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取代-4-(2-金刚烷-1H-吲哚-5-基)氨基脲衍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
1
作者 陈攀峰 张浩凡 +4 位作者 温芳芳 王翔 于明月 胡鸿雨 刘俊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47-2957,共11页
设计合成1-取代-4-(2-金刚烷-1H-吲哚-5-基)氨基脲衍生物,并对其抗癌的活性进行研究。以金刚烷甲酰氯为起始原料,通过7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目标化合物8a~8p,并通过文^(1)H NMR、^(13)C NMR和HRMS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MT... 设计合成1-取代-4-(2-金刚烷-1H-吲哚-5-基)氨基脲衍生物,并对其抗癌的活性进行研究。以金刚烷甲酰氯为起始原料,通过7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目标化合物8a~8p,并通过文^(1)H NMR、^(13)C NMR和HRMS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了合成化合物对于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目标化合物对于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i活性最优,其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和HCCLM3的IC_(50)值分别为3.75±0.12μM和3.62±0.23μM,且8i对人正常肝细胞的毒性较小(IC_(50)>100μM)。此外,克隆形成实验说明8i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8i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激活肝癌细胞中Nur77的表达并激活LC3B。最后,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8i与Nur77有很强的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衍生物 吲哚 肝癌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细菌来源硫胺素酶Ⅰ的生理功能探究
2
作者 齐梦祎 夏丞垚 +4 位作者 纪燕玲 黄彦 李周坤 叶现丰 崔中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1,共8页
为探究硫胺素酶Ⅰ在黏细菌中的生理功能,选取Corallococcus sp.EGB、Myxococcus xanthus DK1622和Cystobacter sp.1404三种不同种属的黏细菌,研究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硫胺素合成与菌株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均具有... 为探究硫胺素酶Ⅰ在黏细菌中的生理功能,选取Corallococcus sp.EGB、Myxococcus xanthus DK1622和Cystobacter sp.1404三种不同种属的黏细菌,研究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硫胺素合成与菌株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3种黏细菌基因组中均具有完整的硫胺素合成途径,且具有硫胺素合成前体嘧啶(4-amino-5-hydroxymethyl-2-methylpyrimidine,HMP)回收相关基因,但未发现硫胺素或其前体噻唑回收相关基因;HMP合成酶基因thiC上游存在的焦磷酸硫胺素核糖开关(TPP-riboswitch)可根据环境中硫胺素浓度调控thiC基因的转录水平。菌株DK1622及其硫胺素酶Ⅰ敲除突变株CL1003中分别插入thiC基因,构建突变菌株CL1006和CL1007,发现CL1006在无硫胺素培养基中需要额外添加硫胺素或HMP才能恢复生长,但相比于硫胺素处理组,HMP处理组菌落直径显著增加了9.0%;CL1007只能在添加HMP平板中生长,单独添加完整的硫胺素并不能使其恢复生长,但当硫胺素酶CcThi1和硫胺素共同添加时,CL1007的生长得到恢复。结果表明,黏细菌不直接利用外源硫胺素,但可通过硫胺素酶Ⅰ将其分解成嘧啶前体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细菌 硫胺素 硫胺素酶Ⅰ thiC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3
作者 温子靖 杜俊 +1 位作者 陈雪 刘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9-812,共14页
[背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药物靶点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乳腺癌防治领域的前沿问题.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参与者受到广泛关注.部分lncRNA存在开放阅读框(ORF)并可编码功能性蛋白.越来越多研... [背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药物靶点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乳腺癌防治领域的前沿问题.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参与者受到广泛关注.部分lncRNA存在开放阅读框(ORF)并可编码功能性蛋白.越来越多研究表明,lnc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在细胞分裂、钙及线粒体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可参与多种癌症信号通路并调控肿瘤进程,调控肿瘤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与耐药,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暗示其可能应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中.[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lnc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作为lncRNA分子,lncRNA可以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RNA稳定性、蛋白翻译和蛋白稳定性,从而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侵袭和转移及免疫应答等恶性进程.lncRNA的表达特征和存在形式也赋予其作为临床诊断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为编码微蛋白的载体,lncRNA可以进一步翻译产生长度小于100个氨基酸的微蛋白,并在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乳腺癌中也发现lncRNA来源的微蛋白可以参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及耐药等恶性病变进程,并可能应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展望]lnc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被证明具有作为新治疗靶点和抗肿瘤药物的巨大潜力.然而,验证lncRNA的编码潜力是后续微蛋白功能研究的前提.如何从真核生物基因组数以万计的ORF中准确识别可编码的ORF,区分其与真正的转录或翻译“噪声”面临挑战;同时,这些微蛋白的具体结构、定位、表达水平仍待进一步研究,其作为新药靶点或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用性也需更深入的探索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短开放阅读框 微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源于裂壶藻渣的外泌体制备、鉴定及其抗黑色素生成功效初探
4
作者 欧阳贵锦 王海燕 +1 位作者 杨沈涛 韩大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2-977,982,共7页
[目的]初步探究来源于海洋微藻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的外泌体的医美功能.[方法]从提取藻油后的裂壶藻废渣中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流式分析仪(NanoFCM)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其中... [目的]初步探究来源于海洋微藻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的外泌体的医美功能.[方法]从提取藻油后的裂壶藻废渣中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流式分析仪(NanoFCM)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其中的蛋白浓度,并建立黑点青鳉(Oryzias melastigma)模型测试外泌体抗黑色素生成功效.[结果]TEM结果可见裂壶藻源外泌体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杯状形态,NanoFCM测得外泌体浓度2.96×10^(12)mL^(-1),粒径为(90.8±19.9)nm;黑点青鳉实验证实裂壶藻源外泌体导致黑色素斑数量减少,具有显著的抗黑色素生成功效,且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裂壶藻渣源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和抗黑色素生成功效测试模型,为其高值化利用及美白功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裂壶藻 抗黑色素生成功效 黑点青鳉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5
作者 张文文 蒋福全 陈振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9-888,共10页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PR-DUB)复合物是多梳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参与染色体的表观遗传修饰。多梳抑制性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DUB复合物通过对H2AK11...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polycomb repressive deubiquitinase,PR-DUB)复合物是多梳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参与染色体的表观遗传修饰。多梳抑制性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PRC1)和PR-DUB复合物通过对H2AK119Ub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调控平衡,保护活性基因免受异常沉默,去泛素化功能与促进基因活化和建立转录允许的染色质状态有关,除此之外还激活增强子并促进双链断裂处DNA损伤修复。附加性梳样1(additional sex comb-like1,ASXL1)作为表观遗传支架组装染色质修饰复合物和转录因子参与表观遗传调控。BRCA1相关蛋白1(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BAP1)作为去泛素化酶去除底物的泛素化修饰。PR-DUB复合物由核心二聚体和其他辅助因子组成,BAP1与ASXL1形成核心二聚体,其他亚基相互作用调节PR-DUB复合物靶向和功能。ASXL1和BAP1是与PR-DUB复合物去泛素化功能最相关的2个亚基,ASXL1的DEUBAD结构域激活BAP1发挥去泛素化作用水解H2AK119Ub1。了解ASXL1和BAP1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对研究PR-DUB复合物特异性去泛素化作用的机制至关重要。在人类中,PR-DUB复合物成分的突变经常引起多种血液肿瘤。ASXL 1基因突变常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结束,大部分是由于C末端PHD结构域缺失导致。目前认为,PR-DUB复合物中突变的ASXL1或BAP1、表观遗传因子以及Akt/mTOR等靶点或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是促进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这对于针对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开发新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PR-DUB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血液肿瘤疾病中的发生,重点就ASXL1和BAP1进行综述,并系统总结了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以期为PR-DUB复合物在血液疾病防治中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梳抑制性去泛素化酶复合物 去泛素化修饰 基因突变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原马铃薯淀粉及淀粉制品对糖尿病大鼠的低升糖活性研究
6
作者 白雪 易佳缙 +6 位作者 张俊彪 吴语桐 吴丝蝶 林小辉 詹国清 吴振 吴彩胜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3期55-61,共7页
为研究固原马铃薯淀粉的低升糖活性,建立一种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糖浓度的方法,该方法在测定范围内线性良好,葡萄糖溶液在3个质控浓度的准确度为89.7%~110.4%,RSD小于6.5%,血浆样品的加... 为研究固原马铃薯淀粉的低升糖活性,建立一种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糖浓度的方法,该方法在测定范围内线性良好,葡萄糖溶液在3个质控浓度的准确度为89.7%~110.4%,RSD小于6.5%,血浆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1%~103%。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稳定,适用于大鼠血糖浓度的测定。此外,首次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和整体动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测定不同种类淀粉的慢消化淀粉、抗性淀粉质量分数,确定固原马铃薯淀粉及其淀粉制品对糖尿病大鼠的低升糖特性,为固原马铃薯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糖尿病 血糖浓度 抗性淀粉 慢消化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肺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单莉 张琰 +2 位作者 赵峰 郑立谋 张国庆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跨细胞膜糖蛋白,属于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家族。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EGFR的突变率在不同...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跨细胞膜糖蛋白,属于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家族。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EGFR的突变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的人群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维吾尔族中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同时比较维吾尔族与汉族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EGFR基因突变率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临床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38例,包括68例维吾尔族和70例汉族肺腺癌的样本,采用ARMS(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PCR扩增方法检测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及21的突变,χ2分析对比维吾尔族和汉族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差异。结果 138例肺腺癌患者中有43例EGFR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31.2%,其中维吾尔族突变11例,突变率为16.2%,汉族突变32例,突变率为45.7%,维吾尔族肺腺癌EGFR突变率与汉族肺腺癌EGFR突变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突变以外显子19-del和L858R为主要突变点。结论维吾尔族中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为16.2%,汉族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45.7%,维吾尔族肺腺癌EGFR突变率明显低于我国汉族EGFR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EGFR 实时荧光PCR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道出血评估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叶辉铭 陈佳美 +2 位作者 张清渊 朱建辉 傅建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出血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疾病部位和疾病种类的阳性率差异。结... 目的探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出血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疾病部位和疾病种类的阳性率差异。结果 1 5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35.3%(529/1 500),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7.6%(376/999),女性为30.5%(153/50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7,P=0.07);大于70岁患者阳性率高于70岁以下,不同年龄组患者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9,P=0.03);胃、结肠与直肠肿瘤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3.0%(70/132)、61.3%(38/62)和71.1%(32/45),与同组内其他非肿瘤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外的胰腺和肝胆疾病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达到20%左右。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胃、结肠、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对于评估胰腺、肝胆等消化道外疾病的消化道出血情况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法粪便隐血 消化道 肿瘤 炎症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廷贵 仝明明 +2 位作者 马开庆 韩大雄 张立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首先以天然胰脂肪酶抑制剂齐墩果酸作为原料,设计合成新型齐墩果酸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1H NMR、13C NMR及MS表征,然后采用对硝基苯酚法对其抑制胰脂肪酶作用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个全新合成... 本文首先以天然胰脂肪酶抑制剂齐墩果酸作为原料,设计合成新型齐墩果酸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1H NMR、13C NMR及MS表征,然后采用对硝基苯酚法对其抑制胰脂肪酶作用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个全新合成的衍生物,齐墩果烷-28-β-内酯和齐墩果烷-28-α,β-不饱和酯,其抑制胰脂肪酶活性(IC_(50):16.4和18.5μmol/L)均显著高于齐墩果酸(IC50:87.7μmol/L),分别为齐墩果酸的5.35倍和4.74倍。齐墩果酸和齐墩果烷-28-α,β-不饱和酯属于混合型抑制,特别地,齐墩果烷-28-β-内酯转变为竞争型抑制。抑酶活性提高主要与胰脂肪酶形成的氢键数目及衍生物的疏水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脂肪酶 齐墩果酸衍生物 抑酶活性 抑制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通体HBPC蛋白原核重组表达及抗原性研究
10
作者 叶曦 伍小春 +2 位作者 李国伟 罗炜 王团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5-410,共6页
为了寻找可用于巴尔通体(Bartonella)检测的特异性抗原,利用PCR方法从巴尔通体厦门分离株(B.tribocorum_XM)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血红素结合蛋白C(HBPC)蛋白基因,并将该基因的编码区克隆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带GST标签的融合... 为了寻找可用于巴尔通体(Bartonella)检测的特异性抗原,利用PCR方法从巴尔通体厦门分离株(B.tribocorum_XM)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血红素结合蛋白C(HBPC)蛋白基因,并将该基因的编码区克隆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带GST标签的融合蛋白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诱导表达GST-HBPC,通过亲和层析技术纯化GST-HBPC.最后运用蛋白质斑点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法检验GST-HBPC是否具有抗原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可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GST-HBPC,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显示GST-HBPC能够特异性地与感染动物血液样本发生免疫反应.因此,体外重组的巴尔通体抗原蛋白HBPC可作为潜在的抗原用于巴尔通体血清学免疫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通体 HBPC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少梅 侯瑾 +1 位作者 黄志宁 李福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1-587,共7页
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实验材料,通过荧光光谱、等温滴定量热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研究化疗药物紫杉醇与其的结合机理.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紫杉醇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引起其内源荧光的猝灭.在温度为303K下,二者... 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实验材料,通过荧光光谱、等温滴定量热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研究化疗药物紫杉醇与其的结合机理.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紫杉醇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引起其内源荧光的猝灭.在温度为303K下,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10.7×103 L/mo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发现,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HSA在278nm处的吸收峰增大,证明二者结合后H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则进一步说明二者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在温度为303K下结合常数为8.8×103 L/mol,焓变、熵变及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99.1kJ/mol,-183.6J/(mol·K)和-43.5kJ/mol.本研究为紫杉醇在血液中的运输及传递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HAS) 紫杉醇 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等温滴定量热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林酸衍生物K-80003与MEK抑制剂考比替尼联合用药对乳腺癌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宗熹 种姝伊 +3 位作者 古丽米然.阿里同别克 连宝环 蒋福全 张晓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舒林酸衍生物K-80003是全球首个以类维甲酸受体的截断形式(该文简称tRXRα)为靶点的原创候选新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K-80003在抑制乳腺癌的同时,在乳腺癌细胞中可以激活p-ERK,因此该文试图将K-80003与已上市的MEK抑制剂考比替... 目的舒林酸衍生物K-80003是全球首个以类维甲酸受体的截断形式(该文简称tRXRα)为靶点的原创候选新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K-80003在抑制乳腺癌的同时,在乳腺癌细胞中可以激活p-ERK,因此该文试图将K-80003与已上市的MEK抑制剂考比替尼(cobimetinib,GDC-0973)联合使用,探究其对乳腺癌的抑制效果是否增强。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MMTV-PyMT乳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K-80003与GDC-0973联合用药对乳腺癌细胞内ERK信号通路及肿瘤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 K-80003与GDC-0973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抑制p-ERK,并促进PARP切割,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K-80003与GDC-0973联合使用相比于K-80003单药使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舒林酸衍生物K-80003与MEK抑制剂GDC-0973联合使用呈现一定的协同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舒林酸衍生物 P-ERK 信号通路 考比替尼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肚液散GC指纹图谱建立及60Co-γ辐照灭菌对4种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车尔玺 丘鹰鲲 +1 位作者 李梅丽 邵志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53-2857,共5页
目的建立肚液散(甘草、麦芽、鸡内金等)GC指纹图谱,并考察60Coγ辐照灭菌对乙酸龙脑酯、桂皮醛、丁香酚、肉豆蔻醚含有量的影响。方法该药物乙酸乙酯提取液的分析采用HP 5毛细管柱(032mm×30m,025μm);进样口温度240℃;FID检测器温... 目的建立肚液散(甘草、麦芽、鸡内金等)GC指纹图谱,并考察60Coγ辐照灭菌对乙酸龙脑酯、桂皮醛、丁香酚、肉豆蔻醚含有量的影响。方法该药物乙酸乙酯提取液的分析采用HP 5毛细管柱(032mm×30m,025μm);进样口温度240℃;FID检测器温度260℃。结果13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3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930。4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9362%~1071%,RSD23%~32%。辐照灭菌后,桂皮醛、丁香酚、肉豆蔻醚含有量无明显变化(P>005);乙酸龙脑酯含有量在40kGy下较稳定,在80kGy下显著降低(P<005)。结论60Co-γ辐照灭菌对肚液散挥发油成分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故在保证灭菌效果前提下应选择低辐照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肚液散 指纹图谱 60Coγ辐照灭菌 乙酸龙脑酯 桂皮醛 丁香酚 肉豆蔻醚 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LRRK2基因单核苷酸rs34778348:G>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志明 安兴凯 +2 位作者 林青 马琪林 曾骥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0-865,共6页
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导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发生的遗传因素之一,但受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影响.通过联合使用引物重叠PCR定点突变,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 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导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发生的遗传因素之一,但受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影响.通过联合使用引物重叠PCR定点突变,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筛查了帕金森病的重要致病基因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的突变体:rs34778348:G>A(G2385R);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进行验证.在237个散发性帕金森病人和190个对照者中虽然未发现rs34778348:G>A的纯合子突变,但存在rs34778348:G>A的杂合子突变,并且统计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rs34778348:G>A的等位基因频率(p=0.010)和基因型频率(p=0.001)差异显著.显示筛查到rs34778348:G>A可能是中国散发帕金森病易感性的风险因子.该方法有助于促进帕金森病分子诊断的临床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LRRK2 rs34778348 G>A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标记蛋白AGR2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文杰 魏龙刚 +1 位作者 陶进 吕忠显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4,共4页
前梯度蛋白2(anterior gradient 2,AGR2)是一种分泌蛋白,在多种腺癌中过表达,是一个潜在的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用质粒pGEX4T-1构建AGR2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SPAGR2),IPTG诱导表达,考马斯亮蓝染色和Western blot验证纯... 前梯度蛋白2(anterior gradient 2,AGR2)是一种分泌蛋白,在多种腺癌中过表达,是一个潜在的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用质粒pGEX4T-1构建AGR2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SPAGR2),IPTG诱导表达,考马斯亮蓝染色和Western blot验证纯化的AGR2蛋白。结果表明,利用大肠埃希菌培养,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SP-AGR2)在25℃、0.1mmol/L IPTG诱导16h后AGR2蛋白大量表达,分离纯化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成熟AGR2蛋白,这对于开展AGR2生物机制的研究,以及开发AGR2的诊断和治疗试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梯度蛋白2 原核表达 分离纯化 AG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患者中甲状腺良性瘤与癌组织DNA甲基化差异基因的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龙 蔡良良 +2 位作者 刘国彦 阮润生 曾骥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1-904,共4页
目的:研究同一患者体内甲状腺良性瘤与癌组织在DNA甲基化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使用基因甲基化芯片技术对同一患者的并发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瘤组织样本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对筛选出... 目的:研究同一患者体内甲状腺良性瘤与癌组织在DNA甲基化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使用基因甲基化芯片技术对同一患者的并发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瘤组织样本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对筛选出的差异化显著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功能基因的信号通路,并针对与甲状腺癌明显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甲状腺的良性瘤与癌在DNA甲基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恶性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T细胞受体的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结论:研究得出炎症的相关生物信息学通路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阐明与潜在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良性瘤 DNA甲基化 信号通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乙酰泽泻醇B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伟云 刘华欣 +1 位作者 王青 陈全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23-乙酰泽泻醇B是否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能。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和烟酰胺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罗格列酮或23-乙酰泽泻醇B 3周后,测定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值,次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采用葡萄糖荧光示踪... 目的探讨23-乙酰泽泻醇B是否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能。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和烟酰胺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罗格列酮或23-乙酰泽泻醇B 3周后,测定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值,次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采用葡萄糖荧光示踪剂,测定23-乙酰泽泻醇B对葡萄糖吸收的影响。采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测定其对分化的影响。结果分别每天灌胃阳性药罗格列酮10 mg·kg^(-1)、23-乙酰泽泻醇B(5、10、2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3周后,降低了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值,一定程度改善OGTT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在30 mmol·L^(-1)高糖条件下,23-乙酰泽泻醇B促进了脂肪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23-乙酰泽泻醇B(1、10μmol·L^(-1))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结论 23-乙酰泽泻醇B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促进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但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乙酰泽泻醇B 2型糖尿病 2-NBDG吸收 血糖 3T3-L1前脂肪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泽泻烯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伟云 王明军 +2 位作者 刘华欣 王青 陈全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40-1244,共5页
目的探索环氧泽泻烯的降血糖活性。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与烟酰胺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与烟酰胺后的d 21测定血糖,d 22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选择罗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每天按小鼠体重以10 mg·kg^-1剂量... 目的探索环氧泽泻烯的降血糖活性。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与烟酰胺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与烟酰胺后的d 21测定血糖,d 22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选择罗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每天按小鼠体重以10 mg·kg^-1剂量灌胃给药,连续3周;环氧泽泻烯不同剂量组每天分别按小鼠体重以5、10、20 mg·kg^-1剂量灌胃给药,连续3周。此外,采用油红O染色法探索了0.5、1μmol·L^-1环氧泽泻烯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环氧泽泻烯不仅使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下降,而且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也表现出降低血糖的趋势。在0.5、1μmol·L^-1浓度下,环氧泽泻烯促进了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结论环氧泽泻烯可能具有降血糖活性,加速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泽泻烯 降血糖作用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型糖尿病小鼠 3T3-L1前脂肪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毛金竹 肖淑玲 +9 位作者 杨智淳 王孝宇 张诗 陈俊宏 谢佶晟 陈福德 黄子诺 冯天宇 张瑷珲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13-2425,共13页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在农残检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合成生物学模块化和工程化指导思想,各种基因部件的多样化组合为农残检测提供更多方案。简便、耐用、低成本、原位检测等特点也使其较传统检测手段具...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在农残检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合成生物学模块化和工程化指导思想,各种基因部件的多样化组合为农残检测提供更多方案。简便、耐用、低成本、原位检测等特点也使其较传统检测手段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中的应用也受到复杂检测环境和生物安全性等问题的影响。结合目前合成生物学在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与创新实例,归纳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中应用的原理,分析并探讨合成生物学技术未来在农残检测中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农残检测 生物反应器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荧光标记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旺 黄焱 +3 位作者 田新华 李良成 穆军博 童俊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实时监测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用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GFP-Luc荧光的细胞系,并通...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实时监测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用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GFP-Luc荧光的细胞系,并通过CCK-8实验、细胞周期实验、Transwell肿瘤迁移及侵袭实验等评价荧光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是否改变;将细胞接种至裸鼠大脑尾状核,建立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利用小鼠活体成像系统监测脑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评价细胞在裸鼠脑内的病理特征及成瘤能力。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GFP荧光和luciferase荧光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及动物模型,慢病毒整合并未改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模型生长周期适中,成瘤率高,瘤体在颅内生长稳定,HE切片符合人胶质瘤特征。结论双荧光标记的胶质瘤细胞相比于传统细胞更有利于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U251-GFP-Luc胶质瘤细胞裸鼠模型,其肿瘤生长和病理特性与人胶质瘤相似,且可实时观察肿瘤生长,可作为胶质瘤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荧光 活体成像 模型 动物 原位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