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洪华生 商少凌 +4 位作者 张彩云 黄邦钦 胡建宇 黄加祺 卢振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9,共7页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年夏季台湾海峡处...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年夏季台湾海峡处于偏冷状态,南部近岸上升流强度减弱;1997年冬季正值一个较强的暖事件发展到顶峰,北上入侵暖水强度增强、浙闽沿岸冷水强度减弱.导致这两个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改变,发生了一系列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从生物量到群落结构的异常响应,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则似乎呈现出El Nino年偏高的趋势.根据有限的辅助证据推测,El Nino很可能不是控制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强信号,而台湾海峡的气候一海洋一生态长期低频变动可能更多地受到东亚季风一中国边缘海系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洋环境 生态系统 响应分析 年际 1985~2001年 中上层鱼类 1997年 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Nino 1998年 海表温度 物理环境 分布特征 异常响应 东亚季风 营养盐 强度 上升流 暖事件 生物量 渔获量 强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戴民汉 翟惟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6-714,共9页
简述了国际上化学传感器、化学分析器、生物传感器 ,以及基于这些传感器和分析器的多学科交叉现场观测系统等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并略涉一些现场采样手段 ,重点列举了 p CO2 微电极、中性浮式沉积物采样器 ,以及用... 简述了国际上化学传感器、化学分析器、生物传感器 ,以及基于这些传感器和分析器的多学科交叉现场观测系统等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并略涉一些现场采样手段 ,重点列举了 p CO2 微电极、中性浮式沉积物采样器 ,以及用于研究海洋上层输出通量的锚式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传感器 化学分析器 生物传感器 现场观测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近海沉积物中高分子有机质的来源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衍婷 赵金平 +3 位作者 尹丽倩 陈进生 袁东星 胡恭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9-514,共6页
采用多步连续-湿法-化学方法,分离提纯了于2010年7月和12月在厦门近海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获得3类高分子有机质,即腐殖酸(HA)、干酪根和碳黑(KB)和碳黑(BC)。以扫描电镜(SEM)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观察沉积物原样及高分子有机质的形貌特征,... 采用多步连续-湿法-化学方法,分离提纯了于2010年7月和12月在厦门近海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获得3类高分子有机质,即腐殖酸(HA)、干酪根和碳黑(KB)和碳黑(BC)。以扫描电镜(SEM)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观察沉积物原样及高分子有机质的形貌特征,结合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厦门近海沉积物中高分子有机质的来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原样沉积物中存在多种海源物质(如钙质硅藻和圆筛藻/冠盘藻);而在KB样品中同时发现类似于陆地植物的木质碎片以及来自海洋的藻胶鞘,暗示了其来源是海源与陆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厦门湾近海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以陆源影响占优势,其比例在58.32%至84.45%之间;δ13C值整体上显示为夏季的贫于冬季的,这与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中陆源C3植被和海源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有关,同时还有排海污水及化石燃料煤燃烧后或者运煤船只洒落的碎屑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有机质 腐殖酸 干酪根 碳黑 扫描电镜 稳定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近海表层沉积物结构特征及物源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衍婷 尹丽倩 +2 位作者 陈进生 赵金平 袁东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6,24,共7页
为研究厦门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结构特征、组成及来源,于2010年7月采集厦门湾表层沉积物,综合粒径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表征。粒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沉积物的主体粒径在80μm附近,且有明显的次粒级峰,并以粗颗粒... 为研究厦门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结构特征、组成及来源,于2010年7月采集厦门湾表层沉积物,综合粒径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表征。粒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沉积物的主体粒径在80μm附近,且有明显的次粒级峰,并以粗颗粒的主体粒级峰占有优势。研究的沉积物类型主要有三种,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砂-粉砂,其中砂质粉砂是分布最广泛的沉积物类型区域沉积物,其含量达90%以上;而粘土含量以背景点鸡屿岛为最高,达到11.97%。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沉积物中优势轻矿物为石英、高岭石,部分区域含有石墨及一些零星分布的伊利石、海绿石和斜绿泥石。这些矿物组成显示了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具有较好的亲陆性,同时,其组成也受到了涨潮流的较大影响。沉积物形貌形态的研究发现,厦门湾沉积物组分较为复杂,其中含有多种藻类及其碎片(主要为硅藻)、矿物颗粒(高岭石)及未知名碎片;形状主要有孔状结构、层叠状结构、长条片状和不规则的六边形块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径分析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线性优化在厦门湾水体总磷环境容量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微 廖恩惠 江毓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在应用POM模型进行厦门湾水动力、污染物扩散和各排污口响应系数场模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法对厦门湾水体总磷环境容量进行计算.根据厦门湾海区特征和使用功能,将厦门湾划分成5个海区,分别在5个海区选取水质控制点.分别以各海区水... 在应用POM模型进行厦门湾水动力、污染物扩散和各排污口响应系数场模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法对厦门湾水体总磷环境容量进行计算.根据厦门湾海区特征和使用功能,将厦门湾划分成5个海区,分别在5个海区选取水质控制点.分别以各海区水质控制点总磷浓度作为约束条件,运用普通优化和模糊优化对厦门湾内22个排污口源强进行优化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线性优化方法进行排污口源强优化设计和环境容量计算可以实现排污口源强再分配,且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厦门湾的纳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环境容量 模糊线性优化 响应系数 隶属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新技术揭示海洋化能自养硝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下行控制
6
作者 倪司麟 徐敏 高树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6月4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氮循环研究组)以“Top-down control of ammonia oxidizers by grazing in the North Pacific”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 6月4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氮循环研究组)以“Top-down control of ammonia oxidizers by grazing in the North Pacific”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1]。该研究将同位素优势引入经典的生物稀释法,原创“创新稀释法”,解决了海洋中难标记硝化微生物被摄食速率的测定难题。研究团队通过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首次成功定量了海洋中氨氧化微生物的被摄食速率,并发现了海洋真光层底部的氨氧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强烈影响(受到强下行控制)。该研究为海洋中下行控制对硝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摄食速率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资源利用 海南大学 下行控制 稀释法 化能自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从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到碳循环机制效应 被引量:25
7
作者 焦念志 骆庭伟 +8 位作者 张瑶 张锐 汤凯 陈峰 曾永辉 张永雨 赵艳琳 郑强 李彦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7-401,共15页
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资源环境以及全球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方法创新和大量现场调查,从一类特殊微型生物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入手,展开了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的... 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资源环境以及全球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方法创新和大量现场调查,从一类特殊微型生物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入手,展开了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修正了国际同行AAPB计数方法的误差,获得了全球海洋AAPB的分布规律,解释了以往现场实测结果的分歧,澄清了以往理论上的偏颇认识;建立了包括不产氧光能利用途径的上层海洋碳循环模型,并通过大量现场实测揭示:细菌光能利用关系到海区碳循环的"源""汇"格局;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海洋碳循环机制,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为全面认识海洋储碳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研发海洋碳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 碳循环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 时间序列红外荧光显微数字化技术 微型生物碳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曹振锐 黄邦钦 +2 位作者 刘媛 洪华生 谢廷贵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501,共9页
据2002年12月至2004年2月间厦门海域6个航次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调 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 表明:厦门海域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5.36mg/m3,各调查月份中,8月份的含量最 高(13.6mg... 据2002年12月至2004年2月间厦门海域6个航次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调 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 表明:厦门海域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5.36mg/m3,各调查月份中,8月份的含量最 高(13.6mg/m3),5月的次之(5.33mg/m3),12、2月的含量较低.叶绿素a含量的水 平分布在冬季时较为均匀;春、夏季在宝珠屿海域出现最高值(33.28mg/m3),九龙江 口外出现次高值(13.84mg/m3).厦门海域全年以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小型浮游植 物在夏季高生物量时占比较高(41.O%),微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年平均值 为9.7%).冬季低温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春、夏季随着温度升高,营养 盐的缺乏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叶绿素A 调查研究 浮游植物 分粒级 季节变化 厦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的昼夜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叶翠杏 王新红 +2 位作者 印红玲 袁伟民 洪华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6-359,共4页
对厦门市冬季不同功能区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检出的13种PAHs中,总浓度及其组分均呈现明显的差异.PAHs总浓度(ΣPAHs)分布在3.04—12.49ng.m-3;各功能区PAHs以菲、芘和含量相对较高,其中菲占优... 对厦门市冬季不同功能区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检出的13种PAHs中,总浓度及其组分均呈现明显的差异.PAHs总浓度(ΣPAHs)分布在3.04—12.49ng.m-3;各功能区PAHs以菲、芘和含量相对较高,其中菲占优势,说明厦门市冬季大气PM2.5中PAHs以菲的污染为主.局部地区晚间ΣPAHs的浓度明显高于日间浓度,这可能与夜间大气混合层下降、污染物不易扩散传输、日间PAHs易光降解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2.5 多环芳烃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分析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碧烟 戴民汉 +3 位作者 曹莉 徐立 黄伟 王新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3-240,共8页
碳水化合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聚合物的形式存在 ,其分子组成信息对研究它们的来源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利用 2 0... 碳水化合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聚合物的形式存在 ,其分子组成信息对研究它们的来源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利用 2 0mol/L三氟乙酸 ,在 80℃水解 8h ,把沉积物中的多糖水解成单糖 ,从而把单糖萃取到水相中。水解液在6 0℃旋转蒸发除去三氟乙酸 ,用等量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混合柱脱除残留离子 ,以Milli Q水洗脱。洗脱液经蒸发、干燥后 ,用吡啶溶解 ,在 0 2 %LiClO4吡啶溶液催化下 ,于 6 0℃经 48h达到互变异构平衡。平衡异构体经Regisil试剂衍生化成三甲基硅醚 (TMS) ,用HP5 890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使用长 3 0m、内径 0 3 2mm的HP 5石英毛细管柱 ,配FID检测器 ,进样口和检测室温度保持在 3 0 0℃ ,采用无分流进样 ,以N2 作载气 ,流速为 2 0ml/min,柱箱在1 40℃保留 4min ,然后以 2℃ /min的速度升温到 2 2 0℃ ,保留 1 0min。以每种单糖的相对保留时间定性 ;选择每种单糖中分离效果好、组成占优势的异构体峰面积作为单糖定量的依据 ,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应用这一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沉积物样品 ,确定了沉积物中 7种主要中性单糖的组成。方法的样品加标准回收率为 77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海洋沉积物 多糖 碳水化合物 聚合物 分子组成信息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9
11
作者 曾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曹文志 陈能汪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3,共5页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污染负荷最高;整体来看,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不大,但由于养殖场的地理分布集中,造成近郊区域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极高;由于过多施用化肥,中远郊规模化养殖粪尿未得到合理利用而流失。位于水系附近的养殖场对水体影响较大,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减少规模化生猪养殖对九龙江水质的直接威胁,需搬迁主要支流沿岸1 km范围内的规模化养猪场25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 环境风险评价 养分平衡方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潜在迁移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姚藩照 张宇峰 +1 位作者 胡忻 柳欣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2-538,共7页
以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良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样品中Zn、Mn、Cr、Cu、Cd和Pb的赋存状态,并通过潜在迁移指数(PMI)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量在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以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良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样品中Zn、Mn、Cr、Cu、Cd和Pb的赋存状态,并通过潜在迁移指数(PMI)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总量在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n>Zn>Cr>Pb>Cu>Cd,其中Mn和Zn的含量达到了1 471 mg/kg和231 mg/kg.与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比,沉积物样品中Zn、Cr、Cu和Pb的含量较高.改良BCR连续提取表明6种金属中Zn、Cr和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和Cd主要以酸溶态存在,Pb则以可还原态为主.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潜在迁移指数大到小的顺序为:Mn>Cd>Zn>Cu>Pb>Cr,其中Mn和Cd的潜在迁移危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厦门西海域 沉积物 重金属 赋存状态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岛表土中多环芳烃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13
作者 芦敏 袁东星 +1 位作者 欧阳通 林庆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1-456,共6页
对厦门岛不同功能区表土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PAHs分布范围为82.54~8845.09μg/kg,不同功能区土样中PAHs浓度趋势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其它公共区域〉风景区〉农业区.三角图解法、欧氏距离法和多元变量统计法分析... 对厦门岛不同功能区表土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PAHs分布范围为82.54~8845.09μg/kg,不同功能区土样中PAHs浓度趋势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其它公共区域〉风景区〉农业区.三角图解法、欧氏距离法和多元变量统计法分析结果表明,岛内土样中PAHs来源以交通源、汽油源和柴油源为主,香烟源和烹调源影响较小.以苯并(a)芘的等效致癌毒性(BEQ)评价PAHs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发现除农业区外,其他区域的BEQ水平均不同程度超出荷兰标准或加拿大标准,说明岛内土壤中PAHs对人体的健康有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厦门岛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大气PM_(10)中PAHs的健康风险评估—BEQ评估 被引量:17
14
作者 印红玲 洪华生 +1 位作者 叶翠杏 王新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0-362,共3页
通过比较城市大气PM10中优控PAHs的总量、苯并(a)芘(BaP)的浓度水平和BaP的等效致癌毒性(BEQ),评估厦门市大气有机污染的程度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厦门市15种优控PAHs年平均浓度为16.08ng.m-3,BaP年平均浓度为0.70ng.m-3,BEQ... 通过比较城市大气PM10中优控PAHs的总量、苯并(a)芘(BaP)的浓度水平和BaP的等效致癌毒性(BEQ),评估厦门市大气有机污染的程度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厦门市15种优控PAHs年平均浓度为16.08ng.m-3,BaP年平均浓度为0.70ng.m-3,BEQ为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大气颗粒物 等效致癌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姚剑敏 弓振斌 +3 位作者 李云春 温裕云 李俊 汪霆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77,483,共6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样品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的方法。用人发标准参考物质(GBW09101)、植物标准参考物质(GBW07603)以及实际样品标准加入回收的方法对文中所述的分析流程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所建... 建立了微波消解样品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的方法。用人发标准参考物质(GBW09101)、植物标准参考物质(GBW07603)以及实际样品标准加入回收的方法对文中所述的分析流程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参考物质的标准值或推荐值一致;样品标准加入实验的回收率在97%~104%之间。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01~0.31ng·g^-1(10σ,n=10,干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海洋生物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底拖网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叶洁琼 蔡立哲 +4 位作者 黄睿婧 周细平 傅素晶 林和山 黄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2,共6页
2006年和200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租用中科院南海所实验2号科考船,首次对北部湾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考察。生物组对16个站位进行四个季度的底拖网,共获得底拖网软体动物125种,其中双壳类59种,腹足类56种,头足类9种,掘足类1种。地... 2006年和200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租用中科院南海所实验2号科考船,首次对北部湾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考察。生物组对16个站位进行四个季度的底拖网,共获得底拖网软体动物125种,其中双壳类59种,腹足类56种,头足类9种,掘足类1种。地理分布上,软体动物丰度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分别为42.1个/站、14.0个/站和10.7个/站。北部明显高于南部。生物-环境分析表明盐度在四个季度中均是影响软体动物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但除了冬季的相关值较高外,其他季节的相关值均低于0.4,说明盐度对底拖网软体动物组成的影响不显著。优势种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丰度与溶解氧、粘土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赛氏毛蚶(Scapharc a satowi)丰度与水深、底盐呈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和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浅缝骨螺(Murex trapa)丰度与水深、底盐呈显著负相关,与底温、粘土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拖网 软体动物 种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澳岛青澳湾沉积物粒度与烧失量指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冰洁 余凤玲 +2 位作者 郑卓 陈碧珊 Adam D Switzer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51,共11页
通过对粤东南澳岛青澳湾NA6、NA9号钻孔剖面的岩性、粒度和烧失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讨论了该地区8 500cal.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烧失量反映的有机碳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海... 通过对粤东南澳岛青澳湾NA6、NA9号钻孔剖面的岩性、粒度和烧失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讨论了该地区8 500cal.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烧失量反映的有机碳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与陆源有机碳的富集有关。潮下带淤泥沉积以及滨岸的!湖沉积较有利于有机碳的富集。相反,砂质堆积的有机碳含量较低,与高能的海浪作用有关。钻孔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控制:8 500~5 500cal.aBP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研究区被海水所淹没为潮下带沉积,沉积物中发现许多完整的近岸海相软体动物,且有机碳含量较高;5 500~3 000cal.aBP为砂质沉积,潮间带砂坪表明海平面稳定或略有下降;3 000~1 300cal.aBP水下沙坝-沙丘沉积,海平面基本稳定在现今高度;1 300cal.aBP以后为湖沉积,最后在洪积物冲积的堆积作用和海退下形成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烧失量 沙坝-湖体系 沉积环境 南澳岛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拟穴青蟹养殖池水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诗婷 陈荣元 +3 位作者 刘克韶 夏晓敏 张锐 刘海鹏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87-395,共9页
本研究在福建、广东沿海选取了四个拟穴青蟹养殖池(编号为FJ-CB、FJ-SC、GD-C、FJ-C)作为研究水样的采集地点,通过构建上述水样中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来探究青蟹养殖水体环境中的菌群结构组成.从四个所构建文库中共获得201条16S r... 本研究在福建、广东沿海选取了四个拟穴青蟹养殖池(编号为FJ-CB、FJ-SC、GD-C、FJ-C)作为研究水样的采集地点,通过构建上述水样中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来探究青蟹养殖水体环境中的菌群结构组成.从四个所构建文库中共获得201条16S rRNA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FJ-CB、FJ-SC、GD-C和FJ-C站位的优势菌群分别为红细菌目(Rhodobacterales,25.00%)、红细菌目(Rhodobacterales,30.88%)、蓝细菌(Cyanobacteria,39.58%)和蓝细菌(Cyanobacteria,62.16%);所构建文库中也检测到一些特有菌群序列,例如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基于不同养殖水环境中优势菌种、特有菌种的区别,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养殖场管理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各养殖池水质营养程度的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各站位拟穴青蟹养殖水环境中基本菌群的组成特征,对于青蟹等甲壳类海洋动物养殖病害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细菌群落结构 16S RRNA 克隆文库 拟穴青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海洋硅藻胞外多聚物形态、微细结构及组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大志 黄世玉 程兆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厦门近海三种常见附着硅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javanicavar.subconstricta)、咖啡形双眉藻 (Amphoracoffeaeformis)和多枝舟形藻 (Nav icularamosissima)胞外多聚物 (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厦门近海三种常见附着硅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javanicavar.subconstricta)、咖啡形双眉藻 (Amphoracoffeaeformis)和多枝舟形藻 (Nav icularamosissima)胞外多聚物 (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EPSs)的形态和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初步分析了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 ,A .javanicavar.subconstricta的胞外多聚物为透明的长柄 ,分为领、柄及垫状物三部分 ,电镜显示其微细结构为由许多纤维组成的双层实心管 ;Amphoracoffeaeformis分泌的EPS为由串连的小节组成的实心管状结构 ,许多管交织成厚的胶质块 ;Navicularamosissima的EPSs则为透明的薄膜并形成胶质膜。三种硅藻胞外多聚物的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的主要成分均为多糖类 ,达总量的 70 %以上 ,蛋白质含量次之 ,不含脂类物质 ,但不同藻类EPS的组成差异较大。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胞外多聚物 形态 徽细结构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海洋中尺度涡统计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林宏阳 胡建宇 郑全安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22个,标准差约为4个,占年平均值的20%;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个数的年际差异不大,平均每年观测到150~151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约为14个,仅占年平均值的9%.中尺度涡的逐月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活动均有明显季节变化,1993~2009年间的各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分别观测到30~31个和213~214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分别约为6个和41个,均占各自月平均值的19%.中尺度涡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海东北部、越南东部和黑潮流轴附近海域.涡动能、海面高度距平均方根以及涡度均方根的空间分布大致与涡旋个数分布一致,但在西北太平洋的低纬海区和黑潮延伸体区域则不甚吻合.在相同的涡旋判别标准下,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5°~15°N)观测到的中尺度涡个数比中高纬海区要少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中尺度涡 统计特征 卫星高度计 南海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