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看的人类: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的逆向观察
1
作者 黄鸣奋 许哲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科幻电影对公众认识科技、展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这类作品所运用的“逆向观察”主要是指将人类置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构思,和人类处于观察者位置的正向观察相对而言。上述视角有助于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和复杂生态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 科幻电影对公众认识科技、展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这类作品所运用的“逆向观察”主要是指将人类置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构思,和人类处于观察者位置的正向观察相对而言。上述视角有助于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和复杂生态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明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并反思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逆向观察在社会意义上体现物种相倚,即通过假定人类之外的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实现生态换位,设想人类在其他智慧生命的注视之下呈现自我,并构思其他智慧生命隐藏真形与人类互动的情节;在产品意义上体现物理相资,即假设人类从事观察时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所注意的各项内容、所促进的各种变化同样可能为其他智慧生命所运用、注意与促进;在运营意义上体现物势相通,即人类从事观察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所选择的各种环境、所依托的各种机制同样可能为其他智慧生命所采用、选择与依托。物种相倚、物理相资、物势相通的理念将宇宙生态主义具体化了。关于人类被其他智慧生命所观察的场景设计,与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幻电影所设定的逆向观察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 人类 科幻电影 逆向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训与反抗:福柯权力视域下的“哪吒”系列电影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幸 陈希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3-89,共7页
“哪吒”系列电影通过重构神话叙事,深刻揭示了权力规训与个体反抗的复杂张力。基于福柯的权力理论框架,电影中的权力运作体现为话语对身份、空间与意志的三重规训:通过“魔丸/灵珠”的二元标签固化等级秩序,利用物理与象征空间实施隔... “哪吒”系列电影通过重构神话叙事,深刻揭示了权力规训与个体反抗的复杂张力。基于福柯的权力理论框架,电影中的权力运作体现为话语对身份、空间与意志的三重规训:通过“魔丸/灵珠”的二元标签固化等级秩序,利用物理与象征空间实施隔离控制,并借“天命”话语内化群体生存逻辑。而反抗实践则表现为对身份标签的解构、自由意志的觉醒以及话语秩序的再生产,最终在权力网络中生成新的主体性。反抗并非对权力的单向否定,而是通过持续质疑“真理”体制,在规训社会的裂隙中开辟主体性生成的路径。因此,将福柯的权力理论拓展至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批评领域,既揭示神话叙事与现代性反思的深层勾连,也为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回应社会结构性压迫提供了批判性视角。电影中“逆天改命”的叙事不仅是对传统英雄神话的革新,更隐喻了当代个体在技术规训与资本逻辑中寻求主体自由的困境与可能性,为文化研究领域探讨权力与反抗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哪吒 权力 规训 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的东南亚场域叙事与美学探索
3
作者 陈希雅 罗幸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53,共7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东南亚场域叙事以悬疑犯罪类型为主导,通过场域叙事书写恶托邦、反乌托邦式的想象话语,以文化折射追求地缘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并创新影像符号在人物、场景、元素上的隐喻式美学构建。由此,该类型电影架空于东南亚场域...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东南亚场域叙事以悬疑犯罪类型为主导,通过场域叙事书写恶托邦、反乌托邦式的想象话语,以文化折射追求地缘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并创新影像符号在人物、场景、元素上的隐喻式美学构建。由此,该类型电影架空于东南亚场域的叙事中,既融合了中华儒家思想与东南亚地缘文化,也借助影像符号与场域空间的隐喻表达,揭示着当代社会问题与现实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文化共融路径,推动着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美学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东南亚 场域叙事 美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篇)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鸣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我国科幻电影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之后迎来了高潮迭起的新局面。这不仅表现为《流浪地球》及其续集这样的精品彰显文化创意与电影工业的实绩,而且体现在广大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逐渐增长的期盼与赞许。与此相应,学术界从有关... 我国科幻电影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之后迎来了高潮迭起的新局面。这不仅表现为《流浪地球》及其续集这样的精品彰显文化创意与电影工业的实绩,而且体现在广大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逐渐增长的期盼与赞许。与此相应,学术界从有关国产科幻电影“缺门”的焦虑转向对成功作品宝贵经验的深入分析、对建构科幻电影美学的理论热情。推进上述建构的关键之一是从系统性的角度把握科幻电影的流动边界与丰富内涵,不只着眼于具体作者与影片的异彩纷呈,而且着眼于可运用的美学资源与审美视角的丰富多样。如果将科幻电影视为兼备科技关注与艺术诉求的特殊媒体,可以引入传播要素原理阐述科幻电影美学理论建构的多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美学研究 中国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涯比邻到天体比邻:科幻电影美学新范畴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鸣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1,共8页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寄托了让真挚情感超越空间束缚的心愿。现代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抚平了传统时代因为距离遥远而萌生的惆怅。科幻电影进而在幻想未来科技应用的过程中揭示了“天体比邻”的意...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寄托了让真挚情感超越空间束缚的心愿。现代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抚平了传统时代因为距离遥远而萌生的惆怅。科幻电影进而在幻想未来科技应用的过程中揭示了“天体比邻”的意蕴。古人对“天涯比邻”进行过多种阐释。相关思路延伸到科幻电影构思中,形成了有关“天体比邻”的三类九种创意,即着眼于人的宇宙志向开拓、地外生物入梦、星际联系建立,着眼于物的交通工具改进、理念投契证明,着眼于事的艺术技巧创新、移民文化投射、怀旧情感抒发。作为科幻电影美学的范畴,“天体比邻”不仅可用以诠释相关影片的审美心理,而且可以作为科幻情境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范畴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美学 范畴 天体比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书钧电影的文化风格:迷影、反身与凝视
6
作者 徐宁 张仕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88-92,共5页
对魏书钧电影作品进行整体审视后可以发现他已在迷影、反身与凝视三个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文化风格。魏书钧的电影中处处可见的对电影制作、电影批评与电影体制的反讽/嘲弄已然成为一种特定的“捍卫”电影的迷影话语与气质;元电影作... 对魏书钧电影作品进行整体审视后可以发现他已在迷影、反身与凝视三个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文化风格。魏书钧的电影中处处可见的对电影制作、电影批评与电影体制的反讽/嘲弄已然成为一种特定的“捍卫”电影的迷影话语与气质;元电影作为魏书钧呈现迷影气质最重要的方法,不仅贯穿于电影创作和观众接受的全过程及其机制之中,还通过对电影史的关注与讨论,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反身实践。此外,摄影机、景深镜头与莫比乌斯隐喻也在其电影中不断被使用,共同构成了魏书钧在电影主题上凝视深渊的重要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钧 迷影 元电影 电影反身 凝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产科幻电影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自信的体现
7
作者 黄鸣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7,共7页
对于中国形象、中国自信与国产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发展视野、比较视野与融合视野加以考察。发展视野关注同一事物、现象或领域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把握其整体趋势,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比较视野将不同的事物、现象或领域... 对于中国形象、中国自信与国产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发展视野、比较视野与融合视野加以考察。发展视野关注同一事物、现象或领域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把握其整体趋势,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比较视野将不同的事物、现象或领域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考察,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求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深化对它们的理解;融合视野对不同元素、不同观点或不同诉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新的认识或解决方案。上述三重视野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当然,上述展示必须契合科幻电影作为类型片的特点,具体作品可以根据自身定位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中国形象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架构、具身展演与身份认同:国产电影中非遗影像的文化记忆建构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天 王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90,95,共7页
国产电影中非遗影像作为参与文化记忆建构的重要媒介,创造了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文化环境。非遗影像将具体的非遗事项纳入其叙述机制中,以视听手段进行重新编码,重塑非遗银幕时空唤醒记忆,深描具身展演书写记忆,树立身份认同巩固记忆... 国产电影中非遗影像作为参与文化记忆建构的重要媒介,创造了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文化环境。非遗影像将具体的非遗事项纳入其叙述机制中,以视听手段进行重新编码,重塑非遗银幕时空唤醒记忆,深描具身展演书写记忆,树立身份认同巩固记忆,深度诠释了非遗所蕴藏的文化肌理与历史内涵。非遗影像以一种寻找过去并重构历史文化经验的方式保持着现实意义,建构并延展了民族的文化记忆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国产电影 非遗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意识的声音传达:中国早期发声电影的国家观念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晓红 张仕林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有声电影尚未传入时,其技术与理念便在中国产生了反响。青年会外籍干事在众多城市的有声电影演讲及商业影院外国有声电影放映逐渐普及,有声片中的民族语言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在基于国语的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左翼电影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声电影尚未传入时,其技术与理念便在中国产生了反响。青年会外籍干事在众多城市的有声电影演讲及商业影院外国有声电影放映逐渐普及,有声片中的民族语言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在基于国语的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左翼电影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同时期的国语教育运动共同成为语言现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片与方言电影的冲突实际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电影民族性、国际性、地方性间的矛盾,此问题的解决成为国语占据有声电影主导权并构建民族国家观念的过程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有声电影 国语教育 民族国家观念 左翼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及其后现代主义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晓红 王亚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72,共13页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将女性主义理论与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相结合,解构电影中的女性与性别关系。9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迎来了从理论向历史的转变,女性主义电影史的大部分开创性工...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将女性主义理论与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相结合,解构电影中的女性与性别关系。9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迎来了从理论向历史的转变,女性主义电影史的大部分开创性工作集中在电影制作的早期,即电影的默片时代,女性作为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占据了掌控创意的重要位置。然而,有学者发现70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并没有在默片行业中发现这些杰出的女性,而是将她们的缺席视为性别歧视的产物。于是,“女性缺席”的理论立场与“女性在场”的经验证据形成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冲突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电影史研究者建议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历史过去的生产潜力与可能性,以此来构建女性电影人的历史文本的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片时代女性电影人 历史转向 女性主义电影史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映射、拟态策略与价值表征:科幻电影中的国际危机想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哲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4-29,共6页
科幻电影作为最具科技感和时代性的电影类型之一,拥有深厚且广泛的受众基础,更新着大众对于未来和科技的想象,对其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有着或隐或显的呼应,成为某种政见、思想、文明的视听语言影像载体。科幻电影与国际危机... 科幻电影作为最具科技感和时代性的电影类型之一,拥有深厚且广泛的受众基础,更新着大众对于未来和科技的想象,对其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有着或隐或显的呼应,成为某种政见、思想、文明的视听语言影像载体。科幻电影与国际危机存在文本间性:包括互文指涉、延异与播撒。多数科幻电影中描绘的虚构世界困境,具有现实映射,是对某种国际危机的极端放大。涉及国际危机想象的科幻电影在应对相关危机时,常以联结成命运共同体作为其拟态的应对策略。同时,这类电影还具有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对国际危机的价值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国际危机 现实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伴生纪录电影的叙事策略与传播方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光明 罗幸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60-63,共4页
尽管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促使了院线纪录电影产量的增加,但中国纪录电影普遍“叫好不叫座”。伴生纪录电影具有跨媒介叙事的特点,包括媒介置换和叙事方式上的“二创”。伴生纪录电影应通过扩充IP以形成集群效应和开展多... 尽管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促使了院线纪录电影产量的增加,但中国纪录电影普遍“叫好不叫座”。伴生纪录电影具有跨媒介叙事的特点,包括媒介置换和叙事方式上的“二创”。伴生纪录电影应通过扩充IP以形成集群效应和开展多样化的宣发实现有效传播。同时,面对发展困境,伴生纪录电影应注重电影艺术的独立性、探寻多样化传播方式,从而提升其市场表现,推动中国纪录电影产业的整体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纪录电影 跨媒介 传播策略 强化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二元合作到三元协商: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反思
13
作者 卢俊糖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153,共9页
影视人类学对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二元关系上,观众通常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其实影音设备的介入让观众从拍摄阶段就获得了隐性在场,构建起了超越二元的三元关系,加之拍摄剪辑、观众身份与传播读解等方面... 影视人类学对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二元关系上,观众通常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其实影音设备的介入让观众从拍摄阶段就获得了隐性在场,构建起了超越二元的三元关系,加之拍摄剪辑、观众身份与传播读解等方面的多重不确定性,引发民族志电影更深层、更复杂、更难以完全化解的伦理困境。在三元关系中,创作者、被摄者与观众也并非总是通力合作,而是在矛盾与博弈中不断协商共构、迂回行进。聚焦三元关系的复杂性,让民族志电影朝良性方向迈进之时,也可洞见其在伦理关系中不断编织的深层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三元关系 伦理困境 协商共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藏题材电影市场化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丹臻群佩 袁铭泽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4,M0008,共12页
近年来,涉藏题材电影积极探寻艺术与商业间的平衡,通过顶层设计的版块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诠释、商业营销的精准投放,有意识地在商业模式和市场投放的定位上进行探索。创作群体主动培养广大观众对于涉藏影像的审美意识,积极沟通市场主... 近年来,涉藏题材电影积极探寻艺术与商业间的平衡,通过顶层设计的版块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诠释、商业营销的精准投放,有意识地在商业模式和市场投放的定位上进行探索。创作群体主动培养广大观众对于涉藏影像的审美意识,积极沟通市场主流让渡部分发展空间,为更多带有少数民族特质的艺术作品敲开了大众文化和市场需求的大门。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涉藏题材电影逐渐走出了“艺术电影”的象牙塔,满足了观众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审美需求,为其他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或可参考的市场化探索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藏题材电影 少数民族电影 电影产业 电影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合拍”的哈萨克斯坦电影研究
15
作者 王亚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首倡国,哈萨克斯坦借此东风不断将其电影产业推向国际,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国对于“跨国合拍”模式的青睐与重视,为其走向国际舞台打开了新的通道。《偷马贼:时间之路》《小家伙》和《音乐家》是近年来三部优... 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首倡国,哈萨克斯坦借此东风不断将其电影产业推向国际,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国对于“跨国合拍”模式的青睐与重视,为其走向国际舞台打开了新的通道。《偷马贼:时间之路》《小家伙》和《音乐家》是近年来三部优秀的哈外合拍电影,分别从少年成长、女性移民与战争历史等方面传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这一研究旨在为理解哈萨克斯坦电影的国际化进程和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提供多方面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电影 合拍片 成长叙事 女性移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绘画性的延伸——中国戏曲电影的形式美学探析
16
作者 闫然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1-67,共7页
戏曲电影作为两种媒介融合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与电影镜头的写实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创作者们从各类艺术中汲取灵感,意图调整并优化银幕特性,使之与戏曲的虚拟表演相契合。戏曲与中... 戏曲电影作为两种媒介融合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与电影镜头的写实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创作者们从各类艺术中汲取灵感,意图调整并优化银幕特性,使之与戏曲的虚拟表演相契合。戏曲与中国传统书画之间有着深厚的美学联系,而电影则与西方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往的研究多聚焦于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而本研究则致力于融合中西艺术的精髓来构建戏曲电影独特的画面空间。在构图上,戏曲电影借鉴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和“对称”等传统形式;在光色运用上,则参考了西方绘画中对色彩感知的处理、非逻辑光源的运用以及舞台布光技巧。通过总结戏曲电影画面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当前创作提供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富有实践意义的指导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造型语言 构图 色彩 光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情江南到现代江南——论当代“杭州新浪潮”的江南表达
17
作者 谢昊 李晓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1-78,共8页
近年来出现的“杭州新浪潮”群体影像实践,一方面承续了江南电影的诗性传统与生命哲学;另一方面也通过非线性叙事、记忆碎片化等时空策略,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其“生命—影像”实践与德勒兹电影理论建立起的逻辑共鸣,显露... 近年来出现的“杭州新浪潮”群体影像实践,一方面承续了江南电影的诗性传统与生命哲学;另一方面也通过非线性叙事、记忆碎片化等时空策略,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其“生命—影像”实践与德勒兹电影理论建立起的逻辑共鸣,显露出中华传统美学与西方电影哲学,在江南文化影像载体中的跨文化对话路径。该群体创作将江南从叙事后景前置,拓展为承载个体情感漫游与记忆疗愈的现代“地方”空间,为当代中国地缘影像提供了富有情感张力与文化深度的江南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电影 杭州新浪潮 生命—影像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肉身·生成时间·影像洞穴——《此心安处》的技术哲学实验
18
作者 李天 张维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5-81,共7页
罗伯特·泽米吉斯的新作《此心安处》(2025)以一座百年老宅的客厅为固定场景,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探讨家庭、时间与记忆等主题。导演在影片中进行的多种技术实验,挑战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框架与观众的观影认知模式。文章通过对AI合成的... 罗伯特·泽米吉斯的新作《此心安处》(2025)以一座百年老宅的客厅为固定场景,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探讨家庭、时间与记忆等主题。导演在影片中进行的多种技术实验,挑战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框架与观众的观影认知模式。文章通过对AI合成的演员数字肉身、画板式嵌套剪辑和固定机位、固定场景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当下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及其哲学隐喻。首先,Metaphysic Live实时AI特效技术使演员在单镜头完成跨年龄表演,“数字肉身”的实时动态生成挑战了“记录现实”的电影本体论。其次,影片以画中画式的嵌套剪辑重构格里菲斯以来的线性剪辑逻辑,通过时间客体的多重时空层叠,重塑观众观影时的认知结构。最后,影片在贯穿始终的固定场景和固定镜头中将银幕装置自身暴露为视觉对象,电影作为技术装置的政治性被显影——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此时转化为德勒兹式的游牧主体,在影像迷宫中展开自由的认知游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心安处 泽米吉斯 数字化妆 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位·操演·流动”:《好东西》的女性主义情动叙事张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幸 陈希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28,共5页
电影《好东西》突破了传统女性悲情叙事的框架,以诙谐幽默和温柔细腻的风格,呈现了现代都市女性在主体意识觉醒后,如何在社会规训与结构性压迫中实现自我认同与平衡。影片通过三位具有不同身份、年龄、处境的女性角色,探索情感实践与成... 电影《好东西》突破了传统女性悲情叙事的框架,以诙谐幽默和温柔细腻的风格,呈现了现代都市女性在主体意识觉醒后,如何在社会规训与结构性压迫中实现自我认同与平衡。影片通过三位具有不同身份、年龄、处境的女性角色,探索情感实践与成长的多样性,解构了女性“主体缺位”的现实困境,打破了“性别操演”的刻板印象,并构建了“情感流动”的修复式阅读。通过情感的流动与现实隐喻,影片为中国电影的女性主义叙事注入了新的文化表达和现实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缺位 女性主义 情动 叙事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美学属性探索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鸣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为使科幻电影成为我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创作更多的优秀电影,而且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美学建设。科幻电影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将力量美、怡情美、教育美、形式美、知识美、类型美、生... 为使科幻电影成为我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创作更多的优秀电影,而且需要在理论上加强美学建设。科幻电影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将力量美、怡情美、教育美、形式美、知识美、类型美、生活美、生态美、进化美等作为自己的重要范畴,同时又将科幻电影创作实践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将以叙事激发换位畅想、以符号展示黑镜科技、以实践制造人为同梦作为其基本属性。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美学 范畴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