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
陈嬿如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2
|
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 |
陈培爱
岳淼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3
|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变革 |
靳青
陈培爱
|
《东南学术》
|
2001 |
14
|
|
4
|
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 |
李展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2
|
|
5
|
政治传播中的媒介权利——论台湾政治广告的运用 |
岳淼
陈培爱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6
|
跨文化传播原理在我国对外宣传中的运用 |
陈嬿如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7
|
全球化进程中的软权力与中国大众文化传播 |
叶虎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8
|
论干宝《搜神记》的社会新闻性质 |
赵振祥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9
|
广告传播中的跨文化思考 |
孙慧英
|
《当代传播》
|
2004 |
20
|
|
10
|
魏晋“志怪”的社会新闻文体论证 |
赵振祥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1
|
情报和新闻的联姻与“情报新闻”概念的引入 |
赵振祥
陈冷冷
|
《东南学术》
|
2004 |
0 |
|
12
|
论跨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性 |
陈嬿如
|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
2000 |
1
|
|
13
|
广告人物符号传播功能及运用趋势探讨 |
纪华强
陈晓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7
|
|
14
|
电视新闻收视率:质量为王——美国地方电视新闻质量危机调查报告 |
汤姆·罗森斯蒂尔
孙慧英
|
《当代传播》
|
2002 |
0 |
|
15
|
产品评价的来源国效应 |
黄合水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16
|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
陈嬿如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
|
|
17
|
新的媒体生态与媒体创意及策略手法 |
陈培爱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8
|
试论品牌的人文意义和社会效应 |
朱健强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5
|
|
19
|
论“私人话语”适当回归私人领域 |
徐丛青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20
|
时效·信息·受众——《人民日报·网络版》评析 |
李展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