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域外教科书中国形象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灵芝 叶虎 张艳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2,63,共8页
域外教科书作为海外学生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来源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国或地区学习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域外教科书中的话语聚集了意义协商、权力博弈、利益斗争、意识形态对抗等关系,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意识形态性、客... 域外教科书作为海外学生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来源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国或地区学习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域外教科书中的话语聚集了意义协商、权力博弈、利益斗争、意识形态对抗等关系,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意识形态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以及反向建构性等特点。域外教科书话语分析为中国形象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它包括三个向度的分析,其中文本向度侧重对文本作词汇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层面的分析;话语实践向度聚焦域外教科书文本被生产、被配置与被消费的过程;社会实践向度把话语放在了思想与力量的关系上,从而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霸权对域外教科书话语制约以及域外教科书话语反向维护、批判和重构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教科书 中国形象 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田万年东洋语言学对东亚语言研究的影响
2
作者 李逊 吴畏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6,共9页
上田万年构建的具有明确殖民语言战略意识的东洋语言学及其学术“谱系”,在东亚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在日本,上田万年东洋语言学战略意识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的“东亚殖民语言意识”遥相呼应,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学术范畴,促使许多日本语... 上田万年构建的具有明确殖民语言战略意识的东洋语言学及其学术“谱系”,在东亚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在日本,上田万年东洋语言学战略意识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的“东亚殖民语言意识”遥相呼应,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学术范畴,促使许多日本语言学学者的学术观念发生变化,使其学术研究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政治行为。在中国,上田万年的学生胡以鲁部分地接受东洋语言学思想,并继承章太炎小学思想,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国语学理论著作《国语学草创》。尽管该书以中国语为对象,是反上田万年之意而用,体现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体系的理想,但也间接传播了上田万年的国语学思想。日本侵占中国台湾地区后,推行殖民语言政策,贯彻的都是上田万年东洋语言学的学术意图,其危害不容忽视。在朝鲜半岛,日本推行军国主义殖民语言政策与教育,但上田万年的国语学也唤醒了朝鲜语言学者的民族语言研究自觉意识。日本战败后,东亚各国语言学界既要去语言殖民化,也应对上田万年东洋语言学殖民语言战略的前因后果进行历史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田万年 东洋语言学 国语学 殖民语言意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的多维分析——以印尼来华汉语学习者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圆 方环海 朱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在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的变化度、复杂度、准确度等维度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通过印尼来华汉语学习者的案例研究,发现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的三个维度均呈显著变化,但各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 在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的变化度、复杂度、准确度等维度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通过印尼来华汉语学习者的案例研究,发现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的三个维度均呈显著变化,但各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印尼留学生来华留学3-4年期间,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各维度的发展均显著但不同步,其中变化度发展快,复杂度发展慢,准确度则处于起始状态;学习时长与词汇变化度、复杂度和准确度均密切相关,各维度之间在初级阶段仅有词汇变化度与词汇准确度显著相关;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影响词汇能力发展,其中性别与词汇变化度显著相关,母语和学习策略则与词汇准确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口语 词汇能力 国际中文教育 汉语二语学习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学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表达特点
4
作者 徐勤 朱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2,共11页
文章以第一人称代词可表达的六种作者身份(行为发起者、行为承受者、范围界定者、情感表达者、观点持有者、等价判断者),考察日本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汉语母语者在记叙文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作者身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汉语学习... 文章以第一人称代词可表达的六种作者身份(行为发起者、行为承受者、范围界定者、情感表达者、观点持有者、等价判断者),考察日本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汉语母语者在记叙文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作者身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汉语学习者过度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具体表现为:在“我(们)”作为行为发起者、“我”作为范围界定者/观点持有者/情感表达者的作者身份上,存在显著的使用过度;而在“我”作为行为承受者的作者身份上存在显著的使用不足。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语学习者 汉语记叙文 第一人称代词 作者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诙谐书生”形象的生成、传播与文化构因
5
作者 潘超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9,共9页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滑稽个性,在唐代民间文艺中突破了现实形象的限定,被赋予诙谐、滑稽的艺术性格,至宋金时期确立了形象类型。单元化的短剧形态推动杂剧的诙谐片段和戏剧方式融入其他民间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一个借助口传戏剧向书面文学发展的传播路径。这一形象的生成体现了人们对喜乐生活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也折射出民间文艺创作功能性与形象类型化相碰撞所产生的艺术创造力,由民间文化进入文人书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形象品格,成为兼具审美意趣和文化价值的形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艺 诙谐书生 文人形象 滑稽 杂剧 早期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言法》:英国近代传教士汉学的创建与创见
6
作者 孟繁杰 李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50,共13页
马士曼所作《中国言法》(1814)将西方建立在拉丁语语法基础上的汉语研究、英国本土的英语语法研究、新兴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汉语语言文字学思想融会贯通,在汉字研究中较早具备了部件意识。在语音研究上,《中国言法》较早将... 马士曼所作《中国言法》(1814)将西方建立在拉丁语语法基础上的汉语研究、英国本土的英语语法研究、新兴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汉语语言文字学思想融会贯通,在汉字研究中较早具备了部件意识。在语音研究上,《中国言法》较早将汉语与梵语比较,在36字母的基础上进行古音构拟,并初步划分出了汉藏语系的范围;在语法上,其建立了包括小词(虚词)在内的汉语词类体系。这些研究搭建起了汉语语言学体系诸多问题的基本框架,《中国言法》的出版也标志着英国近代传教士汉学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汉学 语言学史 《中国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