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9
1
作者 曾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曹文志 陈能汪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3,共5页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污染负荷最高;整体来看,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不大,但由于养殖场的地理分布集中,造成近郊区域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极高;由于过多施用化肥,中远郊规模化养殖粪尿未得到合理利用而流失。位于水系附近的养殖场对水体影响较大,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减少规模化生猪养殖对九龙江水质的直接威胁,需搬迁主要支流沿岸1 km范围内的规模化养猪场25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 环境风险评价 养分平衡方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血细胞DNA损伤的慧星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春光 李裕红 +1 位作者 林志勇 王克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46-1449,共4页
对取自厦门海域养殖鱼排的真鲷以0.8、1.4、2.0μg.L-1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分别进行4、24h的暴露染毒,用改进的慧星实验技术研究了BaP对真鲷血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1)通过慧星实验获得的DNA损伤指标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暴露... 对取自厦门海域养殖鱼排的真鲷以0.8、1.4、2.0μg.L-1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分别进行4、24h的暴露染毒,用改进的慧星实验技术研究了BaP对真鲷血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1)通过慧星实验获得的DNA损伤指标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暴露染毒组血细胞DNA均受到损伤且损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剂量-效应关系明显,DNA损伤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2)优化了适合检测真鲷血细胞DNA损伤的彗星实验电泳条件:20V、300mA、20min。(3)在样本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用细胞培养板板盖铺单层胶的彗星实验检测方式与用载玻片铺3层胶的“三明治”方式相比,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制胶过程凝胶不易破损、重复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苯并(A)芘 彗星实验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纪新 黄邦钦 李少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32-39,共8页
简述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领域研究进展,综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物种鉴定、系统发生学、群落组成、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分子标记和核酸序列为海洋微型浮游植物鉴定与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提供了更为细... 简述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分子生态学领域研究进展,综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物种鉴定、系统发生学、群落组成、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分子标记和核酸序列为海洋微型浮游植物鉴定与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指标;不依赖纯化培养技术的原位分子方法能较为全面地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结构,荧光原位杂交等定量分析技术实现了对种群时空分布和动态的监测;通过功能基因与基因组序列分析等遗传基础分析方法,探讨浮游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其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型浮游植物 分子生态 系统发生 多样性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郑彦 彭景吓 +6 位作者 吴芳 王萍 蔡宗群 肖翔 李毓骐 朱亚先 张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67-71,共5页
概括了近10年来中国海洋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涉及新技术、新方法在营养盐测定,CO2系统参数分析,痕量有机物分析,化学示踪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不足.本文引用文献56篇,以期为我国海洋化学分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概括了近10年来中国海洋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涉及新技术、新方法在营养盐测定,CO2系统参数分析,痕量有机物分析,化学示踪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不足.本文引用文献56篇,以期为我国海洋化学分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方法 海洋化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曹振锐 黄邦钦 +2 位作者 刘媛 洪华生 谢廷贵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501,共9页
据2002年12月至2004年2月间厦门海域6个航次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调 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 表明:厦门海域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5.36mg/m3,各调查月份中,8月份的含量最 高(13.6mg... 据2002年12月至2004年2月间厦门海域6个航次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调 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 表明:厦门海域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5.36mg/m3,各调查月份中,8月份的含量最 高(13.6mg/m3),5月的次之(5.33mg/m3),12、2月的含量较低.叶绿素a含量的水 平分布在冬季时较为均匀;春、夏季在宝珠屿海域出现最高值(33.28mg/m3),九龙江 口外出现次高值(13.84mg/m3).厦门海域全年以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小型浮游植 物在夏季高生物量时占比较高(41.O%),微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年平均值 为9.7%).冬季低温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春、夏季随着温度升高,营养 盐的缺乏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叶绿素A 调查研究 浮游植物 分粒级 季节变化 厦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两种典型硅藻的磷胁迫生理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丹 黄春秀 +4 位作者 黄邦钦 谷体华 黄秋 柳欣 杨听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7,共6页
在实验室批次培养条件下,研究黄海两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在低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环境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变化以及磷饥饿状态下浮游植物的营养吸收动力学和碱性磷酸... 在实验室批次培养条件下,研究黄海两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在低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环境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变化以及磷饥饿状态下浮游植物的营养吸收动力学和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结果表明,玛氏骨条藻在磷胁迫情况下可利用自身较高的吸收速率和较小的细胞体积有效摄取环境中的无机磷快速生长并取得优势,而旋链角毛藻在无机磷的利用上并无优势,其比玛氏骨条藻需要更多的细胞颗粒磷去维持细胞活性,而且更容易诱导碱性磷酸酶分解利用有机磷,推测在有机磷丰富的环境下旋链角毛藻会在二者竞争中取得优势。这些生理特性有可能是二者在黄海季节性水华发生过程中大量存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胁迫 碱性磷酸酶 硅藻 水华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岛表土中多环芳烃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7
作者 芦敏 袁东星 +1 位作者 欧阳通 林庆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1-456,共6页
对厦门岛不同功能区表土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PAHs分布范围为82.54~8845.09μg/kg,不同功能区土样中PAHs浓度趋势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其它公共区域〉风景区〉农业区.三角图解法、欧氏距离法和多元变量统计法分析... 对厦门岛不同功能区表土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PAHs分布范围为82.54~8845.09μg/kg,不同功能区土样中PAHs浓度趋势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其它公共区域〉风景区〉农业区.三角图解法、欧氏距离法和多元变量统计法分析结果表明,岛内土样中PAHs来源以交通源、汽油源和柴油源为主,香烟源和烹调源影响较小.以苯并(a)芘的等效致癌毒性(BEQ)评价PAHs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发现除农业区外,其他区域的BEQ水平均不同程度超出荷兰标准或加拿大标准,说明岛内土壤中PAHs对人体的健康有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厦门岛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胡俊 柳欣 +2 位作者 张钒 黄邦钦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2-458,共7页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与上升流的存在与否无关;磷的弱限制偶尔会发生,这与涌升水的N/P比值有关.而硅只有在近岸上升流区形成高氮和磷的补充情况下偶尔才会产生微弱限制.在陆架外缘区,浮游植物限制状态较稳定,表现为受N的限制为主导的N、P的共同限制,P限制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营养盐限制因子 台湾海峡 上升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康建华 陈兴群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1,共8页
从物理过程和营养输送方面讨论了2006~2007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水体从南至北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北部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以春季居高,冬... 从物理过程和营养输送方面讨论了2006~2007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水体从南至北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北部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以春季居高,冬季最低;中部海区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南部较反常,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浙闽沿岸流、海峡暖流及上升流所造成的营养盐输入方式的差异可能是决定海峡叶绿素a含量季节分布南北差异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还表明,春、夏季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均主要受营养盐限制,秋季叶绿素a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磷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冬季叶绿素a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硝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叶绿素A 表层水 分布 季节变化 环境调控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7
10
作者 曾祥波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5,共7页
于2004年9月~2005年11月通过定点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群体总丰度在3310-21725 ind/L间变动,于2、5和8月分别有一个峰值,对总丰度贡献较大的主要是... 于2004年9月~2005年11月通过定点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群体总丰度在3310-21725 ind/L间变动,于2、5和8月分别有一个峰值,对总丰度贡献较大的主要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各类群丰度的季节变动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红色中缢虫的丰度为225~14062ind/L,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2000ind/L以上;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在0~2875ind/L之间变动,多数月份低于300 ind/L,3月出现最大值;无壳纤毛虫在1570~8 512 ind/L之间变动,全年保持着较高的丰度,于2、5和9月均可形成峰值;无节幼体和砂壳纤毛虫变动范围分别为0~1063 ind/L和162~9625 ind/L,数量变动与水温的季节变化较为密切,在水温大于20℃的5~11月,有较高的丰度.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在10.86~111.65μg/L之间变动,由于曳尾虫(Tontonia)、螺体虫(Laboea)及砂壳纤毛虫的大量出现,生物量高值集中在相应的5~10月,5月出现最大值.微型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变动范围为7.01~141.64μg/(L.d),在5~10月生产力相对较高.据估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日摄食压力可达6%~2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丰度 生物量 生产力 季节变动 厦门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与植物间交换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海峰 朱亚先 张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4-741,共8页
大气、植物间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OPs)的交换行为是控制POPs进入食物链,及影响其全球范围内迁移、分布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介绍了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POPs本身的理化性质(lgKOA)、植物特... 大气、植物间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OPs)的交换行为是控制POPs进入食物链,及影响其全球范围内迁移、分布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介绍了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POPs本身的理化性质(lgKOA)、植物特性(叶片表面形态、脂质含量、表皮的可渗透性)以及环境温度;提出了目前大气、植物间POPs交换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植物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 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亮氨酸氨肽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谷体华 王丹 +1 位作者 林丽贞 黄邦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2-46,共5页
2006年夏季,在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调查了亮氨酸氨肽酶活性(LAPA)的分布,跟踪分析了上升流过程中该酶活性的变动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该海区LAPA的影响及水华过程中亮氨酸氨肽酶的应对机制。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近岸区的LAPA明显高... 2006年夏季,在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调查了亮氨酸氨肽酶活性(LAPA)的分布,跟踪分析了上升流过程中该酶活性的变动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该海区LAPA的影响及水华过程中亮氨酸氨肽酶的应对机制。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近岸区的LAPA明显高于浅滩区和陆架边缘区,推测溶解有机氮(DON)是影响LAPA的主要因素。上升流过程中,LAPA呈现递增趋势(尤其是表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总体表现为表层>10m>15m以深,随着水华的发展,LAPA逐渐升高,浮游植物水华后期产生的大量DON,可诱导亮氨酸氨肽酶表达至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氨肽酶 台湾海峡 上升流 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祥波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9-465,共7页
2005年11月16日和27日,运用稀释法和桡足类添加法,对厦门宝殊屿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对总的Chla和nano-Chla... 2005年11月16日和27日,运用稀释法和桡足类添加法,对厦门宝殊屿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对总的Chla和nano-Chla具有一致的显著的摄食作用(0.51—0.78d。),当存在螺旋环沟藻等大型的异养甲藻时,亦能摄食micro-级浮游植物.所添加的桡足类主要摄食micro-级的浮游植物,也显著摄食小型浮游动物,16日,所添加的桡足类促进nano-级浮游植物的每天生长效应达0.03ind/dm^3.说明了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共同控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由于桡足类的杂食性.可产生一定的营养级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浮游动物 桡足类 浮游植物 营养级联效应 厦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回归的农业氮磷流失比定量模型研究
14
作者 蔡龙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4-588,共5页
收集整理了32篇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N、P流失数据63组,对我国农业N、P流失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N、P流失比存在显著下降趋势(p<0.05,n=63)。我国农业N素流失和P素流失在化学计量上的变化趋势可能... 收集整理了32篇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N、P流失数据63组,对我国农业N、P流失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N、P流失比存在显著下降趋势(p<0.05,n=63)。我国农业N素流失和P素流失在化学计量上的变化趋势可能与我国目前频发的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密切联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农业N、P流失比与其影响因子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2.507+0.063X1+0.143X2-1.257X3+4.796X4-11.060X5(X1:降水量;X2:总N输入量;X3:总P输入量;X4:坡度;X5:TN/TP;Y:N/P),但该定量模型仍存在一定缺陷。农业N、P流失比定量模型的研究,对加强水体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回归 N/P 农业系统 定量模型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织纹螺对TTX和PSP摄食转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雷 郁昂 于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24-126,共3页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月腹刺鲀内脏投喂织纹螺.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的生物检测法,对织纹螺进行毒素检测.小白鼠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红带织纹螺本身不带毒性,而粗肋织纹螺本身带有毒性,麻痹性贝毒和河豚毒素两种毒素都可以通过摄食转移累积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虫摄食对浮游植物光合色素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皓洁 胡俊 +2 位作者 陈纪新 柳欣 黄邦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44-148,共5页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运用基于HPLC(高效液相色谱)的色素分析技术,以叶绿素a和主要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为指示,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摄食微藻过程中对光合色素降解的影响以及降解规律.研究发现了对纤毛虫摄食活动有潜在指示意义的特征指示色...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运用基于HPLC(高效液相色谱)的色素分析技术,以叶绿素a和主要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为指示,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摄食微藻过程中对光合色素降解的影响以及降解规律.研究发现了对纤毛虫摄食活动有潜在指示意义的特征指示色素Pheophoribide a2.纤毛虫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过程对被摄食者色素降解影响规律不同.纤毛虫摄食过程对叶绿素a的降解效率显著低于桡足类摄食过程,且不存在对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降解规律 特征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M2分潮形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崔培 张福星 江毓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6-430,共5页
台湾海峡大部分区域属半日潮型,半日潮的主要分量为太阴半日分潮M2.前人研究表明,台湾海峡M2分潮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大洋潮波绕台湾岛南北两端汇合而成,振幅最大区位于福建沿岸的平潭-兴化湾-湄洲湾一带.为解释这一强潮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台湾海峡大部分区域属半日潮型,半日潮的主要分量为太阴半日分潮M2.前人研究表明,台湾海峡M2分潮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大洋潮波绕台湾岛南北两端汇合而成,振幅最大区位于福建沿岸的平潭-兴化湾-湄洲湾一带.为解释这一强潮区形成的动力机制,本文运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进行台湾海峡M2分潮的潮波运动数值模拟.所设计的数值实验包括改变科氏力、海底地形以及岸界3个方面.实验表明,形成海峡西岸强潮区的机制主要是南北两股潮波在浅水区的汇合及岸界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M2分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典型海区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周日波动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丽贞 陈纪新 +2 位作者 刘媛 曹振锐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2-350,共9页
本文分析了东、黄海典型海区3个测站在2000~2003年间4个航次的叶绿素a周日变动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环境、水文特征以及季节差异,各海区叶绿素a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动特点.在东海陆架区,日变化上表层各粒级主要以半日周期为主,受... 本文分析了东、黄海典型海区3个测站在2000~2003年间4个航次的叶绿素a周日变动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环境、水文特征以及季节差异,各海区叶绿素a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动特点.在东海陆架区,日变化上表层各粒级主要以半日周期为主,受黑潮入侵程度不同而略有变化;长江口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各粒级的日变化同潮汐的涨落相对应,主要为半日周期;黄海中部海区叶绿素a尤其是NANO级浮游植物在周日变化上以全日周期为主,受黄海冷水团强弱不同而不同.本文进一步应用渐近回归初步分析了多种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周日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 周日变化 叶绿素A 分粒级 控制因子 东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对两种微藻吸附与吸收镍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旭光 王大志 +1 位作者 王明华 洪华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大量营养盐氮和磷添加对两种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吸附和吸收重金属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2h)的培养实验中,大量营养盐的添加影响...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大量营养盐氮和磷添加对两种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吸附和吸收重金属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2h)的培养实验中,大量营养盐的添加影响了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速率,但氮、磷浓度的增加对藻类吸附和吸收镍的影响有所差异:硝酸盐浓度的添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附和吸收,磷浓度的添加促进了两种藻类对镍的吸附,但对藻类吸收镍的影响不大。在未添加营养盐的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对镍的吸附量要高于硝酸盐添加组但吸收量则较低,而中肋骨条藻的吸附量和吸收量均较硝酸盐添加组低。当尿素为氮源时,尿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收,其吸收量为同一浓度硝酸盐的1·2倍。本研究结果证明,近海富营养化特别是氮浓度的增加会影响浮游植物对微量金属的吸收,进而可能会影响到金属在整个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东海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吸收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河口缺氧区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丽芳 戴民汉 翟惟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3-37,共5页
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正逐步发展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缺氧的形成、变化趋势及其控制机理科学意义显著,也是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决策的科学基础.珠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其主要入海口之一的虎门及其上游水域的表层溶解氧浓度经... 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正逐步发展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缺氧的形成、变化趋势及其控制机理科学意义显著,也是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决策的科学基础.珠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其主要入海口之一的虎门及其上游水域的表层溶解氧浓度经常小于3 mg/L,甚至低达0.5~1 mg/L,该低氧水域面积超过70 km2.本文以珠江口缺氧区域为主,综述了近岸、河口区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提出在分析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有机物耗氧分解与硝化作用,缺氧水域同时也是CO2、N2O、CH4等生源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呼吸作用 硝化作用 河口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