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市中小学生口语能力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杜晶晶 银晴 宋倩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第5期66-76,共11页
本文从中小学生口语能力实态调查出发,通过描写中小学生口语能力词汇、语法和修辞3个项目指标的量化特点,以纵向学段与横向学区两个角度呈现厦门市中小学生口语能力的实际情况。纵向学段,中小学生各项指标均呈现随学段、年龄、思维变化... 本文从中小学生口语能力实态调查出发,通过描写中小学生口语能力词汇、语法和修辞3个项目指标的量化特点,以纵向学段与横向学区两个角度呈现厦门市中小学生口语能力的实际情况。纵向学段,中小学生各项指标均呈现随学段、年龄、思维变化而阶段化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各项指标发展幅度要大于小学生;横向学区,城市学区的小学生其口语能力在表达形式上、表达意愿上强于城乡结合、乡镇学区,而后二者则较少出现语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口语能力的培养要求应体现表层与深层的两层设计、建立核心量化指标与辅助性指标两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能力 中小学生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对电视产业创新性发展的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黄鹤 方志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113,共4页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众传媒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就是重要的佐证。这一融合过程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电视院线和电视电影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些交互融合不仅带来了思维层面的创新、技术层面的拓...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众传媒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就是重要的佐证。这一融合过程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电视院线和电视电影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些交互融合不仅带来了思维层面的创新、技术层面的拓展,还对国家认同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媒体 融合 电视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文类历史分析的洞见与问题——詹姆逊叙事政治学主符码研究之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开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9,148,共9页
詹姆逊对叙事文类与历史(政治)的关联给予了全面的认定,他认为神话、传奇、小说等各种叙事文类的产生、发展和流变,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其中积淀着特定的"政治无意识"。文类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他由此对弗莱的原... 詹姆逊对叙事文类与历史(政治)的关联给予了全面的认定,他认为神话、传奇、小说等各种叙事文类的产生、发展和流变,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其中积淀着特定的"政治无意识"。文类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他由此对弗莱的原型理论和结构主义叙事学关于传奇这种文类规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历史化处理,揭示了这两种理论成果都是建立在对历史(政治)的遮蔽、压抑、排斥前提下的,恢复其历史维度将能揭示其成果内在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关于叙事文类与政治无意识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洞见和启示,同时也存在着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叙事文类有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它与历史(政治)是一种种属包容关系还是一种并峙张力关系?形式主义和詹姆逊式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坚持一元论立场,这种立场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盲视。对此,可以将问题分为两个层面,在总体性历史层面坚持一元论立场,而在"小型历史"层面坚持二元论立场,将历史与形式作为并峙对立而有张力关系的二元因素对待,致力于探讨两者之间双向生成、转换、影响的路径、方式、方法、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叙事文类 政治无意识 总体性历史 小型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愤著书”对《史记》写作宗旨的升华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建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史记》表现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心理状态,不过"发愤著书"不是司马迁的创作宗旨。创作主旨应该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他身陷... 《史记》表现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心理状态,不过"发愤著书"不是司马迁的创作宗旨。创作主旨应该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他身陷刑狱而交游莫救,从而认清对人世的真相,并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发展,在忍辱痛苦中反思生死之理,他蒙冤却有口难辩,进而究天人之际,升华了《史记》主题,彰显了《史记》的写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发愤著书 写作主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丹子》成书及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异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135,共6页
《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燕丹子》出现的一些传说说明它确实有小说因素,这与瞽史的传统有关,而且唐朝以前对于"左迁"之... 《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燕丹子》出现的一些传说说明它确实有小说因素,这与瞽史的传统有关,而且唐朝以前对于"左迁"之法一向认同。这足以揭示《燕丹子》中出现的民间逸闻的原因。当然,对于历史中的传说成分,历史学家一般比较慎重,比较《燕丹子》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可以发现杂史小说在起源时期与历史的不同,并启发人们思考小说的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丹子》 《荆轲列传》 杂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视觉隐喻——性别视域下的批判性评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何竞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01,共4页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借助视觉隐喻重点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实现加以探究:以静态的凤凰(凤凰雕像、凤凰徽章)隐喻男权社会的拥趸,以动态的凤凰(飞翔的凤凰)隐喻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实现;以宝剑隐喻男权及其价值观...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借助视觉隐喻重点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实现加以探究:以静态的凤凰(凤凰雕像、凤凰徽章)隐喻男权社会的拥趸,以动态的凤凰(飞翔的凤凰)隐喻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实现;以宝剑隐喻男权及其价值观;以“对镜”情节隐喻女性对自身身体及个人情感的审视。但在某种意义上,电影中所隐喻的女性意识,完全是在男权价值观基础上建构的,未能体现出女性的特质;亦未能很好地探寻女性在意识自我觉醒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视域 迪士尼电影 隐喻 《花木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和十四年册尊号赦》时间辨正 被引量:1
7
作者 亢巧霞 吴在庆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6,共1页
《唐大诏令集》卷十有《元和十四年册尊号赦》一文。考《文苑英华》所录,题目为《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138页),则文本似应颁布于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且是时亦即唐宪宗受尊号並大赦之时。然检《旧... 《唐大诏令集》卷十有《元和十四年册尊号赦》一文。考《文苑英华》所录,题目为《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138页),则文本似应颁布于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且是时亦即唐宪宗受尊号並大赦之时。然检《旧唐书》卷一五《唐宪宗本纪下》载:元和十四年七月“辛巳,群臣上尊号曰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是日,御宣政殿受册,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京畿今年秋税、青苗、榷酒等钱,每贯量放四百文;元和五年已前逋租赋并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唐书》 《文苑英华》 宣政殿 尊号 唐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下的乡土守望与现代转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筠 杨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2,共4页
《蕃薯浇米》以闽南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生活为题材,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视听镜头,深入刻画那些在乡土中留守的人,但作品一改闽南语电影的悲情传统,呈现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变迁的闽南乡村。本文借鉴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 《蕃薯浇米》以闽南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生活为题材,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视听镜头,深入刻画那些在乡土中留守的人,但作品一改闽南语电影的悲情传统,呈现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中变迁的闽南乡村。本文借鉴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法,分析作品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阐述电影对乡土空间的建构及闽南文化的表征。《蕃薯浇米》作为一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虽仍有不足之处,但对当下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中乡土经验的表述可圈可点,期待新一批闽南语电影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蕃薯浇米》 闽南语电影 女性 乡土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何以助力乡村振兴 被引量:47
9
作者 银晴 田静 苏新春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5,共11页
乡村振兴战略覆盖区域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目标维度更全,涉及地域、人群和问题更为多样,对语言种类、语言水平、语言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是人类社会传授知识、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不同语言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覆盖区域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目标维度更全,涉及地域、人群和问题更为多样,对语言种类、语言水平、语言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是人类社会传授知识、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不同语言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和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语言作为知识载体、信息载体、文化载体的功能,可以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外语和跨境语言教育、通用手语和盲文教育,提升乡村语言治理水平,拓宽语言服务范围,调查和开发乡村语言文化资源等方式,助力乡村实现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乡村振兴 知识载体 信息载体 文化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文羽冠“美”字构形意涵及其美学史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开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4,I0002,F0003,共13页
甲骨文“美”字构形头上的装饰无论多层、双层还是单层,都是羽饰,与羊角无关。商人甲骨文“美”字与甲金文“皇”、“夋”、“亥”等字构形和内涵具有内在相关性。它们都由具有鸟元素头部(鸟首或羽饰)的王者(神祖、神王)、神巫或王族子... 甲骨文“美”字构形头上的装饰无论多层、双层还是单层,都是羽饰,与羊角无关。商人甲骨文“美”字与甲金文“皇”、“夋”、“亥”等字构形和内涵具有内在相关性。它们都由具有鸟元素头部(鸟首或羽饰)的王者(神祖、神王)、神巫或王族子裔形象构成,是对他们在皇舞活动中戴羽舞祭形貌的模仿。甲骨文羽冠“美”字构形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它积淀了源自遥远狩猎时代商人远祖强烈的神鸟崇拜、祖宗崇拜、太阳崇拜意识,积淀了商人对在皇舞等各种祭舞活动中头戴羽冠的参与主体矫健优美的身形、热烈场景和气氛、充满神性幻觉和狂热激情状态的沉醉和欣赏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羽冠 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唐书》所记改元弘道诏时间纠误
11
作者 亢巧霞 吴在庆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5-195,共1页
唐高宗改元弘道之时间,《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载:永淳二年“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于殿前宣之……是夕,帝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1~112... 唐高宗改元弘道之时间,《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载:永淳二年“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于殿前宣之……是夕,帝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1~112页)然《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载此事云:“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永淳 《旧唐书》 弘道 高宗 中华书局 改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本编纂与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勇 王冰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1-208,260,共9页
就选本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而论,选本批评既是选本所属时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内在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代文学批评与选本编纂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构对应和彼此生发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批评的时代变迁制约着选本批评的阶段性... 就选本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而论,选本批评既是选本所属时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内在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代文学批评与选本编纂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构对应和彼此生发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批评的时代变迁制约着选本批评的阶段性演变及其方式方法的构造,另一方面选本编纂也以其自身“选”和“编”的方式参与到文学批评的转折递变的过程中去。选本编纂的当代演变,其所表现出的是当代文学发展及其批评模式变迁的表征,需要从社会语境及其上下文的规定性的角度加以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选本 批评模式 互文性 "询唤"批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跨国迁徙题材电影新乡愁书写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4,共6页
新时期以来数量巨大的跨国迁徙人口现象,推动了跨国迁徙题材电影的发展繁荣,这些电影描绘了中国人全球迁徙流动的图景。往返他国的流动空间是电影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不断发生变迁的乡愁情感才是电影想要探讨的真正核心。跨国迁徙题材... 新时期以来数量巨大的跨国迁徙人口现象,推动了跨国迁徙题材电影的发展繁荣,这些电影描绘了中国人全球迁徙流动的图景。往返他国的流动空间是电影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不断发生变迁的乡愁情感才是电影想要探讨的真正核心。跨国迁徙题材电影根据乡愁情感书写特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通过“迁徙与故乡”空间互动关系的塑造形成了故乡乌托邦、故乡异托邦、故乡无托邦三种特征,探讨电影如何以流动不断赋予乡愁现代性的新内涵,从而书写新乡愁,也体现了电影与现实的互动、与时代的互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 跨国迁徙题材电影 乌托邦 异托邦 无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杨的寻找之路——《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初探
14
作者 王政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7-29,共3页
2017年,张杨的两部作品《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先后在6-8月上映。《冈仁波齐》更是成为话题性电影,票房过亿。两部作品均在西藏拍摄,更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以分组的方式,先后拍摄(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同一年的时间里,诞... 2017年,张杨的两部作品《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先后在6-8月上映。《冈仁波齐》更是成为话题性电影,票房过亿。两部作品均在西藏拍摄,更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以分组的方式,先后拍摄(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同一年的时间里,诞生了两部风格迥异,甚至是两极化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两部作品的视听、叙事以及主题内核来寻找一个走在自己电影朝圣之路上的张杨。一、视听《冈仁波齐》用客观纪实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仁波齐 张杨 话题性 视觉 掌纹 两极化 磕长头 内核 叙事结构 那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英雄》到《长城》的中国民族史诗片叙事嬗变
15
作者 林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7-39,共3页
自2002年第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英雄》上映,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产业化道路已有14年,此间诞生了15部票房冠军电影,虽然电影票房成绩不能成为衡量电影成功的绝对标志,但却具有代表性。本文以2002—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电影研究为基础,但... 自2002年第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英雄》上映,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产业化道路已有14年,此间诞生了15部票房冠军电影,虽然电影票房成绩不能成为衡量电影成功的绝对标志,但却具有代表性。本文以2002—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电影研究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此,分析在消费语境中从《英雄》到《长城》所折射出的中国民族史诗片叙事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长城》 中国民族史诗片 中国票房冠军电影 超级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资源观:语言生活派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
16
作者 苏新春 《语言战略研究》 2025年第5期5-14,共10页
中国的语言资源观形成于21世纪初大规模语料库发展的时代,经语言生活派多位学者推动,从理论建构走向社会实践。其核心贡献在于:第一,构建了三维价值体系——文化传承价值延续民族基因,社会服务价值支撑语言治理,数据智能价值驱动技术革... 中国的语言资源观形成于21世纪初大规模语料库发展的时代,经语言生活派多位学者推动,从理论建构走向社会实践。其核心贡献在于:第一,构建了三维价值体系——文化传承价值延续民族基因,社会服务价值支撑语言治理,数据智能价值驱动技术革新;第二,提出语言资源具有有用性与可开发性,物质载体与人文价值高度统一性,并建立了语言本体资源‒语言衍生资源、语言空间‒语言功能的分类框架;第三,形成资源调查存储管理、加工标注监测、开发利用保护的应对策略。该理论塑造了语言生活派的学术生态:在思想层面,衍生出文化观、安全观、服务观、保护开发观等核心命题;在方法论层面,形成了客观朴实的研究作风、服务社会的实践导向、简明精要的表达风格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20年来的研究表明,语言资源观通过科研网络与学术平台建设,不仅催生了覆盖社会语言应用的研究热潮,更提升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为全球语言资源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资源 国家语言资源 语言生活派 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