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
1
作者 郭勇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20,181,共13页
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 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方美学重在理解/认知,中国美学重在体验/感悟。体道美学主要表现为儒家的“文以载道”和道家的“道艺合一”。士“志于道”,并以道与“势”相抗衡,以此见出士人精神或士人风骨。士人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精英美学,是一种体现士人精神、彰显士人风骨的美学。中国美学特别重视“品”,可能源于士人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国士人强大的修身传统,使得中国传统美学也成为修身美学。修身哲学的“境界和工夫”这对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先修身再从艺,这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体道美学、士人美学和修身美学三者是合而为一的,若要强行区分,那么可以说,体道需妙悟、讲境界,士人重风骨、格调和品位,修身靠工夫、常养气;悟、境界、风骨、格调、品、工夫、气,因而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中国美学 体道美学 士人美学 修身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哀往事记年年:新华文学关于“大检证”的叙述
2
作者 苏永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日军在新加坡实行的“大检证”给新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战后涌现出的相关华文文学作品,如谢松山的《血海》、苗秀的《火浪》、赵戎的《在马六甲海峡》、郑辉的《天仇》等影响最大。这些作品真实而详细地描绘了日据时期日军所犯下的滔... 日军在新加坡实行的“大检证”给新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战后涌现出的相关华文文学作品,如谢松山的《血海》、苗秀的《火浪》、赵戎的《在马六甲海峡》、郑辉的《天仇》等影响最大。这些作品真实而详细地描绘了日据时期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新加坡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大检证”的叙述在21世纪之后变得零星、冷静,叙述视角则以儿童及侧面描写为主,在新加坡民众之中,“大检证”也逐渐被淡化,这是很值得令人深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检证 新加坡 华文文学 反法西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厌弃”厦门大学吗?
3
作者 俞兆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2-45,共14页
多年来,学界流传厦大苛待鲁迅,故而鲁迅厌弃厦大而去之说;但鲁迅1929年在北平的演讲词,却说在厦大是“极爽快的”,二者之间的是非正误,应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后方可做出判断。诸如林语堂说逼鲁迅搬到“理学院大厦的地窖”,与史实存... 多年来,学界流传厦大苛待鲁迅,故而鲁迅厌弃厦大而去之说;但鲁迅1929年在北平的演讲词,却说在厦大是“极爽快的”,二者之间的是非正误,应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后方可做出判断。诸如林语堂说逼鲁迅搬到“理学院大厦的地窖”,与史实存在出入;陈敦仁描述鲁迅掏出铜板拍在案上怒斥校长,和顾颉刚的版本有别等当深入辨析,在文中一一展开。鲁迅离开厦大原因,略有八点:鲁迅自述的与现代评论派的冲突;厦大校方薄待鲁迅;林语堂的国学院削减经费说;急于和许广平相聚;向往南方的革命;气候环境不适应;教授的自由流动性;专事教书或创作之纠结。此八点不存在何为“主导”,聚为合力,随生活之流运行。鲁迅说他和厦大是一种“‘缘份’,有好的,有坏的,不可一概论也”,此语可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厦门大学 生活环境 人事纠葛 缘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建构——“心灵”之于“世界”的“赋形”问题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贺昌盛 黄云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48,共9页
现代中国文学肇始于作为“形式”的审美意识的觉醒,王国维以“古雅”为传统文学的“诗性”抒情形态予以了最后的总结,同时也沟通了“小说”叙事形态与现代世界的联系。新文化运动尝试以“白话”语言的革新来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白... 现代中国文学肇始于作为“形式”的审美意识的觉醒,王国维以“古雅”为传统文学的“诗性”抒情形态予以了最后的总结,同时也沟通了“小说”叙事形态与现代世界的联系。新文化运动尝试以“白话”语言的革新来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的“美文”却使汉语文学自身的“诗性”传统得以“再生”和“重建”。另一方面,区别于哲学式定型概念的智慧性的“随笔”式“散体书写”,也以“现代”的眼光对传统中国文化所形塑出来的中国人的“心灵”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重新审视与批判。现代“小说”在时间维度上主要呈现为0常生活史、个体精神史和民族国家史三种特定的“形式”。而在空间维度上主要呈现为“移植性”摹仿的都市叙事形态与融入自然的“乡土”叙事形态两相“并置”的“形式”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心灵 形式 赋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无未 李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70,共11页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 后藤朝太郎《现代中国语学》(1908),是日本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早系统建构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它从对重实用、轻理论倾向不满开始,认为只有系统建构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研究真正进入到一个科学的境地。"序论"对汉语特质、汉文字和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现状加以讨论。"本论"是核心部分,对汉语标准语、北京官话音韵、北京官话文法、口语和文体语比较、汉语方言分布及特点等进行论述。"结论"论述了现代中国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汉语进行历史观察的必要性等问题。重新认识《现代中国语学》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学术价值,评估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今天建立科学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语学》(1908) 日本 清代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 汉语语言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26,共8页
语言的本质是谈话,具有主体间性。但现实语言语言本质失落,成为主体性的语言,即独白的语言,语言形式成为主体性的工具。文学语言恢复了语言的主体间性,使人与世界充分地对话,使存在的意义显现。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克... 语言的本质是谈话,具有主体间性。但现实语言语言本质失落,成为主体性的语言,即独白的语言,语言形式成为主体性的工具。文学语言恢复了语言的主体间性,使人与世界充分地对话,使存在的意义显现。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克服了现实语言形式的工具性和抽象性,以审美的魅力恢复了语言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由文学理解现代中国──藤井省三教授访谈 被引量:3
7
作者 藤井省三 贺昌盛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3期14-21,共8页
[案]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的藤井省三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及东亚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就斐然。近年已经在中国连续出版了《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隔空观影——藤井省三... [案]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的藤井省三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及东亚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就斐然。近年已经在中国连续出版了《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隔空观影——藤井省三华语电影评论集》《华语圈文学史》《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等多种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文学理解 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 文化交流 村上春树 电影评论 文学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被引量:6
8
作者 俞兆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1,共8页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格律诗派 新人文主义 新月诗旅 学衡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空间焦虑——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一种精神状态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水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8,40,共9页
与五四新文学呼唤、追赶现代性的时间诉求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空间焦虑。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焦虑来自于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空间对立,其政治化想象、权力的集中与话语的统一、社会主义话语与民... 与五四新文学呼唤、追赶现代性的时间诉求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空间焦虑。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焦虑来自于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空间对立,其政治化想象、权力的集中与话语的统一、社会主义话语与民族主体性话语统一的追求,体现了与西方文学对立抗衡的姿态。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全球文化的综合趋势与各民族文化独立发展冲突的产物,在文化问题超越了政治问题的语境中,寻根文学表现出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文化身份焦虑,"寻根"的空间焦虑陷入现代性的时间尴尬境地。90年代以来,在相对主义的语境中,现代性从历史进程中被提取,呈现为一种空间结构性的存在,文学的"现在进行时"状态,透露出失却历史价值支撑的焦虑与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 空间焦虑 世界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重审现代中国的“唯美/颓废”文学思潮 被引量:5
10
作者 贺昌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63,共8页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唯美/颓废"的思想倾向一直是作为附带性的因素参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建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浪漫主义 唯美/颓废 现代主义 唯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量化方法在中西文学研究中的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162,共10页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数据库的庞大与检索技术的成熟,使其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风格辨析与著作权判断,呈现出多样化与大跨度的特性,并能与读者接受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也显现出跨学科(如GIS等)特性,但受制于语言契合度与技术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分析 数字人文 人文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春时 朱盈蓓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学思潮 启蒙主义 新古典主义 审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文学院教科书在鲁迅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12,共4页
本文通过考察宏文学院教科书中的一些细节,提出鲁迅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史料方向。特别是把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和他现代知识的原初来源与宏文学院教科书之间建立了准确的关系,对于扩展鲁迅研究的史料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鲁迅 宏文学院 白话文 史料 现代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春时 肖建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8-183,共6页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现代性的双生子。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对立,产生了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冲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冲突所引起的双重变奏,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旋律,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现代性的双生子。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对立,产生了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冲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冲突所引起的双重变奏,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旋律,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性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海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3,共4页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曾经一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场"新启蒙运动"的中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及其以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新变。文章试图立足于这场启蒙运动的发生...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曾经一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场"新启蒙运动"的中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及其以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新变。文章试图立足于这场启蒙运动的发生与中断所产生的文学后果这一视角来考察新时期以来20余年间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状况,力图理清"新启蒙运动"及这场运动的中断与新时期及"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关系,并认为立足于这一视角来观瞻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对我们理解、评判当今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以及反思这场启蒙运动、理解这场启蒙运动中断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启蒙运动 文学后果 新时期 后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烨 李晓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F002-F002,F00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学术研讨会 现代性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两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海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4期24-27,共4页
纵观新时期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国文学生态,文学之于受众的兴奋点由文本向事件的转变可谓其间最大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发生除了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学本身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文学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变化也影响巨大。文... 纵观新时期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国文学生态,文学之于受众的兴奋点由文本向事件的转变可谓其间最大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发生除了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学本身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文学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变化也影响巨大。文章试图通过对新时期和后新时期中国文学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变化的梳理,以传播学的视角来打量中国文学生态近30年来的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后新时期 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美国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9,共11页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作为海外"汉学"的一支,一直受到国内重视,但其成败得失并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讨论。其实,在海外汉学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批评视角、以"文化场域理论"研究文化生产的方法,以...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作为海外"汉学"的一支,一直受到国内重视,但其成败得失并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讨论。其实,在海外汉学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批评视角、以"文化场域理论"研究文化生产的方法,以及以新历史主义观点进行文本阐释的范式,都各有其优点和缺失之处。国内学界应该在吸取其长处的基础上,破除对海外汉学尤其是海外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迷信,并探索研究的新方法,建立历史/政治阐释学方法,以树立自身的学术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现代文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文化场域 历史 政治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6,共7页
中国革命文学萌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它遭遇到早期共产党人的反对、国共合作破裂的冲击、旧文艺与旧地域文化的阻碍等。这些遭遇反映了中国革命文学与革命工作、革命政权、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等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 中国革命文学萌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它遭遇到早期共产党人的反对、国共合作破裂的冲击、旧文艺与旧地域文化的阻碍等。这些遭遇反映了中国革命文学与革命工作、革命政权、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等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在而后的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及共和国文学中同样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与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语言学的两度转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如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中国语言学的第一次转型始于19世纪末,从古代小学专注文献语言转向社会口语,开始关 注语言规划和语文政策,开创了语法、语音史研究和方言调查。第二次转型从1978年至今,传统小学正经 历现代科学化转变;注意语言系统各方面的关联,... 中国语言学的第一次转型始于19世纪末,从古代小学专注文献语言转向社会口语,开始关 注语言规划和语文政策,开创了语法、语音史研究和方言调查。第二次转型从1978年至今,传统小学正经 历现代科学化转变;注意语言系统各方面的关联,开创了词源学,历史和比较研究打通了南北方言、少数 民族语言与共同语,推动了理论发展;从内部语言学拓展到外部语言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学科。两 次转型都得益于古典语文学传统和现代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而第二次转型时间短,规模更大,成果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学 传统小学 现代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