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0年代的中国新诗出路与文学格局问题--以《红旗歌谣》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 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学的思考;四是文人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的交织,在《红旗歌谣》的编选及其与同类其他选本的差异中有较为集中的呈现。就历史的角度看,不难发现,《红旗歌谣》的编选实践及其新诗出路问题的讨论,使得迥异于此前的文学格局逐渐清晰并得以确立。通过对这一诗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当代文学格局变迁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红旗歌谣》 新民歌 旧民歌 文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2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文学 独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批评观
3
作者 刘月悦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我们这些如今以批评为业的人,当年踏入中文系的时候,大约很少有人真正知道“批评”是什么。我们只是从书店、报刊亭,甚至地摊上,发现了自己对文字近乎本能的亲近,然后一步步把它变成自己的专业、事业、志业。大三那年,我偶然选择了麦家... 我们这些如今以批评为业的人,当年踏入中文系的时候,大约很少有人真正知道“批评”是什么。我们只是从书店、报刊亭,甚至地摊上,发现了自己对文字近乎本能的亲近,然后一步步把它变成自己的专业、事业、志业。大三那年,我偶然选择了麦家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这个似乎很随意的决定却几乎“规定”了我之后的研究方向——我始终关注那些能够跨越文学的边界、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场域中产生共振的文本,强调权力与资本流动的场域理论是我经常使用的理论工具。社交媒体时代,跨越场域的秘密变得简单了。传统文学生产的单向链条被解构了,创作者与接受者通过共时性互动形成了基于数字媒介的“情绪共同体”,情绪于是成了最大的资本。那些跨越场域的文本,往往能够在承载时代情感结构的同时,照亮尚未被数字化生存所遮蔽、所规训的个体经验和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工具 文学 资本流动 社会文化场域 权力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竟”的语用特点及其语义类属
4
作者 徐铂 田静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毕竟”有两种用法,其一为标记最关键原因,以解释上下文,其二为标记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本文分析了“毕竟”两种用法适用的语境和使用特点,指出其标记原因用法出现于因果句及含因果关系的让步转折句的转折部分,标记结论用法仅出现于... “毕竟”有两种用法,其一为标记最关键原因,以解释上下文,其二为标记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本文分析了“毕竟”两种用法适用的语境和使用特点,指出其标记原因用法出现于因果句及含因果关系的让步转折句的转折部分,标记结论用法仅出现于让步转折句中,两种用法本质一致,语义可概括为标记共识性信息作为最关键论据,解释上下文,使听话人接受并理解;但二者形式略有差异,后一用法可视作前一用法的省略式。由于“毕竟”标记论据解释上下文的过程是一个暗含否定、多声互动的过程,本文将其定性为体现交互主观性人际意义的语气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竟” 语用特点 语义类属 语气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的目标:从作品分析到知识生产——以当代科幻文学为例
5
作者 周红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0,共7页
生态批评源于上世纪的环境危机,旨在发现影响生态的人类实践和思维方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幻文学想象未来世界的场景和危机解决方案,需要深厚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才能在“知识产出”的层面上进行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作品分... 生态批评源于上世纪的环境危机,旨在发现影响生态的人类实践和思维方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幻文学想象未来世界的场景和危机解决方案,需要深厚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才能在“知识产出”的层面上进行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作品分析的误解。科幻文学的生态解读,是作品分析、理论构建与知识创新的互动过程,三者互相验证、共同成长,最后形成多重形态的知识,并融入到一般知识体系,占据累进性的地位。从分析作品,上升至对终极命题的追问,在知识生产维度,考察科幻文学的生态批评,有助于重新审视生态批评,重建文学研究解释、探究环境危机的深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科幻文 知识生产 作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情怀的彰显与战争文学的新收获——关于房伟的《石头城》
6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49-155,共7页
《石头城》是近些年来历史叙事和战争书写的新收获。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把个人人生道路、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命题置于战争年代少年主人公的成长叙事中展开,提出了诸多令人深思的命题。相比新历史写作,这部小说从当下和未... 《石头城》是近些年来历史叙事和战争书写的新收获。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把个人人生道路、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命题置于战争年代少年主人公的成长叙事中展开,提出了诸多令人深思的命题。相比新历史写作,这部小说从当下和未来的视角出发,有效做到政治学视野和人学命题的结合,小说在重写被新历史搞得面目全非的历史叙事的同时,实现了对反战主题和人道主义内涵的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伟 《石头城》 战争文学 成长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裁剪改革中国——徐小斌《海火》里的造型、时尚与现代性
7
作者 刘晓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97-203,共7页
通过造型和时尚来书写中国现代性寓言是徐小斌写作中值得瞩目的独到之处。她对服装造型的想象和对时代风尚的描画超越了铺写物像或塑造典型的单质审美目的,这些衣饰造型成为她编织中国现代性寓言的一个关键方法。在《海火》中,她借用造... 通过造型和时尚来书写中国现代性寓言是徐小斌写作中值得瞩目的独到之处。她对服装造型的想象和对时代风尚的描画超越了铺写物像或塑造典型的单质审美目的,这些衣饰造型成为她编织中国现代性寓言的一个关键方法。在《海火》中,她借用造型艺术的表达,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展现了改革中国对自身的裁剪制作。通过变装、拼接、遮蔽、赤裸等多种人物造型方法,小说画下了改革中国的崭新面貌,触达了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善与恶、含混与适度、表象与真实、现代与自然的辩证。小说中的服装造型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直接指向时代的根基,孕化了她对改革开放路径的思考,并且为时代价值尺度和集体无意识提供了新的反思维度。在折返身体与自然的过程中,《海火》凝聚了“新时期”文学中改革、现代化、寻根等诸多议题,并全面超越了同时代的文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斌 《海火》 造型 时尚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语文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借鉴——基于清末民初语文教材的分析
8
作者 苏新春 周飞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4年第3期67-73,80,共8页
清末民初语文教材在构建新的伦理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德育原则与目的、德育主题、德育题材与内容、德育形式与方法分别呈现出政治性、时代性、儿童性等特点。在国家变革、新旧道德交替的时代背景下... 清末民初语文教材在构建新的伦理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德育原则与目的、德育主题、德育题材与内容、德育形式与方法分别呈现出政治性、时代性、儿童性等特点。在国家变革、新旧道德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材探索了多种德育形式与方法,在宣传新伦理精神,改造国民性的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教材中也保留了较多不合时宜的伦理思想与价值取向,过分强调教材建设的政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材德育的效果。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树立学科德育观念,深度挖掘与利用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持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基于儿童立场,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德育内容体系;遵循“文道统一”思想,促进语文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语文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构式属性 被引量:1
9
作者 乔雪玮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2,共14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汉语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构式属性。首先,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核心意义和形式具备规约化的匹配关系,是共享的群体知识,具备构式的本质属性。其次,列举表达在会话中普遍嵌入的序列性环境是其外部结构,与其阐释或构建上位...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汉语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构式属性。首先,会话中列举表达的核心意义和形式具备规约化的匹配关系,是共享的群体知识,具备构式的本质属性。其次,列举表达在会话中普遍嵌入的序列性环境是其外部结构,与其阐释或构建上位概念范畴的意义具有整体的匹配关系,形成内外嵌套的互动构式。第三,会话中列举项之间的平行耦合关系体现出列举具备临时构式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举构式 概念范畴 平行性 互动构式 ‧临时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熵值考察的常用字表构建
10
作者 张艳梅 李如龙 吕展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68-81,共14页
常用字除了字频这一外显特性外,还应当具有稳定性、较广的分布性、构词构字的能产性等特征。以往基于语料选取来考察汉字,无法对每个汉字不同维度的特征进行量化,最终仍主要通过字频来构建字表。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 常用字除了字频这一外显特性外,还应当具有稳定性、较广的分布性、构词构字的能产性等特征。以往基于语料选取来考察汉字,无法对每个汉字不同维度的特征进行量化,最终仍主要通过字频来构建字表。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大数据,对常用字的字频、稳定性、分布度、构词频、构字频等五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数据考察与特征分析,使用熵值法建立汉字效用综合测度模型,构建多维度常用字表。通过熵值法构建的汉字效用综合测度模型,从多个方面测量、量化了汉字的效用,得出的排序结果与以往的字表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单单考虑字频这一维度之后,大量在稳定性、分布度、构词构字能力等维度具有突出优势的常用字跻身字表前列,由此也更为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用字 常用字表 汉字效用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传记体”与“70后”一代的“中间性格”——关于魏微的《烟霞里》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烟霞里》是近些年来特别有意味和张力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为主人公作传,但其呈现出来的却是“反传记体”。主人公是“非典型性”人物的代表,在这一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魏微对“70后”一代生命历程的考察,和对个人与时代... 《烟霞里》是近些年来特别有意味和张力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为主人公作传,但其呈现出来的却是“反传记体”。主人公是“非典型性”人物的代表,在这一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魏微对“70后”一代生命历程的考察,和对个人与时代之间关系命题的思考。小说以“反传记体”的形式实现了对史诗的改写与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微 《烟霞里》 “反传记体” “70后” “中间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标记“不是”:从话语修正到话语推进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梁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短语、名词、连词等多种语法属性,本文聚焦“不是”的话语标记功能,考察其在当代汉语口语中从话语修正到话语推进的发展演化。语料显示,“不是”基于否定判断产生话语修正功能,分为修正自我和修正他人。随... “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短语、名词、连词等多种语法属性,本文聚焦“不是”的话语标记功能,考察其在当代汉语口语中从话语修正到话语推进的发展演化。语料显示,“不是”基于否定判断产生话语修正功能,分为修正自我和修正他人。随着否定义进一步弱化产生话语推进功能,具体又包括反向转接和正向延续。“不是”言语功能的演化,伴随否定语义的逐步弱化和语篇衔接功能的相应增强,但“不是”用于话语修正和话语推进时,分别暗含言者对命题的不认同和对话语的负面评价。“不是”共时层面功能演化的动因和机制是标异性的主观化表达、基于会话合作原则推动的人际互动和“不是”作为否定性应答的肯定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是” 话语标记 话语修正 话语推进 语义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妖的宇宙赋格——徐小斌《海火》的心灵生态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行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88-196,共9页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理论向度发掘徐小斌《海火》中自然书写的意义和对人类命运的洞见。徐小斌早早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的历程所必然付出的自然代价,在《海火》中同时旋卷起改革开放的“热风”和自然之灵的舞蹈,使两种表达形成一种双峰对峙...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理论向度发掘徐小斌《海火》中自然书写的意义和对人类命运的洞见。徐小斌早早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的历程所必然付出的自然代价,在《海火》中同时旋卷起改革开放的“热风”和自然之灵的舞蹈,使两种表达形成一种双峰对峙的内在结构。她既写经济,又写生态;既展现开放时代的自我意识(ego-consciousness),又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生态意识(eco-consciousness);既为爱欲与文明立传,又为宇宙而歌。徐小斌的文学生态学是一种注重灵知,打通内外,经由隐秘的内心生活来回归、映现和联动于自然的“心灵生态学”(psychic ecology)。这种生态学依赖于个体隐离于人群、隐离于世俗的自我烛照,依赖于幽暗处的开掘和背向的放飞,更依赖于文学的救赎。它以心灵的易感性为基础,以向内通往自然为首要;它在阴影中激荡起巨大的光亮,让赤裸之身和宇宙之弦在这种幻梦的光亮中相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斌 《海火》 心灵 生态学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的聚拢:爱与世俗的神圣——论艾丽丝·默多克道德化小说美学
14
作者 岳琼琼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第6期69-75,88,共8页
哲学家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试图使人的生活形式化或统一起来的愿景常常会与实际充满偶然、意外和非系统化的细节的生活经验冲突。20世纪中后期,面对这种困境,哲学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主张将形而上学的理论化作为道德反思的必要条件... 哲学家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试图使人的生活形式化或统一起来的愿景常常会与实际充满偶然、意外和非系统化的细节的生活经验冲突。20世纪中后期,面对这种困境,哲学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主张将形而上学的理论化作为道德反思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坚持对理论持怀疑态度。在她看来,任何试图说明我们的道德概念必须是什么的企图,都有可能掩盖我们道德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默多克的小说美学聚焦道德领域,关注世界的偶然性,拒绝事实—价值二分的观点,强调日常经验与价值观的紧密联系,追寻上帝之外的“善”,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道德化小说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小说美学 道德经验 世俗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