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林伯强 王喜枝 杜之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42,共13页
中国工业发展初期沿用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双重困境、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必然选择。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催生了政府环境规制。现有理论分析表明,环境... 中国工业发展初期沿用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双重困境、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必然选择。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催生了政府环境规制。现有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成本效应和技术创新作用于能源效率,但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考察地区特征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可宏观数据往往会忽略企业异质性的影响。基于2003—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能源环境数据,可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环境规制通过增加污染末端治理成本和倒逼技术创新对工业能源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同时,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由于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环境规制对重度污染企业的能源效率影响并不明显,并且对高资源禀赋地区的能源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环境规制 成本效应 技术创新 工业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林伯强 占妍泓 孙传旺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4,125,共12页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的长期需要为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系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理论内涵。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是立足于绿色低碳发展背景,同时兼顾能源低碳产业链深...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的长期需要为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系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理论内涵。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是立足于绿色低碳发展背景,同时兼顾能源低碳产业链深度融合、能源产销空间均衡、能源技术耦合发展、能源市场相互联动与政策体系协调保障的全新发展方式。面对现阶段我国在推动能源供需双侧协同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挑战,未来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关系需要由“被动式”协同向“主动式”协同、“弱”协同向“强”协同以及“静态”协同向“动态”协同演进,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适配需求”的双向驱动方式。能源系统的深度调整不仅要在量上解决能源供需错配问题,更要在产业、空间、技术、市场、制度等结构体系上推动能源供需双侧深度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供需平衡 政策协同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对降低共建国家气候风险的影响
3
作者 初冬梅 吴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2,共12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然而,许多“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区,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存在一些质疑与污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项目可能增加了共建国家的气候变化... “一带一路”倡议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然而,许多“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区,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存在一些质疑与污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项目可能增加了共建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该研究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气候变化风险的影响,进而考察其内在机理。基于2004—2020年65个共建国家的面板数据,以各国气候变化脆弱性风险为被解释变量,评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地区的直接投资显著减轻了共建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风险;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提高了共建国家气候风险应对能力。②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中的中低收入国家、中国邻国以及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而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降低当地气候变化脆弱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的作用可以通过收入增长效应、政治稳定效应部分解释,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在降低共建国家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同时,并没有加剧当地的碳排放水平,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并没有引发部分西方国家所污蔑的“碳排放转移”问题,绿色始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底色。该研究为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时代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为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对外投资(OFDI) 气候变化脆弱性 气候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与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 被引量:8
4
作者 陈语 姜大霖 +3 位作者 刘宇 魏宁 李奥 吴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煤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煤电与CCUS技术耦合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相应政策机制也存在优化空间。作者量化测算了煤电CCUS应用对于...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煤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煤电与CCUS技术耦合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相应政策机制也存在优化空间。作者量化测算了煤电CCUS应用对于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的贡献,从时空维度刻画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构建适应国情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煤电耦合CCUS发展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脱碳,带来显著的煤电行业产出及就业红利,还能有效控制全社会平均碳价格水平。在时间维度上,未来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应划分为技术研发与示范(2021—2030年)、规模化应用(2030—2040年)、商业化发展(2040—2060年)三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技术经济可行且适合集群发展的区域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等。通过构建包含“宏观支持、财税金融、市场机制、技术研发示范、管理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框架,有助于实现煤电CCUS的规模化发展。在煤电CCUS的技术研发与示范阶段,应实行封存补贴、发电小时数补偿、上网电价补贴等更为确定性的激励政策。当项目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应逐步过渡为碳交易、绿电交易机制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并推广绿色金融等机制。基于相关结论,该研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国煤电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CCUS 发展路径 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研究现状、挑战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5
5
作者 林伯强 杨梦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立足于中国国情,目前中国电力系统在发电侧表现为火电占据发电主力,风电、光伏发展空间广阔;在用电侧表现为电力消费持续攀升,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较高;在电网侧表现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 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立足于中国国情,目前中国电力系统在发电侧表现为火电占据发电主力,风电、光伏发展空间广阔;在用电侧表现为电力消费持续攀升,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较高;在电网侧表现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电网数智化转型稳步进行。中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煤电机组的大规模灵活性改造带来的成本与技术问题,风电、光伏占比提高对供电稳定性的考验,经济增长伴随电力需求的不断扩大影响转型进程以及新能源电力的大规模运输与消纳对电网侧的压力等。虽然目前关于低碳电力系统的研究重点与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所重合,但部分问题仍有待继续探究,如未来发电侧发展方向抉择、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用电侧的电力经济研究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电网侧的智能电网技术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等。总之,未来电力系统研究的方向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情,以解决国家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核心要义,为中国电力系统的低碳化转型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电力系统 低碳转型 发电侧 用电侧 电网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与储能产业的发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林伯强 谢永靖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6,286,共11页
在能源低碳转型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将得到大规模发展,但其波动性、间歇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特征会加大电力系统实现实时平衡的难度。储能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时造成的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大规模可... 在能源低碳转型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将得到大规模发展,但其波动性、间歇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特征会加大电力系统实现实时平衡的难度。储能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时造成的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稳定接入电网。因此,储能产业已经成为能源低碳转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目前我国储能产业在储能配比、标准体系、应用成本、市场机制、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建议通过增加独立储能配置、建立完善的储能系统标准体系、突破技术创新壁垒、明确储能市场主体地位、设计合理的补贴机制等措施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低碳转型 储能产业 储能政策 市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需求与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楠 龚旭 +1 位作者 林伯强 庞连芳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8,共8页
本文基于全球石油总供给、中国石油需求、其它国家或地区石油需求、全球石油库存和国际石油价格等时间序列,构建一个五变量的SVAR模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各因素的结构响应。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 本文基于全球石油总供给、中国石油需求、其它国家或地区石油需求、全球石油库存和国际石油价格等时间序列,构建一个五变量的SVAR模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对各因素的结构响应。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对国际石油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冲击,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冲击。本文还发现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贡献度较大,两者之和占比高达20%左右。因此,中国石油需求和全球石油库存是影响国际石油价格重要因素,分析国际石油价格变化时不能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石油价格 中国石油需求 全球石油库存 SVAR模型 结构脉冲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双碳”目标的关联和挑战——基于能源低碳转型的视角 被引量:22
8
作者 林伯强 滕瑜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6,208,209,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其高质量、绿色、创新、低碳和科技属性,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助力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系统数...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其高质量、绿色、创新、低碳和科技属性,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助力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系统数智化升级,加快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和新兴技术应用。“双碳”目标引领加速能源转型,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包括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内生动力的技术创新、能源结构的清洁低碳化变革、终端用能方式的电气化转型、以清洁电力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及依托市场化机制崛起的绿色金融市场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当前,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推动用能方式的电气化转型,从而缓解全产业链竞争力与低碳转型之间的冲突,满足AI发展低碳但未必低电耗的现实需求。同时,要完善市场化减排和交易机制,借助数字经济、智能微电网、CCUS和储能等新兴技术,为新质生产力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推进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双碳”目标 能源低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新能源产业鲜明新质生产力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林伯强 李旻旸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5,I0006,共9页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落脚点,又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新业态。在新的实践要求下,中国新能源产业亟待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故此,围绕新质生产力特征,...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落脚点,又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新业态。在新的实践要求下,中国新能源产业亟待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故此,围绕新质生产力特征,分析新能源产业所面临的新挑战、探讨如何推动其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本文介绍了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新能源产业已呈现出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次,探讨了新能源产业后续发展中,进一步强化上述三方面特征可能面临的相关挑战。最后,基于上述挑战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助力筑牢新能源产业“绿色”底色的同时具有更鲜明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以分布式光伏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伯强 王思泉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分布式光伏作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新业态,近年来已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探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中国能源产业的变迁过程反映了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进程,... 分布式光伏作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新业态,近年来已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探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中国能源产业的变迁过程反映了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进程,其中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程和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能源产业的质态维度跃迁。持续推动发展分布式光伏,需完善现有能源体系、依托传统产业体系,并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新质生产力 能源 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与中国原油市场间的波动率动态溢出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龚旭 刘堂勇 文凤华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5-141,共17页
本研究分别运用常系数VAR模型和TVP-VAR-SV模型结合Diebold和Yilmaz构建波动率溢出指数的方法,研究了WTI、Brent和Oman原油期货与中国原油现货间波动率的整体溢出效应和动态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WTI和Brent原油期货表现出波动率净溢出,... 本研究分别运用常系数VAR模型和TVP-VAR-SV模型结合Diebold和Yilmaz构建波动率溢出指数的方法,研究了WTI、Brent和Oman原油期货与中国原油现货间波动率的整体溢出效应和动态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WTI和Brent原油期货表现出波动率净溢出,而Oman原油期货和中国原油现货为波动率净溢入,其中中国原油现货受Brent原油期货的净溢入量最大;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原油现货波动率间的溢出指数、溢入指数和净溢出指数都具有动态性和同步性;当原油的价格和波动率较低且其价格上涨时,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原油现货间的波动率溢出和溢入作用更明显;而原油价格较高且处于下降阶段、以及波动率较低时,国际原油期货对中国原油现货的波动率净溢出效应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率动态溢出 国际原油期货 中国原油现货 TVP-VAR-SV模型 已实现波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碳交易机制可以改善家庭能源贫困吗?——兼论我国个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参数设计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自敏 邓明艳 +1 位作者 朱朋虎 崔志伟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31,共15页
能源贫困和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相互制约的两大难题,在个人碳排放占比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设计兼具改善家庭能源贫困的个人碳减排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个人碳交易模型,利用中国居民能源消费调查最新公开数据,分析个人碳交易... 能源贫困和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相互制约的两大难题,在个人碳排放占比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设计兼具改善家庭能源贫困的个人碳减排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个人碳交易模型,利用中国居民能源消费调查最新公开数据,分析个人碳交易机制对改善能源贫困的作用,并进一步对我国个人碳交易机制中的配额与价格等核心参数进行设计.结果显示,第一,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能源贫困问题较为严重,能源贫困发生率及能源贫困强度区域差异较大.第二,个人碳交易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能源贫困,实施个人碳交易机制使样本内八大经济区的能源贫困发生率均下降,并使除东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能源贫困强度下降.第三,只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碳配额分配中的有偿配额比例,才能有效改善能源贫困;均衡碳价格的提高可以降低全国层面上的能源贫困发生率,但在地区层面上呈现异质性.第四,比较价格与数量两种参数,碳价格调整政策更有利于降低能源贫困发生率,配额调整政策更有利于降低能源贫困强度.本研究为我国未来个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实施及能源贫困的改善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碳交易 能源贫困 配额与价格 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新趋势 被引量:13
13
作者 林伯强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3,共6页
储能技术是解决电力规模存储及调度的关键技术,对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风电、光伏发电上网规模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将面临较大的波动。储能技术能够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平衡供需的作用,极大地提高... 储能技术是解决电力规模存储及调度的关键技术,对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风电、光伏发电上网规模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将面临较大的波动。储能技术能够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平衡供需的作用,极大地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可靠程度。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且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突出的产业链竞争力。为了维持并增强这种竞争优势,我国需要在储能产业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应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标准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储能产业的竞争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产业 储能技术 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管制如何影响绿色信贷发展? 被引量:31
14
作者 林伯强 潘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0-61,共12页
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工具,但绿色信贷限制了商业银行对高污染产业的融资额度,而高污染产业是地方产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信贷政策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实施环境管制时陷入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要求之间的权... 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工具,但绿色信贷限制了商业银行对高污染产业的融资额度,而高污染产业是地方产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信贷政策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实施环境管制时陷入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要求之间的权衡取舍,进而影响绿色信贷的发展水平。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文章首先运用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剖析地方政府和高污染企业之间的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环境管制强度对绿色信贷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次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管制强度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环境管制与绿色信贷发展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中,公众监督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和税收水平是其主要的影响机制。(3)进一步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当地区以高耗能产业为主导时,环境管制无法有效提升绿色信贷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环境管制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为进一步推进绿色信贷发展,应当适当加强地方政府环境管制强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导向性政策在绿色金融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监督对环境管制影响绿色信贷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应提高金融机构对高污染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加速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信贷 环境管制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是否促进我国城市的绿色经济增长?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杜克锐 欧阳晓灵 郑泳薇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49,共11页
本文采用基于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的全域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框架测算我国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考察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针对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本文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本文采用基于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的全域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框架测算我国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考察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针对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本文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约束条件,综合运用交互项回归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部分线性函数系数面板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我国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显著推动城市绿色经济增长,其驱动力源自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当城市人均GDP高于2.28万元(2004年价格水平)时,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才开始显著,且该效应随着人均GDP水平提高而增大。本研究为考察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关系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经济增长 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 部分线性函数系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