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 |
郭勇健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悲哀往事记年年:新华文学关于“大检证”的叙述 |
苏永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鲁迅“厌弃”厦门大学吗? |
俞兆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
4
|
现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建构——“心灵”之于“世界”的“赋形”问题研究 |
贺昌盛
黄云霞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
5
|
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 |
李无未
李逊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6
|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3
|
|
|
7
|
经由文学理解现代中国──藤井省三教授访谈 |
藤井省三
贺昌盛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3
|
|
|
8
|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
俞兆平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
9
|
现代性的空间焦虑——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一种精神状态 |
朱水涌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
10
|
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重审现代中国的“唯美/颓废”文学思潮 |
贺昌盛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
11
|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量化方法在中西文学研究中的比较 |
李天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
12
|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
杨春时
朱盈蓓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13
|
宏文学院教科书在鲁迅研究中的意义 |
谢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14
|
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 |
杨春时
肖建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15
|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
张海涛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
16
|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
王烨
李晓林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
17
|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两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
张海涛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8 |
4
|
|
|
18
|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美国 |
王晓平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19
|
中国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 |
王烨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
20
|
百年中国语言学的两度转型 |
李如龙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