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控式创新的显示屏幕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1
作者 连晓振 侯亮 +2 位作者 林静 穆瑞 卜祥建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8,共7页
针对显示屏幕工艺过程繁杂和市场需求多样的特点,在已做市场和可见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主控式创新设计方法从市场需求角度和技术进化角度分析未满足需求缺口、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及客户实现价值增值服务。首先,运用创新矩阵分析企... 针对显示屏幕工艺过程繁杂和市场需求多样的特点,在已做市场和可见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主控式创新设计方法从市场需求角度和技术进化角度分析未满足需求缺口、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及客户实现价值增值服务。首先,运用创新矩阵分析企业现有工艺过程质量检测方法的需求缺口,并确定未来质量检测方法的情境模式;其次,运用TRIZ理论分析现有方法的不足和情景模式的提升方向;然后,基于企业工艺过程质量监测数据和市场需求历史反馈数据构建客户潜在需求挖掘模型;并结合现有自动光学检测和信息化技术,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质量检测方法构架;最后,以某微电子企业的显示屏幕工艺过程质量检测为研究对象,说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式创新 TRIZ理论 潜在需求 质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电解质Li_(1.3)Al_(0.3)Ti_(1.7)(PO_(4))_(3)薄膜的溅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程实 汪建元 +2 位作者 徐剑芳 黄巍 陈松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0-807,共8页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制备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薄膜.X-射线衍射表征表明沉积的LATP薄膜为非晶态.改变溅射功率和氩气气压,发现在较大溅射功率(200 W)和较低气压(0.3 Pa)下制备的LATP薄膜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达到...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制备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薄膜.X-射线衍射表征表明沉积的LATP薄膜为非晶态.改变溅射功率和氩气气压,发现在较大溅射功率(200 W)和较低气压(0.3 Pa)下制备的LATP薄膜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达到1.16×10^(-4)S/cm.将该优化条件下制备的LATP薄膜组装成Cu/LiCoO_(2)/LATP/LiCoO_(2)/Cu全固态薄膜对称电池,在7.8μA/cm^(2)电流密度下循环700 h,极化电压依然稳定.以上结果显示LATP薄膜有望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Li_(1.3)Al_(0.3)Ti_(1.7)(PO_(4))_(3)薄膜 离子电导率 薄膜对称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判定方法的激光微透镜阵列微米级加工工艺
3
作者 姚宇超 周锐 +2 位作者 严星 王振忠 高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在MLA曝光工艺中,曝光点的数量庞大,通过高倍率显微镜配合人工目检来判定曝光质量耗时耗力,造成工艺成本偏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种便于检测的圆环形图案并引入深度学习中的目标检测Yolov5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取代人工目检,完... 在MLA曝光工艺中,曝光点的数量庞大,通过高倍率显微镜配合人工目检来判定曝光质量耗时耗力,造成工艺成本偏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种便于检测的圆环形图案并引入深度学习中的目标检测Yolov5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取代人工目检,完成对曝光质量的快速判定。基于上述方法,分析了不同光刻胶厚度之下,线能量密度的最优区间与光刻胶的剖面倾角。并在同等线能量密度下通过圆度判定曝光图案失真情况。在本研究的MLA曝光工艺中,选取光刻胶厚度、激光曝光功率以及加工平台移动速度作为自变量,评价曝光合格率、光刻胶剖面倾角以及曝光圆度等加工质量参数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掩膜光刻 微透镜阵列 曝光合格率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电子束辐照诱导多壁碳纳米管非晶化
4
作者 董小花 程亮 +1 位作者 陈春彩 朱贤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4031-4034,共4页
室温下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透射电镜原位观察技术,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的非晶化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MWCNT内、外壁完整的石墨结构开始出现断裂或塌陷,即内层和外层优先开始非晶化,但是内... 室温下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透射电镜原位观察技术,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的非晶化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MWCNT内、外壁完整的石墨结构开始出现断裂或塌陷,即内层和外层优先开始非晶化,但是内层非晶化的速度明显更快。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非晶化逐渐由内、外表面向中间推进。同时,内壁断裂或塌陷形成的无定形碳开始向管的内部中空部分填充,而外壁非晶化的碳原子部分被融蒸到真空中。最终,无定形碳填满整个管的内部空间,导致MWCNT完全非晶化。另外,在整个过程中由于非晶化体积膨胀补偿,MWCNT的外径基本保持不变。利用在碳纳米管纳米曲率效应和能量束诱导非热激活效应基础上新发展的碳原子“融蒸”机制,对上述MWCNT的非晶化过程进行了全新、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电子束辐照 非晶化 纳米曲率效应 非热激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材料表面的空气膜与自清洁作用对细菌黏附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申振宇 杨云 黄巧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300,共8页
超疏水材料因其特殊的润湿性被广泛用作抑菌材料,许多研究认为超疏水材料与细菌溶液间的空气膜是其抑菌的关键因素,但鲜有研究能直接证明空气对细菌黏附的影响.本文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和分子自组装方法,在钛箔表面制备了超亲水的二氧... 超疏水材料因其特殊的润湿性被广泛用作抑菌材料,许多研究认为超疏水材料与细菌溶液间的空气膜是其抑菌的关键因素,但鲜有研究能直接证明空气对细菌黏附的影响.本文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和分子自组装方法,在钛箔表面制备了超亲水的二氧化钛纳米孔柱阵列(NPA)和超疏水的NPA.通过超声去除超疏水NPA固-液界面的空气膜,对比研究细菌在超疏水样品有无超声情况下的黏附,其中细菌黏附应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疏水NPA相对于超亲水NPA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效果;肉眼可见的空气膜在局部区域内,可明显阻碍细菌的黏附,从而影响细菌在超疏水材料表面的分布;但从黏附细菌的整体数量对比,超疏水NPA固-液界面的空气膜对细菌的黏附数量并没有显著影响.此外,超疏水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菌易在常规的实验漂洗过程中脱离材料,这提示了在考察超疏水材料的抑菌性能时,需要考虑材料的自清洁作用对其抑菌性能表征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材料 细菌黏附 空气膜 自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