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会成为创业者:关于创业意愿的一项经济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延辉 龚叶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8,共11页
创业对扩大就业及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经济社会学为视角,利用CGSS2015调查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个体的创业意愿。使用互联网频率越高,并将互联网作为主... 创业对扩大就业及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经济社会学为视角,利用CGSS2015调查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个体的创业意愿。使用互联网频率越高,并将互联网作为主要信息来源,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同时研究还发现,创新精神在互联网使用与创业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要激发个体的创业意愿,不仅要推动互联网全民化、普惠化建设,还要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培育个体的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意愿 互联网 创新精神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教育的精神健康回报:资源补偿还是强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常青松 胡景梁 刘子曦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34,共22页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 现在关于教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鲜有研究探讨教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阶层出身的群体中是否有异质性。“资源补偿理论”和“资源强化理论”提供了一对竞争性假设:自致教育成就和先赋家庭阶层共同作用于精神健康影响时,既可能产生互相补偿的效果,也可能呈现相互加强的趋势。为检验两种理论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CGSS2017),以个人的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原生家庭社会阶层为调节变量,探究在不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精神健康的促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总人口中还是在性别组间对比中,“资源补偿理论”都得到支持:相较于出身阶层较高者,出身于劣势社会阶层的人能够从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回报;相对于男性,面临双重劣势的女性能够从教育成就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健康回报。本文对改善女性及先赋家庭资本劣势人口的精神健康提出了证据为本的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原生家庭社会阶层 精神健康 资源补偿理论 资源强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市居民获得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徐延辉 刘彦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7,F0002,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从社会分层视角探究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空间对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具有显著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从社会分层视角探究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空间对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空间通过人们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获得感。获得感不仅与个人实际占有的资源相关,而且表现出了明显的阶层化特征。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要想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除了改善收入分配之外,政府还应该在提升居民就业质量、帮助居民拓宽就业渠道、投资教育和打破阶层壁垒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鉴于居住空间对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政府还应该通过调控房价、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提升人们的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 社会经济地位 居住空间 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跑线焦虑"是严重的"社会病"吗 被引量:1
4
作者 易林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02-103,共2页
只有摒弃唯工具性是瞻的教育取向,作为家长、学生和其他个体的我们,才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对教育、人性和人生以及世界进行思考,并因此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深入和通透的认知,也才会逐渐让自己过上更加从容、充实,并且值得尊重的生活.
关键词 "起跑线焦虑" "社会病"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