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3O4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微泡菌褐藻胶裂解酶Alg L17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曦文 宋昕祺 +3 位作者 李鹤宾 姜泽东 倪辉 朱艳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7,共5页
本论文旨在优化微泡菌褐藻胶裂解酶AlgL17固定化条件,以期探索出高效的固定化条件。以单宁酸功能化的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对褐藻胶裂解酶AlgL17进行固定化条件优化。测定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反应pH,并对固定化酶... 本论文旨在优化微泡菌褐藻胶裂解酶AlgL17固定化条件,以期探索出高效的固定化条件。以单宁酸功能化的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对褐藻胶裂解酶AlgL17进行固定化条件优化。测定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反应pH,并对固定化酶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检测。结果表明,褐藻胶裂解酶AlgL17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2.7 U、载体量25 mg、固定时间5 h,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35℃、pH8.5。FTIR和SEM结果显示,褐藻胶裂解酶AlgL17固定在载体表面。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成功固定褐藻胶裂解酶AlgL17,固定化后的褐藻胶裂解酶具有工业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子 褐藻胶裂解酶 固定化酶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毛藻多糖对H_(2)O_(2)诱导的Cac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萍萍 郑雅君 +5 位作者 郑明静 姜泽东 杜希萍 朱艳冰 倪辉 李清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13-120,共8页
目的:研究红毛藻多糖(Bangia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对H_(2)O_(2)诱导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Caco-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测定细胞裂解液中... 目的:研究红毛藻多糖(Bangia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对H_(2)O_(2)诱导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Caco-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的抗氧化物水平及相关酶活力,评价BFP对Cac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BFP可明显提高H_(2)O_(2)诱导氧化损伤的Caco-2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生成水平,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减少丙二醛生成,并通过抑制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来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BFP对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的Caco-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增强细胞内源性抗氧化酶活力、提高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和抑制细胞凋亡明显缓解H_(2)O_(2)诱导的Cac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藻多糖 人结肠腺癌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细胞凋亡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改性琼脂的工艺优化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成昊 姜泽东 +3 位作者 李鹤宾 倪辉 朱艳冰 李清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4,共6页
目的:明确食鹿角菜交替假单胞菌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K253Q改性琼脂的制备工艺,表征酶法改性琼脂的性能特征。方法:以硫酸根脱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时间、加酶量、温度、pH对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K253Q处理琼脂的影响,并对理化性质和结... 目的:明确食鹿角菜交替假单胞菌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K253Q改性琼脂的制备工艺,表征酶法改性琼脂的性能特征。方法:以硫酸根脱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时间、加酶量、温度、pH对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K253Q处理琼脂的影响,并对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以4 g琼脂为原料,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6 h,加酶量80 U,反应温度50℃,初始pH7.0。另外,以100 g琼脂为原料进行放大实验,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硫酸根脱除率达到50.1%。在此条件下,K253Q处理后琼脂的凝胶强度、3,6-内醚半乳糖含量、白度和透明度均有显著提高,而灰分和粘度值显著降低(P<0.05)。扫描电镜分析显示,K253Q处理琼脂的微观结构表面突起之间连接更加紧密,表面更光滑。结论:K253Q处理琼脂后提高了琼脂的品质,琼脂硫酸根含量降低,凝胶强度、3,6-内醚半乳糖含量、白度和透明度提高,灰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脂 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 改性琼脂 制备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酶活力模型和细胞模型分析红毛藻多糖降血脂活性 被引量:6
4
作者 詹慧 宋田源 +5 位作者 余刚 姜泽东 杜希萍 朱艳冰 倪辉 李清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2-148,共7页
目的:对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中多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多糖组分的体外降血脂活性,阐明红毛藻的降血脂活性功效机理,为红毛藻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法从红毛藻中提取粗多糖;除去... 目的:对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中多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多糖组分的体外降血脂活性,阐明红毛藻的降血脂活性功效机理,为红毛藻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法从红毛藻中提取粗多糖;除去蛋白质后,通过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后得到红毛藻多糖(B.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采用DEAE-cellulose 52柱层析对BFP进一步分级纯化得到3个多糖组分F1、F2和F3;通过酶动力学分析各组分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噻唑蓝法测定BFP组分F1、F2和F3对HepG2细胞和Caco-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高血脂/高胆固醇HepG2细胞模型、油酸诱导Caco-2细胞模型分析BFP组分F1、F2和F3的体外降血脂活性。结果:酶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BFP组分F3显著抑制了胰脂肪酶活性,且为可逆竞争性抑制;细胞模型结果表明,F1、F2和F3在质量浓度0~500 mg/mL范围内对所试细胞均无显著毒性作用;F1显著抑制Caco-2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F3对高血脂HepG2细胞模型中甘油三酯的合成和高胆固醇HepG2细胞模型中脂类的合成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BFP组分可有效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和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潜在的降血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藻多糖 胰脂肪酶 抑制作用 降血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组成特征及其体外免疫诱导活性
5
作者 何萍萍 韦敬柳乙 +3 位作者 姜泽东 朱艳冰 倪辉 李清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9-145,共7页
目的:对从泡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中提取的泡叶藻聚糖进行化学法降解,将得到的低分子质量降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其基本组成特征和体外免疫诱导活性,为泡叶藻聚糖或其他海藻多糖的生物活性和基本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 目的:对从泡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中提取的泡叶藻聚糖进行化学法降解,将得到的低分子质量降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其基本组成特征和体外免疫诱导活性,为泡叶藻聚糖或其他海藻多糖的生物活性和基本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酸水解法和双氧水氧化降解法制备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利用超滤法和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4个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片段:HCl-F1、HCl-F2、H2O2-F1、H2O2-F2;采用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柱前衍生样品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及化学方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和化学组成;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其重均分子质量;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分析HCl-F1、HCl-F2、H2O2-F1、H2O2-F2的体外免疫诱导活性。结果: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片段的组成特征表明HCl-F1、HCl-F2、H2O2-F1、H2O2-F2均为杂多糖,且单糖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4.80、4.20、5.30、2.30 kDa。免疫活性分析细胞模型结果表明,HCl-F1、HCl-F2、H2O2-F2在所测定质量浓度范围(0~200μg/mL)内能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而H2O2-F1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和TNF-α的活性明显低于HCl-F1、HCl-F2和H2O2-F2。结论: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HCl-F1、HCl-F2和H2O2-F2)具有明显的免疫诱导活性,其中HCl-F1和H2O2-F2的免疫诱导活性明显高于泡叶藻聚糖。结合其化学组成分析的结果,提示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的免疫诱导活性是由单糖组成和硫酸根质量分数共同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叶藻聚糖 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 分离纯化 化学组成 体外免疫诱导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