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化世界里人类学家与传播学家的际会:文化多样性与媒体人类学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春霞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9,共7页
媒介世界(media worl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 媒介世界(media worl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一种更为明确地方式提醒学者,人类学和传播学必须联手面对、解释"地球村",或者"媒介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维持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家和传播学者必须共同面对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传媒 媒体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彭兆荣 肖坤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9-63,共5页
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遗产运动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学学科中与"遗产"联系紧密的物的分类、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并试图对目前学界"遗产"研究理论薄弱的现状进行反思和补充。
关键词 人类学 遗产 文化空间 族群认同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春肖 彭兆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2-17,共6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类学的学科价值日益凸显。这种价值既体现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也反应在旅游学的范畴内。与当下旅游学界长于做"短线研究不大一样,旅游人类学偏向做中、长线的研究,它主要关心现代旅游对东道主社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类学的学科价值日益凸显。这种价值既体现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也反应在旅游学的范畴内。与当下旅游学界长于做"短线研究不大一样,旅游人类学偏向做中、长线的研究,它主要关心现代旅游对东道主社会,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结构、传统价值、族群认同、社会角色、文化变迁等所带来的影响"。旅游人类学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现象进行田野观察和反思,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大众旅游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向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5,共7页
对于"他者"的研究与关注,体现了人类学自身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学科特征。人类学总是在对他学科的差异性整合中,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我。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粘合过程,不仅符合人类学进行自我整合的学科特征,而且... 对于"他者"的研究与关注,体现了人类学自身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学科特征。人类学总是在对他学科的差异性整合中,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我。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粘合过程,不仅符合人类学进行自我整合的学科特征,而且也有益于研究具体族群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叙事作为二者并接策略具有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可以通过移植策略、再生产策略、建构时间秩序策略、视点转移策略、交流策略实现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人类学 历史学 并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化与对话: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到“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巴胜超 彭兆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共5页
由进化论思潮的流变所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面临着理论困境和表述危机,而由后现代转向的解构性生发的反思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对旧有进化模式的省思中,具有新的理论转向的路径——后马克思主... 由进化论思潮的流变所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面临着理论困境和表述危机,而由后现代转向的解构性生发的反思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对旧有进化模式的省思中,具有新的理论转向的路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学理建构和理论表述,形成了一个需要引起学界关注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 被引量:42
6
作者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4,共10页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财产",与社会、历史、自然、文化、表述方式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它的认识、理解、诠释呈现诸多的差异与变化。在当今"遗产热"的运动中,由于强烈政治话语的作用,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打上...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财产",与社会、历史、自然、文化、表述方式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它的认识、理解、诠释呈现诸多的差异与变化。在当今"遗产热"的运动中,由于强烈政治话语的作用,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打上了政治学的深深烙印,出现明显的"倒置现象"——无论从定义和分类、对遗产的认知抑或是遗产主体性"失语"甚至"沦落",都亟需辨识与澄清。这不仅关乎人们对遗产认识的清晰性和选择的理性,关乎人类对自我家园重建的自觉性和重要性;也关乎我国政府制定的遗产战略"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益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政治话语 表述的主体性 认知 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村落经济——以福建罗源八井畲族村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文睿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2,共4页
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经济的"区域性"的特征是各民族在民族杂居区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造成的,另一方面其民族文化及其伴随的民族意识却在区域或地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与汉族日益分离和加强,形成经济发展... 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经济的"区域性"的特征是各民族在民族杂居区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造成的,另一方面其民族文化及其伴随的民族意识却在区域或地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与汉族日益分离和加强,形成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社区""村落"为研究起点的"以小见大"和"以小到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经济研究可以为民族经济研究开辟出独特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散居少数民族 村落 经济 区域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春霞 彭兆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84,共6页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大都会把当地的节庆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打造,以此作为展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看到众多少数民族节庆跨越其本来的时空特质,出现了只要有游客来,就以表演节庆取悦游客的局面...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大都会把当地的节庆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打造,以此作为展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看到众多少数民族节庆跨越其本来的时空特质,出现了只要有游客来,就以表演节庆取悦游客的局面。东道主、旅游开发方、政府大都对此做出积极评价。本着对传统文化负责的态度,本文将以彝族火把节为例,分析这种"度日如年"①的旅游开发之利弊,提出节庆资源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庆 仪式性 真实性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滇越铁路看遗产的“遗产化”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春霞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4,共6页
父辈遗馈的财物便是遗产。但是,当下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却并非完全属于父辈遗馈那样具有原生性,其中的很多所谓"遗产"是"遗产化"的产物,是"制造"出来的,因而需要证明。当某项文化或自然遗... 父辈遗馈的财物便是遗产。但是,当下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却并非完全属于父辈遗馈那样具有原生性,其中的很多所谓"遗产"是"遗产化"的产物,是"制造"出来的,因而需要证明。当某项文化或自然遗产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它已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遗产化"过程,经过所谓"遗产产业"(Heritage Industry)运行机制的选择与制作,并已经进入遗产消费的阶段。滇越铁路就是一个正处于遗产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产业 遗产化 原真性 滇越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运动中的政治与认同 被引量:32
10
作者 魏爱棠 彭兆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共8页
中国当前的"遗产热"是在国际遗产运动的语境中发生的,遗产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一种表述,也是东西方权力政治的一种表述。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政治"与"遗产认同"主题的探讨逐渐成为... 中国当前的"遗产热"是在国际遗产运动的语境中发生的,遗产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一种表述,也是东西方权力政治的一种表述。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政治"与"遗产认同"主题的探讨逐渐成为遗产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当代遗产运动的政治性话语过分强调遗产的共时形态以及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对遗产认同在发生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地缘性和历史脉络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重视对遗产认同变化过程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辨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与责任,达到合理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运动 遗产政治 遗产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认知图式的“地方” 被引量:16
11
作者 彭兆荣 吴兴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71-75,共5页
地方作为与中心相对应的话语,逐渐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人类学领域中的"地方"已演化成为一种认知系统。在地方性实践活动中,当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在地方性实践活动中遭遇时,地方感的缺失造... 地方作为与中心相对应的话语,逐渐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人类学领域中的"地方"已演化成为一种认知系统。在地方性实践活动中,当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在地方性实践活动中遭遇时,地方感的缺失造成了空间的迷失和精神的弥散,地方主体通过调整与再造地方认知分类,可以逐步完成地方性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地方感 认知图式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坤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8,147,共7页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闽北的武夷山区延伸至俄罗斯莫斯科,全程达5万多公里。本文试以这条中俄商道上的茶叶流动为线索,以"物的民族志"方式来讨论在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球贸易网络...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闽北的武夷山区延伸至俄罗斯莫斯科,全程达5万多公里。本文试以这条中俄商道上的茶叶流动为线索,以"物的民族志"方式来讨论在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过程中,一种地域性产品是如何在世界图景中获得新的文化意义的。从文化视野里来看18-19世纪中叶的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商贸流动,它就不仅仅只是一条商路的拓展、财源的通道或者仅仅是欧洲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应将其向海外的流动视为物质离开其原生型土壤,经过异域语境的重塑后而获得一种新的"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晋商 茶叶贸易 物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的表述与物的话语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兆荣 路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87-91,共5页
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物"一直是传统话题。"物"曾被作为标识,作为分类原则,作为交换的礼物,等。讨论结果表明,"物"与殖民、"物"与现代旅游、"物"的真实性、民具的意义等问题,都可拓展... 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物"一直是传统话题。"物"曾被作为标识,作为分类原则,作为交换的礼物,等。讨论结果表明,"物"与殖民、"物"与现代旅游、"物"的真实性、民具的意义等问题,都可拓展人类学对"物"研究的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殖民主义 真实性 交换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与守护:“沙溪复兴工程”的乡土困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颖 朱鹏 杨娇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沙溪复兴工程"在中国近十年来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被誉为典范,但其背后的一系列矛盾隐忧也代表了"乡土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迷思。一方面,他者的发现以遗产保护的名义对我们进行着观念启蒙,构建了特殊的历史... "沙溪复兴工程"在中国近十年来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被誉为典范,但其背后的一系列矛盾隐忧也代表了"乡土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迷思。一方面,他者的发现以遗产保护的名义对我们进行着观念启蒙,构建了特殊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家园守护的责任促使我们对遗产与旅游、启蒙与复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重构。没有对中国化"乡土价值"认知与认同的传袭,就不会有国际范"乡土景观"美丽和美好的呈现。在文明的冲击与冲突下,亦悖论地存在着相互成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溪复兴工程” 乡土 文化遗产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年代侨乡社区的宗族组织与政治过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朝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9,共7页
改革年代的侨乡宗族组织得到了复兴和发展,但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框架中已经丧失了其社会控制的功能,相反,个人、家庭、家族、村级地方基层政权以及各类自愿性社团组织等对村落社会的结构和权利进行了分割和重组。一方面,国家逐渐淡化... 改革年代的侨乡宗族组织得到了复兴和发展,但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框架中已经丧失了其社会控制的功能,相反,个人、家庭、家族、村级地方基层政权以及各类自愿性社团组织等对村落社会的结构和权利进行了分割和重组。一方面,国家逐渐淡化行政监督权力,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实施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社区中的个人、家庭和自愿性社团积极介入村落社会的政治实践过程。家庭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新变化已经开始影响村落社会政治权利的分配过程,它演变成为了村民主张个人权利和义务的策略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社区权力结构 政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工造纸与客家族群文化研究——以“连城宣纸”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7,共5页
纸的出现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提供载体。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手工纸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遗产",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群与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福建的手... 纸的出现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提供载体。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手工纸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遗产",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群与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福建的手工造纸自古有名,造纸业自宋代以来极为发达,从事手工造纸业的人群因为各种原因大都是居住在闽西山区的客家人。这种状况使手工造纸在闽西山区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给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连城宣纸"是其中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宣纸 客家族群 发展和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畲汉心态秩序初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蓝达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10,共6页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畲族与汉族在历史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和谐的心态秩序,此种心态秩序与畲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关联,对于畲族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由此而提出了建构畲汉心态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 畲汉族群互动 畲族社会经济 心态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虎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被引量:4
18
作者 兴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30-35,共6页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的一个重要支系,文献资料和田野经验显示,他们的族群认同是在"历史记忆"、与他者群体交往的实践、祭祀仪式中的认同、内部分支与整体认同等基础上实践和强化的。
关键词 巴尔虎蒙古族 历史记忆 认同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与国家:文化的想象与公民的认同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守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21-23,共3页
族群与民族虽可解析为想象的共同体,但在世界各地它们都无一例外的存在。个体公民化,是处理少数族群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矛盾的最好方法。强化公民身份有助于消弭族群冲突并增强国家认同。
关键词 族群 国家 公民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从概念到实践——以“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的项目实施过程为例
20
作者 肖坤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92-97,共6页
目前在我国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肇始阶段。针对这一状况,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的项目实施过程为例,对非物... 目前在我国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肇始阶段。针对这一状况,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的项目实施过程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层面和学理上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民族文化传承 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