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铬(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东北 唐晨 +5 位作者 张敏 范春 岳紫钰 李佳瑶 陈群 赵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叠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 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叠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52菌株的种子液接种于含不同浓度(0~600mg·L^-1)Cr(Ⅵ)LB培养基中,培养0~48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600nm处M52菌液的吸光度(A)值,观察M52菌株在含0、50、100、200、400和600mg·L^-1Cr(Ⅵ)的LB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将M52菌液超声破碎前、破碎后后离心所得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与对照组M52菌液在37℃、pH7.5条件下培养0、12、24和48h,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溶液中Cr(Ⅵ)的浓度,计算各时间点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中Cr(Ⅵ)的还原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2mmol·L^-1的Mn2+、Fe2+和Cu2+,1mmol·L^-1SDS、1% TritonX-100 和吐温80作为处理组,以未作处理的LB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组,将种子液以4%浓度接种于处理组和对照组,计算M52菌株在0、6、12、24、36和48h对Cr(Ⅵ)的还原率,分析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处理组中M52菌株对Cr(Ⅵ)还原率的变化。结果:当Cr(Ⅵ)浓度低于1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加快;当100 mg·L^-1≤Cr(Ⅵ)浓度<6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受到抑制;当Cr(Ⅵ)浓度高于600mg·L^-1时,M52菌株几乎不生长。与对照组比较,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在细胞内外均升高(P<0.05),胞内Cr(Ⅵ)的还原率最高。与对照组比较,Cu2+和Fe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升高(P<0.05),且Cu2+>Fe2+,Mn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分子物质SDS、TritonX-100和吐温80存在时,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且SDS>TritonX-100>吐温80。结论:低浓度Cr(Ⅵ)可以促进M52菌株生长,高浓度Cr(Ⅵ)则会抑制菌株生长,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主要发生在胞内,Cu2+和Fe2+可促进M52菌株还原Cr(Ⅵ),吐温80、TritonX-100和SDS可抑制M52菌株还原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八叠球菌M52 六价铬 还原酶 小分子物质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冠奥密克戎BA.2和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动力学分析及防控效果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叶雯婧 吴生根 +8 位作者 詹美蓉 黄峥强 蔡少健 陈武 欧剑鸣 黄杰锋 陈田木 邓艳琴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相关信息,建构带有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SEIA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SEIAR)模型,分析2起本土疫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防控效果。结果BA.2疫情的潜伏期为3 d(1~9 d),代间距为3 d(1~5 d),起始R t为3.0(95%CI:2.7~3.3),发病3170例;BA.5.2疫情的潜伏期为2 d(1~6 d),代间距为1 d(0~2 d),起始R t为1.9(95%CI:1.7~2.1),发病1540例;模型拟合BA.2和BA.5.2疫情的预测和实际发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_(BA.2)^(2)=31.53、χ_(BA.5.2)^(2)=27.88,P>0.05);如未启动应急响应,BA.2疫情将于4月7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38035例;而BA.5.2疫情将于11月14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85940例;BA.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25.73%,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79.56%,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3.72%;BA.5.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35.04%,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92.47%,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9.75%。结论2起本土疫情处置的指导思想和防控措施优化迭代,落实“四早”措施可有效降低疫情规模,且时机越早,控制成效越明显,这为防控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积累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感染 传播动力学模型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防控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L蛋白功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3
作者 崔嘉伟 豆梁丁 +1 位作者 赵西林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1-610,共10页
MmpL(Mycobacterial membrane protein large,MmpL)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类重要外排泵转运蛋白,主要参与底物转运,也能介导耐药发生,是潜在的抗结核靶点。本文从MmpL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耐药机制、蛋白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Mmp... MmpL(Mycobacterial membrane protein large,MmpL)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类重要外排泵转运蛋白,主要参与底物转运,也能介导耐药发生,是潜在的抗结核靶点。本文从MmpL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耐药机制、蛋白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MmpL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分枝杆菌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MmpL蛋白 耐药机制 蛋白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氨酸甲基化
4
作者 李蒙婷 唐自闽 葛胜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3-1351,共9页
蛋白质甲基化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翻译后修饰。长期以来蛋白质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氨酸和赖氨酸上,关于组氨酸甲基化的报道较少,而最近的研究强调了组氨酸甲基化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修饰,该修饰发生在组氨酸咪唑环上的Nπ和... 蛋白质甲基化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翻译后修饰。长期以来蛋白质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氨酸和赖氨酸上,关于组氨酸甲基化的报道较少,而最近的研究强调了组氨酸甲基化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修饰,该修饰发生在组氨酸咪唑环上的Nπ和Nτ位点,由特定的组氨酸甲基转移酶(PHMTs)催化。本文综述了组氨酸甲基化的研究历史和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强调了几个已知的组氨酸甲基转移酶,这些酶通过特定分子机制负责组氨酸上精确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其介导的甲基化在细胞运动、肿瘤细胞增殖和蛋白质翻译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组氨酸甲基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质谱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组氨酸甲基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组氨酸甲基化的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对该修饰及其功能机制的完全理解仍存在挑战,因此,本文还对目前组氨酸甲基化的研究困境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期待在未来揭开组氨酸甲基化更多的秘密,以扩展蛋白质甲基化修饰网络,为阐明疾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甲基化 组氨酸甲基转移酶 Nπ甲基化 Nτ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5年江苏省阜宁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与减寿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亚 梁从凯 +5 位作者 唐杰 丁真欧珠 苏迎盈 吴婷 黄守杰 刘文羽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1,134,共4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疾病谱已发生了重要变化,慢性非传染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江苏省是全国恶性肿瘤...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疾病谱已发生了重要变化,慢性非传染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江苏省是全国恶性肿瘤高发省份之一,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死亡 居民健康 江苏省 减寿分析 阜宁县 肿瘤死亡率 慢性非传染病 生活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修复环境铬污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敏 范春 赵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8-1344,共7页
铬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修复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程序复杂、成本高、效率低,且效果不稳定,易引发二次污染,这2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备受限制。微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特定生物(主要是藻类、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铬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修复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程序复杂、成本高、效率低,且效果不稳定,易引发二次污染,这2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备受限制。微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特定生物(主要是藻类、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将水或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为低毒或无毒化合物的过程,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通过生物转化、生物积累和生物吸附等多种机制去除环境中的六价铬[Cr(Ⅵ)]来修复铬污染,该过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过程安全和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铬去除技术,可应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所致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重金属固化、回收等工艺中。现从微生物修复环境铬污染的技术、机制、环境影响因素和环境介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铬污染 微生物修复 生物吸附 生物积累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程序性细胞死亡及其在抗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伟佳 方芳 +2 位作者 朱靓 薛云新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2-989,共8页
细菌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细菌在压力环境下自发牺牲部分亚群以提高细菌群体生存而产生的编程性死亡,该利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耐药菌的出现为病原菌杀伤带来挑战,鉴于细菌PCD在耐药菌产生与治疗方面的重... 细菌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细菌在压力环境下自发牺牲部分亚群以提高细菌群体生存而产生的编程性死亡,该利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耐药菌的出现为病原菌杀伤带来挑战,鉴于细菌PCD在耐药菌产生与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从PCD角度详细分析细菌应对抗生素压力的方式,阐明PCD为抗菌治疗提供的新策略,为合理使用这把“双刃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生素耐药 抗菌治疗 利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研站菌S52菌株Cr(Ⅵ)还原酶活性和稳定性及其还原Cr(Ⅵ)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佳瑶 李晓夏 +6 位作者 安秋颖 范春 郭东北 唐晨 张敏 桑都哈西·歇里亚孜旦 赵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研究温度和pH值对海研站菌S52菌株六价铬[Cr(Ⅵ)]还原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优化最佳还原条件,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其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S52菌株的种子液接种于L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将菌液离心过滤后得到的胞外活性... 目的:研究温度和pH值对海研站菌S52菌株六价铬[Cr(Ⅵ)]还原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优化最佳还原条件,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其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S52菌株的种子液接种于L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将菌液离心过滤后得到的胞外活性物质、超声波冰浴破菌得到胞内活性物质和对照组S52全菌液分别加入到含50 mg·L^-1 Cr(Ⅵ)的LB培养基中,在37℃、pH值为8.0条件下培养,于0、3、6、12、24和48 h分别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溶液中的Cr(Ⅵ)浓度,计算不同时刻Cr(Ⅵ)还原率、细胞内外还原酶的相对活性及相对稳定性。设定温度为25℃、30℃、35℃、40℃、45℃和50℃,pH值为5.0、6.0、7.0、8.0、9.0和10.0,采用混合实验设计,计算细胞内外还原酶在0、3、6和12 h对Cr(Ⅵ)的还原率,分析不同温度和pH值处理组中细胞内外Cr(Ⅵ)还原酶对Cr(Ⅵ)还原率的变化,探讨最佳还原条件。分别将浓度为0.2 mmo·l L^-1的Cu^2+、Mn2+和Cd2+溶液,1 mmol·L^-1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1%的Triton×100和吐温80加入到培养基中作为处理组,以未作处理的培养基为对照组,在最优还原条件下与50 mg·L^-1 Cr(Ⅵ)反应3 h,测定并计算Cr(Ⅵ)还原率,比较不同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处理组中细胞内外还原酶对Cr(Ⅵ)的还原率。结果:3 h时,胞内酶和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达到最高,且胞内酶的还原能力高于胞外酶(P<0.05)。当温度一定时,pH值从5.0到6.0,胞内酶和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均明显升高;随着pH值逐渐升高,其还原率大幅降低。当pH值一定时,随温度升高,胞内酶对Cr(Ⅵ)的还原率逐渐提高,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逐渐降低。不同温度、pH值组间Cr(Ⅵ)还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与pH值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P<0.05)。与对照组比较,Cu^2+处理组胞内酶和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明显升高(P<0.05),而Cd2+和Mn2+处理组胞内酶和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分子物质TritonX-100处理组胞内酶和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吐温80、EDTA和SDS处理组胞内酶和胞外酶对Cr(Ⅵ)的还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S52菌株的Cr(Ⅵ)还原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可发挥还原作用,且胞内酶的还原作用更强。胞内酶最适温度为35℃~45℃,最适pH值为7.0;胞外酶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7.0。不同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Cr(Ⅵ)还原酶活性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研站菌S52菌株 六价铬 还原酶 温度 PH值 金属离子 小分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技术 被引量:8
9
作者 胡小丹 游敏 罗文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基因编辑是指通过核酸酶对靶基因进行定点改造,实现特定DNA的定点敲除、敲入以及突变等,最终下调或上调基因的表达,以使细胞获得新表型的一种新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和多种细胞的基因工程改造,为疾... 基因编辑是指通过核酸酶对靶基因进行定点改造,实现特定DNA的定点敲除、敲入以及突变等,最终下调或上调基因的表达,以使细胞获得新表型的一种新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和多种细胞的基因工程改造,为疾病模型的建立、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及基因治疗等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技术(ZFN)、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技术(TALEN)和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等。本文将对3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运用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技术及其运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锌指核酸酶技术 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技术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外膜囊泡与抗生素相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谦 吴疆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119-1124,共6页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一种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细菌正常分泌的球状小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膜囊泡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及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分泌系统。目前细菌外膜...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一种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细菌正常分泌的球状小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膜囊泡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及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分泌系统。目前细菌外膜囊泡在细菌毒力、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帮助细菌摄取营养物质和群体感应等方面的研究已非常广泛,但关于外膜囊泡与抗生素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综述了细菌外膜囊泡及抗生素与细菌外膜囊泡相关的研究,以期为细菌感染治疗及减缓耐药性发展,降低致病菌毒力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外膜囊泡 抗生素 耐药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铬污水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安秋颖 郭璐露 +2 位作者 黄泽波 陈紫桂 赵苒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共6页
六价铬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含铬污水排入环境,在污染周边水源和土壤的同时,还可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高效处理含铬污水是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铬修复技术一般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但其具... 六价铬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含铬污水排入环境,在污染周边水源和土壤的同时,还可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高效处理含铬污水是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铬修复技术一般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但其具有处理程序复杂、成本较高、效率低、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等缺点。生物修复技术则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吸收、降解、转化等途径减少污水中的铬,具有经济、无二次污染、修复效率高、过程安全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处理含铬污水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就微生物还原,微生物吸附,植物、纳米材料与微生物联用等现有处理含铬污水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制、反应机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揭示其应用潜力,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污水 生物还原 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珠的外泌体富集检测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沥丹 张师音 葛胜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64-1672,共9页
外泌体是一类30~150 nm天然纳米颗粒,通过细胞主动分选胞内物质并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到胞外,参与诸多生理过程。外泌体因其携带亲代细胞信息,常被用作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标志物。然而,临床标本的外泌体富集方法、富集产物的产量及纯... 外泌体是一类30~150 nm天然纳米颗粒,通过细胞主动分选胞内物质并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到胞外,参与诸多生理过程。外泌体因其携带亲代细胞信息,常被用作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标志物。然而,临床标本的外泌体富集方法、富集产物的产量及纯度限制着外泌体临床转化,因此,高效富集临床标本来源的外泌体是进行诊断和治疗应用的前提条件。常见的外泌体提取技术,例如超速离心、多聚物沉淀等能富集高产量的外泌体,但产物中存在的高水平蛋白质污染物极大地影响了下游外泌体分析。而经磁珠法富集的外泌体产物纯度高,特异性好,逐渐被研究人员用于临床标本外泌体的富集检测。磁珠富集中,研究者对不同磁珠类型、富集方式的选择影响着外泌体富集效率及下游检测分析结果,在磁珠法的基础上也开发了新的外泌体分离方式用于改善磁珠存在的富集洗脱等局限性。本文综述了基于磁珠法的外泌体富集方式和检测技术,简述了磁珠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局限性及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磁珠 富集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核酸现场快速检测的多重实时荧光检测系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佳羽 曾俊添 +3 位作者 奚邦朝 刘国镪 黄绍磊 张东旭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9-867,共9页
核酸现场快速检测具有便捷、操作简单、无需专用实验室、报告快速等优点,能在机场、社区医院、海关、野外等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可应用于核酸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的荧光检测系统,包括非共聚焦式的正交光路与多通道检测集成... 核酸现场快速检测具有便捷、操作简单、无需专用实验室、报告快速等优点,能在机场、社区医院、海关、野外等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可应用于核酸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的荧光检测系统,包括非共聚焦式的正交光路与多通道检测集成结构。前者信噪比高、小型便捷;后者切换效率高,能满足多重检测,其嵌合结构极大降低了通道间的荧光串扰。实验证明,系统的检测下限低于1.6μg/mL,荧光检测梯度性R2值(确定系数)均大于0.99,重复性测试的CV(coefficient of variance)值不超过1.27%。通道间荧光串扰测试表明,通道间无串扰问题,巨细胞病毒培养液的扩增实验准确性与稳定性较好,表明该系统能够针对多重检测进行有效荧光激发与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现场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荧光 实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