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文学人类学”到“旅游人类学”——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访谈 |
彭兆荣
邹赞
张玉霞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2
|
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评 |
杨晋涛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3
|
身份 参与 书写——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困惑 |
毛伟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4
|
媒介化世界里人类学家与传播学家的际会:文化多样性与媒体人类学 |
李春霞
彭兆荣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1
|
|
5
|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
彭兆荣
|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5
|
|
6
|
东道主"与"游客":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 |
彭兆荣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0
|
|
7
|
边界的空隙:一个历史人类学的场域 |
彭兆荣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7
|
|
8
|
田野中的“历史现场”——历史人类学的几个要件分析 |
彭兆荣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4
|
|
9
|
“礼”之体与“仪”之用——中国与世界的仪式人类学对话 |
彭兆荣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0
|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 |
陈兴贵
李虎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4
|
|
11
|
后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兼论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 |
彭兆荣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2
|
言方行圆:盐马古道—沙溪区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
黄玲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4
|
|
13
|
归去来:运动与旅行的文化人类学视野 |
彭兆荣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4
|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
石奕龙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5
|
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 |
彭兆荣
葛荣玲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16
|
中国海洋人文的发现与研究评介 |
蓝达居
吕淑梅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7
|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
李明欢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8
|
物与鄂伦春人的人观研究:猎业时代 |
尤明慧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9
|
台湾原住民“南来论”辨析——兼论“南岛语族”起源 |
郭志超
吴春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7
|
|
20
|
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生成养育制度——以三个文化遗产地为例 |
彭兆荣
李春霞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