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边缘”思考“主流”——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史学研究趋向探析 |
张侃
李建安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2
|
中南、华南地区部分高校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会会议纪要 |
王日根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3
|
人为本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路径 |
鲁西奇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4
|
历史学与心理分析--表现危机的学问 |
赖国栋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5
|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历史回顾 |
刘淼
吴春明
|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6
|
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 |
杨际平
谢重光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0
|
|
7
|
中国古代的海界与海洋历史权利 |
杨国桢
周志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9
|
|
8
|
从“盐徒惯海”到“营谋运粮”:明末淮安水兵与东江集团关系探析 |
王日根
陶仁义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9
|
论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农村的社会矛盾——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史研究 |
饶伟新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3
|
|
10
|
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
刘永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6
|
|
11
|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理路 |
鲁西奇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8
|
|
12
|
印尼对华关系的背景:1950年印尼与中国建交前后 |
陈衍德
许振政
|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
2009 |
4
|
|
13
|
一个华族社团的结构与功能演变——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历史轨迹 |
任娜
陈衍德
|
《南洋问题研究》
|
2002 |
4
|
|
14
|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 |
陈衍德
任娜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2 |
4
|
|
15
|
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 |
曾玲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16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宏观思考 |
张侃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3
|
|
17
|
论《海岛逸志》的史学价值 |
郑镛
连心豪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8
|
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
王荣国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4
|
|
19
|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
林璧属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6
|
|
20
|
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民间文献使用问题反思 |
陈支平
赵庆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