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社会结构新特征与社会工作体系建设 被引量:2
1
作者 童敏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25,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横向联系日益加强,呈现出流动性、多样性和主体性特征。这对我国社会工作提出新的任务,需要加强社会联结、社会团结和社会参与,既能够应对快速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又能够重建人的情感联结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横向联系日益加强,呈现出流动性、多样性和主体性特征。这对我国社会工作提出新的任务,需要加强社会联结、社会团结和社会参与,既能够应对快速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又能够重建人的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建设的重点方向,涵盖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和推进两大机制:社会互助参与体系、重点人群关爱体系、基层矛盾化解体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以及社会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和社会工作者分类培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从接纳个人到接纳现实 被引量:6
2
作者 童敏 邓洁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化,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日益凸显,亟需明确自身的伦理依据。接纳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伦理,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接纳已经成为建立专业关系和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必要条件。通过...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化,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日益凸显,亟需明确自身的伦理依据。接纳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伦理,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接纳已经成为建立专业关系和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必要条件。通过梳理西方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工作对接纳内涵的界定与心理学不同,前者关注专业关系建设,后者注重服务对象改变,但是两者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的,强调接纳个人。这与中国社会工作社区实践的场景性和多元化现实根本相左,只会加剧服务对象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为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以接纳现实为专业实践的伦理依据创建“中国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纳 中国社会工作 伦理转向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建构 被引量:18
3
作者 童敏 刘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6,共7页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以来,中国社会工作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的数据,中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已突破53万人,...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以来,中国社会工作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的数据,中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已突破53万人,民办社工机构超过50万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已涉及儿童青少年、老年、家庭、残疾人、妇女、社区、学校、禁毒、司法、医务以及精神健康等广泛领域。显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急需总结本土的实践经验,提炼其中的有效做法和模式,以便给未来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性知识 理论体系 基层治理 系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拾生活:社会工作的本质回归与理论重构 被引量:16
4
作者 童敏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0,共7页
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离不开对社会工作本质的追问。中国社会工作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亟须建构能够呈现本土实践经验并能够与西方社会工作对话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回归社会工作的初心。回顾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路径,... 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离不开对社会工作本质的追问。中国社会工作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亟须建构能够呈现本土实践经验并能够与西方社会工作对话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回归社会工作的初心。回顾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路径,我们发现尽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来自生活——抽离生活——回归生活”的发展轨迹,但是它采取了抽离日常生活的科学理性建构路径,始终把生活作为日常经验并视其为非“科学”的代名词。中国社会工作则不同,我们走了一条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开拓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生活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核心。因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建构以生活为本的理论体系,让人们在扎根现实生活的同时推动现实生活的改变,呈现人与环境循环影响的生活逻辑,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保证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拥有现实基础和自身社会历史的独特性,不再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附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理论体系 生活 社会工作本质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童敏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99,共7页
经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近几年兴起的跨部门联合推进的影响下,如何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不仅成为社会工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而且也成为服务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的社会焦点。当下... 经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近几年兴起的跨部门联合推进的影响下,如何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不仅成为社会工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而且也成为服务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的社会焦点。当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往往采取的是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由于这两种常见的实践逻辑都采用了关注"是什么"这种抽离日常生活的外部观察的线性思维方式,致使专业服务需要结合场景的实践要求。场景实践要求人们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关注"怎么应对"和应对行动的反思,以此拓展人们在具体场景中的实践空间。显然,这种空间思维的实践依据是人们的实践理性,目的是增强人们在具体场景实践中的行动空间。它不仅是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展的要求,同时更是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诉求,与中国本土专业服务的现实处境和文化精神资源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社会工作 专业化 实践理性 空间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在地性审视及其理论重构 被引量:9
6
作者 童敏 周晓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7,共8页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逐渐步入深度职业化阶段并且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本土实践要求与西方实践逻辑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因此,厘清学科属性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考察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逻辑及...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逐渐步入深度职业化阶段并且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本土实践要求与西方实践逻辑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因此,厘清学科属性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考察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逻辑及其在地性内涵可以发现,西方社会工作采取抽离场景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专业实践逻辑,依据的是科学实证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不仅使在地性长期处于理论建构的边缘,而且导致学科属性始终摇摆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中国社会工作不同,它依据“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入式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把场景及其在地性的考察作为整个理论体系建构的核心,采取融入场景的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专业实践逻辑,以拓展心理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的心理属性,增强现实生活中人的理性自决。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者才能让生活属性回归社会工作,创建具有“制度自信”和“实践自信”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在地性 场景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情还是情理:社会工作理论的 “中国框架”及其哲学依据 被引量:6
7
作者 童敏 周燚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正在朝向专业化的方向迅速迈进,急需总结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和理论依据,明确自己的专业位置和专业发展空间。通过比较“人在情境中”的理情逻辑和情理逻辑两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路径,...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正在朝向专业化的方向迅速迈进,急需总结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和理论依据,明确自己的专业位置和专业发展空间。通过比较“人在情境中”的理情逻辑和情理逻辑两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路径,我们发现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无法依据西方社会工作所推崇的无限理性的启蒙思想的理论假设,而需要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推动生活改变,将人本主义回归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在此之上建立特定场景实践中有限理性的“中国框架”。此框架既关注特定场景中的“情”,也关注特定场景中的“理”,采用情理并重的实践逻辑,以便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找到现实基础,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走向国际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中国框架 理情逻辑 情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欺凌、自尊和危险行为:对职校学生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祝玉红 杨晓辰 陈祺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77,共14页
网络欺凌与传统的欺凌相比,更具隐匿性和广泛性。以往研究发现网络欺凌伤害对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较少研究针对职校青少年群体探究这一关系的中间机制。本文以373名职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职校学生网络欺凌发生现状与危险... 网络欺凌与传统的欺凌相比,更具隐匿性和广泛性。以往研究发现网络欺凌伤害对青少年的危险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较少研究针对职校青少年群体探究这一关系的中间机制。本文以373名职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职校学生网络欺凌发生现状与危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21.72%的职校学生为网络欺凌受害者,13.86%为实施网络欺凌者,8.04%为遭受-实施网络欺凌双重角色。自尊在职业学校学生遭受网络欺凌、遭受-实施网络欺凌双重角色与危险行为的关系中,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3.59%和33.34%。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完善网络欺凌防治的有关政策和构建以职校学生的特点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三级预防”服务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校学生 网络欺凌 危险行为 自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动力:中国式的“助人自助”专业实践逻辑 被引量:5
9
作者 童敏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3,238,共8页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始终关注如何通过“助人”促使服务对象实现“自助”,特别是中国社会工作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之后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须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责任。如何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成长...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始终关注如何通过“助人”促使服务对象实现“自助”,特别是中国社会工作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之后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须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责任。如何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成长动力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亟待解答的难题。回顾西方社会工作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对情境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站在局外人立场把情境当作客观现实,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一种站在局内人角度把情境视为经验现实,关注通过反思寻找个人经验中的现实。显然,二者都采用了将问题对象化的、抽离日常生活的“是什么”的知识观,都假设人是拥有欲求和理性的独立个体,所产生的改变依赖心理动力。而中国社会工作却不同,中国社会工作需要将问题场景化,采用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成长知识观,假设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的改变依据的是情境动力,需要将特定情境遭遇中的现实要求和文化诉求融入自我成长中,以提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自决能力。因此,只有依据情境动力,中国的本土社会工作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式的“助人自助”的专业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动力 心理动力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来自16758份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谭建光 李晓欣 苏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5,84,共7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文明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工作的推进,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机遇、提供动力。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具有十大趋势,即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提高、领域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文明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工作的推进,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机遇、提供动力。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具有十大趋势,即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提高、领域不断拓展、聚焦重点群体、促进乡村振兴、深化乡村治理、活跃民俗文化、改善生态环保、逐渐走向专业化以及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中发挥创新作用、共青团推动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等等。通过调查分析形成几点共识:一是新时代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二是青年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群体类型多样;三是青年在农村志愿服务的功能多样;四是共青团引领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青年 志愿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