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1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2 位作者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然而,城市生态资源的冻结式保护,可能影响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降低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忽略城市动态发展的弹性支撑需求。本文重新思考生态空间的功能与内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梯度理论构建“弹性体系+柔性边界+动态适应”的大城市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理论框架。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空间为例,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模型,将生态空间分为强制保护区、战略预留区和潜力发展区三类。通过全域生态的格局构建、柔性边界的功能融合、动态转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刚弹结合的精细化管控路径,实现大城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现代化治理 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
作者 张园林 詹锐驰 +1 位作者 刘玉亭 林小如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职业分化带来乡村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节奏不同,呈现“城”、“乡”共存的属性特征,且城镇化倾向越发明显;(2)乡村居民日常活动呈现“村-镇-县”的等级结构模式,村-镇联系最为密切,村-县跨区域联系日益频繁,距离约束正在减弱。(3)乡村居民各类活动时间利用差异大,形成“工作日生产主导-休息日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日常生活渐趋丰富与品质化,远距离休闲与消费活动增加,生活方式已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4)制度政策支持、宏观环境变化与微观居民个体特征及思想观念转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居民 日常活动 时空间结构 都市边缘区 增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