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反应堆的主体性“配方”——探解诗人冰儿的第二次“井喷”
1
作者 陈仲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1,共7页
一、主体反应棒与反应堆,诗歌是彰显主体性最强势的文本,自我反应棒在文本反应堆里幽幽地发光,无声地燃烧。雁过留声,风过留痕,主体所到之处,哪怕悄无声息,也难抹掉若隐若现的踪迹,以至于许多读者都把文本主人公等同于诗人本身。那什么... 一、主体反应棒与反应堆,诗歌是彰显主体性最强势的文本,自我反应棒在文本反应堆里幽幽地发光,无声地燃烧。雁过留声,风过留痕,主体所到之处,哪怕悄无声息,也难抹掉若隐若现的踪迹,以至于许多读者都把文本主人公等同于诗人本身。那什么才是诗人最根本的底色呢?诗人主体性好比矿物质,经由高温高压而渐成晶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相结构 主体性 反应堆 高温高压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江河的“炼金术”与“窑变”工艺
2
作者 陈仲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借鉴古老的炼金术与钧陶工艺,比照欧阳江河诗歌。诗人长期浸淫于天马行空、率性放逸的书写境地,优游于拥物格致、得词忘利的收获,把以词生词的方法论推向极致,满足了他最高心愿。以反词为中心的炼金术,动用悖谬、拆解、诡辩等强力修辞;... 借鉴古老的炼金术与钧陶工艺,比照欧阳江河诗歌。诗人长期浸淫于天马行空、率性放逸的书写境地,优游于拥物格致、得词忘利的收获,把以词生词的方法论推向极致,满足了他最高心愿。以反词为中心的炼金术,动用悖谬、拆解、诡辩等强力修辞;随机、发散、集装、奇幻的“窑变”思维,创设了炫目刺眼的陌生化杂糅。在中国诗歌的先锋地带,他开辟出一条另类诗意的频段,而在某些新生代的批评声带里,则被诊断为材料主义疣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江河 反词 方法论 炼金术 窑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文本完型的“法度”与失度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仲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3,共10页
现代诗文本的完型,需要遵守良序,防止失衡。不妨借用化学化工某些专业术语加以检视:譬如遭受历史掩埋的沉淀式文本,其执着沉潜的品格最终获致时间与公众的认可,而乘一时之快的悬浮式文本,在口水、散文化、分行说话中,造成粗鄙的艺术伤害... 现代诗文本的完型,需要遵守良序,防止失衡。不妨借用化学化工某些专业术语加以检视:譬如遭受历史掩埋的沉淀式文本,其执着沉潜的品格最终获致时间与公众的认可,而乘一时之快的悬浮式文本,在口水、散文化、分行说话中,造成粗鄙的艺术伤害;文本的的超标浓度,加重文本晦涩,堰塞流通,而过度稀释,则可能叫文本的口语化沦为唾液,难以为继;化学的手性有如左手和右手互为镜像,虽无法等同,但可以带来互文的双赢,然而过度互文挥霍养成坐享其成,容易坠入寄生而减弱原创;而化学活性与文本灵性也存有几分联通,活性与灵性的文本,可以软化内心沙化,带动生命一样的新鲜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互文 活性 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外形式的表征与体式——兼论“手枪体”与“截句体”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仲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40,共10页
现代新诗的外形式分两部分。大方面(大外形式)涉及体式(诗体),小方面(小外形式)涉及具体排列。现代新诗外形式的标识是分行,也是它的外形式"底线"。由于现代语境的巨大变迁,新诗难以完成"定行、定字、定顿、定称"的... 现代新诗的外形式分两部分。大方面(大外形式)涉及体式(诗体),小方面(小外形式)涉及具体排列。现代新诗外形式的标识是分行,也是它的外形式"底线"。由于现代语境的巨大变迁,新诗难以完成"定行、定字、定顿、定称"的"四定"格律化建构,而更多从事宽泛性体式的建设。通过对近年流行的"手枪体"(又称汉诗十三行体)与"截句体"的剖解及评骘,再次重申现代诗体的格局:"以自由诗为主导的泛诗体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形式 分行 体式 泛诗体 "手枪体" "截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扭断语法的脖子”——现代诗语修辞研究之一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仲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修辞是零度与偏离之间的博弈。现代诗人在建构诗语时,需要打破语言学"纯洁"的语法规则,解除日常语用规矩造成的审美疲倦,甚至不惜"扭断语法的脖子"。语法修辞变异主要有两大要项:结构错动和语序变更。本文结合现代... 修辞是零度与偏离之间的博弈。现代诗人在建构诗语时,需要打破语言学"纯洁"的语法规则,解除日常语用规矩造成的审美疲倦,甚至不惜"扭断语法的脖子"。语法修辞变异主要有两大要项:结构错动和语序变更。本文结合现代诗典型文本分析,尝试为现代诗写作提供语法变异的前沿参考,同时也为现代诗语的"病句"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修辞 变异 结构错动 语序变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远取譬”畸联——探究一种张力诗语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仲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变形是现代诗语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远取譬"的大跨度畸联。变形的图式目的,在于破坏固有的自然联系性。好的变形是既能改变能指的"形态",又能让所指发生意义变迁,获致更具喻指意义的深度——变意。变形大体呈现出... 变形是现代诗语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远取譬"的大跨度畸联。变形的图式目的,在于破坏固有的自然联系性。好的变形是既能改变能指的"形态",又能让所指发生意义变迁,获致更具喻指意义的深度——变意。变形大体呈现出优美与怪诞两大系列。为纠偏过分的变形,有人以现象学为根据提出不变形或少变形,乃至反变形观点。但不管变形的多与少,其成功与否,最终还得接受张力与诗意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 变意 “远取譬” 畸联 不变形 少变形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仲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6,共5页
反讽在历史的动态衍变中,接收各种定义的洗礼,从修辞方法、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到世界观和方法论都较难捉摸。反讽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诗语,体现为表面意义与真实隐意相左的言说策略。它制造众多言意悖反的类型:"口非心是"型、&... 反讽在历史的动态衍变中,接收各种定义的洗礼,从修辞方法、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到世界观和方法论都较难捉摸。反讽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诗语,体现为表面意义与真实隐意相左的言说策略。它制造众多言意悖反的类型:"口非心是"型、"正话反说"型、"克制/夸大"型、戏仿拟仿型等等。在佯装与歪曲的语境"掩护"下,反讽进行各种反语、曲笔、倒辞的运作。反讽的各不相容的要素给张力提供了存在的渊薮,也成为张力麾下的"嫡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语境 佯装 歪曲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接受的难关——细读、变造细读、反细读,及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仲义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85-94,共10页
一、"细读":接受中的微分析"觉察"现代意义的细读(close reading)出自瑞恰兹的《实用批评》一书,其核心内涵直指具体的语义学解读,在操作方式上则侧重辨析语义上的四种功能:sense、feeling、tone、intention(意思、情感、语调... 一、"细读":接受中的微分析"觉察"现代意义的细读(close reading)出自瑞恰兹的《实用批评》一书,其核心内涵直指具体的语义学解读,在操作方式上则侧重辨析语义上的四种功能:sense、feeling、tone、intention(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包含辨析语义与具体语境的相互关联,而且这一切辨析都在反复多次的过程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 FEELING 变造 象征手法 文本语言 木朵 十二星象练习曲 诗歌流派 微观分析 湘江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教育的顽疾、缺位、应对策略及其“新实验”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仲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0,共10页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数据比对和分析,指出新诗教育的滞后与顽疾主要体现在教材、师资、方法三大方面;同时新诗教育机制在观念与设计上的缺位,尤其是诗教者自身的内在原因,是对这一"特殊知识"缺乏透彻的认知,过多受制于古...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数据比对和分析,指出新诗教育的滞后与顽疾主要体现在教材、师资、方法三大方面;同时新诗教育机制在观念与设计上的缺位,尤其是诗教者自身的内在原因,是对这一"特殊知识"缺乏透彻的认知,过多受制于古今诗歌同一性。新诗教育,不能再沿袭过去主题、思想、艺术的"三段式",继续陷于理式套路,也需避免过度"教化"。新诗教育的关键在开发学生的诗性思维,于想象、感觉、语词方面狠下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教育 “新实验” 诗性思维 新诗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与古代诗接受的差异性探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仲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98,共9页
文言诗的审美规范超常稳定,十分吻合国人相应的接受心理。然而,现代诗与文言诗已然出现两种"不同制式"的分野,前者的"流变"趋势,不断解构着后者的恒态与固化。总体上说,古代乡村,自然田园模式不断遭遇现代都市模式... 文言诗的审美规范超常稳定,十分吻合国人相应的接受心理。然而,现代诗与文言诗已然出现两种"不同制式"的分野,前者的"流变"趋势,不断解构着后者的恒态与固化。总体上说,古代乡村,自然田园模式不断遭遇现代都市模式的"蚕食",在题材、主题、意蕴、结构、节奏、语言、句法、手段诸方面都受到明显冲击。从差异性出发而非固守同一性观点,或许更能深入体悟新旧诗歌在文本接受上的"裂隙"(有些时候甚至不可通约),理解其间差异性。在比较不同"纹理"的基础上,清理接受的惯性与陈旧观念,采撷新的现实经验,进而调节现代新诗的接受心理,形成新的审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文言诗 差异性 接受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语的新型“冲动”:语感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仲义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1期25-31,共7页
一、语感的发生与流通“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无论是权威的《汉语大词典》,还是一般公众的朴素认知,几乎都是这么认定的,犹如球感是对球的感觉,水感是指对水的亲和力。其实这样的类推对于诗歌来讲是个误读。诗歌的语感固然含有... 一、语感的发生与流通“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无论是权威的《汉语大词典》,还是一般公众的朴素认知,几乎都是这么认定的,犹如球感是对球的感觉,水感是指对水的亲和力。其实这样的类推对于诗歌来讲是个误读。诗歌的语感固然含有语言的天然感觉成分,但又有明显的“非语言感觉”的内涵。尤其经过“后天”演化,诗学意义上的语感与语言学的语感已有很大不同。那么诗学上的语感究竟为何物?需要先加以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感 《汉语大词典》 诗语 现代 诗学意义 非语言 感觉 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接受的特殊取径——“误读”、“悟读”、“臆读”与“异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仲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共6页
现代诗歌接受过程中,"误读"的频度往往高于"正读",它关涉众多"歧解",故而现代诗文本总是在多次误读的"篡改"中完成接受增殖。误读的重要渠道之一"悟读",是接受中的直觉式"领会&... 现代诗歌接受过程中,"误读"的频度往往高于"正读",它关涉众多"歧解",故而现代诗文本总是在多次误读的"篡改"中完成接受增殖。误读的重要渠道之一"悟读",是接受中的直觉式"领会"——穿片言而入居要;而少量内含"诗性直觉向主观幽深处爆发"的"臆读",则带有揣测、猜想成分,或可扩大为一种新的误读方式。另外,"误读"的特例"异读",包括动机繁多的变更修改及预留性"接龙",都为误读提供"无限"可能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接受取径 误读 悟读 直觉 臆读 异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提现代诗接受的“标准”问题——多元分歧与厘清接受“误区”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仲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36,共8页
一、接受的各自“倚重”新诗固然在整体上已然成为一种独立门类,但一涉及到具体文本,接受评价就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一首诗,从某个角度上看,可能会挑出毛病;换另一个角度看,说不定... 一、接受的各自“倚重”新诗固然在整体上已然成为一种独立门类,但一涉及到具体文本,接受评价就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一首诗,从某个角度上看,可能会挑出毛病;换另一个角度看,说不定大放异彩。这就使得诗与非诗、好诗和坏诗的界线变得十分模糊,经常陷入判断的两难:比如从文化层面着眼,它可能达到石破天惊的颠覆程度,但在艺术上却大有“非诗”的嫌疑;比如从心理学上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误区” “标准” 分歧 文化层面 心理学 有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接受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仲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现代诗的接受一直是令人困扰、揪心的文化现象,有时甚至被拒之门外。目前国内研究现代诗接受的难题,多偏向解读与鉴赏层面,尚留许多地方未做全面展开。本文作为现代诗接受研究课题的"大纲",首先涉及国内接受研究领域——在接... 现代诗的接受一直是令人困扰、揪心的文化现象,有时甚至被拒之门外。目前国内研究现代诗接受的难题,多偏向解读与鉴赏层面,尚留许多地方未做全面展开。本文作为现代诗接受研究课题的"大纲",首先涉及国内接受研究领域——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影响下的"转化性"评估——资源、实绩、局限,弱项,据此背景进入题义中心——围绕新诗、现代诗接受的特异性,开放性,有界性这三个支点,确立接受研究的框架;带着问题意识,针对现代诗接受的风险、瓶颈、难点、策略,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接受美学 响应 框架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与抒情的“博弈”——以于坚诗为中心
15
作者 陈仲义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6,共8页
一、抒情与叙事此消彼长倘若说隐喻与转喻是诗家族一对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那么抒情与叙事则更像同父异母、时有杯葛的兄弟了。①盖因各自强大的基因,显豁个性,互不买账,一直以来都处于此消彼长、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状... 一、抒情与叙事此消彼长倘若说隐喻与转喻是诗家族一对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那么抒情与叙事则更像同父异母、时有杯葛的兄弟了。①盖因各自强大的基因,显豁个性,互不买账,一直以来都处于此消彼长、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状态。抒情分子相对细腻、柔软,在文本字里行间,穿行轻敏,悠游自在;叙事的颗粒相对生硬、粗笨,于文本的各种隧道、闸口,受制于排斥性的“安检”,有些缩头缩尾,行动不便。抒情如驭风的快乘,浩浩乎统摄情感的千波万涛,一直以来忘乎所以。叙事旨在曲折的航道来往迂回,却总是被安排在百米跑道冲刺,自然施展不了自己的身手。重要的是,抒情是吾国香火不息的传统,缘情的属性对应着国人的心理结构。三千年抒情风范占据着辽阔的疆域,长盛不衰。东汉班固,虽有过出自《诗经》、乐府的“缘事而发”的总结,白居易也曾多次发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呼吁,无奈弱势的叙事一直处于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事而发 缘情 歌诗 白居易 《诗经》 排斥性 悠游自在 隐喻与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牧:叙事与抒情的深度交融
16
作者 陈仲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18,共8页
一、深度抒情的转型杨牧与余光中一样,同属"五项全能"高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样样了得,还兼擅编辑出版,作为文坛典律化中坚,两次荣登台湾十大诗人榜单,实至名归。《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的编者基本采用叶维廉的评语:&... 一、深度抒情的转型杨牧与余光中一样,同属"五项全能"高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样样了得,还兼擅编辑出版,作为文坛典律化中坚,两次荣登台湾十大诗人榜单,实至名归。《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的编者基本采用叶维廉的评语:"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1))他创作的产量也与同余光中一样惊人,半个世纪单是诗歌已逾千首,散文集近20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诗人 叶维廉 杨牧 余光中 五项全能 叙事与抒情 编辑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本体的“异质”与属性的“变异”
17
作者 陈仲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9,共10页
诗歌一直是“斯芬克斯之谜”,所有的界定都很难穿透本体“迷宫”。诸多论说虽能无限逼近部分“真谛”,却永远无法抵达全部。人们常陷于本体的两个魔咒:既纠结于“诗”的广义与狭义的纷争,也在纯与不纯的扞格中徘徊。现代诗本体正面临历... 诗歌一直是“斯芬克斯之谜”,所有的界定都很难穿透本体“迷宫”。诸多论说虽能无限逼近部分“真谛”,却永远无法抵达全部。人们常陷于本体的两个魔咒:既纠结于“诗”的广义与狭义的纷争,也在纯与不纯的扞格中徘徊。现代诗本体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飘移”状态——大量非诗语料入驻诗歌殿堂,精致高雅掺入粗鄙流俗,纯然澄明接收综合杂芜。诗歌的晶体出现“递衰”现象,诗歌的泛文化制造新型的“杂质”。诗歌自“神谕”“载道”到“表现”“体验”,几经辗转,遭遇着纯与不纯、诗与不诗的“异质混成”。诗歌的本体,牵连着现代诗的属性,其质地正在进一步分延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本体 属性 异质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文本学研究的另种“设计”——元素化合论之引论
18
作者 陈仲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8,共8页
诗歌文本学研究,基本上都没有走出人文范畴的学科“内循环”。在科学主义思潮刺激下,尝试“跨学科”路向,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新诗的形式论美学辩护,且统合为文本的形式化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化学”的另种“设计”... 诗歌文本学研究,基本上都没有走出人文范畴的学科“内循环”。在科学主义思潮刺激下,尝试“跨学科”路向,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新诗的形式论美学辩护,且统合为文本的形式化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化学”的另种“设计”,举证诗学与化学结合的诸多可能。具体涉及“诗化学”研究的缘起、框架、难度、瓶颈和进路。作为现代诗文本学研究一个新引论,呼应此前已出版的接受学论著《现代诗:接受响应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论美学 形式化结构 元素 化合 “诗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19
作者 陈仲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1,共7页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传统诗歌主体,往往形塑为“文如其人”的统一形象,从而赢得较高“价位”,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诗人“分级”考量;同时赋予主体的多重角色分类。在倡导主体人格“精气神”的正面建构时,不应忽...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传统诗歌主体,往往形塑为“文如其人”的统一形象,从而赢得较高“价位”,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诗人“分级”考量;同时赋予主体的多重角色分类。在倡导主体人格“精气神”的正面建构时,不应忽视诗人的特殊禀赋,无论隐秘的基因或是偏爱的词根都是织入文本经纬的血肉。当主体性多种成因内化为文本自身,才是主体性的真正显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主体性 正面形塑 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绍连:物象里的“惊悚”——台湾重点诗人论兼论“无象诗”
20
作者 陈仲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84-90,共7页
苏绍连是台湾现代诗坛的"异数"。含羞草的性格狂热地"追着诗跑",孤寂的内心埋伏着惊悚的"焰火",本该安分的"天命"却成为最热烈的弄潮冲浪,矛盾的多面体铸成他幽闭的人格,以及冷郁疏隽的诗风。... 苏绍连是台湾现代诗坛的"异数"。含羞草的性格狂热地"追着诗跑",孤寂的内心埋伏着惊悚的"焰火",本该安分的"天命"却成为最热烈的弄潮冲浪,矛盾的多面体铸成他幽闭的人格,以及冷郁疏隽的诗风。他先以惊悚的散文诗问世,续以璀璨的多媒体开辟航道,同时用物象思维渗透意象,鼓吹"无象"的旅次。本文在全面肯定苏绍连诗歌成就与变化的基础上,对其"无象诗"提出了商榷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绍连 意象 物象 无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