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弘扬嘉庚精神,再创本栋辉煌——厦门大学物理学科百年发展回顾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张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厦门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于1923年,在中国物理学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先生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并兼任数理系主任,为物理学科之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物理学系的半导体学科走在了... 厦门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于1923年,在中国物理学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先生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并兼任数理系主任,为物理学科之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物理学系的半导体学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曾作为五校联盟之一参与国家最早的半导体学科建设.21世纪后,厦门大学成立了涵盖物理学系和天文学系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现有全职教师105人,包括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层次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科 厦门大学 嘉庚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 学科创建 萨本栋 物理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型驱动的神经网络的OAM复值谱重建:数值模拟
2
作者 卢国栋 张武虹 陈理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5-681,共7页
[目的]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高维叠加态的远场衍射图像不仅包含OAM信息,还包含远场传输信息,且图样复杂,其复值谱重建的非神经网络方法效率低,传统神经网络又需要大量训练资源.针对这一问题,对物理模型驱动训练的... [目的]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高维叠加态的远场衍射图像不仅包含OAM信息,还包含远场传输信息,且图样复杂,其复值谱重建的非神经网络方法效率低,传统神经网络又需要大量训练资源.针对这一问题,对物理模型驱动训练的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一方面利用OAM高维叠加态的远场衍射模型生成一系列的远场衍射图像,另一方面利用该物理模型验证OAM复值谱重建结果,从而将物理模型嵌入图像的生成与重建过程,以达到降低对训练数据规模的依赖,提高训练效率的目的.[结果]仅需单次测量,通过2000次迭代即可实现OAM复值谱重建神经网络的训练.在强度为模拟图像强度最大值的1/20的均匀噪声下,多种模拟条件下该方案重建结果均有良好效果,且在较理想模拟条件下保真度可达0.99.[结论]这为高维OAM复值谱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M谱重建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物理模型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在电子束辐照下的缺陷结构演变及其物理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季雪梅 郝驰 +4 位作者 朱秀梅 苏江滨 何祖明 唐斌 朱贤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二硫化钼(MoS_(2))丰富的多原子结构赋予了它优异的电学、光学、催化等性能,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而MoS_(2)中存在的缺陷结构往往会对其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通常认为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尽量避免缺陷结构的... 二硫化钼(MoS_(2))丰富的多原子结构赋予了它优异的电学、光学、催化等性能,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而MoS_(2)中存在的缺陷结构往往会对其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通常认为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尽量避免缺陷结构的产生。但是最近也有一些研究表明MoS_(2)缺陷的存在对其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MoS_(2)的缺陷结构,使其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需要了解这些缺陷结构,弄清楚它们的演变方式和相关物理机制,并用来指导MoS_(2)的可控纳米加工和实际应用。本文总结了MoS_(2)不同类型的缺陷结构以及在电子束辐照下MoS_(2)的结构演变行为,从中探究电子束与MoS_(2)缺陷结构交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分析传统物理机制的不足,提出了两个全新的概念——纳米曲率效应和电子束非热激活效应,分别从纳米空间限制角度和超快时间限制角度来挖掘这些实验现象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对MoS_(2)缺陷结构调制与纳米可控加工的看法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MoS_(2)) 缺陷结构 结构演变 物理机制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中基底和薄膜的CMP制造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曾毅波 张杰 +4 位作者 许马会 郝锐 沈杰男 周辉 郭航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50-1461,共12页
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CMP)工艺已运用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中,并逐渐成为研制高品质微纳器件不可或缺的一道关键技术。区域压力调整、抛光终点检测等技术已经引入到CMP工艺,... 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CMP)工艺已运用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中,并逐渐成为研制高品质微纳器件不可或缺的一道关键技术。区域压力调整、抛光终点检测等技术已经引入到CMP工艺,确保片内不均匀性(Within-wafer Nonuniformity,WIWNU)小于5%,同时有效减小"蝶形"和"腐蚀"等抛光缺陷。CMP在MEMS领域中的运用工艺过程更为复杂,抛光对象更为多元,表面质量要求更高。结合硅、介质层、石英、锗、铂和聚合物等自行开发的CMP工艺以及抛光后清洗处理,详细讨论和阐述CMP工艺如何运用于MEMS领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MP工艺,结合抛光液改进和兆声清洗,不仅可以实现薄膜的全局平坦化,而且可以获得高品质的超薄基底、无损的硬质应变薄膜和用于低温直接键合的表面粗糙度小于0.5nm键合表面。CMP技术是研制高品质的可应用于MEMS器件的基底和薄膜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微机电系统 区域压力调整 终点检测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_(2)S_(4)/MXene/氮掺杂碳空心微球的构筑及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
5
作者 陈炳祺 李宝宝 +4 位作者 付晓光 邹煜熙 祝梓博 左婉莹 叶美丹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2,168,共9页
[目的]针对可充电钠离子电池(SIBs)实际应用中,NiCo_(2)S_(4)电极存在的动力学缓慢和循环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对NiCo_(2)S_(4)电极材料进行优化.[方法]利用聚乙烯微球(PS)和金属有机骨架ZIF-67双重模板,通过室温搅拌和高温煅烧的工艺,制... [目的]针对可充电钠离子电池(SIBs)实际应用中,NiCo_(2)S_(4)电极存在的动力学缓慢和循环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对NiCo_(2)S_(4)电极材料进行优化.[方法]利用聚乙烯微球(PS)和金属有机骨架ZIF-67双重模板,通过室温搅拌和高温煅烧的工艺,制备了一种NiCo_(2)S_(4)/MXene/氮掺杂碳(NiCo_(2)S_(4)/MX/NC)的空心微球,并将其作为SIBs负极材料,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结果]在结构方面,NiCo_(2)S_(4)/MX/NC具有独特的中空球形结构,球内表面有导电性优异的MX片,外表面均匀地附着高容量的NiCo_(2)S_(4).NiCo_(2)S_(4)/MX/NC在SIBs应用中获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充电比容量(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为780 mAh/g),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6.4%,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10 A/g大电流条件下,循环4000次,约每次0.0034%的低容量衰减率).此外,动力学研究表明NiCo_(2)S_(4)/MX/NC电极具有混合的电荷储存行为,且表面吸附的赝电容过程起主导作用.[结论]MX和NC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复合电极的导电性,而空心球形结构的构建有效提升了复合电极的稳定性,增强了其大电流承受能力,防止NiCo_(2)S_(4)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结构塌陷.本研究采用的结构设计、复合掺杂等综合策略,为提高金属硫化物的储钠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_(2)S_(4) MXene 氮掺杂碳 空心球 双模板 钠离子电池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双色光场调控强场电离双平台能谱结构
6
作者 折雯 秦鹏 +5 位作者 许龙 龚敏 万伟平 郑灵灵 孙旭飞 陈张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0-698,共9页
[目的]在调控强场电离奇异能谱结构时,椭圆偏振光存在参数耦合,难以分离单一变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对正交双色光场(OTC)调控氩原子气体电离能谱的现象进行研究,探究双色光的相位差和强度比对电子再碰撞过程和双平台结构的独立调控机... [目的]在调控强场电离奇异能谱结构时,椭圆偏振光存在参数耦合,难以分离单一变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对正交双色光场(OTC)调控氩原子气体电离能谱的现象进行研究,探究双色光的相位差和强度比对电子再碰撞过程和双平台结构的独立调控机制,为强场电子动力学过程提供多维操控手段.[方法]利用时间依赖薛定谔方程(TDSE)和量子轨迹蒙特卡洛(QTMC)模型,模拟OTC场(800 nm与400 nm正交偏振光场,强度比1∶1~7∶1,相位差0~π)光场电离氩原子气体的过程,通过分析电子能谱与经典轨迹,明确多次绕核电子与能谱中双平台结构的关联.[结果]当强度比为1∶1时:相位差为0.1π~0.5π的能谱呈现双平台结构(过渡区域多次绕核电子产额居多),相位差为0.7π的电子能谱转为单平台结构(里德堡态电子占比激增).强度比为1∶1时双平台结构最为显著,偏离1∶1后过渡区域电子产额开始下降,双平台结构逐渐消失,电子的轨迹表明,双平台结构的消失源于多次绕核电子被俘获至里德堡轨道.[结论]OTC场通过相位差与强度比可独立调控电子再碰撞路径,实现了双平台结构的“开关效应”.相较于椭偏光场,OTC场的多维参数调控能够对多次绕核电子的电离率进行调控,有效操控电子处于电离态或者里德堡态;为强场量子电动力学研究提供更高精度的方法,并为分子轨道成像、高能谐波生成等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碰撞物理 双平台结构 多次绕核电子 里德堡态 正交双色光场 时间依赖薛定谔方程(TDSE) 量子轨迹蒙特卡洛(QTM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暗云G 011.0970–0.1093的多种分子氘化增丰差异性与气态CO耗损
7
作者 师昆鹏 冯思轶 +1 位作者 林淑婷 高乐涵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9,共17页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线的成图(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而K描述角动量在分子主轴方向的分量),对G 011.0970-0.1093纤维状分子云末端的一对比邻云团进行了观测.尽管在870μm波段下它们都表现出与连续谱流量峰值成协,但在70μm波段下,它们呈现出明亮与暗弱的对照特性.对这两个云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该极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尘埃温度高度耦合;(2)70μm明亮云团的气体尘埃温度从中心(约17 K)到包层边缘呈递减趋势,这预示着云团内部可能已经有原恒星形成;70μm暗弱云团中心较边缘更冷(约11K)更致密(约5×10^(22)cm^(-2)),且氢分子柱密度与尘埃温度存在强反相关,故外部辐射可能主导该云团加热;(3)在pc尺度上,气态C^(18)O的耗损率f_(D)(C^(18)O)与HCO^(+)的氘化率存在强正相关,且气态C^(18)O在冷且致密的DCO^(+)主导云团耗损f_(D)(C^(18)O)高达7;(4)在气体尘埃温度从10 K到20 K,氢分子柱密度从10^(22)cm^(-2)到10^(23)cm^(-2)的变化环境里,HCO^(+)、N_(2)H^(+)、HNC在更.为致密冷暗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明显,HCN则在稍温暖且70μm明亮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更大,而NH3氘化率在此环境中没有明显变化.这些不同分子氘化增丰的差异性可能源自其气体尘埃反应路径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星际介质:分子 亚毫米: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复合与光提取效率竞争机制对Micro-LED光效的影响
8
作者 刘志强 江莹 +7 位作者 莫梦月 闫金健 李鹏岗 黄凯 李金钗 卢卫芳 康俊勇 张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2-689,共8页
[目的]基于表面复合引起的尺寸效应,研究Micro-LED器件的尺寸、形状与光效的关系.[方法]利用SimuLED软件,通过设计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器件,探究器件表面复合占比与周长面积比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器件形状对Micro-LED性能的影响.[结果]器件... [目的]基于表面复合引起的尺寸效应,研究Micro-LED器件的尺寸、形状与光效的关系.[方法]利用SimuLED软件,通过设计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器件,探究器件表面复合占比与周长面积比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器件形状对Micro-LED性能的影响.[结果]器件表面复合速率与周长面积比成线性比例关系;器件形状通过表面复合占比与光提取效率共同影响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在本文研究的3种芯片形状中,圆形芯片的内量子效率最高,正六边形芯片的外量子效率最高,而方形芯片的内、外量子效率以及光功率均最低.[结论]当器件的尺寸受限时,可以通过优化器件形状,以降低表面复合占比和提高光提取效率,进而提高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尺寸效应 表面复合速率 周长面积比 光提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洞X射线暂现源的质量测量
9
作者 周澳 武剑锋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88,共21页
目前为止,已经探测到的黑洞X射线暂现源及其候选体一共有72例,其中已经得到动力学证认的有19例。这些暂现源是由恒星级黑洞与小质量恒星组成的X射线双星系统。恒星级黑洞基本参数的测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双星的演化和黑洞的形成,... 目前为止,已经探测到的黑洞X射线暂现源及其候选体一共有72例,其中已经得到动力学证认的有19例。这些暂现源是由恒星级黑洞与小质量恒星组成的X射线双星系统。恒星级黑洞基本参数的测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双星的演化和黑洞的形成,也能为该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论据,如恒星级黑洞和中子星之间是否存在严格的质量间隙。介绍了黑洞X射线双星的相关基本理论,详细描述了测量恒星级黑洞质量的常用方法和软件,并分析了动力学建模过程中可能的误差来源,最后总结了现有黑洞X射线暂现源的样本统计性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黑洞双星 暂现源 动力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取向生长提升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利用效率
10
作者 齐晨含 陶龙晨 +4 位作者 陈倪平 侯达 云大钦 孙旭飞 郑灵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目的]为提升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semitranspar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ST-PSCs)的光利用效率,探究在确保透光性的同时,减轻活性层厚度变薄带来的影响.[方法]采用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diisopropyl azodicarboxylate,DIAD)诱导钙... [目的]为提升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semitranspar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ST-PSCs)的光利用效率,探究在确保透光性的同时,减轻活性层厚度变薄带来的影响.[方法]采用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diisopropyl azodicarboxylate,DIAD)诱导钙钛矿前驱体PbI2的取向生长,对制备的PbI2薄膜进行形貌和光谱表征,并对相应器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生成的钙钛矿具备取向生长的特点,为电荷提供了在不同晶体间高速传输的通道,改善了半透明器件中因活性层厚度不足或岛状晶体生成导致的横向传输受阻,ST-PSCs器件的平均能量转换效率由14.20%上升到14.74%.同时,器件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获得了更高的透过率,因而光利用效率从1.94%提升至2.61%.[结论]本研究针对ST-PSCs中活性层的光电性能要求,提出了有效的形貌优化与调控方法并阐明其作用机制,该方法同时提升了ST-PSCs的能量转换效率与光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形貌调控 取向生长 光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核物质成分、结构与形核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宸 Ho Kai-Ming 孙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15,I0003,共23页
地核由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其主要化学成分是铁,此外还包含少量镍和轻质元素,这些元素在内、外核中的含量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数据显示,内地核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可能与其晶体结构和物态密切相关,但研究者们对此尚未完全理解。同... 地核由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其主要化学成分是铁,此外还包含少量镍和轻质元素,这些元素在内、外核中的含量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数据显示,内地核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可能与其晶体结构和物态密切相关,但研究者们对此尚未完全理解。同时,内核的年龄及结晶过程也存在许多谜团。地核成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地球深部演变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高压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的发展,各种物理和化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地核物质物性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地核物质成分、结构及结晶过程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镍与轻元素在内、外核中的含量及其对地核结构、密度和地震波速等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探究地核多元物质固液相图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还简要总结了与内核年龄相关的研究工作,阐释了在探究地核演化过程中发现的理论难题与悖论。本文可为未来的地核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地核 地核组分 内地核结构 内地核形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O_(2)/Te保护层调控锂沉积实现无枝晶的锂金属阳极
12
作者 余景城 李朋威 +1 位作者 许清池 徐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为提高锂金属阳极的循环稳定性,实现高能量密度储能,制备TeO_(2)/Te纳米片作为锂金属阳极保护层.[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Te纳米片,并对其进行后续氧化处理,制备TeO_(2)/Te和TeO_(2)纳米片,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纳米片修饰的锂金属阳极... [目的]为提高锂金属阳极的循环稳定性,实现高能量密度储能,制备TeO_(2)/Te纳米片作为锂金属阳极保护层.[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Te纳米片,并对其进行后续氧化处理,制备TeO_(2)/Te和TeO_(2)纳米片,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纳米片修饰的锂金属阳极在对称电池及其与磷酸铁锂阴极配对的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经过优化的TeO_(2)/Te保护层显著改善了锂金属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对称电池在3 mA/cm^(2)、3 mAh/cm^(2)条件下稳定循环1000 h以上,在倍率性能测试中实现0.2~5 mA/cm^(2)倍率的低过电位稳定循环,展现了优异的界面动力学特性和长期循环稳定性.当与磷酸铁锂阴极配对时,所组装的全电池在0.5~10 C倍率下稳定循环,并且在10 C倍率下仍保持80 mAh/g的比容量;在2 C倍率下循环1500次仍有137 mAh/g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85.8%;在10.8 mg/cm^(2)的高负载1 C倍率下可充放电循环300次以上,显示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结论]在锂金属阳极表面构建TeO_(2)/Te保护层,该保护层与Li金属自发反应,在电极表面形成Li_(2)O/Li_(x)Te复合保护层.这一保护层不仅提供了优异的Li^(+)传导性和机械性能,还为锂沉积提供了均匀的成核位点,诱导锂的均匀成核,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和不均匀固态电解质界面的形成,提升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为锂金属阳极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界面 锂金属阳极 TeO_(2)/Te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掺杂氧化锌电子传输层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研究
13
作者 叶天弘 任昕瑜 +7 位作者 侯达 孙旭飞 陈迪春 陶龙晨 郑灵灵 李保君 孔丁峰 云大钦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52-5159,共8页
有机光伏器件(organic photovoltaics,OPVs)相比较于晶硅电池,具有彩色轻柔、半透明和低成本大面积制造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氧化锌(ZnO)由于在电子输运、环境友好和低温溶液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OPVs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 有机光伏器件(organic photovoltaics,OPVs)相比较于晶硅电池,具有彩色轻柔、半透明和低成本大面积制造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氧化锌(ZnO)由于在电子输运、环境友好和低温溶液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OPVs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的关键材料之一。但是,ZnO纳米颗粒通常有大量的表面缺陷而影响其载流子传输性,其电学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通过混合溶液法利用不同浓度硼酸与氧化锌溶液直接混合涂覆成膜,调节与优化两者混合比例,研究硼掺杂ZnO作为ETL(B-ZnO)对OPVs光电性能的影响。当掺杂比例为8%时,B-ZnO基OPVs在一个标准太阳光下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8.76%,相比于ZnO基器件(8.10%)提升了8.2%。这归因于硼酸的掺杂使ZnO ETL获得了更好的表面形貌和更优的电学性质,减少了界面缺陷态密度和增加了器件的内建电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OPVs性能。该研究为便捷的ZnO元素掺杂在高效OPVs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ETL修饰 硼酸 有机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芯片尺寸与阵列偏移对图形衬底Micro-LED光强空间分布的影响
14
作者 张佳辰 李盼盼 +2 位作者 李金钗 黄凯 李鹏岗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2,共7页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以高亮度、高对比度、低能耗和快速响应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户外显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然而,Micro-LED的微型化带来了光强分布控制的挑战。为提高其发光效率,常使用...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以高亮度、高对比度、低能耗和快速响应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户外显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然而,Micro-LED的微型化带来了光强分布控制的挑战。为提高其发光效率,常使用图形蓝宝石衬底(Patterned sapphire substrate,PSS)技术,通过微米级图形单元优化光提取率。在大尺寸LED中,PSS对光强空间分布影响较小,但在微米级Micro-LED中影响显著。本文采用光线追迹方法,系统研究了发光波长为460 nm的不同尺寸PSS Micro-LED在不同阵列偏移下的光强空间分布,并量化了光强空间分布的非对称率,最后解释了该现象。结果表明,随着尺寸减小,PSS对光强空间分布影响增大。当尺寸为3μm×5μm时,在y轴和x轴的光强空间分布的非对称率达3.06%和4.22%,因而影响Micro-LED发光均匀性。本研究为Micro-LED在显示应用中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图形蓝宝石衬底(PSS) 非对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热耦合作用下Mini/Micro-LED三基色色品坐标变化规律研究
15
作者 黄研培 王鹏 +5 位作者 庄庆瑞 史园 陈跃奋 杨旭 李金钗 黄凯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5-1495,共11页
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ni/Micro-LED)显示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使其常工作于很宽的温区和电流密度范围。然而,环境温度和工作电流的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引起LED发光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三基色色品坐标偏... 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ni/Micro-LED)显示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使其常工作于很宽的温区和电流密度范围。然而,环境温度和工作电流的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引起LED发光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三基色色品坐标偏移、色域发生改变,严重影响显示器件的显色性能。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红绿蓝(Red-Green-Blue,RGB)三色Mini/Micro-LED在不同温度和注入电流密度下发光特性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电热耦合作用下Mini/Micro-LED三基色色品坐标变化规律,及由其构成的显示器数字电影倡导-协议3(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Protocol 3,DCI-P3)色域覆盖率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温度升高使得三色LED色品坐标同步偏移,色域覆盖率仅略微减小;而注入电流密度增大则导致色域覆盖率大幅下降,最高降幅可达15%。表明注入电流密度对LED色域的负面影响比环境温度更为严重。因此,在Mini/Micro-LED显示技术研发过程中,除了关注LED显示屏的热管理以降低环境温度因素对色彩性能的影响,还需重点优化电流调控策略,对电流密度变化引入动态色域补偿算法,以提升显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发光二极管 色品坐标 色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丝锥的数控磨削成形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文昌 姚斌 +2 位作者 张凌 欧阳醌 姚博世 《工具技术》 2013年第9期30-33,共4页
研究了挤压丝锥的成形方法,根据机床的结构运动关系建立了五轴数控工具磨床的虚拟样机,对磨削工艺技术进行了虚拟仿真,确保实际加工形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针对小型挤压丝锥加工磨削过程存在刚性差、让刀严重、砂轮钝化等问题,设计了顶... 研究了挤压丝锥的成形方法,根据机床的结构运动关系建立了五轴数控工具磨床的虚拟样机,对磨削工艺技术进行了虚拟仿真,确保实际加工形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针对小型挤压丝锥加工磨削过程存在刚性差、让刀严重、砂轮钝化等问题,设计了顶尖和砂轮修整器的相应工装。通过磨削试验,证明所用成形技术可以满足5μm以内的挤压丝锥制造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丝锥 磨床 成形 数控 虚拟仿真 辅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压印技术制备表面二维光子晶体发光二极管
17
作者 陈志远 刘宝林 +3 位作者 朱丽虹 樊海涛 曾凡明 林飞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3-698,共6页
研究利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氮化镓(GaN)基发光二极管(LED)表面制备二维光子晶体结构对器件出光的影响.利用聚合物(IPS)软模板二次压印技术,在样品表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掩膜,通过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工艺分别在p-GaN层与ITO层成功制备... 研究利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氮化镓(GaN)基发光二极管(LED)表面制备二维光子晶体结构对器件出光的影响.利用聚合物(IPS)软模板二次压印技术,在样品表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掩膜,通过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工艺分别在p-GaN层与ITO层成功制备了较大面积的光子晶体结构,结构周期为465nm,孔状结构直径为245nm.制成芯片后对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LED表面制备二维光子晶体结构会导致LED芯片光谱峰值位置发生偏移,同时在p-GaN层制备二维光子晶体结构能够将LED芯片的发光强度提高39%,而在ITO层所制备的光子晶体结构并未对器件的性能有显著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印 光子晶体 氮化镓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3)N与Na_(3)P的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
18
作者 祁美红 张小锋 +2 位作者 曹昕睿 吴顺情 朱梓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201,共8页
Li_(3)N可作为Li+电池的固态电解质,Na_(3)P可作为Na+电池的负极材料,特别是Li/Na以及N/P分别为同一族的元素,Li_(3)N和Na_(3)P的物理性质有很多典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故对比两个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助于推动Li+/Na+电池的研究.采用第一性... Li_(3)N可作为Li+电池的固态电解质,Na_(3)P可作为Na+电池的负极材料,特别是Li/Na以及N/P分别为同一族的元素,Li_(3)N和Na_(3)P的物理性质有很多典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故对比两个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助于推动Li+/Na+电池的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这两种材料的稳定结构、声子谱、弹性常数、电子结构、离子扩散势垒以及缺陷形成能等.计算表明:立方相的c-Li_(3)N最稳定,而六角相的β-Na_(3)P能量最低.结合c-(立方相),α-(六角相)和β-(六角相)的Li_(3)N与Na_(3)P的声子谱,确定c-Li_(3)N和c-Na_(3)P最稳定.弹性常数的计算表明所计算的6种结构都是有机械稳定性的.结果还表明,c-Li_(3)N和c-Na_(3)P都是间接带隙的半导体.电荷密度的计算体现了两种材料中不同的键合特点.Li+/Na+迁移势垒的计算给出了Li_(3)N与Na_(3)P作为离子晶体的特征.文中对所有物理性质的对比都与Li_(3)N材料比Na_(3)P材料有强得多的化学键的事实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3)N Na_(3)P 结构稳定性 电子结构 离子导电性 第一性原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分析
19
作者 戴克霖 顾为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8-453,共6页
为了研究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从文献中收集到23个有喷流进动周期(P)、B波段绝对星等(Mabs)和黑洞质量(Mbh)数据的活动星系核组成样本.用样本检验吸积盘驱动中心黑洞和喷流进动的盘致进动模型,观测到数据整体上符合理论预期的P... 为了研究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从文献中收集到23个有喷流进动周期(P)、B波段绝对星等(Mabs)和黑洞质量(Mbh)数据的活动星系核组成样本.用样本检验吸积盘驱动中心黑洞和喷流进动的盘致进动模型,观测到数据整体上符合理论预期的P、Mabs和Mbh之间的关系,但数据的弥散度较大,吸积盘的黏滞参数需取较大范围才能使理论范围覆盖所有的样本源.喷流进动也可能是由于星系核中心存在超大质量双黑洞.在此双黑洞模型下估算了样本源中双黑洞的距离,并将10个样本源的双黑洞距离和从文献中得到的星系核宽线区尺度对比,显示喷流进动周期大于106年的样本源的双黑洞距离可能大于星系核宽线区尺度.因此通过喷流进动的观测结果可以搜寻超大质量双黑洞候选体和限制双黑洞的参数.高质量的反响映射监测等进一步观测有望检验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的存在,帮助揭示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吸积盘 喷流进动 双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MA高分辨率的多谱线数据对NGC 1068核区中物理性质的研究
20
作者 林淑婷 高煜 谈清华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71,共18页
利用ALMA干涉阵望远镜(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的高分辨(~0.2′′-0.7′′)的多谱线数据,包括CO(1-0)、CO(2-1)、CO(3-2)、HCN(1-0)、HCO^(+)(1-0)、HCN(3-2)、HCO^(+)(3-2)、HCN(4-3)和HCO^(+)(4-3),并结合连... 利用ALMA干涉阵望远镜(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的高分辨(~0.2′′-0.7′′)的多谱线数据,包括CO(1-0)、CO(2-1)、CO(3-2)、HCN(1-0)、HCO^(+)(1-0)、HCN(3-2)、HCO^(+)(3-2)、HCN(4-3)和HCO^(+)(4-3),并结合连续谱数据对近邻星系NGC 1068核区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速度积分强度图显示核周盘(CircumNuclear Disk,CND)呈现不对称的环状结构,尺度~300 pc.各分子谱线均显示,CND上的东发射结(E-knot)比西发射结(W-knot)有着更强的发射,且E-knot处表现出的分子气体的速度比W-knot更高.致密分子气体含量占比(用HCN或HCO^(+)不同转动跃迁线与CO(1-0)的积分强度比值表示),以及致密分子气体比值(HCN/HCO^(+))均在CND的东部表现出更高的值,意味着CND东部和西部有着不同的物理环境或化学组成.CO(3-2)/CO(1-0)的积分强度比值在E-knot很高,意味着该处极端的物理环境导致分子激发增强.通过与单镜望远镜JCMT(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比较HCN(4-3)和HCO^(+)(4-3)的流量,得到高分辨率ALMA成图测量的致密分子气体在1 kpc尺度上的流量损失为10%~20%.各分子谱线在E-knot和W-knot的流量比为1.8~3.9,CND中E-knot和W-knot的差异可能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AGN)的反馈有关.此外,在AGN位置处的CO(2-1)、CO(1-0)和HCO^(+)(1-0)的谱线发现了吸收特征.这种吸收主要为其背景的强连续谱辐射导致,同时AGN附近的气体下落也可能产生自吸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亚毫米:星际介质 星系:星暴 射电谱线:星系 星系:个别:NGC 106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