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1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2 位作者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然而,城市生态资源的冻结式保护,可能影响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降低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忽略城市动态发展的弹性支撑需求。本文重新思考生态空间的功能与内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梯度理论构建“弹性体系+柔性边界+动态适应”的大城市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理论框架。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空间为例,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模型,将生态空间分为强制保护区、战略预留区和潜力发展区三类。通过全域生态的格局构建、柔性边界的功能融合、动态转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刚弹结合的精细化管控路径,实现大城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现代化治理
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
作者
张园林
詹锐驰
+1 位作者
刘玉亭
林小如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职业分化带来乡村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节奏不同,呈现“城”、“乡”共存的属性特征,且城镇化倾向越发明显;(2)乡村居民日常活动呈现“村-镇-县”的等级结构模式,村-镇联系最为密切,村-县跨区域联系日益频繁,距离约束正在减弱。(3)乡村居民各类活动时间利用差异大,形成“工作日生产主导-休息日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日常生活渐趋丰富与品质化,远距离休闲与消费活动增加,生活方式已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4)制度政策支持、宏观环境变化与微观居民个体特征及思想观念转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居民
日常活动
时空间结构
都市边缘区
增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1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机构
厦门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厦门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
规划
学会山地
规划
分委员会
中国城市
规划
学会
出处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基金
厦门市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502Z20227024)
海岸带空间脆弱性评估与韧性安全提升技术研究
+1 种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计划资助项目(2023J01009)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FJ2022B051)。
文摘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然而,城市生态资源的冻结式保护,可能影响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降低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忽略城市动态发展的弹性支撑需求。本文重新思考生态空间的功能与内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梯度理论构建“弹性体系+柔性边界+动态适应”的大城市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理论框架。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空间为例,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模型,将生态空间分为强制保护区、战略预留区和潜力发展区三类。通过全域生态的格局构建、柔性边界的功能融合、动态转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刚弹结合的精细化管控路径,实现大城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现代化治理
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大城市
Keywords
ecological space
modern governance
flexibility
territorial planning
large cities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
作者
张园林
詹锐驰
刘玉亭
林小如
机构
厦门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
大学
建筑学院
厦门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出处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基金
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502Z202473024):社会-空间辩证视角下乡村生活空间的演变、多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3YJCZH312):县域乡村生活空间供需特征及互动机制研究
+1 种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FJ2023C027):县域乡村生活空间整体性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71199):乡村生活空间的演变、现状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外围典型县域为例。
文摘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职业分化带来乡村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节奏不同,呈现“城”、“乡”共存的属性特征,且城镇化倾向越发明显;(2)乡村居民日常活动呈现“村-镇-县”的等级结构模式,村-镇联系最为密切,村-县跨区域联系日益频繁,距离约束正在减弱。(3)乡村居民各类活动时间利用差异大,形成“工作日生产主导-休息日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日常生活渐趋丰富与品质化,远距离休闲与消费活动增加,生活方式已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4)制度政策支持、宏观环境变化与微观居民个体特征及思想观念转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
关键词
乡村居民
日常活动
时空间结构
都市边缘区
增城区
Keywords
rural residents
daily activities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urban fringe areas
Zengcheng District
分类号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林小如
徐铭晖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张园林
詹锐驰
刘玉亭
林小如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