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公据”“券牒”文书看畲瑶盘瓠家族文书形成的历史契机
1
作者 刘婷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1,154,共10页
畲、瑶共同持有的关于盘瓠传说的祖先文书是畲瑶在历史上曾有过深刻接触关系的一种有力证据,通过比较畲、瑶这种文书的文本结构与词语特征,可以发现畲的《盘王开山公据》和瑶的《评皇券牒》主要形成于宋代,带有显著的宋代文书特征,可能... 畲、瑶共同持有的关于盘瓠传说的祖先文书是畲瑶在历史上曾有过深刻接触关系的一种有力证据,通过比较畲、瑶这种文书的文本结构与词语特征,可以发现畲的《盘王开山公据》和瑶的《评皇券牒》主要形成于宋代,带有显著的宋代文书特征,可能是通过宋朝政府在招抚畲瑶先民时所张贴的“榜文”中传抄而来。而畲与瑶的分离也开始于这一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券牒 公据 宋代文书 畲瑶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文明的形成、特质与演进
2
作者 王日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8,共11页
中国较早便有自己的海洋文明,既体现在政治家、思想家对天下的认识中,也昭示在沿海不同区域人们的生计实践中。在多元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中,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分别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独立发展。由于中原土地肥沃,农耕技术进... 中国较早便有自己的海洋文明,既体现在政治家、思想家对天下的认识中,也昭示在沿海不同区域人们的生计实践中。在多元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中,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分别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独立发展。由于中原土地肥沃,农耕技术进步很快,因而农业文明及其建立于其上的国家制度曾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亦臻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对游牧文明、海洋文明都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在得到农业文明滋养中迅速提升,且与传统商业文明相结合,开拓了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无论海陆,无论农商,事业的开拓都充满艰辛,需要付出代价,因而在不同的统治者和民众那儿,或进取,或保守,在海洋政策上便有了开放与封禁的区别,但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海洋文明却曲折成长。纵观历史演进,中国海洋文明具有较强的与农业文明相交融的色彩,即体现出官方主导、民间先行、海陆互摄、协和万邦、德润四海、允执厥中的基本特质。在殖民扩张的旗帜下,近代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海洋文明交汇,其间经历了对中国海洋文明成果的推崇、借用直至诋毁,从而完成了西方话语权的转换,世界史进入了一个强权时代;中国曾遭遇列强的蚕食鲸吞,但是,当我们抛弃文化自卑,高扬文化自信的时候,中国海洋文明进入了蜕变再造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洋文明 形成 特质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异托邦”的生态博物馆:思想缘起与空间实践
3
作者 董建辉 吴楠筝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1,共10页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探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或实践时,常将其视为乌托邦。这一观点可能导致误解,使人们错误地将其视为博物馆的异类,认为生态博物馆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实际上,生态博物馆根植于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脉络,...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探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或实践时,常将其视为乌托邦。这一观点可能导致误解,使人们错误地将其视为博物馆的异类,认为生态博物馆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实际上,生态博物馆根植于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脉络,在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可以借鉴福柯对“异托邦”的研究,从思想缘起和空间实践两方面重新审视生态博物馆:一方面,生态博物馆思想的兴起,是对传统博物馆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社会思潮的反思与回应;另一方面,其空间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在帮助地方居民认识自我并重塑地方感的同时发挥其特有的沟通机能,联结馆舍天地与大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异托邦 思想缘起 空间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民屯遗址铸铜工匠墓及其相关问题
4
作者 王文轩 张闻捷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1,共9页
孝民屯铸铜作坊中的部分墓葬有意随葬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墓主应为铸铜工匠,墓内随葬窄长柄铜刀、泥质灰陶鬲和铅礼器为部分铸铜工匠群体的特有葬俗。铸铜工匠内部存在一定等级差异应与家族管理模式有关,铸铜工匠群体中存在专职工匠的同... 孝民屯铸铜作坊中的部分墓葬有意随葬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墓主应为铸铜工匠,墓内随葬窄长柄铜刀、泥质灰陶鬲和铅礼器为部分铸铜工匠群体的特有葬俗。铸铜工匠内部存在一定等级差异应与家族管理模式有关,铸铜工匠群体中存在专职工匠的同时也有部分工匠战时为兵,女性也参与铸铜生产。“天”族成员参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生产,同时该族成员与李家崖文化人群关系密切,不排除李家崖文化的铸铜生产与“天”族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民屯遗址 铸铜作坊 工匠墓 “天”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钱荒的再认识:基于商品流通的考察
5
作者 徐东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北宋钱荒是指引起产品或商品以及劳务不能正常转化为铜钱的货币缺乏,因发生在以江淮浙为核心的东南地区而具有区域性,因其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阶层之间的差别而具有阶层性。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向其他地区大量输出商品以换取铜钱,这是... 北宋钱荒是指引起产品或商品以及劳务不能正常转化为铜钱的货币缺乏,因发生在以江淮浙为核心的东南地区而具有区域性,因其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阶层之间的差别而具有阶层性。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向其他地区大量输出商品以换取铜钱,这是其面对中央财政对铜钱不断增加的索取还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秘密所在。但受运销成本、商品输出地与输入地物价差变动的影响,商品运销的预期收益不断变动,决定了东南地区商品输出量不稳定,铜钱输入量也不稳定,这是东南地区钱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钱荒 商品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东京的地貌环境与洪涝治理
6
作者 梁建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9,共14页
北宋东京周边冈阜众多,城区地势低平,容易遭受洪水侵袭,特别是城南,地势更为低洼,是内涝的重灾区。东京及其周边散布着水泊、陂塘和园池等水体,客观上发挥着蓄洪排涝的功能。汴河、蔡河及五丈河等河渠流经城区,河面上万舟骈集,河堤上杨... 北宋东京周边冈阜众多,城区地势低平,容易遭受洪水侵袭,特别是城南,地势更为低洼,是内涝的重灾区。东京及其周边散布着水泊、陂塘和园池等水体,客观上发挥着蓄洪排涝的功能。汴河、蔡河及五丈河等河渠流经城区,河面上万舟骈集,河堤上杨柳依依,漕运繁华的背后也潜伏着河道泛滥与河堤决溢的风险。为此,朝廷采取疏浚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防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京城的行洪压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区域地貌。北宋中后期,东京遭遇洪水时,积水地段由城南向城东、由外城向城外转移。灾情所呈现的地貌变化,折射出城市空间上的分层治理,即优先保障内城安全,其次是外城,最后是城外郊区。这种治理模式带有浓厚的官方统筹色彩,其优势是确保救灾活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东京 地貌环境 洪涝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恋地的适从:当代福建地域建筑创作与“新闽派建筑”构想
7
作者 杨华刚 陈宏 王绍森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适从关系是建筑创作与地域环境协调相适下形成的某种稳定的隐形逻辑和传导机制。从剖析人地关系和恋地主义出发,在福建地方意识及其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溯源基础上,围绕恋地意识下的地方共同体意象、现代性中的地方概念抒写,探讨当代福建... 适从关系是建筑创作与地域环境协调相适下形成的某种稳定的隐形逻辑和传导机制。从剖析人地关系和恋地主义出发,在福建地方意识及其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溯源基础上,围绕恋地意识下的地方共同体意象、现代性中的地方概念抒写,探讨当代福建地域建筑创作中的本土性与适从性表达。提出适从地域本身和“以自身为坐标和方法”的当代福建地域建筑创作意识,以及“新闽派建筑”概念及其本土创作话语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恋地主义 地域建筑 地方 适从关系 新闽派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津捐局与清中后期四川的田赋加派
8
作者 梁勇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嘉庆以降,在镇压白莲教、太平天国起义及清末战争赔款的过程中,清政府“需饷孔殷”,不得不在四川设立津捐局,征收“津贴”“捐输”等田赋加派。“津贴”“捐输”的征收事实上突破了清廷在田赋征收上的“永不加赋”政策。这一做法能够持... 嘉庆以降,在镇压白莲教、太平天国起义及清末战争赔款的过程中,清政府“需饷孔殷”,不得不在四川设立津捐局,征收“津贴”“捐输”等田赋加派。“津贴”“捐输”的征收事实上突破了清廷在田赋征收上的“永不加赋”政策。这一做法能够持续,一方面是因为清中前期四川田赋较轻,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田赋加征过程中官、绅、吏、役的利益。州县当局通过解费留存、截留津捐银两,搭车征收各类加派,事实上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财源,地方绅士则拥有了一定的参与地方税收的权力。津捐征收不仅有助于政府汲收更多的税收资源,导致晚清民国苛捐杂税泛滥,同时助力地方士绅扩大其在地方事务中的影响,推动了清中后期公局体制在州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贴 捐输 津捐局 巴县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对科技人才培养的干预及其后果
9
作者 任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4,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科技人才短缺危机成为影响美国冷战国家安全和科技霸权的一项关键议题。美国社会转向支持联邦政府应在培养充足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发挥主要引导作用,承担必要责任。联邦政府将解决现存的人力资源浪费和增加理工科博士培养... 20世纪50年代,科技人才短缺危机成为影响美国冷战国家安全和科技霸权的一项关键议题。美国社会转向支持联邦政府应在培养充足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发挥主要引导作用,承担必要责任。联邦政府将解决现存的人力资源浪费和增加理工科博士培养作为快速缓解问题的两项主要途径。为此,美国一方面以联邦教育资助立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次运用政策杠杆试图实现国家科技人才动员和调控目标,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研发投资、科学教育专项资助,提高理工科博士培养数量。然而,由于存在缺乏客观的科技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目标冷战化、联邦教育资助政策缺乏高屋建瓴的前瞻性等问题,美国不仅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出现了“博士过剩”问题,也为此后科技人才供需失衡的周期性发生埋下了制度性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 联邦政府 教育资助 人力资源调控 冷战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永祚会计师与五洲大药房
10
作者 吴多智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5,共5页
20世纪20年代末,五洲大药房与徐永祚会计师建立起业务联系,以应对内部危机。五洲大药房悉心听取徐永祚的意见,并在徐永祚的帮助下顺利渡过危机,推动了财务管理走上正轨。徐永祚在提供服务中所展现出的专业能力,赢得了五洲大药房的尊重... 20世纪20年代末,五洲大药房与徐永祚会计师建立起业务联系,以应对内部危机。五洲大药房悉心听取徐永祚的意见,并在徐永祚的帮助下顺利渡过危机,推动了财务管理走上正轨。徐永祚在提供服务中所展现出的专业能力,赢得了五洲大药房的尊重与认可,密切了双方的合作。回溯徐永祚先生这段执业经历,见证当年的注册会计师是如何凭借专业能力拓展业务、构建起良好社会形象的,对当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也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徐永祚 财务管理 五洲大药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观念与隋唐政局的变迁
11
作者 吴海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101,共8页
历史观念常会主导社会上各类人物的实践活动,并由此构筑一定的历史事实。隋至唐初的四十余年间,大一统观念、天命观念和以史为鉴观念,对隋唐政局变迁的影响较为明显。大一统观念不仅推动隋统一大业的完成,而且造就空前辽阔的疆域与恢弘... 历史观念常会主导社会上各类人物的实践活动,并由此构筑一定的历史事实。隋至唐初的四十余年间,大一统观念、天命观念和以史为鉴观念,对隋唐政局变迁的影响较为明显。大一统观念不仅推动隋统一大业的完成,而且造就空前辽阔的疆域与恢弘的盛世。天命观念既是隋政权建立与巩固的重要凭借,也是隋王朝走向崩溃瓦解的重要诱因。以史为鉴观念是唐太宗即位后放弃依赖天命、注重人事的主动选择,君臣重视学习历史,对治国理政的讨论强调以史为鉴,“贞观之治”由此形成。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观念有可能形成合力,共同影响政局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同一种历史观念对政局的影响也会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天命 以史为鉴 隋唐政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体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国桢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247,共9页
中国海洋文明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学界对海洋文化概念内涵的认知不断变化,加强海洋文化建设,需要对中国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有正确的认知。融合历史与当代的概念内涵变迁... 中国海洋文明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学界对海洋文化概念内涵的认知不断变化,加强海洋文化建设,需要对中国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有正确的认知。融合历史与当代的概念内涵变迁,对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加以重新审视、修正和重构,分别不同类型,排列组合为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四个层级的概念话语体系,使之成为思考和研究的工具,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发展和创新海洋文明理论,顺应时代要求,推动中国海洋文明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取得新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洋文明 概念话语体系 海洋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遗存中难产死亡推判、成因及案例研究
13
作者 李海军 刘力铭 +2 位作者 贺乐天 周亚威 肖小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4,92,共9页
难产是导致古代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相关案例的具体体质形态在文献中却鲜有记载,考古学证据也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考古遗存中发现的难产死亡案例,对难产死亡的考古学推判标准和难产成因作简要综述,同时对郑州洄沟等遗... 难产是导致古代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相关案例的具体体质形态在文献中却鲜有记载,考古学证据也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考古遗存中发现的难产死亡案例,对难产死亡的考古学推判标准和难产成因作简要综述,同时对郑州洄沟等遗址的典型难产案例进行分析。难产研究的梳理,对相关的墓葬发掘、人骨收集、资料整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骸 难产死亡 推判标准 成因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屿上的曲径通幽:现代主义建筑在台湾地区的进程
14
作者 陈宏 刘阳 王绍森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06,共9页
通过对现代主义运动起源与传播的分析,旨在揭示台湾地区一个世纪以来曲折的历史境遇如何影响其建筑发展进程。结合拉尔夫·林顿的文化传播三阶段理论,按照时间脉络厘清了台湾地区建筑发展与历史文化之间关系,提出台湾地区现代主义... 通过对现代主义运动起源与传播的分析,旨在揭示台湾地区一个世纪以来曲折的历史境遇如何影响其建筑发展进程。结合拉尔夫·林顿的文化传播三阶段理论,按照时间脉络厘清了台湾地区建筑发展与历史文化之间关系,提出台湾地区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1)日据时期“接触与显现”;(2)光复之后“选择与冲突”;(3)解严之后“融合与变异”;(4)社区崛起后的“地区性反思”。最终,通过对各个阶段历史因素与建筑发展之间关系的剖析,展现台湾地区建筑作为重要现代主义支流具身面貌的历史由来,以期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研究提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台湾地区建筑 地域建筑 原乡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郎名看东南地区畲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5
作者 曹大明 周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共9页
郎名是一种存在于闽粤赣浙地区畲族和客家等汉族家谱中的特有命名方式。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对郎名进行研究,分析郎名在畲汉互动中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历程。郎名并非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而是畲汉互动交往、相互涵化的产物。郎名... 郎名是一种存在于闽粤赣浙地区畲族和客家等汉族家谱中的特有命名方式。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对郎名进行研究,分析郎名在畲汉互动中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历程。郎名并非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而是畲汉互动交往、相互涵化的产物。郎名作为一种特色的姓氏文化,从民族互鉴互融的产物发展成为区域性共享文化符号,其社会功能早已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郎名由汉入畲、由畲传汉的互动过程,探讨郎名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仅为研究东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个案,而且为探讨中华姓氏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名 文化互动 姓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水利治理与地域社会的发展--以川西平原为例
16
作者 张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6,共14页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的水利治理特征。这种水利治理模式对川西平原地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渠系的开发与河道的治理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水利治理上,堰渠事务的分工与合作也不断协调着州县之间的关系;基层民堰管理上,堰长“中介人”的身份强化着官民之间的互动;于民而言,水利治理成为整合移民社会秩序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 川西平原 水利治理 “一体化”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申“南迁”史事考论——兼论甲申之际的明廷决策
17
作者 陈支平 李定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8,共12页
甲申年间发生的“撤宁守关”“南迁”“太子抚军”三事与明廷存亡攸关,此三事以往被统摄于模糊的君臣矛盾和朋党话语叙事之下,难以反映当时的实态。在东西两线压力之下,“撤宁守关”之事悬而未决,对“南迁”的讨论则由非公开转向公开,... 甲申年间发生的“撤宁守关”“南迁”“太子抚军”三事与明廷存亡攸关,此三事以往被统摄于模糊的君臣矛盾和朋党话语叙事之下,难以反映当时的实态。在东西两线压力之下,“撤宁守关”之事悬而未决,对“南迁”的讨论则由非公开转向公开,衍生出时人认为更为妥帖的“太子抚军”之议。明廷对于三事的决策过程曲折且反复,并非崇祯帝或朝臣单方面的失策所致,决策机制的失衡和士论的矫激,使得秩序渐次失效解体,决策陷入僵局。基于此考察该时期皇权与士大夫的博弈,有助于解析明末复杂的君臣权力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迁 太子抚军 会议 召对 决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沿海地区建筑沙石采用、利益纷争与调处(1929—1937)
18
作者 王日根 董书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117,178,共13页
受建材技术更新、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近代青岛沿海产沙地区建筑沙石采用热潮渐兴,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景观亦为之一变。鉴于采沙活动失序给各项市政建设与管理造成的阻碍,1929—1937年间,青岛当局通过一系列举措对民间过热的采沙活动... 受建材技术更新、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近代青岛沿海产沙地区建筑沙石采用热潮渐兴,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景观亦为之一变。鉴于采沙活动失序给各项市政建设与管理造成的阻碍,1929—1937年间,青岛当局通过一系列举措对民间过热的采沙活动加以管束,力图构建起规制严明的采沙秩序。然而官方统一且刚性的采沙制度安排忽视了海岸沙体对于沿海百姓家园安全的“专有”意义及其利益关切,导致民众围绕“采与护”及收益分配问题爆发冲突。从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稳定角度计,当局积极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化解了不少争端,既有的制度刚性也在不断被调适而更接地气。青岛地区围绕采用沙石纠纷及其解决历程,承载着沿海百姓资源取用与利益纠葛的特殊记忆,反映出沿海地域资源采用秩序与利益分配格局生成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青岛 沙石开采 资源纷争 纠纷调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惠安沿海渔业合作化实践析论
19
作者 陈辰立 王日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2,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初的海洋渔业工作,基于合作化的明确指导方向,围绕发展经济和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帮助渔民们很好地恢复了生产生活,更强化了他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取得了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效益,为共和国顺利进入集体化时代打下了... 20世纪50年代初的海洋渔业工作,基于合作化的明确指导方向,围绕发展经济和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帮助渔民们很好地恢复了生产生活,更强化了他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取得了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效益,为共和国顺利进入集体化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福建惠安沿海地区为中心,通过梳理中央文件与挖掘地方档案,希冀在把握渔业合作化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地区海洋渔业探索合作化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嬗变历程,进而思考这一改革的区域特殊性以及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安地区 海洋渔业 合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南夷之“徼”与“边民”的华夷身份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圣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在汉代,“西南夷”不仅是一个族群概念,还是一个地域概念。其时存在两种与西南夷有关的“徼”:一是限定“西南夷”所在的巴蜀之徼;二是将“西南夷”分为两部分的西南夷郡徼。在此两徼作用之下,西南夷诸郡在地域上位处巴蜀与西南夷徼外之... 在汉代,“西南夷”不仅是一个族群概念,还是一个地域概念。其时存在两种与西南夷有关的“徼”:一是限定“西南夷”所在的巴蜀之徼;二是将“西南夷”分为两部分的西南夷郡徼。在此两徼作用之下,西南夷诸郡在地域上位处巴蜀与西南夷徼外之间,在华夷身份上亦是如此。生活在西南夷诸郡的边民,亦因两徼的存在,及与徼内夷杂处,拥有了与后者既相互区别而又混同为一的漂移于华、夷之间的身份特征。其为当地边民精英在身份的抉择与建构上提供了不同可能。而自武帝置西南夷诸郡以来,有意识地“华夏化”与“蛮夷化”先后在西南夷边民精英中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西南夷 边民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