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急性加重将所有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各25例。收集两组的基线资料,分析影响...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急性加重将所有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各25例。收集两组的基线资料,分析影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因素。构建风险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发生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占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体重指数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均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CO_(2)水平高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OR>1,P<0.05),体重指数较高、ALB水平较高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保护因素(OR<1,P<0.05)。构建风险模型,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973,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模型准确度良好。风险模型评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3,说明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急性加重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重指数、感染铜绿假单胞菌、ALB、PaCO_(2)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原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初诊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原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初诊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格列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A1c、FPG、2 h PG及血清A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HbA1c、FPG、2 h PG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血清APN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T2DM患者,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血清APN水平,且不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急性加重将所有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各25例。收集两组的基线资料,分析影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因素。构建风险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发生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占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体重指数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均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CO_(2)水平高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OR>1,P<0.05),体重指数较高、ALB水平较高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保护因素(OR<1,P<0.05)。构建风险模型,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973,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模型准确度良好。风险模型评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3,说明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气管扩张症患者发生急性加重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重指数、感染铜绿假单胞菌、ALB、PaCO_(2)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文摘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原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初诊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格列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A1c、FPG、2 h PG及血清A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HbA1c、FPG、2 h PG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血清APN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T2DM患者,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血清APN水平,且不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