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学人类学”到“旅游人类学”——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兆荣 邹赞 张玉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彭兆荣教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回顾了由外国文学到古希腊文化酒神精神与文学仪式的研究转向,这种转向主要缘于西方知识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尝试通过西方文化的知识考古以探究文学中所谓诗学的源头。访谈还涉及以下重要论题... 彭兆荣教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回顾了由外国文学到古希腊文化酒神精神与文学仪式的研究转向,这种转向主要缘于西方知识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尝试通过西方文化的知识考古以探究文学中所谓诗学的源头。访谈还涉及以下重要论题:首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特定关联;其次,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交叉视角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现实意义;再次,如何认识民族志的"真实性",如何重估"大传统"与"小传统";最后,彭教授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从民族仪式、家园意识与民族认同角度评价了旅游人类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涉及的国家政治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间的关联,并大力倡导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晋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77,共8页
西方人类学界关注有关衰老和老年的文化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学科回应,构成了跨学科的老年问题研究。其特点具体表现为:通过跨文化比较进行理论反思和建构;关注不同文化有关衰老和老年定义的意义和象征领域;在方法论上具有实践论的特色... 西方人类学界关注有关衰老和老年的文化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学科回应,构成了跨学科的老年问题研究。其特点具体表现为:通过跨文化比较进行理论反思和建构;关注不同文化有关衰老和老年定义的意义和象征领域;在方法论上具有实践论的特色等。此类研究对中国研究相关的问题有着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衰老 比较 意义 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 参与 书写——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困惑 被引量:3
3
作者 毛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83,共5页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作者的调...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作者的调查经验表明,从事家乡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可以做到在研究中既重回"自我"又能达到对家乡的客位认知,还要根据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田野改变自己的身份才能将调查顺利进行下去,但其不管用任何身份书写,始终受到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人类学 他者 自我 参与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化世界里人类学家与传播学家的际会:文化多样性与媒体人类学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春霞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9,共7页
媒介世界(media worl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 媒介世界(media worl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一种更为明确地方式提醒学者,人类学和传播学必须联手面对、解释"地球村",或者"媒介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维持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家和传播学者必须共同面对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传媒 媒体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被引量:35
5
作者 彭兆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0-27,共8页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 ,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 ,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 ,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 ,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 ,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旅游文化 移动性 范式 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道主"与"游客":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被引量:40
6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2,共3页
旅游是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行为,就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的行为,它必定包含着一种自然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时常成为"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如果贸然把自己的... 旅游是介乎于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结构性行为,就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的行为,它必定包含着一种自然生态或者生产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时常成为"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对矛盾。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如果贸然把自己的特色去作金钱交换,又无法使这种交换长时间地继续下去,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特别警示的是:切不能以牺牲地方性文化资源为代价,削弱了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现象 深度描写 应用性的研究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的空隙:一个历史人类学的场域 被引量:17
7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成功整合体现出学术反思在学科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自觉。所以,历史人类学并非学科生存策略上的需求性产物,而是知识与叙事上的优势互补。随着人类学自身的历史发展以及学理依据、学科内容、学术规范的不断演变,使它不...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成功整合体现出学术反思在学科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自觉。所以,历史人类学并非学科生存策略上的需求性产物,而是知识与叙事上的优势互补。随着人类学自身的历史发展以及学理依据、学科内容、学术规范的不断演变,使它不仅具有知识的整合特点,而且兼有反思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想象的共同体 制造 历史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中的“历史现场”——历史人类学的几个要件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83-88,共6页
历史人类学作为一股新的学术力量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它使得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增大了"现场感"和"共时性",使得传统的人类学研究增强了"厚重感"和"历时性",它们之间具有学科上共同的基... 历史人类学作为一股新的学术力量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它使得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增大了"现场感"和"共时性",使得传统的人类学研究增强了"厚重感"和"历时性",它们之间具有学科上共同的基础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地缘性 时间 地理环境 族群边界 公共空间 场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之体与“仪”之用——中国与世界的仪式人类学对话 被引量:11
9
作者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共5页
中国的"礼仪之邦"之名与实有着自在的传统逻辑和脉理,其中"礼"为体,"仪"为用,一直是维持、维系中华文明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礼"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仪"成为社会生活和历... 中国的"礼仪之邦"之名与实有着自在的传统逻辑和脉理,其中"礼"为体,"仪"为用,一直是维持、维系中华文明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礼"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仪"成为社会生活和历史关系的重要形制,二者互为一体。"礼"与人们的基本生存、生计和生活之饮食文化有着原生性的关系。而在中国社会,"祖-社"是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况之西方社会,西方没有中国式的"礼",却不乏"理仪"之重。在仪式的形制中,中西方都重其形式在社会关系中的平衡和教化作用。近代以降,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促使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邦"向"理仪之邦"转变,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而当我们反思、反省近、现代不同时期对孔子"复礼"的批判时,我们多少已经陷入到了西方"文化殖民"的泥沼。因此,当下应该恢复和弘扬一些传统的礼仪遗产,使"礼仪之邦"更加名符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体用 圣-俗 祖-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兴贵 李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5-49,共5页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它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在参与观察中理解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分析必须在整体的视野中完成;田野调查必须注重"勤、细...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它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在参与观察中理解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文化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分析必须在整体的视野中完成;田野调查必须注重"勤、细、全、深"四个方面的环节;参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必须是能够反映文化整体意义的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田野调查 参与观察 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兆荣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4,共4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与"移动性"变成了一种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在以往传统社会里发生并限制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群范围的情形,现在已经发生彻底改变,成了超出社会、民族和地域边界的"全球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与"移动性"变成了一种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在以往传统社会里发生并限制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群范围的情形,现在已经发生彻底改变,成了超出社会、民族和地域边界的"全球性"事情和事务。"旅游文化"则无疑是当代社会人们实践这一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表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旅游文化讨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移动性 生态环境 旅游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方行圆:盐马古道—沙溪区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与西方由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城市化不同,中国民族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成为关键问题。从生态与历史、信仰与实践、游民与居所三方面对"盐马古道—沙溪区域"进行历史人类学考察后发现,沙溪的... 与西方由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城市化不同,中国民族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成为关键问题。从生态与历史、信仰与实践、游民与居所三方面对"盐马古道—沙溪区域"进行历史人类学考察后发现,沙溪的文化主体并未被外来力量所挤压或驱逐,其对清白家风的传承和对家园的坚守,使其在内部传统中找到了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马古道 沙溪 白族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运动与旅行的文化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兆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共6页
运动,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质性特征与描述,无论是作为自然界带有规律性的变化形式、形态,还是生物物种的生命演变和表征,都在人类的认知和体验中成为特有的文化现象;同时,人类又赋予"运动"以特殊的文化价值。以文化... 运动,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质性特征与描述,无论是作为自然界带有规律性的变化形式、形态,还是生物物种的生命演变和表征,都在人类的认知和体验中成为特有的文化现象;同时,人类又赋予"运动"以特殊的文化价值。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集中对生命的通过礼仪,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生成性溯源及其展演,以及人类运动的身体化等进行分析,同时,对特殊的运动形式——旅行,包括远行、苦修、考验、离散等重要的文化母题和内涵进行多面向的阐释;侧重于将旅行与人类学这一学科之间所形成的逻辑关系、民族志范式,特别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移动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属性,和这一属性在现代大众旅游中的人类学演绎等。笔者试图呈现"归去来"的自然/文化合成的全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旅行 身体 人类学 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奕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7-61,共5页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石奕龙一般而言.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和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学的一...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石奕龙一般而言.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和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偏重于应用研究但也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人类学 中国人类学 少数民族地区 应用研究 对策研究 文化人类学 民族政策 人类学研究 问题研究 殖民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 被引量:23
15
作者 彭兆荣 葛荣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5,共8页
人类学历来把对物的研究视为最重要的领域,并形成了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无论民族志对物的叙事是文字的,还是展示在博物馆里的,实际上都是经由民族志撰写者的限定、分解、提炼甚至虏取而成的。所以,物的民族志不独是物的一种客观性呈... 人类学历来把对物的研究视为最重要的领域,并形成了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无论民族志对物的叙事是文字的,还是展示在博物馆里的,实际上都是经由民族志撰写者的限定、分解、提炼甚至虏取而成的。所以,物的民族志不独是物的一种客观性呈现,也是人类学知识谱系的历史性陈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叙事 遗产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人文的发现与研究评介 被引量:3
16
作者 蓝达居 吕淑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3-96,102,共5页
中国人文多元史观和海洋性概念的提出,促成了中国海洋人文的发现,丰富、深化了对中国本土人文的认识。对中国海洋人文的研究,需要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联姻。
关键词 人文多元史观 中国海洋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明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76,共9页
随着欧洲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战前为第一阶段 ,二战后至 6 0年代为第二阶段 ,70年代以后为第三阶段。综观国内外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描述性 ,介绍性的著... 随着欧洲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战前为第一阶段 ,二战后至 6 0年代为第二阶段 ,70年代以后为第三阶段。综观国内外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描述性 ,介绍性的著述多 ,经过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少 ;二是对欧洲不同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程度明显不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 学科发展 学术成果 移民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与鄂伦春人的人观研究:猎业时代 被引量:2
18
作者 尤明慧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88,共7页
具体的"物"是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之物,"物"因此在某一特定文化模塑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在传统的游猎文化中,鄂伦春人对于自然物、制造物、共享物、私有物以及神圣物,对于物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物与社会建构等... 具体的"物"是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之物,"物"因此在某一特定文化模塑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在传统的游猎文化中,鄂伦春人对于自然物、制造物、共享物、私有物以及神圣物,对于物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物与社会建构等,都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分类和阐释,以理解自我以及周围的世界,并由此投射出对自然界或生活环境的看法,形成人类族群共同体独特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和解释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伦春人 人观 狩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南来论”辨析——兼论“南岛语族”起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郭志超 吴春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4-62,共9页
“台独”分子宣扬台湾原住民与大陆无关的“南来论” ,是对原住民“马来”种族、“印度尼西亚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作为台湾原住民“南来论”依据的“南岛语族”东南亚起源论 ,在民族考古学与比较语言学实践... “台独”分子宣扬台湾原住民与大陆无关的“南来论” ,是对原住民“马来”种族、“印度尼西亚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作为台湾原住民“南来论”依据的“南岛语族”东南亚起源论 ,在民族考古学与比较语言学实践中都忽视了华南大陆的材料。在这一学术缺陷下的“结论” ,有悖于自远古以来亚澳间海洋地带土著民族文化发展与空间传播的历史事实。民族考古学的新进展表明 ,台湾原住民和“南岛语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于华南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原住民 南岛语族 起源 种族 比较语言学 马来人 民族考古学 考古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生成养育制度——以三个文化遗产地为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共11页
任何一个文化遗产除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外,还需要一个养育制度的保障性作用。我国的文化遗产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体系,其中生成养育制度构成了体系中重要的存续和表现形式。以观星台为核心的嵩山历史建筑群是政治建构,它创造承乎"天命... 任何一个文化遗产除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外,还需要一个养育制度的保障性作用。我国的文化遗产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体系,其中生成养育制度构成了体系中重要的存续和表现形式。以观星台为核心的嵩山历史建筑群是政治建构,它创造承乎"天命"的世俗权力(政权、神权)象征,这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因的生养制度。杜甫草堂是文化建构,它以诗圣冠名为凝聚力,构筑凭吊抒怀平台,这是一种以"名"张"实"的累递性生成养育制度。大足石刻则是宗教建构,宗教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依靠供养人(施主)的财力支持,这是一种造像修斋的技艺专属性供养人制度。这三种生成养育制度的支撑都不是社会的单一阶层或群体,许多阶层或群体都加入到了文化"遗产化过程"。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养方式和制度为文化遗产的存续和发展提供独特、有效的制度保障,集中国智慧、中国知识、中国经验、中国技艺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体系 生养制度 遗产过程 价值累叠 无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