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拉洛芬治疗轻中度干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景尧 谢立信 +57 位作者 刘祖国 毕宏生 陈蔚 戴三友 邓应平 傅培 顾扬顺 洪晶 黄一飞 贾卉 蒋莉 李冰 李林 李明顺 廖荣丰 凌士奇 刘大川 刘方毅 刘汉强 刘红 刘治蓉 刘子雁 马林 秦洪仁 荣军博 邵运良 申育华 司马晶 苏冠芳 孙红 孙松 孙旭光 王海林 王杰 王丽娅 王林农 吴洁 吴群 谢汉平 谢立科 徐巍华 晏晓明 杨燕宁 姚晓明 叶娟 袁进 张虹 张立军 张丽琼 张明昌 张玉环 赵桂秋 赵少贞 郑金华 周宏健 朱永唯 朱豫钟 桃玲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4-839,共6页
背景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干眼的治疗,但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58个临床研究分中心按照统... 背景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干眼的治疗,但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58个临床研究分中心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1 023例干眼患者,每个中心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使用质量分数0.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联合质量分数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均为每日4次,每次1滴;对照组患者仅使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1滴.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及第28天时进行复查,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干眼症状评分、睑结膜充血程度、睑结膜乳头评分及泪液分泌试验Ⅰ (SⅠt),并评价2个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2个组间患者治疗前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0.76±0.66和0.35±0.54,对照组分别为0.84±0.65和0.45 ±0.60,均明显低于术前试验组的1.41 ±0.58和对照组的1.41±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24.439、37.236,均P=0.000;对照组:t=19.702、29.517,P=0.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4,P=0.004).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BUT分别为(4.88±2.40)s和(6.03±3.25)s,较治疗前的(3.47±2.10)s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58、-17.734,均P=0.000);治疗后14d和28 d,对照组BUT分别为(4.62±2.21)s和(5.42±2.70)s,明显长于治疗前的(3.50±1.5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84、-17.879,均P=0.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83,P=0.001).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患者睑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及干眼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8 d,试验组SⅠ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2,P=0.002).治疗后28 d,试验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7,P=0.000),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3,P=0.167).治疗期间2个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眼部刺激症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普拉洛芬具有抑制干眼炎症的作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干眼症状症状及体征,对有眼表炎症及上皮细胞损伤的轻中度干眼患者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非甾体类抗炎药 普拉洛芬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