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在海洋甲壳动物中的吸收和代谢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明华 王桂忠 李少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5年第B12期51-56,共6页
从海洋甲壳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途径、转运模型、吸收的影响因素、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的累积类型等方面简要综述海洋甲壳动物对重金属吸收和代谢的研究成果,并就今后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甲壳动物 重金属 吸收 代谢 转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蔡宏浩 崔晓红 +1 位作者 林美金 陈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129,共8页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以其精确性、选择性和无创性成为最有用和最普遍的谱学分析方法之一。从复杂的生物分子到各种材料,从活的有机体到纳米分子,NMR谱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鱼肉和鱼卵富含动物蛋白质、不饱和...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以其精确性、选择性和无创性成为最有用和最普遍的谱学分析方法之一。从复杂的生物分子到各种材料,从活的有机体到纳米分子,NMR谱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鱼肉和鱼卵富含动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质等物质,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海洋鱼类 应用 不饱和脂肪酸 动物蛋白质 谱学分析 生物分子 纳米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九龙江口火腿许水蚤各发育期耐盐能力与生态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商栩 王桂忠 李少菁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38,共9页
利用驯化及世代培养,对生活于福建九龙江口低盐水域的火腿许水蚤的生理耐盐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耐盐范围,耐盐能力随着个体发育呈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的趋势增长.在盐度变化的环境中无节幼... 利用驯化及世代培养,对生活于福建九龙江口低盐水域的火腿许水蚤的生理耐盐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耐盐范围,耐盐能力随着个体发育呈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的趋势增长.在盐度变化的环境中无节幼体的耐盐能力是决定其群体增殖量的主要因素,并进而影响其生态分布.盐度驯化能有效地扩大该种桡足类的耐盐范围,从而了解其潜在的地理分布范围.火腿许水蚤表现出较强的对高盐环境的潜在适应能力,但无法适应淡水环境.这表明其在该水域的生态分布状况不仅是生理耐盐能力的反映,种间竞争和河口水文条件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腿许水蚤 耐盐能力 驯化 生理分布 生态分布 九龙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冰洋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的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芳 何剑锋 +2 位作者 郭超颖 林凌 马玉欣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8-246,共9页
利用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机会,分析夏季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它们与楚科奇海水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冰洋的其他海域相比,楚科奇海的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高(0.03—10.23×1... 利用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机会,分析夏季楚科奇海微微型、微型浮游植物和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它们与楚科奇海水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冰洋的其他海域相比,楚科奇海的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高(0.03—10.23×103cells·mL-1),微微型浮游植物则大致相同(0.01—2.21×103cells·mL-1),而浮游细菌丰度明显较高(0.21—9.61×106cells·mL-1)。白令海陆架水与海冰融化混合水和阿纳德尔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夏季随着太平洋水入流水对楚科奇海的日益影响,其水体本身的群落结构可能被外来群落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楚科奇海 细菌 微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重金属对白脊藤壶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语克 冯丹青 +2 位作者 刘万民 柯才焕 李少菁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本文研究了铜、锌、镉、汞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及1种有机形态的锡对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报告了各重金属在作用时间为2、4、8、16和24h时的最高无毒浓度、最低有毒浓度、半致死浓度及各有毒浓度... 本文研究了铜、锌、镉、汞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及1种有机形态的锡对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报告了各重金属在作用时间为2、4、8、16和24h时的最高无毒浓度、最低有毒浓度、半致死浓度及各有毒浓度产生毒性作用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对白脊藤壶幼体均具较高的毒性,其毒性随重金属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大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有机形态的锡对白脊藤壶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毒性要高于其它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的毒性,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对白脊藤壶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汞>铜>镉>锌.揭示了白脊藤壶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具灵敏度高、指标明确、方法简便、取材方便、实验周期短、具重要的生态意义等优点,可应用于海洋中若干种重金属的污染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化学 白脊藤壶 无节幼体 急性毒性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夏季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剑锋 陈波 +2 位作者 曾胤新 KANGS-H 王桂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7-134,共8页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720~3123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67%,因而是白令海夏季与浮游植物处同等量级的优势类群;原生动物表层生物量为1.2~27.4μg/dm3,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为189~1698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21%,其中粒径小于5,5~20μm和大于20μm的原生动物分别占其柱总生物量的13%,47%和40%;作为主要类群的异养腰鞭毛虫占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的39%.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从西部向东北和东部递减、从表层向深层衰减,20~25m水层温跃层和表层海流的存在对这一分布特性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原生动物受潜在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捕食压力的制约,维持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生物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食物环(microbial foodloop)在该海域夏季生态系统营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浮游细菌 白令海 分布特征 夏季 浮游植物生物量 北极科学考察 1999年 生态作用 优势类群 总体分布 腰鞭毛虫 分布特性 表层海流 浮游动物 微食物环 food 生态系统 平均 温跃层 水柱 丰度 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提取物的防污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冯丹青 柯才焕 +1 位作者 李少菁 周时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0,共6页
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Linnaeus)足部收缩实验和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asPilsbry)金星幼体附着抑制实验检测了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oe)不同组分的防污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翡翠贻贝足部收缩实验中,生姜的六种提取物防... 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Linnaeus)足部收缩实验和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asPilsbry)金星幼体附着抑制实验检测了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oe)不同组分的防污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翡翠贻贝足部收缩实验中,生姜的六种提取物防污活性高低及其与硫酸铜的防污活性比较结果如下:乙醇冷提组分=乙醇热提组分>乙酸乙酯热提组分>乙酸乙酯冷提组分>硫酸铜>水冷提组分>水热提组分;在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抑制实验中,生姜的六种提取物的防污活性高低排序如下:乙醇热提组分>乙醇冷提组分>乙酸乙酯冷提组分>乙酸乙酯热提组分>水冷提组分>水热提组分.本研究结果表明生姜的乙醇冷提组分、乙醇热提组分、乙酸乙酯冷提组分和乙酸乙酯热提组分均具有较高的防污活性,揭示了生姜在海洋防污中有很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为寻找新型的环保型海洋防污材料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翡翠贻贝 白脊藤壶 防污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驯化下锯缘青蟹肝胰腺蛋白质表达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孔祥会 王桂忠 +1 位作者 王克坚 李少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4-532,共9页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在不同低温下经3周驯化后,采用双向电泳(Two division electrophoresis,2D-E)和气相色 谱(Gas chromatography,GC)分别对肝胰腺中蛋白质表达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5℃驯化组与27℃组 相比,肝胰腺...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在不同低温下经3周驯化后,采用双向电泳(Two division electrophoresis,2D-E)和气相色 谱(Gas chromatography,GC)分别对肝胰腺中蛋白质表达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5℃驯化组与27℃组 相比,肝胰腺中共有22种蛋白的变化,其中5℃驯化组有15种蛋白在27℃组没有检出,而27℃组有7种蛋白在5℃ 驯化组没有发现;10℃驯化组与27℃组相比,共有18种蛋白变化,10℃驯化组有14种蛋白在27℃组没有检出,27℃ 组有4种蛋白在10℃驯化组没有出现;锯缘青蟹15℃驯化组与27℃组相比,肝胰腺中有6种蛋白质有变化,其中驯 化组分离出5种在27℃组没有检出的蛋白质,27℃组分离出1种在驯化组没有出现的蛋白质。27℃组没有检出,仅 在驯化组中出现的蛋白质中,经Imagemaster2D Elite软件分析后发现5℃和10℃驯化组有14种蛋白质在图谱上是匹 配的(即是同样的),15℃驯化组表达的5种蛋白与5℃驯化组和10℃驯化组表达的蛋白不匹配。低温驯化3周后 锯缘青蟹肝胰腺中饱和脂肪酸∑SFA在5℃和10℃驯化组显著低于27℃组(P<0.05),而∑UFA在5℃和10℃驯化 组显著高于27℃组(P<0.05),相应地5℃和10℃驯化组饱和指数∑SFA/∑UFA也显著低于27℃组(P<0.05),其 主要是∑PUFA-ω6低温驯化下显著升高(P<0.01)所致。结论表明锯缘青蟹不同低温驯化下,肝胰腺细胞中蛋白 质表达是一种动态变化模式。驯化温度越低,差异蛋白变化越大。低温驯化下脂肪酸饱和指数降低,主要是维持 低温下肝胰腺正常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蛋白 脂肪酸 肝胰腺 低温驯化 锯缘青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日本囊对虾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遗传分化 被引量:6
9
作者 谭树华 王桂忠 李少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05-6810,共6页
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日本囊对虾地理群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在获得的467bp序列中,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9.64%。具有10种单倍型,三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900±0.161)。各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 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日本囊对虾地理群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在获得的467bp序列中,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9.64%。具有10种单倍型,三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900±0.161)。各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7~0.0082,其中三亚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为丰富,远高于湛江、北海和海口群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0~0.945。结合已报道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NJ分子系统树,中国海域日本囊对虾可分为3支。香港至台湾沿岸所有单倍型聚集为一分支,湛江、海口和北海群体内的所有单倍型聚集成另一分支,两分支分别属于已报道的变种Ⅰ和变种Ⅱ,但三亚群体内的4个单倍型单独聚集成一分支,与前两分支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大(7.95%~8.35%),遗传分化明显,可能为一亲缘关系很远的新种(或变种)。研究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的资源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16SrRNA 序列变异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沟对虾两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谭树华 王桂忠 +1 位作者 林琼武 李少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907-3911,共5页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了厦门和汕头沿海2个短沟对虾群体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个10bp引物。共扩增出65条清晰可重复的DNA片段,片断长度为100—2200bp,在2个群体间没有检测到特异...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了厦门和汕头沿海2个短沟对虾群体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个10bp引物。共扩增出65条清晰可重复的DNA片段,片断长度为100—2200bp,在2个群体间没有检测到特异的片段。厦门和汕头群体的多态片段比例分别为87.69%和89.23%,杂合度分别为0.212和0.218,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47和0.2913,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FST值为0.004。可见两野生群体种质资源仍然维持在良好水平,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可能是同一种群,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沟对虾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对镍在食物链上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明华 王桂忠 李少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889-2895,共7页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氮或磷添加对镍在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胞内累积的影响;并将其分别投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后,探讨镍在桡足类体内的吸收和生理周转。结果表...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氮或磷添加对镍在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胞内累积的影响;并将其分别投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后,探讨镍在桡足类体内的吸收和生理周转。结果表明,经过24h暴露后,氮或磷显著影响这两种藻类对镍的吸收,且高浓度氮或磷均能促进镍在这两种藻类细胞内的累积,因而促进镍在中华哲水蚤体内的吸收;而镍在中华哲水蚤体内的生理周转率却不受氮或磷浓度的影响,似乎更受动物个体的生理状态影响;中华哲水蚤对镍的吸收率与藻类细胞内镍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01),证明了"桡足类只吸收饵料细胞内的水相金属库"的假说。由此可见,近海富营养化可促进浮游植物对镍的吸收,进而影响该金属在浮游生物食物链上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食物链 吸收率 生理周转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海域海冰内部有机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明红 何剑锋 郑淑娴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2-289,共8页
本文对极区海域海冰内部有机物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阐述。内容涉及海冰内部溶解态有机物质(DOM)和颗粒态有机物质(POM)的产生、迁移和转化过程;海冰内部冰藻生化组分(糖类、脂类和胞外分泌物);海冰内部有机物质在调节初级生产... 本文对极区海域海冰内部有机物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阐述。内容涉及海冰内部溶解态有机物质(DOM)和颗粒态有机物质(POM)的产生、迁移和转化过程;海冰内部冰藻生化组分(糖类、脂类和胞外分泌物);海冰内部有机物质在调节初级生产力和异养生物活性之间的机理研究等,并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海域 海冰 有机物质 生化组分 胞外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缘青蟹生殖肢腺体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管卫兵 王桂忠 +3 位作者 李少菁 林琼武 孔详会 谭树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7,共4页
青蟹雄性腹肢具有生殖肢腺体(GTG).雄性第一腹肢向末端逐渐变成一细薄的弯曲突起.腺体主要集中于腹肢距基部长度的2/5处,即第二腹肢入口处的附近,末端也有少量分布.腺体在组织学上和玫瑰状的皮腺相似,群绕着射精管腔.经染色... 青蟹雄性腹肢具有生殖肢腺体(GTG).雄性第一腹肢向末端逐渐变成一细薄的弯曲突起.腺体主要集中于腹肢距基部长度的2/5处,即第二腹肢入口处的附近,末端也有少量分布.腺体在组织学上和玫瑰状的皮腺相似,群绕着射精管腔.经染色表明腺体含有中性粘多糖(NMPS)和酸性粘多糖(AMPS),同一批腺体.甚至同一个腺体两种类型糖类的染色状况有异.腺体由分泌细胞和管细胞组成,管细胞含有一导管,多个导管形成网络.导管末端通向交接器内壁表皮开孔处,孔径约为2.5~3.5pm,这些孔通向交接器管腔,孔中及开口处分泌物的染色性质和腺体中相似.第二腹肢也具有腺体,但分布较少.且不太集中.GTG分泌物可能具有几个复杂的功能,其中低粘度的NMPS可能有助于加速强粘性精液通过狭窄的交接器管腔作用,而高粘度的AMPS功能则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生殖肢腺体 雄性腹肢 交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酶修饰和未经酶修饰的鹌鹑红细胞对甲壳动物血清凝集素凝集活性的差异研究
14
作者 戴聪杰 陈寅山 +1 位作者 谢进金 吴文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5-37,55,共4页
为寻找凝集素作为分子探针提供基础资料,用12种甲壳动物血清抽提液对天然的或经酶修饰的鹌鹑红细胞进行凝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蜗牛酶修饰后的鹌鹑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发生了变化,与未经酶处理的鹌鹑红细胞相比,凝集活性提高的有日本沼... 为寻找凝集素作为分子探针提供基础资料,用12种甲壳动物血清抽提液对天然的或经酶修饰的鹌鹑红细胞进行凝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蜗牛酶修饰后的鹌鹑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发生了变化,与未经酶处理的鹌鹑红细胞相比,凝集活性提高的有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等7种,凝集活性下降的有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等2种。凝集素对动物红细胞的凝集可看作是与这些细胞表面的多糖或糖蛋白———即受体的识别性结合,这表明鹌鹑红细胞表面具有12种凝集素的受体,且大多数受体都受到酶修饰的影响,从而在凝集活性上表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凝集素 酶修饰 凝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