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母乳中唾液酸含量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海娇 王萍 +1 位作者 陈越 李红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08-311,共4页
建立荧光高效液相色谱(fluorescence detector-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FLD)测定母乳中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Neu5Ac)和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 neuraminic acid,Neu5Gc)含量的分析... 建立荧光高效液相色谱(fluorescence detector-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FLD)测定母乳中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Neu5Ac)和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 neuraminic acid,Neu5Gc)含量的分析方法。利用酸水解法释放出母乳中的唾液酸,以4,5-亚甲二氧基-1,2-邻苯二胺盐(4,5-methylenedioxy-1,2-phen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DMB)为衍生化试剂,50℃避光衍生150min,采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色谱条件:LiChrosorb RP-18柱(250mm×4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超纯水(7:8:85),流速0.9mL/min,进样体积10μL,柱温30℃,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73nm,发射波长448nm。结果表明:唾液酸在50~400μmol/L范围内与唾液酸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4.0%,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4%,稳定性RSD为1.0%,重复性RSD为0.8%,Neu5Ac的最低检出限为0.02μmol/L,Neu5Gc的最低检出限位0.03μmol/L。该方法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奶粉、牛奶及母乳中唾液酸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 唾液酸 荧光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型戊型肝炎与急性乙肝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守杰 张雪峰 +9 位作者 黄鸿江 姜汉民 王一军 蔡加平 杨昌林 王忠泽 吴婷 朱凤才 张军 夏宁邵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比较散发型急性戊型肝炎与乙肝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戊肝和急性乙肝间年龄、性别、肝脏损伤、症状体征以及病程的差异。结果急性肝炎病例中,戊型肝炎最常见(28.0%),急性乙肝次之(9.2%);戊肝平均发病年龄为56.3±13.1岁,急性乙肝为... 目的比较散发型急性戊型肝炎与乙肝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戊肝和急性乙肝间年龄、性别、肝脏损伤、症状体征以及病程的差异。结果急性肝炎病例中,戊型肝炎最常见(28.0%),急性乙肝次之(9.2%);戊肝平均发病年龄为56.3±13.1岁,急性乙肝为43.0±12.5岁,平均发病年龄戊肝较急性乙肝大(t=4.4723,P<0.0001),均为男性多发;两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相当,但戊肝患者黄疸症状更多见(P<0.05);戊肝病程较急性乙肝长(t=3.7249,P=0.0003);通过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分析,戊肝比急性乙肝对肝脏的损伤程度严重(t=3.5978,P=0.0019)。结论戊肝多见于中老年,急性乙肝多见于中青年,均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征比较戊肝较急性乙肝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急性乙肝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及其变化 被引量:56
3
作者 方亚 胡海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1-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为有效防制乳腺癌发生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危险因素研究。通过1:1病例对照方法,调查某市2002~2003年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调查内容主要有生理因素、生育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为有效防制乳腺癌发生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危险因素研究。通过1:1病例对照方法,调查某市2002~2003年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调查内容主要有生理因素、生育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等,统计分析方法为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危险因素变化研究。将在中分析获得的危险因素与已有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12个暴露因素与该市女性乳腺癌发病有关,多因素分析获得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乳腺良性疾病史、职业接触、性格内向、高脂饮食、睡觉时不摘文胸。(2)部分乳腺癌危险因素发生变化,其中以职业接触、高脂饮食和睡觉时不摘文胸表现明显。结论乳腺癌发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行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有效控制乳腺癌,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母皂苷元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金宁 董燕 +1 位作者 隋海娟 张永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65-1569,共5页
目的探讨知母皂苷元(Sarsasapogenin,SAR)对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选用出生0~24 h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皮层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4 d后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测量培养神经元树突分... 目的探讨知母皂苷元(Sarsasapogenin,SAR)对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选用出生0~24 h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皮层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4 d后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测量培养神经元树突分支总长度(TDBL)、一级树突数目(PDN)、最大分支级数(MBO)和神经元胞体面积。West-ern blot法观察神经元p-PDK1、p-Akt473及p-mTOR蛋白表达。结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SAR(10、30、100μmol.L-1)可明显促进树突发育,表现为树突分支总长度增加、一级树突数目增多、最大分支级数增大及胞体面积增大,并呈明显浓度依赖。SAR 30+LY组、SAR 30+TCBN组、SAR 30+Rapa组的神经元树突总长度、一级树突数目、最大分支级数及胞体面积较SAR30μmol.L-1组明显降低。Westernblot结果显示SAR 30也可明显增加p-PDK1、p-Akt473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SAR 30+LY组明显降低神经元p-PDK1、p-Akt473及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SAR 30+TCBN组明显降低神经元p-Akt473及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SAR 30+Rapa组明显降低神经元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SAR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树突的发育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皂苷元 皮层神经元 树突发育 信号转导通路 蛋白激酶B 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与结核病防治机构合作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险峰 熊昌富 +2 位作者 周丽平 叶建君 方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索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的新途径,加快患者发现进程,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方法选择湖北省2002年度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0个县,在每个县选择1家门诊量最大的综合医院和结核病防... 目的探索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的新途径,加快患者发现进程,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方法选择湖北省2002年度涂阳肺结核登记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0个县,在每个县选择1家门诊量最大的综合医院和结核病防治中心作为研究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对综合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督导,从而在综合医院建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诊断、疫情报告和转诊工作规范。利用月报和季度报表收集资料,采用χ2检验对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过程通过SAS 8.1实现。结果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期间,40个县累计发现新涂阳肺结核患者12 193例,比项目实施前同期增加了3 965例;新涂阳患者登记率由项目前同期的33.6/10万提高到49.6/10万(χ2=760.8,P<0.01),患者发现率由57.8%提高到85.5%。40个县综合医院门诊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查痰率达到48.6%,涂阳检出率为15.6%,患者转诊率为29.7%。医院门诊登记的11 303例可疑症状者中,共查出涂阳肺结核患者1 663例,占40个县涂阳患者发现总数的11.2%。结论加强综合医院与结核病防治中心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医院肺结核患者和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转诊和追踪调查,能够快速地提高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病例发现 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