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CE-MR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肿瘤
1
作者 罗文斌 郑晔 +3 位作者 陈妙勤 刘欣 王蕾 段少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9例单发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数据。按8∶2随机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9例单发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数据。按8∶2随机分为训练组248例和测试组61例。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第二期影像,运用3D-Slicer软件提取5个特征区域(瘤内、瘤周2mm、瘤周4mm、瘤内联合瘤周2mm、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的影像组学参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逻辑回归分析进行特征筛选,然后通过交叉验证确定影像组学特征的最佳组合。结果309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50例,恶性肿瘤159例,两组年龄、病灶最大径及强化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χ2=-7.695、-5.775、30.248,P均<0.001)。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F1分数分别为0.893、89.1%、75.0%、82.3%、0.838和0.881、74.2%、86.7%、80.3%、0.793。训练集中,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高于瘤内、瘤周2mm、瘤周4 mm及瘤内联合瘤周2 mm区域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6、2.982、3.392、2.157,P均<0.05)。校准曲线显示瘤内联合瘤周4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度较好(训练集P=0.381,测试集P=0.159)。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及测试集风险阈值为0~1.0时,瘤内联合瘤周4 mm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净效益最高。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很好的乳腺良恶性肿瘤预测性能,瘤内联合瘤周4 mm区域模型最佳、净效益最高,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为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无创性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吕绍茂 段少银 +3 位作者 韩丹 王金岸 叶锋 梁昆如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3例行CT平扫,10例平扫后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检查,1例行食道钡餐检查。结果:病变位于乳突窦1例,肺部2例,纵隔...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3例行CT平扫,10例平扫后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检查,1例行食道钡餐检查。结果:病变位于乳突窦1例,肺部2例,纵隔2例,鼻咽1例,鼻窦1例,食道1例,胃窦1例,肝脏1例,腹膜后1例,膀胱1例,影像学表现为实性肿块8例,囊实性肿块5例,大部分病例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发生在头颈部及腹膜后的肿瘤及1例纵隔肿瘤影像表现具有侵袭性。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但能为其提供准确的解剖部位等信息,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最后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其免疫组化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是诊断IMT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组织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天和 张云亭 +2 位作者 周乃珍 林建忠 康泰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9-872,共4页
目的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 目的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重建(MIP、SSD、MPR),6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种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颅神经受扩张和纡曲的椎基底动脉推压,以Ⅷ、Ⅵ及Ⅴ对颅神经受累为主。39例CT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管壁钙化斑,22例合并小脑和(或)脑干的梗死。结论MR及MRA对VBD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可作为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肺脓肿的肺部Rosai-Dorfman病一例
4
作者 钱登豪 林禹 吕绍茂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89,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左上肺结节20天”入院,无发热、咳嗽、咯血。实验室检查:结核感染T细胞阴性,结核菌涂片结果未见抗酸杆菌。CT表现:左肺尖近胸膜下见类圆形厚壁空洞影,大小约24mm×19mm,空洞内壁光滑,伴邻近胸膜... 病例资料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左上肺结节20天”入院,无发热、咳嗽、咯血。实验室检查:结核感染T细胞阴性,结核菌涂片结果未见抗酸杆菌。CT表现:左肺尖近胸膜下见类圆形厚壁空洞影,大小约24mm×19mm,空洞内壁光滑,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平扫空洞壁CT值约40HU,增强扫描动脉期空洞壁明显强化,CT值约84HU,静脉期空洞壁CT值约78HU,同时该病例进行了能谱CT扫描,获取其碘密度图,空洞壁碘密度值约为3.89mg/mL,较周围正常肺组织碘摄取增高(图1~5),影像初步诊断误诊为肺脓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肺脓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肝脓肿56例影像学征象特点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黄叶明 刘建成 +2 位作者 张平 段少银 黄雪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影像学诊断的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随访或穿刺检查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超声、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5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影像学诊断的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随访或穿刺检查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超声、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5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9,P<0.01)。其中发热与肝区疼痛及叩击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与寒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脓肿包括单个病灶42例、2个病灶5例,≥3个病灶9例。B超检查42例患者,诊断肝脓肿38例(90.5%),典型表现为为肝实质内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脓肿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其中液性暗区内出现飘浮移动现象8例,呈蜂窝状结构15例。CT检查56例患者,诊断肝脓肿53例,诊断率为94.6%,平扫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密度不均匀,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病灶内伴气体6例,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3例;增强扫描表现:(a)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4例;(b)门静脉期表现:不同形态强化5例;"环征"(单、二、三环征)34例;病灶呈分隔状或花瓣样强化6例;(c)延迟期表现:水肿带消失或模糊,腔壁或房隔结构强化加浓呈持续性强化36例。MRI检查12例患者,9例诊断为肝脓肿,3例不除外肝脓肿;肝脓肿MRI典型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性低信号,T2W I上脓肿坏死区呈圆形或类圆形大片状高信号区,其周围由中等高信号包绕;其中6例行MRI增强扫描后脓肿坏死区无强化,脓肿壁在各期均强化明显;增强呈多房性分隔强化2例;肝内多发病灶呈环状强化1例。结论影像学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细菌性肝脓肿的方法,结合临床发热病史及白细胞增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诊断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E-MRI图像深度学习模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文斌 郑晔 +2 位作者 刘欣 王蕾 段少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29,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图像深度学习模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学确诊30...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图像深度学习模型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学确诊303例乳腺肿瘤患者资料,良性144例,恶性159例。按7∶3的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患者,分成训练集212例、测试集91例。构建六个深度学习模型:50层深度残差网络(50-layer deep residual network,ResNet-50)、Inception-V3、Googlenet,密集连接的卷积网络(densely connect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DenseNet)-121、视觉几何组(visual geometry group,VGG)-19和移动神经网络(mobile neural network,MobileNet)-V3,同时应用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对模型进行可视化。最后通过第一、二轮阅片比较了深度学习模型、初级和高级放射科医师的诊断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对不同深度学习模型及两轮阅片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计算各深度学习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使用DeLong检验对各模型间ROC曲线进行比较,使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两轮阅片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集ResNet-50、Inception-V3、Googlenet、DenseNet-121、VGG-19和MobileNet-V3六种深度学习模型AUC分别为0.8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28~0.920]、0.771(95%CI:0.707~0.834)、0.993(95%CI:0.986~0.999)、0.926(95%CI:0.888~0.958)、0.947(95%CI:0.918~0.975)及0.945(95%CI:0.918~0.973)。测试集ResNet-50、Inception-V3、Googlenet、DenseNet-121、VGG-19和MobileNet-V3六种深度学习模型AUC分别为0.841(95%CI:0.755~0.927)、0.746(95%CI:0.641~0.851)、0.822(95%CI:0.736~0.909)、0.752(95%CI:0.650~0.855)、0.827(95%CI:0.737~0.918)及0.779(95%CI:0.685~0.874)。ResNet-50模型Grad-CAM可视化图像显示乳腺恶性肿瘤呈病灶中央激活,良性肿瘤呈周边激活。第一轮阅片,ResNet-50深度学习模型的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80.2%、86.7%及73.9%,初级医师的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为73.6%、73.3%及73.9%,高级医师的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为80.2%、80.0%及80.4%。第二轮阅片,在ResNet-50模型辅助下,初级医师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增加15.4%、17.8%、13.1%(P<0.05),高级医师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增加12.1%、13.3%、10.9%(P=0.001、0.031、0.063)。结论ResNet-50模型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肿瘤性能最佳,可视化图像可能成为影像诊断依据。借助该模型放射科医师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辅助诊断 深度学习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评价头颈部旋转后寰枢关节与椎动脉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绍茂 隋桐 +1 位作者 段少银 韩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1-564,共4页
目的测量正常头颈部旋转后寰枢关节与椎动脉的相关性,探讨旋转后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改变。资料与方法按照头颈部旋转方位将旋转无异常的157例患者分成中立位组54例、左旋转位组53例、右旋转位组50例;所有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并... 目的测量正常头颈部旋转后寰枢关节与椎动脉的相关性,探讨旋转后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改变。资料与方法按照头颈部旋转方位将旋转无异常的157例患者分成中立位组54例、左旋转位组53例、右旋转位组50例;所有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并将扫描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与数值测量,比较3组患者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差异。结果椎动脉寰枢段方向中立位左侧以前倾较多,右侧以后倾较多;旋转位左、右侧倾角较中立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转位时左侧第2弯曲高度较右旋转位及中立位增大,右侧第2弯曲高度较右旋转位及中立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旋转位时右侧第4弯曲宽度及高度较左旋转位及中立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旋转可导致椎动脉的形态改变,椎动脉倾角大小可以影响椎动脉的伸缩程度,第2、4弯曲的改变可能影响椎动脉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头部 旋转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天和 林建忠 +3 位作者 田新华 李晓清 王月琴 康泰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05-1908,共4页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怀波 张振清 +2 位作者 戴函碧 庄向荣 叶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86-228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要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介入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的不同分为≥5年组和<5年组,比较两组间影响患者生存期各因素间的差...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要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介入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的不同分为≥5年组和<5年组,比较两组间影响患者生存期各因素间的差异。结果31例患者生存5年以上,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Ⅰ型者18例,Ⅱ型13例。495例患者5年、7年、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6.26%(31/495)、1.41%(7/495)和0.40%(2/495)。肿瘤分型、临床分期、血管造影表现、动静脉分流、碘油充填类型、扩散转移、肝功能因素、年龄、肿瘤直径、TACE治疗次数、TACE前后AFP值及其变化对肝癌介入治疗后长期生存存在影响(P均<0.05)。结论肿瘤分型、患者自身状况、TACE治疗的质量、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消融(PEI)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因素对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治疗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评价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程度与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康江河 梁昆如 +3 位作者 段少银 叶锋 吕绍茂 蔡国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在评价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的同时测定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2例接受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包括46例单纯软斑块致冠状动脉狭窄(软斑块组,又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和186例冠状动脉正常者(正常组)... 目的探讨MSCT在评价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的同时测定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2例接受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包括46例单纯软斑块致冠状动脉狭窄(软斑块组,又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和186例冠状动脉正常者(正常组)。以测量血管直径法,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I~Ⅳ组,并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 轻度、中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ESV值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DV、SV、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50%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75%时,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明显。MSCT可准确、可靠地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A研究椎动脉与寰枢关节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方志 林清池 段少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显示椎动脉寰枢段(ASVA)与寰枢关节(AAJ)的效果,明确其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从头颈部联合血管CTA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选出颈部血管及寰枢关节无病变者68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显示(VR),...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显示椎动脉寰枢段(ASVA)与寰枢关节(AAJ)的效果,明确其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从头颈部联合血管CTA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选出颈部血管及寰枢关节无病变者68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显示(VR),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或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和测量ASVA的行程,以及与寰枢关节的相互关系。结果:68例CTA三维图像质量好,显示VA及AAJ结构清楚,满足本研究要求。ASVA行程中表现为典型的5处弯曲者60例,动脉走行或大小变异8例。ASVA弯曲呈代偿性膨大,最宽处在第4弯曲,直径约5.6mm,两侧ASVA管腔大小比较,结果左侧大于右侧(P〈0.05)。ASVA与寰枢关节伴行,其中两处行程稍分离,其一分离处为ASVA第2弯曲,居寰枢关节外缘0.0~5.4 mm;其二为ASVA第4弯曲,居寰椎后弓后外侧2.6~9.2mm,其测量值进行左、右侧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3DCTA清楚显示ASVA及AAJ结构,确定其三维位置关系,为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寰枢关节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结节MD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间质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勇 梁昆如 +2 位作者 王金岸 康江河 柳学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2-675,共4页
目的观察肺腺癌结节MD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间质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腺癌结节患者33例,术前均接受MD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和结节强化分布形态。通过半自动分割软件计算肿瘤内侵犯性(I... 目的观察肺腺癌结节MD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间质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腺癌结节患者33例,术前均接受MD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和结节强化分布形态。通过半自动分割软件计算肿瘤内侵犯性(ISPT)和非侵犯性间质比例(NSPT)。结果肺腺癌结节肿瘤内ISPT与结节强化值间呈正相关(r=0.374,P=0.008)。NSPT与对比剂廓清值间呈正相关(r=0.216,P=0.006)。CT强化早期,肺腺癌结节实性部分强化形态分布与侵犯性间质分布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结论肺腺癌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与肿瘤间质成分明显相关。CT动态增强表现会随着肿瘤内间质比例、分布的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结节 细胞外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超声及64-MSCT诊断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国祥 陈江华 +1 位作者 单忠贵 段少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US)和64层螺旋CT(64-MSCT)血管造影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冠状动脉瘘的US(7例)和64-MSCT(3例),分析其影像表现及特点。结果:病变均为单侧性(右侧3例,左侧4例),引流入右心肺动脉... 目的:评价超声(US)和64层螺旋CT(64-MSCT)血管造影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冠状动脉瘘的US(7例)和64-MSCT(3例),分析其影像表现及特点。结果:病变均为单侧性(右侧3例,左侧4例),引流入右心肺动脉系统4例,左心3例。征象包括扩大的冠状动脉及其起源、瘘口及注入心腔或大血管腔;US可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64-MSCT能显示其病变整体、周围结构及钙化。结论:US可作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常规检查,64-MSCT显示病变全面,可作为补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畸形 超声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 3D-VR技术显示孤立性实性肺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和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金岸 王勇 张其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 3D-VR技术显示孤立性实性肺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和血管关系的可行性。方法对2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孤立性实性肺癌结节患者,于CT增强扫描后分别运用2D重建技术(MPR、MIP)和3D-VR技术,对癌结节与支气管和肺动脉(PA)、...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 3D-VR技术显示孤立性实性肺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和血管关系的可行性。方法对2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孤立性实性肺癌结节患者,于CT增强扫描后分别运用2D重建技术(MPR、MIP)和3D-VR技术,对癌结节与支气管和肺动脉(PA)、肺静脉(PV)的关系进行分型(Ⅰ~Ⅴ)。采用双盲评分法评估2D重建、3D-VR技术显示结节与支气管和PA、PV关系的能力(4级)。结果支气管与PA受累之间呈正相关(χ2=11.28,r=0.67,P<0.01)。3D-VR与2D重建技术对结节与支气管,结节与PV关系的显示能力无显著差异(P=0.32、0.07)。2D重建技术对结节与PA关系的显示能力优于3D-VR(P<0.001)。结论 MSCT 3D-VR技术操作简便、快捷,且能直观显示孤立性实性肺癌结节与其周围支气管、肺动静脉间的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动脉 肺静脉 支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MR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金岸 王勇 +4 位作者 林建忠 杨天和 王月琴 康泰山 王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57,共4页
目的观察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M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周围发生的肿瘤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SE序列扫描,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室管膜瘤5... 目的观察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M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周围发生的肿瘤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SE序列扫描,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室管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定位诊断12例均正确,定性诊断10例正确。结论常规MR检查方法中矢状位成像对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定位诊断意义较大,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表现对其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脑室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勇 冯志鹏 梁昆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0-800,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舞蹈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1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阳清伟 王显锏 +1 位作者 林建忠 郑维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4-315,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神经心理学测验 影像学 检查 动词特异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食管支气管瘘并右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18
作者 曾强 林建忠 +1 位作者 王金岸 甘书芬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2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食管支气管瘘 右肺发育不良 动脉导管未闭 新生儿 心血管系统 复杂畸形 呼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低血磷性骨软化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19
作者 卓玉凤 陈小敏 +1 位作者 段少银 王重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835-837,共3页
目的分析低血磷性骨软化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式,讨论低血磷性骨软化症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该患者经过详细检查,并未发现肿瘤。该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1)骨痛、骨畸形、多... 目的分析低血磷性骨软化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式,讨论低血磷性骨软化症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该患者经过详细检查,并未发现肿瘤。该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1)骨痛、骨畸形、多发骨折、肌无力;(2)显著低血磷、高尿磷,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血钙正常或偏低;(3)X线表现为全身普遍性骨密度降低、骨畸形和假骨折。(4)中性磷合剂及活性D治疗效果显著,常规剂量维生素D无效。结论成人发作的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是罕见代谢性骨病,该病容易被误诊且致残率高,临床医生应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性骨软化病 诊断 磷合剂 1αq 25.(OH)2-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平扫应用于肝脏三期增强扫描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禹 张潇潇 +3 位作者 张有彬 王金岸 曹代荣 陈杏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对肝脏行三期增强扫描的虚拟平扫(VNC)图像代替真实平扫(TN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脏疾病患者SD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经后处理获得动脉期VNC图像(VNC_(a))、门静脉期VNC图像(VNC_(p))...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对肝脏行三期增强扫描的虚拟平扫(VNC)图像代替真实平扫(TN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脏疾病患者SD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经后处理获得动脉期VNC图像(VNC_(a))、门静脉期VNC图像(VNC_(p))及平衡期VNC图像(VNC_(e))。联合单能量成像,采用TNC与VNC成像技术分别测量肝脏及竖脊肌的CT值与噪声值(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计算受检者接受的有效剂量(ED),比较2者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VNC的SD值比TNC低(P<0.05),SNR值比TNC高(P<0.05)。肝实质VNC与TNC图像CT值一致性良好(平均差值<2 HU),病灶均显示清晰,肝脏VNCa图像质量最佳(P<0.05)。采用"VNC+直接增强"方案可降低约24.65%的辐射剂量。结论采用SDCT三期VNC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肝脏疾病需要,较TNC噪声更低、SNR值更高,并可良好显示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