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27
1
作者 郑忠辉 陈连兴 +2 位作者 黄耀坚 陈品健 苏文金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39-444,共6页
从厦门海区潮间带石莼、浒苔、江蓠、海兔、海葵及鲨鱼肠道分离得289株共附生微生物,以8种敏感菌为指示菌,从中获得有拮抗活性的细菌28株、放线菌17株、真菌8株。拮抗细菌以假单胞菌(39%)、弧菌(25%)和芽孢杆菌(14%)为主,... 从厦门海区潮间带石莼、浒苔、江蓠、海兔、海葵及鲨鱼肠道分离得289株共附生微生物,以8种敏感菌为指示菌,从中获得有拮抗活性的细菌28株、放线菌17株、真菌8株。拮抗细菌以假单胞菌(39%)、弧菌(25%)和芽孢杆菌(14%)为主,主要为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占总桔抗菌的78.6%),抗真菌的菌株比例较低(占总拮抗菌的39.3%)。拮抗放线菌分属于链霉菌(88%)和小单孢菌(12%),其抗革兰氏阳性菌、阴,比菌和真菌的菌株比例分别为65%、47%和23%。拮抗真菌分属于青霉属和芽技零属等6属,仅抑制细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微生物 抗菌活性 海洋动物 海洋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港微型浮游生物叶绿素的分布和作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高亚辉 金德祥 程兆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7-93,共7页
于1989年2月—1990年2月,运用分光光度法对厦门港各大小类群浮游生物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微型浮游生物(3—20μm)是初极生产者中的最主要组成者(叶绿素a平均占74.7%);小型(20-200μm)和极微型(<3μm)浮游生物不是重要类... 于1989年2月—1990年2月,运用分光光度法对厦门港各大小类群浮游生物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微型浮游生物(3—20μm)是初极生产者中的最主要组成者(叶绿素a平均占74.7%);小型(20-200μm)和极微型(<3μm)浮游生物不是重要类群(平均占18.0和7.3%)。因此认为,在浮游植物定量研究中用采水方法采集浮游植物比用网采方法更客观。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春季>秋、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叶绿素 厦门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港西南部潮间带光滩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瑜斌 王文卿 +1 位作者 庄铁诚 林鹏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4-59,共6页
研究了厦门西港西南部潮间带无植被滩涂土壤三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 ,结果表明 :光滩土壤中平均总菌数为 1 8.4× 1 0 4个 /g(dry) ,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平均数量分别为 1 7.4× 1 0 4、1 0 .1× 1 0 3 和 2 .1× 1 0 ... 研究了厦门西港西南部潮间带无植被滩涂土壤三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 ,结果表明 :光滩土壤中平均总菌数为 1 8.4× 1 0 4个 /g(dry) ,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平均数量分别为 1 7.4× 1 0 4、1 0 .1× 1 0 3 和 2 .1× 1 0 1个 /g(dry) ,分别占总菌数的94.5 3%、5 .45 %和 0 .0 2 % ;不同位点的总菌数及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的数量与它们所占总菌数的百分比存在着差异 ,这与不同位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N含量和受污染干扰的程度相关 ,数量特征可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放线菌和丝状真菌的数量与土壤盐含量有关 ,放线菌在低盐份下的培养数量多、生长好 ,高盐份胁迫可能是丝状真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土壤 细菌 放线菌 数量特征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金属离子非酶法生物还原机理初探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种玉 傅锦坤 +2 位作者 吴剑鸣 刘月英 程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7-480,共4页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non- enzymatic bioreduction of gold,silver,platinum,palladium and rhodium ions by Bacillus megatherium D01 biomas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EM,XRD,XPS and FTIR methods. T...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non- enzymatic bioreduction of gold,silver,platinum,palladium and rhodium ions by Bacillus megatherium D01 biomas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EM,XRD,XPS and FTIR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contacted with D01 biomass,Au3+ has been completely reduced to elemental,cell bound Au0 for 2h and about 45% Rh3+ to Rh0 for 2 d at 30℃ and pH 3.5 without biochemical or chemical cofactors; the cardinal mechanism of D01 cell accumulating metal ions was biosorption,and the primary location where biosorption occurred was the D01 cell wall; active groups such as carbonyl of amido bond and carboxyl on the cell wall may complex or chelate with the precious metal ions; and aldose and ketose,i.e.,hydrolysate of part polysaccharide on the cell wall in acidic medium,served as the election donor,and reduced soluble precious metal ions to a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芽孢杆菌 贵金属 生物吸附 非酶法生物还原 FTIR 湿法冶金 微生物 回收利用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东屿白骨壤林土壤甲烷的产生量、氧化量、传输率与库量 被引量:7
5
作者 叶勇 卢昌义 林鹏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36-244,共9页
测定了厦门东屿白骨壤 (Avicenniamarina)林土壤的甲烷产生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氧化、传输与库量 .土壤甲烷产生量基本上呈内滩 >中滩 >外滩的滩面变化趋势 ,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冬季低于春、夏季 ,与甲烷氧化量的时空变化模式一致 ,... 测定了厦门东屿白骨壤 (Avicenniamarina)林土壤的甲烷产生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氧化、传输与库量 .土壤甲烷产生量基本上呈内滩 >中滩 >外滩的滩面变化趋势 ,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冬季低于春、夏季 ,与甲烷氧化量的时空变化模式一致 ,与甲烷库量的时空变化模式也基本相同 .所有季节所有滩面土壤甲烷产生量、氧化量、库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9.1 1mg/ (m2 ·d)、7.5 8mg/ (m2 ·d)、2 7.0 7mg/m2 在外滩、中滩和内滩土壤甲烷氧化量中 ,好氧甲烷氧化量分别占 99.7%、5 9.1 %和 75 .4% ,高于厌氧甲烷氧化量所占的比例 .土壤甲烷传输率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 ,所有季节所有滩面的平均值为 1 7.4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骨壤林 甲烷 产生量 氧化量 传输率 库量 厦门市 土壤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半管藻繁殖生物学研究──Ⅱ.营养细胞和休眼孢子的形态结构 被引量:5
6
作者 郑磊 林均民 金德祥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80-283,T002,共5页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半管藻的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子的形态结构显示:营养细胞上下壳各具一个线性裂口而不外突的唇形突,壳壁上的眠纹放射状,爪状连接刺上有零散的单孔,从单孔分泌胶质与相邻细胞连接;休眠孢子双凸透镜形或近球形,壳...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半管藻的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子的形态结构显示:营养细胞上下壳各具一个线性裂口而不外突的唇形突,壳壁上的眠纹放射状,爪状连接刺上有零散的单孔,从单孔分泌胶质与相邻细胞连接;休眠孢子双凸透镜形或近球形,壳厚,表面平滑无纹饰,上壳面边缘具8~16根分叉长刺,下壳面具微刺,外围有一裙状物,其上有微孔。两类细胞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其不同的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细胞 休眠孢子 中华半管藻 繁殖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半管藻繁殖生物学研究Ⅰ.细胞分裂与环境因子 被引量:4
7
作者 郑磊 林均民 金德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2-38,共7页
中华半管藻以频繁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该藻每天的细胞分裂和叶绿素合成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在光暗各12h条件下,每天光照8h后形成最大的分裂高峰,黑暗后2h出现分裂次高峰。进入光照期,叶绿素合成开始,继之增长... 中华半管藻以频繁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该藻每天的细胞分裂和叶绿素合成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在光暗各12h条件下,每天光照8h后形成最大的分裂高峰,黑暗后2h出现分裂次高峰。进入光照期,叶绿素合成开始,继之增长率急剧上升,8h后达到最高值,黑暗期细胞增殖率和叶绿素增长率迅速下降,并降至全日最低值。适温范围为8-32℃,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适盐范围为7-50,最适盐度为28左右,最适光照强度为75μEin·m ̄_(-2)·s ̄(-1).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中华半管藻种群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多元回归动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半管藻 昼夜节律 增殖率 环境因子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地区绿洲生态条件下麦田生物气象若干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郑海雷 赵松岭 +3 位作者 王介民 黄子琛 米谷俊颜 大龙英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7-362,共6页
观测分析了 HEIFE地区绿洲中麦田的一些微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 SPAC中水势随高度呈显著梯度分布 ,在土壤 -植物以及植物 -大气界面 ,水势值存在两个大的跳跃 ;水势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 ;SPAC各部分水势变化的起伏顺序是大气 >植物 &... 观测分析了 HEIFE地区绿洲中麦田的一些微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 SPAC中水势随高度呈显著梯度分布 ,在土壤 -植物以及植物 -大气界面 ,水势值存在两个大的跳跃 ;水势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 ;SPAC各部分水势变化的起伏顺序是大气 >植物 >土壤 ,说明水势变化受植物水分代谢进程直至气象因子的强烈影响和控制。冠层上方近地面风温湿的时空剖面显示出白天与夜晚相比 ,大气混合得较好 ;日出前则大气较为稳定 ;在典型晴天条件下 ,麦田上方的大气存在内边界。其结构受来自沙漠干热风的影响和控制。冠层内部也存在着温度、湿度、CO2 浓度、PAR、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叶温的垂直梯度 ,其廓线的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强烈控制 ,同时也受冠层内部不同层面叶片水分代谢强弱以及土壤状况的影响 ,其温湿廓线表现出与冠层上方不同的变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廓 生物气象学 麦田 微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植物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林姣 谢宏 叶庆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0年第3期66-68,共3页
介绍显微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该系统的应用 ,开拓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新途径 ,极大地增强了实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 ,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植物 生物学实验 多媒体 教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及其邻区海岸高等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娆挺 顾莉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86-391,共6页
本文研究了厦门及其邻区海岸高等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规律和植物群落概貌。鉴定了该区海岸高等植物325种,隶属于228属79科,其中沙生和盐生植物有43种。据海岸基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沙生、盐生、基岩和广生境4个生态类群。有15个主要植... 本文研究了厦门及其邻区海岸高等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规律和植物群落概貌。鉴定了该区海岸高等植物325种,隶属于228属79科,其中沙生和盐生植物有43种。据海岸基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沙生、盐生、基岩和广生境4个生态类群。有15个主要植物群落,如海边月见菜、红树林、草海桐群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植物 分布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地表微生物的数量动态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鹏 王良睦 郑文教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3-38,共6页
分枯枝落叶层、腐解层和表土层(0—20cm深)三个层次研究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月变化。结果表明:三个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次为真菌,后为放线菌。比较三个层次,各微生物类群在... 分枯枝落叶层、腐解层和表土层(0—20cm深)三个层次研究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月变化。结果表明:三个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次为真菌,后为放线菌。比较三个层次,各微生物类群在各月份都是枯枝落叶层和腐解层数量较多。同一微生物类群在三个层次的数量均有明显而相似的季节变化;不同类群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但基本只有一个高峰。细菌的高峰值在4月份,真菌约滞后一个月在5月份,放线菌则在8月份才出现高峰。各层次的细菌数和真菌数与月凋落物量、月降雨量和月平均气温各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或0.05),而放线菌则仅与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亚热带雨林 微生物数量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株旋毛虫几项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兴全 窦兰清 +1 位作者 石磊 牛炳亨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10-12,共3页
对采自我国哈尔滨、长春、天津、西安、河南邓县、新野及云南保山的7株旋毛虫的成虫形态及幼虫在肌组织中寄生、成囊等作了比较研究。原始虫株除长春株采自犬外,其余6林原始宿主均为猪。虫株用大白鼠及小白鼠继代。结果表明,7个虫... 对采自我国哈尔滨、长春、天津、西安、河南邓县、新野及云南保山的7株旋毛虫的成虫形态及幼虫在肌组织中寄生、成囊等作了比较研究。原始虫株除长春株采自犬外,其余6林原始宿主均为猪。虫株用大白鼠及小白鼠继代。结果表明,7个虫株在光镜形态学上无差异,但长春犬株3日龄及7日龄成虫的大小明显小于其它6个虫株,对小白鼠的感染性较低,幼虫卷曲、成囊均较晚,而且幼虫有钙化、死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形线虫属 旋毛虫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鹭在厦门海岸带的分布及其生态考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小麟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55-358,共4页
岩鹭是我国二级保护鸟类,处于稀有的濒危状态。 1993年3~ 5月、1993年9月至1994年9月和1995年5~10月的考察结果,证实岩鹭在厦门的居留时间为10月上旬至6月上旬。厦门的岩鹭仅分布于东部海岸,该区域人为... 岩鹭是我国二级保护鸟类,处于稀有的濒危状态。 1993年3~ 5月、1993年9月至1994年9月和1995年5~10月的考察结果,证实岩鹭在厦门的居留时间为10月上旬至6月上旬。厦门的岩鹭仅分布于东部海岸,该区域人为干扰和污染少,潮间带底质以砂砾、岩石为主。厦门的岩鹭为灰黑色型,单独活动,种群总数量只有3~5只。本文根据岩鹭的生态需求、行为习性和种群数量特点,对岩鹭的保护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鹭 鸟类生态 地理分布 厦门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病原生物学及病理学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磊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0-64,T001,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缢蛏新的一种寄生虫病———厦门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组织学观察发现 ,该囊蚴不仅可对成熟缢蛏许多组织造成损害 ,对幼蛏期缢蛏也可造成的一定的病理危害。通过对该独睾科吸虫部分生活史的实验研究 ,发现该吸虫终末宿主为... 本文首次报道了缢蛏新的一种寄生虫病———厦门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组织学观察发现 ,该囊蚴不仅可对成熟缢蛏许多组织造成损害 ,对幼蛏期缢蛏也可造成的一定的病理危害。通过对该独睾科吸虫部分生活史的实验研究 ,发现该吸虫终末宿主为钟馗 虎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独睾科吸虫 囊蚴病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文昌鱼在刘五店濒临绝种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德祥 程兆第 邓岩岩 《福建水产》 1987年第1期32-33,共2页
从第3次台湾岛离开福建古大陆的晚更新世起到几千年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由南方浮游生物里漂来了文昌鱼的幼体。由于刘五店环境条件适宜,文昌鱼就在该地定居下来,生长繁衍.几百年前,被人们发现,逐渐形成一种渔业,在这小小的区域里... 从第3次台湾岛离开福建古大陆的晚更新世起到几千年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由南方浮游生物里漂来了文昌鱼的幼体。由于刘五店环境条件适宜,文昌鱼就在该地定居下来,生长繁衍.几百年前,被人们发现,逐渐形成一种渔业,在这小小的区域里,年产量最高曾达35吨,为世界其它地区所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繁衍 台湾岛 浮游生物 幼体 晚更新世 发现 环境条件 生长 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亚辉 金德祥 《福建水产》 1989年第3期33-37,共5页
微型浮游生物个体小(一般小于20μm),但在海洋生态系和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水产养殖业、污染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目前对它们的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分布、饵料、培养和污染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在简单介绍微型浮游... 微型浮游生物个体小(一般小于20μm),但在海洋生态系和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水产养殖业、污染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目前对它们的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分布、饵料、培养和污染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在简单介绍微型浮游生物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作了综述,并讨论我们的初步实验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海洋微型生物 微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感染吸虫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本文根据1980~1986年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海区鱼类感染复殖吸虫的概况。在我们检查的106种鱼类中,从其中54种的消化道和1种的体腔中发现复殖吸虫标本1269个,感染率为28.24%。本海区鱼类生态习性虽有差异,... 本文根据1980~1986年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海区鱼类感染复殖吸虫的概况。在我们检查的106种鱼类中,从其中54种的消化道和1种的体腔中发现复殖吸虫标本1269个,感染率为28.24%。本海区鱼类生态习性虽有差异,其感染率和阳性鱼的感染度可能有明显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不同生态类群鱼类的吸虫密度分布甚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鱼类 感染 吸虫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橡胶树生物膜的冷害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汉金 林梅馨 《福建热作科技》 1991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酶的细胞化学法研究巴西橡胶树冷害生物膜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零上低温下各种细胞器膜系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质膜是细胞各种膜体系中对冷害最敏感的部位.膜的损害有三种形式:(1)双分子膜解体和消失;(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酶的细胞化学法研究巴西橡胶树冷害生物膜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零上低温下各种细胞器膜系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质膜是细胞各种膜体系中对冷害最敏感的部位.膜的损害有三种形式:(1)双分子膜解体和消失;(2)生物膜发生液化作用;(3)双分子膜的撕开.膜蛋白和膜脂都遭受低温的伤害.膜各种形式的伤害原因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生物膜 冷害 橡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半管藻繁殖生物学研究 Ⅳ.有性生殖与生殖调控
19
作者 郑磊 林均民 金德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0-85,共6页
中华半管藻有性生殖是一个卵配过程.在培养种群细胞宽4 ̄50μm时。性细胞在4~30μm宽的细胞中产生.精子发生过程较为罕见,精原抱囊形成台胞体.每个抱囊产生32或64个精子,复大后藻细胞最大宽度可增至12.5倍.整个... 中华半管藻有性生殖是一个卵配过程.在培养种群细胞宽4 ̄50μm时。性细胞在4~30μm宽的细胞中产生.精子发生过程较为罕见,精原抱囊形成台胞体.每个抱囊产生32或64个精子,复大后藻细胞最大宽度可增至12.5倍.整个生殖过程需经历一周左右.在弱光[4.5μEin/(m2·S)、短日照(每日10h光照)与正常盐度(30~32)获得最高性分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半管藻 有性生殖 合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黄厝文昌鱼保护区监测与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曾国寿 何明海 程兆第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文昌鱼栖息地底质类型以粗中砂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0.14(m/m);区内底栖生物58种,种类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数量则以棘皮动物占优势,其分布自南向北递减;文昌鱼主要饵料生物硅藻81种,以圆筛藻、舟形藻和菱形藻属为多。为保护好亲鱼,文中建议4月1日至5月31日为禁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自然保护区 厦门 监测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