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3
1
作者 程飞 纪雅宁 +1 位作者 李倨莹 朱小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22-228,共7页
在以建设海洋牧场为主要策略修复海湾资源与环境的背景下,基于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收益转移法等评估方法,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框架,对供给、调节、文化3类服务10项子服务进行货币化评... 在以建设海洋牧场为主要策略修复海湾资源与环境的背景下,基于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收益转移法等评估方法,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框架,对供给、调节、文化3类服务10项子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量约为27.16×108元/a,单位面积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约为482.16×104元/(km2·a);供给服务总体比例较高,占62.83%,体现了维持渔业资源稳定持续供给的重要性;文化服务其次,占25.31%,调节服务比例偏低占11.86%,对控制非点源污染、改善生境条件提出了迫切需求.研究表明评估结果尚属偏低的保守值,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探讨分析建设海洋牧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持续动态的价值评估与适应性管理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象山港 海洋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耐寒性和向海性生态系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鹭真 郑文教 +2 位作者 杨盛昌 王文卿 张宜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13,共9页
1985年开始,林鹏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始从红树植物起源和分布的角度,探讨我国红树植物的耐寒性和向海性等级系列;并与红树林造林的宜林地选择相结合,从适应机制到造林实践深入研究红树植物生理生态学.这一系列成果均为红树林全球变化研... 1985年开始,林鹏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始从红树植物起源和分布的角度,探讨我国红树植物的耐寒性和向海性等级系列;并与红树林造林的宜林地选择相结合,从适应机制到造林实践深入研究红树植物生理生态学.这一系列成果均为红树林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在我国乃至国际红树林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都是很有价值的.综述了林鹏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三十多年来在耐寒性等级系列对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的响应,向海性等级系列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以及宜林地选择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气候变暖 低温胁迫 潮汐淹水 海平面上升 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物对互花米草湿地生境及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
作者 夏丽丽 周宇鹏 +4 位作者 黄昊 陈静云 姜仁平 成竞扬 刘文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2,共9页
[目的]分析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立枯物对其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在厦门温室内观测不同立枯物处理下(刈割和保留)入侵地和原产地种群的互花米草株高和密度的变化,明确... [目的]分析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立枯物对其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在厦门温室内观测不同立枯物处理下(刈割和保留)入侵地和原产地种群的互花米草株高和密度的变化,明确立枯物对其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在漳江口自然生境跟踪记录不同立枯物处理下环境条件、开花物候及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变化,探究立枯物对互花米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在温室条件下,入侵地和原产地种群立枯物保留组的株高分别较刈割组高23.7%和25.2%(极显著,P<0.001),分蘖数则低19.4%和23.2%(显著,P<0.05),且立枯物对两地种群的影响无显著差异;2)在野外自然条件下,保留立枯物生境的土壤日温差较刈割组低35.6%(极显著,P<0.001),光照强度低12.6%(极显著,P<0.001);3)该生境内立枯物保留组株高较刈割组高28.9%(极显著,P<0.001),分蘖数低26.9%(非常显著,P<0.01),首开花日期延迟12.6%(极显著,P<0.001),开花比例低16.7%(极显著,P<0.001).[结论]立枯物的存在改变了互花米草生境内的土壤日温差和光照强度,延迟了植株开花时间,导致其株高增加和分蘖数减少.由此表明互花米草可能通过延迟开花来调整繁殖策略以适应存在立枯物的生境,生长季末立枯物的累积会影响其入侵方式和潜力,可为互花米草的有效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境 互花米草 立枯物 开花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缢蛏为主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氮磷流转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魏虎进 程飞 +1 位作者 朱小明 马冬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4-258,共5页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氮(N)、磷(P)的流转及N、P利用率情况常作为评价池塘养殖模式及其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为主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4—11月期间每月测定一个水交换周期内池塘的进排水总磷(TP...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氮(N)、磷(P)的流转及N、P利用率情况常作为评价池塘养殖模式及其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为主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4—11月期间每月测定一个水交换周期内池塘的进排水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根据养殖记录估算以肥料、饲料和养殖动物苗种输入的N、P含量及养殖动物生长积累的N、P含量,评估以缢蛏为主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N、P流转情况.结果表明:在输入的N中化肥输入比例最高,约占57.0%;水动力交换输入约占12.9%;饲料输入约占24.0%.在输入的P中最主要的输入是化肥和饲料输入,分别为69.3%和16.9%;水交换输入约为11.6%;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苗输入1.1%.在N的输出中,最主要的是水动力交换输出,约占66.0%,被收获养殖动物利用的N约为29.6%,其中罗非鱼14.3%,缢蛏11.5%,对虾3.8%.在P的输出中,水动力交换输出约为69.1%,被收获养殖动物利用的P为22.2%,其中罗非鱼占13.4%,缢蛏占7.8%.约有4.5%的N和约8.7%的P通过渗漏或沉积,形成内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综合养殖 N流转 P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沿纬度梯度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文文 陈欣淙 +6 位作者 王佳瑜 吴福佳 陈亚松 黄昊 夏露 张原野 张宜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9-749,共11页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一种全球性的滨海湿地入侵植物,对不同地理区域滨海湿地的原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围绕互花米草对纬度梯度的生态适应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入侵地中国不同纬度互花...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一种全球性的滨海湿地入侵植物,对不同地理区域滨海湿地的原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围绕互花米草对纬度梯度的生态适应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入侵地中国不同纬度互花米草种群的生长发育性状(种子萌发性状、营养生长性状、开花物候、有性繁殖性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种群遗传结构等相关特性的差异,并与原产地美国进行比较来论述互花米草对纬度梯度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主要包括空余生态位、局域适应、表型可塑性、自然选择、快速适应性进化、种内杂交、遗传变异等.基于此提出互花米草不同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和生活史过程等沿纬度梯度的研究还需加强,这将是系统理解互花米草入侵动态和进化响应的关键;同时,开展基因组尺度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并结合多组学(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分析,将极大地拓展互花米草性状的观测维度,从生态尺度揭示其快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上述进展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互花米草纬度格局和适应机制的认识,有望为我国沿海不同纬度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互花米草 纬度梯度 生态适应性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对3种典型赤潮甲藻的化感作用及潜在化感物质的鉴定
6
作者 吴克敏 鲁介一 黄凌风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4,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马齿对典型赤潮藻的化感作用及其物质来源。选取典型赤潮藻海洋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为受试对象,以滨海耐盐植物海马齿的种植水为研究材料。通过C18固相萃取柱吸附海马齿种植水中的根系分泌物,并采用甲...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马齿对典型赤潮藻的化感作用及其物质来源。选取典型赤潮藻海洋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为受试对象,以滨海耐盐植物海马齿的种植水为研究材料。通过C18固相萃取柱吸附海马齿种植水中的根系分泌物,并采用甲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4种萃取物对3种赤潮甲藻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二氯甲烷萃取物抑制效果最显著,质量浓度在10 g/L对上述3种藻类的抑制率分别为50.83%、97.30%和81.41%。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从中筛选出的硬脂酸、油酸酰胺和二十四烷醇均表现出抑藻活性,二十四烷醇的抑藻活性最强,当质量浓度处于2 mg/L时,对上述3种藻类的抑制率分别为90%、100%和81.04%。以上结果显示,海马齿能够释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来抑制赤潮藻生长,具备进一步开发为赤潮防治植物修复工具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根系分泌物 化感物质 赤潮甲藻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两栖动物新记录种——广东纤树蛙
7
作者 王鹤霖 王臻祺 +1 位作者 林清贤 周晓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0-916,共7页
[目的]2024年5月在福建省龙岩市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3只雄性纤树蛙属(Gracixalus)物种标本.本研究旨在通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准确地对该标本进行物种鉴定,丰富福建省两栖动物多样性.[方法]通过皮肤斑纹... [目的]2024年5月在福建省龙岩市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3只雄性纤树蛙属(Gracixalus)物种标本.本研究旨在通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准确地对该标本进行物种鉴定,丰富福建省两栖动物多样性.[方法]通过皮肤斑纹特征比较和13项形态指标的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结果]该蛙背面呈米黄色或棕色,两眼间开始有一黑棕色反“Y”形斑块延伸至体背中央,喉部、胸部及后肢腹面皮肤乳白色,前后肢背侧具棕黑色横斑,体侧下方及腹部分散有少量模糊的黑色斑点,符合广东纤树蛙(G.guangdongensis)的鉴别特征.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纤树蛙标本与广东纤树蛙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8%~2.7%,小于纤树蛙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结论]综合形态学与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的纤树蛙标本为广东纤树蛙,为福建省两栖动物新记录种,且纤树蛙属为福建省两栖动物新纪录属.该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福建省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也为该物种的分类及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纤树蛙 新记录 线粒体16S rRNA基因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海微型鞭毛虫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8
作者 郭馨 黄成 +3 位作者 林晓晴 郑欣怡 刘强 黄凌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42-2460,共19页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原生生物中一类高度异质化的类群,物种多样性高,具有多种营养方式,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广阔的生态位,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其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有关环境因...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原生生物中一类高度异质化的类群,物种多样性高,具有多种营养方式,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广阔的生态位,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其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有关环境因子与其生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研究更为罕见。为了探究微型鞭毛虫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影响其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将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的显微镜观测方法相结合,全面调查了中国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特征,并深入探讨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微型鞭毛虫的丰度平均为2.27×10^(3)个/mL,表现为近岸处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现表层低于底层、近岸区低于陆架区的特征,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不同类群的鞭毛虫具有各自独特的营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粒级,表现出对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素的不同响应,从而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模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生境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东海海洋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环境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鞭毛虫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象山港海洋牧场区食物网基础与营养级的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魏虎进 朱小明 +3 位作者 纪雅宁 姜亚洲 林楠 王云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50-257,共8页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源的δ13C值范围介于-13.75‰~-24.29‰之间;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4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SOM是该海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50.27%)比较大,大型海藻也是消费者的重要碳源(贡献率为35.5%),POM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为13.7%.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5.40‰~11.85‰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7级之间,不同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地位,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位于食物网的底端,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食物网 食物贡献率 营养级 δ13C δ15N海洋牧场 象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军 蔡立哲 +10 位作者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98,共18页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材料搅拌棒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饲料和水样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咏 梅萌 +1 位作者 黄晓佳 袁东星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2-406,共5页
利用自制的以聚(乙烯基咪唑-二乙烯基苯)(VIDB)整体材料为涂层的固相萃取搅拌棒( VIDB-SBSE)萃取3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然后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建立了测定饲料和水样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方法。详细考察了萃... 利用自制的以聚(乙烯基咪唑-二乙烯基苯)(VIDB)整体材料为涂层的固相萃取搅拌棒( VIDB-SBSE)萃取3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然后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建立了测定饲料和水样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方法。详细考察了萃取过程中萃取和解吸时间、样品基质的 pH 值以及离子强度等实验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呋喃唑酮的线性范围为0.5-200μg / L,呋喃妥因和呋喃西林的线性范围为0.25-200μg / L,3种目标物的检出限(LOD)(S / N =3)在0.068-0.11μg / L 之间,所建方法具有理想的日内和日间重现性(RSD 值均小于6%)。在对饲料和实际水样的测定中,不同加标浓度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和呋喃西林的回收率在80.6%-108%之间。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灵敏、环境友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吸附萃取 整体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 硝基呋喃类残留 饲料 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筼筜湖绿潮期间颗粒有机物及沉积有机物的来源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1 位作者 杜建国 林荣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以原子碳氮比Cat/Nat、TOC/Chl a、δ13C和δ15 N等为指标,分析了筼筜湖绿潮爆发期间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结果显示,筼筜湖的P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在靠近海水入口的引水渠,POM主要来自厦门西海域的陆源有机... 以原子碳氮比Cat/Nat、TOC/Chl a、δ13C和δ15 N等为指标,分析了筼筜湖绿潮爆发期间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结果显示,筼筜湖的P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在靠近海水入口的引水渠,POM主要来自厦门西海域的陆源有机碎屑;位于筼筜湖上游的干渠,生活污水及餐饮业废水的有机质是其POM的主要贡献者;内、外湖POM的Cat/Nat(6.94~7.08)与浮游植物接近,但它们并不以浮游植物为主,而主要来自引水渠和干渠有机质的输入。以内湖为例,它们对内湖POM的联合贡献高达54%~97%。筼筜湖SOM的潜在来源多样,但不同湖区差异显著:在大型海藻覆盖区,主要以大型海藻和POM为主,而在无海藻覆盖的区域,则主要来自POM的自然沉降或与底栖微藻的联合贡献。结果表明,在来源复杂的潟湖系统,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并不能很好的指示有机物的来源和成因,它在有机质的示踪方面并不如稳定同位素来得有效可靠。不过,基于多种指标的分析结果可能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 Cat NAT TOC CHL a δ13C和δ15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木麻黄防护林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靳明华 丁振华 +2 位作者 周海超 叶功富 林同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7-712,共6页
为认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重金属消减效应,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林龄分别为5,15,20,30年的木麻黄小枝、细根、凋落物及林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Cr、Cu、Zn、Cd和Pb)... 为认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重金属消减效应,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林龄分别为5,15,20,30年的木麻黄小枝、细根、凋落物及林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Cr、Cu、Zn、Cd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平潭木麻黄林地土壤重金属Cr、Cu、Zn、Pb、Cd含量均低于福建省土壤和福建海岸带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背景值,未发现重金属污染;木麻黄Cr、Cd和Zn的平均含量高出普通植物的正常值范围,木麻黄中重金属含量依Zn〉Cr〉Pb〉Cu〉Cd顺序降低;木麻黄细根中的重金属含量最高,且细根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也最高;木麻黄对Cr、Cu、Zn、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木麻黄细根中Zn、Cu元素含量显著正相关;小枝对Cr、Cd和Pb,细根对Zn的富集系数均与林龄极显著正相关;木麻黄现存生物量中,Cr、Cu、Zn、Cd和Pb的现存储量分别为3.06~3.46 kg/hm2,1.14~1.57kg/hm2,11.67~12.57 kg/hm2,0.05~0.09 kg/hm2和0.45~1.84 kg/hm2,且主要存在于根和树干中;随着林龄的增加,木麻黄积累大量的重金属,并达到其峰值.综上所述,木麻黄防护林在防风固沙的同时,能够吸收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对海岸带的重金属污染具有明显的消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重金属 富集作用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苯甲酰脲类农药的萃取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咏 梅萌 +3 位作者 刘祎 喻杰 黄晓佳 袁东星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1-987,共7页
以3-丙烯酰胺苯硼酸(APB)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原位"聚合制备了聚(3-丙烯酰胺苯硼酸-二乙烯基苯)多孔硼亲和整体材料并作为搅拌饼固相萃取(SCSE-APBDVB)的萃取介质。以5种苯甲酰脲农药为目标化合物,详细考察了萃... 以3-丙烯酰胺苯硼酸(APB)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原位"聚合制备了聚(3-丙烯酰胺苯硼酸-二乙烯基苯)多孔硼亲和整体材料并作为搅拌饼固相萃取(SCSE-APBDVB)的萃取介质。以5种苯甲酰脲农药为目标化合物,详细考察了萃取过程中解吸溶剂、样品基底中pH值以及离子强度、萃取和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建立了环境水样和果汁样品中苯甲酰脲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在水样和果汁样品中,5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LOD,S/N=3)分别在0.055-0.11μg/L和0.095-0.31μg/L之间,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理想的日内和日间重现性(RSD值均小于9.0%)。在对实际环境水样和果汁样品的测定中,不同加标浓度苯甲酰脲的回收率为75.6%-109%。研究表明,由于所制备吸附剂与目标化合物存在B-N配位作用、氢键和疏水等多种作用力,因此SCSE-APBDVB可对苯甲酰脲农药进行有效萃取,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亲和吸附剂 搅拌饼固相萃取 整体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 苯甲酰脲农药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入侵时空动态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陶艳成 潘良浩 +2 位作者 刘文爱 孙仁杰 葛文标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6-786,共11页
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广西海岸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扩散趋势,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多时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 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广西海岸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扩散趋势,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多时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2010、2013、2016、2019年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分别为46.90、204.05、331.23、608.75、776.99、1320.79 hm 2;2001-2019年,互花米草面积增加了1273.89 hm 2,年均增长率为20.38%。2019年,北海市海岸带互花米草总面积为1317.06 hm 2,占广西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9.72%;钦州市互花米草面积为3.68 hm 2;互花米草已入侵防城港市,面积约为0.05 hm 2。丹兜海、铁山港湾、廉州湾及北海银滩至营盘镇近岸滩涂是互花米草集中扩张区,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东侧近岸滩涂及北海市涠洲岛均已出现互花米草零星斑块;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扩散有所减缓,而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处于增长阶段。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入侵仍处于快速扩张状态,且呈由东往西扩散的趋势。本研究可为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生物入侵 时空动态 高分辨率遥感监测 广西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整体材料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梅萌 黄晓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68-1175,共8页
作为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固相微萃取由于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样品用量少、环境友好以及便于与分析仪器联用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多孔整体材料具有通透性好、传质速度快、制备简单和易于改性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包括样... 作为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固相微萃取由于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样品用量少、环境友好以及便于与分析仪器联用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多孔整体材料具有通透性好、传质速度快、制备简单和易于改性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包括样品前处理在内的诸多领域。文章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对近几年整体材料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整体材料 吸附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鹭MHCⅡDABⅠ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多态性与进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力 罗斯特 +1 位作者 林清贤 陈小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6,共7页
克隆测序白鹭(Egretta garzetta)5个种群138份个体组织样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B基因(MHCⅡDABⅠ)第二外显子(exon2)序列,分析探讨exon2的多态性、进化选择、系统关系和种群遗传结构.主要结果如下:白鹭MHCⅡDABⅠexon2序列长度为... 克隆测序白鹭(Egretta garzetta)5个种群138份个体组织样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B基因(MHCⅡDABⅠ)第二外显子(exon2)序列,分析探讨exon2的多态性、进化选择、系统关系和种群遗传结构.主要结果如下:白鹭MHCⅡDABⅠexon2序列长度为270bp,共计定义了139个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显示exon2有10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37.4%)和3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34.4%);基于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白鹭MHCⅡDABⅠexon2有5个高支持率的谱系;肽结合位点(PBR)、非肽结合位点(non-PBR)的非同义替换率(dN)和同义替换率(dS)比值计算显示,PBR的dN/dS为1.99(p<0.05),而non-PBR的dN/dS则略小于1(p>0.05),表明白鹭MHCⅡDABⅠexon2受到正选择作用;根据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作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群体间分化指数(FST)为0.194 1(p<0.000 1),提示白鹭MHCⅡDABⅠexon2存在显著的种群遗传结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鹭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遗传变异 进化 系统关系 种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鹭脱落羽毛的微卫星个体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管昊 林清贤 +2 位作者 周晓平 方文珍 陈小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0-717,共8页
利用鹭科鸟类已有微卫星引物进行跨种扩增筛选,获得12对可用于白鹭(Egretta garzetta)的微卫星引物,结合非损伤采集的脱落羽毛样品,在物种分子鉴定和性别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羽毛样品个体识别分析的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体... 利用鹭科鸟类已有微卫星引物进行跨种扩增筛选,获得12对可用于白鹭(Egretta garzetta)的微卫星引物,结合非损伤采集的脱落羽毛样品,在物种分子鉴定和性别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羽毛样品个体识别分析的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体系.在中国沿海的3个白鹭繁殖种群的181样品中,19个羽毛样品由于DNA质量较差未能有效鉴定物种.119个羽毛样品成功地鉴定为白鹭个体,物种鉴定结果可重复率达93.8%.性别鉴定结果可重复率94.1%,119个白鹭羽毛样品当中的28.57%为雄性.基因分型得到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7~22个,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23-0.875和0.779~0.918,没有位点偏离哈迪一温伯格平衡,基因分型错误率为1.2%.个体识别分析发现其中的2个样品为相同基因型,为重复采集自同一个体脱落的不同羽毛.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白鹭种群遗传结构、扩散模式等保护遗传学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且能够为其他鹭科鸟类的脱落羽毛的物种鉴定、性别鉴定、个体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鹭 羽毛 微卫星 个体识别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茄凋落叶酚酸动态变化及其对新月菱形藻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罕慧 张琼 +2 位作者 刘景春 卢豪良 严重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0-866,共7页
采用生物测试法,以九龙江口的优势藻种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受体研究了秋茄[Kandelia obovata(S.L.)Yong]凋落叶的抑藻作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分解过程中的酚酸化感物质进行了分析.通过酚酸对新月菱形藻密度以及... 采用生物测试法,以九龙江口的优势藻种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受体研究了秋茄[Kandelia obovata(S.L.)Yong]凋落叶的抑藻作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分解过程中的酚酸化感物质进行了分析.通过酚酸对新月菱形藻密度以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秋茄凋落叶对底栖硅藻的化感效应,丰富了安全、有效防治藻类的爆发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为揭示红树植物与林内微藻间相互关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对新月菱形藻密度测定的研究发现:未分解秋茄凋落叶水提液的抑藻作用存在浓度效应,随着水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半分解秋茄凋落叶(半分解期t50=42d)水提液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则无明显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确定秋茄凋落叶中存在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绿原酸和咖啡酸;随着凋落叶的分解,酚酸的含量下降.标准酚酸物质及混合酸均对新月菱形藻产生化感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这表明在红树林根际-沉积物-水环境界面上,红树植物凋落物对微藻的繁殖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而酚酸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凋落叶 酚酸 新月菱形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红树林与毗邻水域营养盐和有机碳的潮水交换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悦 叶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8-721,共4页
红树林缓解近海富营养化、维持近海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已成共识,但此功能的大小却鲜有报道.在福建九龙江河口,对红树林与其毗邻水域通过潮汐的物质交换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潮汐的作用,九龙江口红树林具有吸收毗邻水域氮、磷营养... 红树林缓解近海富营养化、维持近海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已成共识,但此功能的大小却鲜有报道.在福建九龙江河口,对红树林与其毗邻水域通过潮汐的物质交换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潮汐的作用,九龙江口红树林具有吸收毗邻水域氮、磷营养盐的作用,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吸收量分别为-0.40和-0.04kg/(hm2·d);具有向毗邻水域输出有机碳的作用,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输出量分别为0.07和0.01kg/(hm2·d).因此,九龙江口红树林是近海水域无机营养盐的汇、有机碳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营养盐 有机碳 潮汐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