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文学院教科书在鲁迅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12,共4页
本文通过考察宏文学院教科书中的一些细节,提出鲁迅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史料方向。特别是把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和他现代知识的原初来源与宏文学院教科书之间建立了准确的关系,对于扩展鲁迅研究的史料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鲁迅 宏文学院 白话文 史料 现代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30年:反思与前瞻”笔谈:历史意识与历史书写——-观察近30年文学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晖 谢泳 樊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7-140,共4页
在目前对新时期文学30年所进行的研究中,有一些学者将这一阶段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0年加以比较,对其成就持批评或否定姿态。王晖、谢泳和樊星等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对于这种姿态的回应,以及对近30年文学的基本认知。反思过去... 在目前对新时期文学30年所进行的研究中,有一些学者将这一阶段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0年加以比较,对其成就持批评或否定姿态。王晖、谢泳和樊星等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对于这种姿态的回应,以及对近30年文学的基本认知。反思过去,前瞻未来,立足建设,推进前行,是他们对新时期30年文学进行研究的基本态度。王晖主要从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角度观察近30年文学的流变,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并非缺乏直面历史的勇气和书写“大历史”的力量,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呈现出阶段性,即“新时期文学”的初中期,大多呈现出历史意识的重新觉醒以及对“大历史”的直接表达;1990年代之后,则主要致力于“小历史”的书写,对于“大历史”的展现显得更加多元,甚至更加隐晦。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具有深广度地去形象化地诠释历史,如何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之心去叩问和反思历史,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历史的真相、以思想和艺术的亮度去烛照历史。谢泳将新时期30年文学放入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认为观察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要注意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十七年文学的定型和文革文学的时代特征等三个时代背景。这样才会对这一时期文学更具“了解之同情”。新时期文学是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承担了相当繁重的历史责任,离开思想解放运动谈新时期文学,不可能理解其贡献和意义。樊星则通过对新时期30年和现代文学30年的比较,阐释了前者独具超越价值的“当代性”,认为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文学的超越体现在:现代文学多是从“思想启蒙”方面呼唤“改造国民性”,新时期文学则更集中于对政治痼疾的深入探讨,并因此而产生了成就超过现代文学的“政治小说”、“长篇历史小说”和“政治性报告文学”,现代“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也渐渐被“重新认识民间”的文学所取代。这些重要的超越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当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现代文学 历史书写 思想解放 当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网络文学到网际艺术:世纪之交的走向 被引量:6
3
作者 黄鸣奋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5-197,共3页
关键词 电子报刊 第四媒体 编排 网站栏目 网络文学 走向 科研 文学作品 联姻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馨儿:我国文学传统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鸣奋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5期61-68,共8页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备与生俱来的悖论:从语言的角度看,它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无疑将创造性当成自己的精髓。所谓"文学传统"便是二者调适的结果。文学传统既是某种权威、范作和惯例的统一体(因而体现约定俗成),...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备与生俱来的悖论:从语言的角度看,它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无疑将创造性当成自己的精髓。所谓"文学传统"便是二者调适的结果。文学传统既是某种权威、范作和惯例的统一体(因而体现约定俗成),又承认上述权威、范作和惯例来自创新(因而符合艺术精神)。它既相对稳定(因而能够成为效法的根据),又因时而变(因而能够成为发展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现代文学 艺术精神 文学形态 民族文学 传播要素 公共话题 信息革命 文学环境 语言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研究中的“厦门叙事难题” 被引量:3
5
作者 谢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3,共2页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厦门关系的文献考察,指出在鲁迅与厦门关系的文学史叙述中,存在一个"厦门叙事难题":也就是鲁迅和厦门关系的文学史叙述,主要取决于叙述者的立场和当时意识形态的关系,与真实历史事实的关系并不紧密。这种文...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厦门关系的文献考察,指出在鲁迅与厦门关系的文学史叙述中,存在一个"厦门叙事难题":也就是鲁迅和厦门关系的文学史叙述,主要取决于叙述者的立场和当时意识形态的关系,与真实历史事实的关系并不紧密。这种文学史叙述在相关的鲁迅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如何获得更符合历史事实的文学史叙述,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厦门大学 文学史 文学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的疆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宁 《东南学术》 2004年第S1期272-275,共4页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即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西方 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的文学设问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鸣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3,共6页
作为新媒体,影响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络正在智能化的浪潮中经历深刻的变革,合体智能、媒体智能和远程智能便是考察上述变革所适用的三种不同角度。在文学领域,它们分别和社会层面创新、产品层面创新、运营层面创新相对应,启发我们从九种假... 作为新媒体,影响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络正在智能化的浪潮中经历深刻的变革,合体智能、媒体智能和远程智能便是考察上述变革所适用的三种不同角度。在文学领域,它们分别和社会层面创新、产品层面创新、运营层面创新相对应,启发我们从九种假设出发,深入思考计算机、互联网和机器人和当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智能化 文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反问句在会话交际中的信息调节功能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文贤 乐耀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以不同的事件信息类型(A、B-events),即交际双方对信息的认识状态的不同为出发点,可以更好地对汉语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描写,能够分析反问句如何协调共同背景从而推进信息的交流。基于不同事件信息类型的反问句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在... 以不同的事件信息类型(A、B-events),即交际双方对信息的认识状态的不同为出发点,可以更好地对汉语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描写,能够分析反问句如何协调共同背景从而推进信息的交流。基于不同事件信息类型的反问句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在使用时显现出的特点,也可以判断反问句是否有疑,如果是基于Bevents的反问句,可能会有疑,而其他类型的反问句则无疑。另外,反问句在交际互动中呈现出礼貌程度的等级差异,其中基于AB-events的反问句礼貌程度最高,而基于O-events的礼貌程度最低。文章强调,对反问句的研究离不开它所处的真实言谈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问 信息交流 立场表达 礼貌等级 会话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影视对新媒体的展望与批判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鸣奋 王国威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6-196,共11页
作为以创意的科幻性、载体的影像性为特征的艺术类型,科幻影视对新媒体的审视具备前瞻性,因而成为我们认识当今新媒体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系。根据科幻影视的描写,未来新媒体开拓进取的途径集中在身体新功能的开发、网络新应用的拓展、... 作为以创意的科幻性、载体的影像性为特征的艺术类型,科幻影视对新媒体的审视具备前瞻性,因而成为我们认识当今新媒体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系。根据科幻影视的描写,未来新媒体开拓进取的途径集中在身体新功能的开发、网络新应用的拓展、装置新特性的构思等方面;新媒体起作用的范围将从地表通信扩展到星际通信,从媒介通信扩展到脑际通信,从同维通信扩展到维际通信。在肯定新媒体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重要性的同时,科幻影视也预言了新媒体走火入魔的可能性,这是通过对媒体世界化、现实化与灾难化的描写展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 影视艺术 新媒体 未来学 媒体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以孟京辉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思然 常瀚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8,共8页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戏剧为当代中国戏剧注入了崭新的艺术与文化元素。以孟京辉的戏剧创作观和舞台实践为考察中心,可见该时期先锋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塑造与戏剧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与西方后现代艺术似中...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戏剧为当代中国戏剧注入了崭新的艺术与文化元素。以孟京辉的戏剧创作观和舞台实践为考察中心,可见该时期先锋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塑造与戏剧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与西方后现代艺术似中见异的"东方后现代"色泽。该阶段的先锋戏剧对于中外戏剧艺术的资源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且在市场经济兴盛的语境中,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困境与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戏剧 后现代主义 情节结构 舞台形象 戏剧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视域中的审美与认识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勇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84,共13页
在鲍姆嘉通那里,审美是感性认识。然而审美的认识性被康德抹掉了。伽达默尔指出,康德将审美变成了纯粹的主观体验而无法陈述真理,这对美学是灾难性的。因此,今天的美学应当恢复审美的认识性,而身体美学为此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如果将审... 在鲍姆嘉通那里,审美是感性认识。然而审美的认识性被康德抹掉了。伽达默尔指出,康德将审美变成了纯粹的主观体验而无法陈述真理,这对美学是灾难性的。因此,今天的美学应当恢复审美的认识性,而身体美学为此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如果将审美视为具身认知或身体认知,那么审美的认识性和情感性就能并存。身体认知在语言中的突出表现是隐喻。隐喻是诗的本源,诗是身体认知的产物。扩大来说,审美也是一种身体认知。身体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审美经验也有知觉、情感、领悟三个层次。审美经验介于科学知识与神秘经验之间。三者的关系表现为:科学知识是必须言说的、体现在命题中的“客观知识”;审美经验是难以言说但可以争取表达的“主体间性的知识”;神秘经验是无法言说的、不可分享的主观体验。在波兰尼揭橥了“默会知识”理论之后,审美经验的认识论地位才第一次有可能获得安顿。可以说,作为知识的审美经验就是一种默会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认识 身体认知 默会知识 审美经验 神秘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创意: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鸣奋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0-185,247,共17页
身体美学正在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而拓展自己的视野,这种转变从作为流行文化的科幻电影中获得了有力支持。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正视科技化对身体形态的巨大影响、多元化对身体观念的巨大拓展、黑镜化对身体界定的巨大价值,主张将头... 身体美学正在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而拓展自己的视野,这种转变从作为流行文化的科幻电影中获得了有力支持。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正视科技化对身体形态的巨大影响、多元化对身体观念的巨大拓展、黑镜化对身体界定的巨大价值,主张将头脑与作为躯干的身体、意识与作为躯壳的身体、心灵与作为躯体的身体的统一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将物种生产意义上的本真和克隆的关系、物质生产意义上劳动者和机器人的关系、精神生产意义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和科幻电影创意相互激励,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创意 后人类 身体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物种交往: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中的记忆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鸣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8,共9页
在生物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将对记忆的探索深入到基因领域,激发了科幻电影中有关克隆人、变种人、异源人的记忆等创意;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激发了科幻电影中关于电子人、机器人和网络人的记忆等创意;在工... 在生物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将对记忆的探索深入到基因领域,激发了科幻电影中有关克隆人、变种人、异源人的记忆等创意;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激发了科幻电影中关于电子人、机器人和网络人的记忆等创意;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在宇航等领域取得突破,激发了科幻电影中关于地球人、外星人、宇宙人的记忆等创意。这些创意又通过作品激发了有关记忆的社会想象,作为思维训练令人"脑洞大开",引导人们思考跨文化交往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并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因此具备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创意 记忆 电子人 机器人 外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樊川集》版本优劣谈——以《四部丛刊·樊川文集》等版本为参照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在庆 高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新近影印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樊川集》,在版本价值上固然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如在杜牧诗文的文字上多有不同于它本之处,是进行杜牧集校勘的可贵资料,有时确可起到纠正它本错讹或补充异文的作用。但不可讳言,此本与《四部丛刊》影... 新近影印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樊川集》,在版本价值上固然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如在杜牧诗文的文字上多有不同于它本之处,是进行杜牧集校勘的可贵资料,有时确可起到纠正它本错讹或补充异文的作用。但不可讳言,此本与《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樊川文集》相比勘,也存在诸多缺憾不足之处,如诗文文字的缺失与错讹、小注的缺失以及篇什的不全、外集诗篇混入正集等等。这一版本为何出现这一状况,实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津阁(四库全书·樊川集) 《四部丛刊·樊川文集》 版本优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珪《华阳集》的误收、辑佚与流传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传龙 王一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珪 劳格 王岐公 《华阳集》 《永乐大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疯癫影像叙事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焦仕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9-155,共7页
本文以好莱坞疯癫影像叙事为背景反省中国当代电影,对比之下认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疯癫影像既是现实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存在和反思的本质力量,其发展脉络在当代中国时隐时现。新世纪,中国电影开始了疯癫影像叙事的勃兴时期,其代表作则是《... 本文以好莱坞疯癫影像叙事为背景反省中国当代电影,对比之下认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疯癫影像既是现实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存在和反思的本质力量,其发展脉络在当代中国时隐时现。新世纪,中国电影开始了疯癫影像叙事的勃兴时期,其代表作则是《鬼子来了》《疯狂的石头》《Hello,树先生》《一个勺子》。电影看似离奇却深刻映照现实,在迷乱而癫狂的电影叙事影像里,我们发现了当代中国电影故事对现实的批判性和疯癫的本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 好莱坞 当代中国 影像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古文为时文: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时文改良 被引量:3
17
作者 师雅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4,共8页
明清时文界"以古文为时文"的改良,自明正德、嘉靖年间即已开始。生活在清康熙年间的桐城派早期作家,面对当时时文文坛"俗学大行"的情势,继承了前人"以古文为时文"的思路,提倡时文应在作者独立人格、文章... 明清时文界"以古文为时文"的改良,自明正德、嘉靖年间即已开始。生活在清康熙年间的桐城派早期作家,面对当时时文文坛"俗学大行"的情势,继承了前人"以古文为时文"的思路,提倡时文应在作者独立人格、文章抒写性灵与文章整体气息三个方面向古文学习,并以其出色的时文创作成就与细密的文法理论构建,为"以古文为时文"理念在清代的深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前期作家 古文 时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中的艺术危机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鸣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0-87,共8页
危机与机遇相生相克,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幻电影将艺术危机作为创意的重要内容,引导观众进行反思。就成因而言,艺术危机可能是指因艺术而造成、想象或记录的自然危机,或者作为社会构成的艺术部门、艺术群体与艺术角色的危机,或者... 危机与机遇相生相克,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幻电影将艺术危机作为创意的重要内容,引导观众进行反思。就成因而言,艺术危机可能是指因艺术而造成、想象或记录的自然危机,或者作为社会构成的艺术部门、艺术群体与艺术角色的危机,或者艺术因为丧失自由、缺乏自觉、发展受限而导致的危机。就对策而言,应当在自然意义上让艺术师法造化,在宇宙探测中拓展,并瞩目新的信息革命;在社会意义上重视以真爱化解危机,防止过度商业化,从娱乐参悟人生;在心理上通过象征赋予影片深层意蕴,通过互文构建影片意义网络,通过否定提升影片精神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创意 艺术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经》的成书背景与中日茶道的流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传龙 《农业考古》 2020年第2期196-203,共8页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羽 茶道 团茶 末茶 煎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海外传播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鸣奋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6-47,共2页
汉字的造字法包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的现象及规律的理解,书写规范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标志之一,字体类型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汉字海外传播包含了社会层面、产品层面... 汉字的造字法包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的现象及规律的理解,书写规范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标志之一,字体类型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汉字海外传播包含了社会层面、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对其中所涉及的诸多要素加以系统思考,有利于实现"美美与共"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传播 跨文化交流 系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