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痘苗病毒对不同哺乳动物细胞株的感染效率及EGFP表达水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婷 欧山海 +4 位作者 陈敏 程通 何水珍 张军 夏宁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6-869,共4页
研究重组痘苗病毒对不同哺乳动物细胞的感染效率及表达水平,可为痘苗病毒表达系统宿主细胞的正确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痘苗病毒WR-EGFP同时感染不同的哺乳动物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强度.共使... 研究重组痘苗病毒对不同哺乳动物细胞的感染效率及表达水平,可为痘苗病毒表达系统宿主细胞的正确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痘苗病毒WR-EGFP同时感染不同的哺乳动物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强度.共使用20种哺乳动物细胞株,其中10种人类组织细胞,2种猴组织细胞,8种小鼠组织细胞.结果表明,重组痘苗病毒WR-EGFP对鼠细胞系BHK21和人细胞系A-549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效率最佳;整体看,痘苗病毒对多数灵长类动物细胞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效率优于鼠细胞;对贴壁细胞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效率明显优于悬浮细胞;但没有特别的组织偏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痘苗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HBsAg疫苗联合免疫后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婷 陈敏 +4 位作者 欧山海 颜渊清 伍小路 张军 夏宁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8-570,574,共4页
目的:了解HBsAg的蛋白疫苗(P)、痘苗病毒疫苗(V)、DNA疫苗(D)联合免疫小鼠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以P、V或D疫苗中的一种疫苗初次免疫BALB/c小鼠后,于第2、5、8、11周再用另一种疫苗加强,共产生9种免疫组合:即PP、PV、PD... 目的:了解HBsAg的蛋白疫苗(P)、痘苗病毒疫苗(V)、DNA疫苗(D)联合免疫小鼠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方法:以P、V或D疫苗中的一种疫苗初次免疫BALB/c小鼠后,于第2、5、8、11周再用另一种疫苗加强,共产生9种免疫组合:即PP、PV、PD、VP、VV、VD、DP、DV及DD。于初免后第2、5、8、11周采血检测血清中抗HBsAgIgG的总滴度及其IgG1和IgG2a亚类,并于每次加强免疫后第7天,检测小鼠脾脏的CTL对P815S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率。结果:在P、V、D3种疫苗中,V疫苗诱导产生抗HBsAg抗体的速度最快,P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回忆反应最强,D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最弱。除PP疫苗组合诱导的抗体明显倾向于IgG1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倾向性。各种免疫组合中,VD和DV疫苗组诱导的CTL应答最强,对P815S的特异性杀伤率分别为71%和64%。结论:在各种联合免疫组合中,PV、PD、VP和VD疫苗组的抗体应答较好;而DV和VD疫苗组诱导的CTL杀伤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联合免疫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源因素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陆一涵 宋建根 +9 位作者 葛胜祥 姜庆五 王法弟 郭清顺 董晓莲 朱连华 范建良 高眉扬 夏宁邵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2-668,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浙江省德清县水系上下游地区农村人群血清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以评价非爆发状态下水源因素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性。方法通过统一的调查表收集1 720人的一般资料及可能危险因素,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HE... 目的通过检测浙江省德清县水系上下游地区农村人群血清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以评价非爆发状态下水源因素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性。方法通过统一的调查表收集1 720人的一般资料及可能危险因素,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HEV-IgG抗体。结果总标化抗体阳性率为48.79%。其中,上游地区人群标化抗体阳性率为43.52%,下游标化阳性率为51.26%。将两地人群不同的构成特征调整后,下游抗体阳性率仍显著高于上游。同时发现,男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阳性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家庭养猪、喜食猪肝、主要饲养动物和饮酒皆与戊肝感染有统计学关联。结论浙江农村地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与当地水源因素有较为显著的关联;猪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抗戊型肝炎-IgG抗体 经水传播 人畜共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包含HCVIRES的高效真核双顺反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4
作者 欧山海 吴婷 +4 位作者 何水珍 伍小路 郑舟 张军 夏宁邵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83-787,832,共6页
In this paper, a new eukaryotic bi-cistronic expression vector containing Hepatitis C Virus(HCV)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IRES) expressing two foreign genes from one mRNA was constructed. The sequence starting fr... In this paper, a new eukaryotic bi-cistronic expression vector containing Hepatitis C Virus(HCV)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IRES) expressing two foreign genes from one mRNA was constructed. The sequence starting from the 5’ untranslated region of 18nt to 32nt in HCV core coding region was cloned and then the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CMV) IRES sequence in the commercial vector pIRES was substituted to construct a new vector pCVIR.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d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coding genes were insert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IRES sequenc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GFP and HBsAg were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ELISA respectively., thus, the expression efficiency of the two vectors, pCVIR and pIRES could be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ctor pCVIR could translate the GFP and HBsAg genes down-stream of its HCV IRES sequence more efficiently without impair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up-stream of IRES sequence than the vector pIRES.It is concluded that a new eukaryotic bi-cistronic expression vector containing HCV IRES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by the method describe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真核表达载体 双顺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