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牟敦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0-107,共8页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发展的成本,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发展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发展的成本,取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发展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或者双向的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将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拉动的能源消费增长,但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而言,它们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不一致。因此,能源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根据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特点,有侧重地制定降耗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严静 张群洪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4年第10期46-51,共6页
从国内外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政策及实施情况出发,重点分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方案、补贴额度和补贴方式,构建了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模型,并进行了模拟测算。利用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构建开发的中国能源... 从国内外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政策及实施情况出发,重点分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方案、补贴额度和补贴方式,构建了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模型,并进行了模拟测算。利用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构建开发的中国能源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实证表明中国可再生能源价格补贴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且经济可承受范围的电价补贴越多正影响越大。最后就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定价和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电价补贴 灰色模型 宏观经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和能源政策优化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林伯强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年第1期1-3,共3页
针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刚性特征以及能源稀缺(能源价格走高)和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凸显,提出中国需要通过调整能源战略(改变以前简单地从能源供给侧考虑满足能源需求,将节能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 针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刚性特征以及能源稀缺(能源价格走高)和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凸显,提出中国需要通过调整能源战略(改变以前简单地从能源供给侧考虑满足能源需求,将节能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改变仅受资源约束的能源供需增长和能源结构战略规划,将CO2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约束;改变仅从能源供给侧考虑能源安全;各能源行业的战略规划必须站到整体能源的高度,改变以往各行业单独进行战略规划。)和优化政策选择(依据实际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正确把握能源需求这一有效能源战略规划的起点;重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成本问题;兼顾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以实现现阶段经济发展可以接受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成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战略 能源政策 环境问题 能源结构 能源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 被引量:19
4
作者 魏巍贤 王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0,共7页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它反映了经济系统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和能源的使用效率。许多国家的能源强度曲线在直观上表现出收敛的显著特征。为了对这一现象进行严格的证明和检验,该文依据时间序列协整概念,...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它反映了经济系统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和能源的使用效率。许多国家的能源强度曲线在直观上表现出收敛的显著特征。为了对这一现象进行严格的证明和检验,该文依据时间序列协整概念,首先提出了能源强度收敛的定义,然后从一个包含能源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出发,从理论上证实了能源强度收敛的存在性。为了对能源强度收敛进行实证检验,选取24个国家,并划分组合为5组样本,分别对能源强度收敛进行了σ收敛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高中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样本中所有国家都存在能源强度收敛现象;σ收敛检验还揭示出各组样本中能源强度收敛的时间段以及收敛程度的大小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强度收敛 σ收敛检验 协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孙传旺 张文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9-91,共13页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任务之一。企业作为经济系统的微观主体,其对外直接投资(OFDI)活动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鉴于此,文...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任务之一。企业作为经济系统的微观主体,其对外直接投资(OFDI)活动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鉴于此,文章利用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创新性地构造了企业经营环境开放度的工具变量,并建立了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模型,以期考察OFDI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此外,企业对外投资的经营范围主要分为商贸服务、当地生产、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等。文章在理论上探讨了不同经营范围的企业OFDI提升绿色转型效果可能的渠道机制,并设计了中介效应模型来验证机制的存在性。研究结果显示: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显著提升企业绿色转型水平。②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缩短时间窗口、控制变量滞后一期、补充高管海外经历和企业政治关联的遗漏变量后,实证结果仍然稳健。③商贸服务类OFDI经由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作用机制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发展,而当地生产类和技术研发类OFDI则分别通过出口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渠道对企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文章为客观评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绿色转型效应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同时也为更好地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和发展建议。政府应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推进企业利用多元化形式在投资东道国开展贸易服务、生产制造和技术合作等对外投资活动,而企业则应利用自身差异化优势开展外向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绿色转型 投资类型 渠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被引量:13
6
作者 沈小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5,41,共8页
环境经济学有两个理论支柱,一个是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一个是科斯经济学。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分析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为环境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参照系。科斯经济学强调产权明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作用,引导经济学家关注外部性的产... 环境经济学有两个理论支柱,一个是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一个是科斯经济学。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分析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为环境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参照系。科斯经济学强调产权明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作用,引导经济学家关注外部性的产权根源,以及环境产权制度的变革问题。在上述分析的指导下,环境经济学家提出诸多环境政策工具,对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 配置效率 科斯定理 环境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直接投资与工业绿色转型--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孙传旺 张文悦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7,共15页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国内工业如何借助海外投资的外部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4—2019年的省际数据,尝试构建工业绿色转型指标体系,以宏观货币供给波...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国内工业如何借助海外投资的外部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4—2019年的省际数据,尝试构建工业绿色转型指标体系,以宏观货币供给波动和省际近代开埠历史为基础设计工具变量,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模型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OFDI显著推动了工业绿色转型进程,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缩短时间窗口、改变样本容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期后,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另外,研究还发现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资源补缺效应正向调节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工业绿色转型 2SLS 调节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财富分配与缓解贫困 被引量:3
8
作者 曹芳萍 沈小波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19,共5页
随着人们对贫困内涵、贫困的性质和原因的认识日益加深,反贫困战略也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向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并重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反贫困战略日益重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是:既实现惠及贫穷人的经济增长,又实现有... 随着人们对贫困内涵、贫困的性质和原因的认识日益加深,反贫困战略也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向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并重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反贫困战略日益重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是:既实现惠及贫穷人的经济增长,又实现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再分配;而增加贫穷人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其知识水平,使贫穷人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改善其健康状况,解决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善其营养条件,是再分配战略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财富分配 缓解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与代际补偿核算 被引量:3
9
作者 孙传旺 朱悉婷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8,共9页
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增速与结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缓解能源压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1991—2013年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结合"新常态"经济特征,预测了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 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增速与结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缓解能源压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1991—2013年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结合"新常态"经济特征,预测了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变化轨迹并对代际间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进行了责任划分。结果显示,在放缓经济增速和约束能源下,中国化石能源生态价值补偿存在增速降低甚至总额下行的可能,预期在2032年左右能够达到峰值,与中国承诺CO2峰值的时间接近。靠前代际负更多责任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不仅可以减轻后代人的补偿压力,同时也可以兼顾到当代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生态价值 代际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发展商品期货对我国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牟敦果 《金融发展研究》 2011年第4期74-78,共5页
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期货商品所具有的量大、金融性强等属性及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指出,大力发展商品期货对我国经济体系具有提高市场效率、保证经济体系平稳运行、提高我... 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期货商品所具有的量大、金融性强等属性及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指出,大力发展商品期货对我国经济体系具有提高市场效率、保证经济体系平稳运行、提高我国市场在资源类商品定价话语权、提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为宏观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等影响深远的战略意义。最后对如何发展商品期货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期货 市场效率 定价话语权 政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林伯强 占妍泓 孙传旺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4,125,共12页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的长期需要为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系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理论内涵。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是立足于绿色低碳发展背景,同时兼顾能源低碳产业链深...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的长期需要为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系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理论内涵。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是立足于绿色低碳发展背景,同时兼顾能源低碳产业链深度融合、能源产销空间均衡、能源技术耦合发展、能源市场相互联动与政策体系协调保障的全新发展方式。面对现阶段我国在推动能源供需双侧协同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挑战,未来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关系需要由“被动式”协同向“主动式”协同、“弱”协同向“强”协同以及“静态”协同向“动态”协同演进,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适配需求”的双向驱动方式。能源系统的深度调整不仅要在量上解决能源供需错配问题,更要在产业、空间、技术、市场、制度等结构体系上推动能源供需双侧深度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供需平衡 政策协同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出政府补贴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能否兼得?--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魏晓楠 孙传旺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9,共14页
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与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本文利用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验证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环境规制方式可以达到双赢,即实现引导工业企业退出政府补贴与激励企业提... 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与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本文利用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验证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环境规制方式可以达到双赢,即实现引导工业企业退出政府补贴与激励企业提高经济绩效的双重目标。本文获取碳排放权交易首批7个试点省份重点排放工业企业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方法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通过剥离工业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硬化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在引导工业企业退出政府补贴的同时,却并未导致企业经济绩效的下滑。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会率先激励试点重点排放工业企业增加R&D投入,并通过研发创新的补偿效应弥补企业的减排成本,提高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绩效。本文还进一步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有效推进高耗能工业企业形成以优质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市场地位越高的优质企业业绩提升幅度越大,产业链上游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碳配额管理严格地区企业经济绩效的内部激励效应更强。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为如何处理好“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政策选择依据,也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政府补贴 企业经济绩效 强的波特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占妍泓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61,共15页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从动态视角研究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全国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聚类特征和稳定的中心节点,但...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从动态视角研究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全国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聚类特征和稳定的中心节点,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伴随着新基建发展特征的阶段性演变,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将导致地区能源消费先上升后下降。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深化的能耗效应。下一阶段,需持续加快新基建投资,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要关注新基建在不同区域的差异化能耗影响,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激发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的节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建 网络效应 能源消费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56
14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6-44,共9页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重估——ACF模型中弹性估计改进和实证 被引量:26
15
作者 许永洪 孙梁 孙传旺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6,共14页
索洛余额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都没有解决函数的内生性和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问题,ACF方法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本文推导了参数的内生性和时变性问题,基于ACF模型提出了我国的时变参数... 索洛余额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都没有解决函数的内生性和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问题,ACF方法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本文推导了参数的内生性和时变性问题,基于ACF模型提出了我国的时变参数估计方法,并对我国1990-2017年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估。研究结果表明,ACF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从全国来看,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逐渐下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弱且波动大。分地区来看,各地区的TFP平均水平有所回落,近年来东北地区的TFP增长率水平最低,2012-2017年均为负值。同时,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ACF方法 时变产出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6
作者 沈小波 戴平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1期54-58,共5页
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1980—2007年中国碳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强度与人均GDP、能源效率、工业增加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效率改进使碳强度下降,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使碳强度上升。人均GDP与碳强度之间存在... 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1980—2007年中国碳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强度与人均GDP、能源效率、工业增加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效率改进使碳强度下降,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使碳强度上升。人均GDP与碳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中国碳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达到了转折点。但是,由于近年来能源效率下降和工业比重上升,中国的碳强度又出现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 能源效率 人均GDP 工业增加值比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248
17
作者 杜立民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33,共14页
本文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29个省的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分别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和煤炭消费... 本文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29个省的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分别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和煤炭消费比重都对我国的CO2排放都具有显著正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则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的排放量具有显著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面板数据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居民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8
作者 沈小波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0,共7页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的省级年度数据,基于系统GMM估计法,对我国农村居民电力消费的双对数动态模型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电力需求主要受人均收入、燃料价格、电价、家庭人口规模、家电价格、城镇化...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的省级年度数据,基于系统GMM估计法,对我国农村居民电力消费的双对数动态模型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电力需求主要受人均收入、燃料价格、电价、家庭人口规模、家电价格、城镇化水平及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影响。要增加农村居民电力消费量,重要的途径是要增加其收入水平,并降低其电用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需求 农村居民 面板数据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低碳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气候政策的选择 被引量:7
19
作者 段红霞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8,共7页
低碳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技术革新、能源体系的转型以及基于市场的政策促进低碳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 低碳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技术革新、能源体系的转型以及基于市场的政策促进低碳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而且对全球减排、遏制世界气候变化和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发展 国际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大地震对全球能源发展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伯强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年第4期1-3,共3页
2011年北京时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及核泄漏对全球能源的影响:民众反对发展核电站的声音将可能更多,各国政府在核电利用问题上更为谨慎与保守。中短期内核电... 2011年北京时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及核泄漏对全球能源的影响:民众反对发展核电站的声音将可能更多,各国政府在核电利用问题上更为谨慎与保守。中短期内核电将较难实现大幅增长。短期而言,对核电有效替代的仍是化石能源,能源需求增长将进一步加大全球一次能源价格的上涨压力。长期而言,发达国家的替代选择更倾向于可再生能源,这种转换有助于较快地实现全球低碳转型。指出此次地震对中国油气供应影响不大。提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较为灵活的能源安全预警防范机制,以适应由于能源供应短缺带来的种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大地震 可再生资源 核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