提示,SAHA+LPS处理的DC NF-κB活性显著下降。结论:SAHA能够有效抑制DC的成熟和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该作用与SAHA抑制DC 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SAHA 树突状细胞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